碌曲县图书馆
碌曲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碌曲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章 牧业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20000062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牧业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分类号:
S8
页数:
5
页码:
112-1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碌曲县牧业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情况。其中包括草原保护与建设、畜种改良、饲草饲料等。
关键词:
碌曲县
牧业资源
利用
内容
第一节 草原保护与建设
一、草原保护
1985年至1988年,由甘南州草原工作队主持碌曲县草原工作站协作,完成了碌曲县草原鼠虫害种类的普查,危害我县草场的主要鼠虫害有三类:达乌尔鼠、中华鼢鼠和草原毛虫,危害草场面积215万亩,占全县草场总面积的36.37%,占可利用面积40.07%。(1)治虫:截至1995年,全县草原毛虫危害面积30万亩,在正常年景虫口密度每平方米3头~5头,大发生年代每平方米密度6头~107头,可将茎片牧草吃光,牧草损失率达20%~40%。我县草原毛虫防治开始于1970年,主要灭虫药物是“六六六”粉、马拉硫磷、敌百虫,用机械人工喷洒药物。1980年7月26日中国民航兰州管理局8245机组在碌曲县尕海修建简易飞机场一个,在尕海和李恰如的草原开展灭虫2.84万亩,省畜牧厅投资4万元,平均灭效达到97%。(2)灭鼠:鼠害危害草地的特点是达乌尔鼠采食牧草,打洞掘土减少生草面积造成水土流失和地表凹凸不平,草地的破坏率达50%以上,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会使大片优良草地变为“黑地滩”,每公顷有洞口125~1700个,每公顷上丘覆盖面积45.64~47.86平方米,平均每只日食鲜草63克,一年耗牧草22公斤~86公斤。据测定由于达乌尔鼠的严重采食危害,区内的牧草产量由对照区的每亩799.6公斤下降到采食后的每亩359.2公斤,下降了55.1%。中华鼢鼠平均每只每日食鲜草52克,活动时间4月—10月,约200天,共消耗牧草50.6公斤。大面积消灭达乌尔鼠,始于1964年春,据史料记载,尕海滩在1958年偶而发现个别达乌尔鼠,1960年—1961年呈“村落状”的群居,1962年—1963年迅速发展,联成大片,被危害面积约40万亩,1964年军牧场冬窝子被害面积占70%。1964年3月州牧研所在尕海设点开展高山草原生产能力定位研究和鼠害草场恢复被植的试验,10月8日,由甘南州畜牧处主持召开的“恢复鼠害草原植被样板田”会议在碌曲县尕海公社召开。1965年2月,由省畜牧厅主持在尕海草原召开了全区灭鼠工作现场会。州、县人民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在甘肃省畜牧厅的协助下,动员和组织牧民群众进行长期连续的灭鼠工作,到1981年底达乌尔鼠基本得到控制,被害草场面积由原来的39.9%,下降到1982年的5%以下,从而灭鼠重点转移到防治中华鼢鼠上。
自1979年以来,碌曲县草原科技工作者先后开展了《插洞投饵法消灭鼢鼠试验》、《弓箭人工捕捉鼢鼠的试验》和“肉毒素菌”“人工设置鹰架招鹰灭鼠”等试验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和经验,在推广中又不断探索和总结,形成了以人工捕捉为主,药物和生物技术为辅的综合灭鼠新格局,1986年,全县累计灭鼠90.5万只,灭鼠面积108.5万亩(次),控制面积42万亩,历年平均灭效为91.7%,通过各种实验寻找出了灭效高而廉价,可以就地取材的铒料曲尖萎陵菜(当地称蕨麻),大田推广试验灭鼠3万亩,灭效达85%~90%,仅1986年,推广药物灭鼠就达1.3万多亩。灭鼠后的草地,采取围栏封育,补播、施肥、灌溉、除莠、耕翻种草等多种措施,加快了植被恢复,提高了产草量与牧草质量,至1990年灭鼠后围栏补播草地23.32万亩,3~4年后亩产鲜草243.3公斤,比原来提高45%,4~5年后亩产鲜草394.4公斤,比原来提高66.4%。
二、草场围栏
碌曲县的草场围栏70年代从挖壕沟起步,经历了打土墙、垒石头、垒草皮、刺铁丝围栏、网围栏等过程,其中打土墙及石头草皮围栏由于布局不合理,重点不突出,质量又不好.大多搞了形式主义,加之围建管用结合的不好,有80%的围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1981年至1984年,全县大力推广围栏建设和科学种草,由生产队长签订合同进行承包,先后在贡巴、李恰如牧场建立了人工草场。1985年引进了内蒙古农机局实验牧场生产的金属网围栏在碌曲推广,自1985年以来在国家扶持下,22户群众自筹资金6万元,建起围栏草场3.78万亩。1987年县农机厂开始生产金属围栏至1989年,全县拥有围栏草场14.52万亩,平均亩产鲜草800公斤~1000公斤,比天然草场产草量提高1~3倍,是储备冬草抗灾保畜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在草场承包机制的促进下,全县草地围栏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截止1995年,全县草场围栏面积达25.25万亩。
第二节 畜种改良
一、牛的改良
1.引进良种杂交生产犏牛是牦牛产区的一项重要商品生产,引进良种进行黄牛改良,将会大幅度地提高当地黄牛的经济价值。1984年在西仓乡建立了一个牛改点,用西门塔尔、黑白花冻精共授配母牛181头(其中黄牛24头,牦牛153头,犏牛4头),另调入西黄杂种一代公牛12头,无价拔到李恰如种畜场,双岔乡支持群众进行犏牛生产,配150头牦雌牛。1985年投放西黄杂种公牛24头,给25户群众授配母牛380头,同时从青海大通牛场引进半血野牦牛冻精269粒,在李恰如种畜场搞冻配,以提高本地牦牛的质量。1987年西仓乡牧医站配合州科委用半血野牦牛冻精对65头牦雌牛进行了冻配,5月李恰如种畜场从青海大通牛场引进半血野牦公牛,自然交配当地家牦牛。牦牛是青藏高原高寒牧区适应性极好,不可替代的牛种,但杂交后代雄性不育,所以本品种选育是主要的发展方向。
2.西黄公牛在高寒牧区适应及利用效果的研究。1984年5月,从临夏县引进6头18—22月龄的西黄公牛投放到李恰如种畜场,在专门生产犏牛的母牦牛中进行参配。研究结果表明X黄牛F1公牛在恶劣环境中生长发育比较快,体尺、体重增长,利用西黄杂种公牛生产的含1/4西门塔尔血液的犏牛也表现了较强的杂种优势。
3.1991年搞犏牛生产,授配母牛6270头,1992年产活牛犊4138头,犊牛死亡2132头,成活率为66%。引进西门塔尔种公牛18头,按公母1:20的比例分别抽放到玛艾、尕海、郎木寺、西仓四个乡的9个联户,共授配母牛324头,产犊181头,繁活率56%。通过人工受精和引种改良,提高了生产性能降低了饲养费用与犏牛生产成本,获得了较好的收益。
二、藏羊的改良
碌曲县从1959年开始引进新疆细毛羊进行杂交改良试验,以后逐年扩大规模,先后引进新疆细毛羊、美国美利奴、甘肃高山细毛等种公羊1064只,茨盖羊、罗姆尼、边区菜斯特等半细毛羊种公羊339只。1967年的绵羊改良工作中,人工授精母羊14489只,其中1967年3月,引进新疆细毛种公羊165只。1968年9月为了做好绵羊改良工作,县革委会设立了“县绵羊改良小组”。1968年9月14日绵羊改良工作结束,全县设立了10个人工授精站,人工授精母羊15571只。1971年,引进茨盖半细毛羊和罗姆尼半细毛羊在李恰如牧场和贡巴大队同新藏杂种母羊进行杂交试验。1972年2月26至29日为了传达贯彻省13个县绵羊改良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全县绵羊改良步伐,县革委会召开了畜牧工作会议。会议提出4个牧区公社重点改良绵羊,3个半农半牧区公社改良山羊,年度计划授配母羊30000只,在四五期间全配全改,年终实配23004只。到1974年这两个点共获得茨新藏杂种羊和罗新藏杂种羊3千多只,经抽样鉴定,认为茨新藏二代杂种羊能适应高寒牧区粗放的饲养管理,产肉性能比藏羊稍差,剪毛量比藏羊提高1.5倍,并有三分之一达到同质。1975年用茨盖半细毛公羊同新藏杂种母羊杂交,1976年生产一批茨新藏杂种羊,羔羊成活率高,经济性状好,省、州对这次试验非常重视,决定把半细毛羊育种作为省列课题,确定李恰如种畜场、贡巴大队为细毛羊育种基地。1979年6月,碌曲县召开畜种改良工作会议,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养羊专家赵有璋作了绵羊改良的专题报告。1984年李恰如牧场改良羊己占总羊数的94%,一类改良羊产毛量达2.2公斤/只,是该场土种羊的4倍。1984年又引进边菜种公羊22只,李恰如种畜场供应乡、村含1/4边菜血液的杂种公羊10只,参配的适龄母羊1021只,产杂羔282成活120只,李恰如适龄母羊2434只,产杂羔2100只,成活1744只,全县共产杂羔2382只,成活1864只.成活率78.25%。年底改良羊存栏4298只,占绵羊总数的254907只的1.69%,杂种适龄母羊2333只。1986年,引进甘肃高山细毛羊70只,茨盖羊50只,分配到西仓乡组建2200只适龄母羊参配,实行全配全改,1989年,授配母羊6018只,产活杂羔2923只。1991年,产活杂羔3967只,死亡2100只,杂羔成活率52.8%。1993年,授配母羊6062只,产活杂羔4082只,杂羔死亡2118只,成活率51.8%。
第三节 饲草饲料
一、饲草种植
1962年碌曲开始种植青燕麦。1964年4月到1965年7月,甘肃省草原队在碌曲县郭莫滩设立高山草原定位研究站,西北牧研所在李恰如牧场设立牧草引种试验和草原利用调查研究基地点,两点互相帮助共同开展工作。1965年4月,省畜牧厅着手建立“碌曲县尕海草原建设综合样板”。1966年开始,根据当地实际采用三种方法恢复弃耕地:一是对保持原次生植被状态弃耕地,采取反复地耙平整后,补播当年采集的重穗披碱草、重穗鹅冠草、多年生旱熟禾等优良牧草封育保护,植被恢复后作为放牧地;二是对疏松性的弃耕地通过翻耕、耙耱、平整后,种植高寒垂穗披碱草,垂穗鹅冠草等草种,建立多年生草场;三是居民定居点附近的弃耕地翻耕后建立饲料地。是年全县弃耕地翻耕平整,种植多年生牧草6546亩,出苗率达80%~90%,一年生燕麦3883亩。4月,州牧研所尕海草原科研试验点转移到贡巴大队,开始培育天然割草场的调查研究。1971年,结合综合治理退化草原开始种草。对鼠虫害或放牧造成的退化草场采取治本改良的措施。彻底耕翻种植多年生优良牧草。对于中度或轻度退化草场,采取围栏封育,补播牧草的方法恢复植被。1980年碌曲县种植多年生牧草6950亩,其中飞播当地野生优良牧草籽11529公斤,播种面积3015亩。1981年至1984年收购和调运饲草种籽38.45万公斤,其中收购当地披碱草种籽4.8万公斤,调运老芝麦0.6万公斤,紫花苜蓿0.4万公斤,箭舌豌豆2.5万公斤,燕麦29.5万公斤,油籽0.65万公斤。1983年,开始草场临冬贮草量的测定工作。1984年,种植2.32万亩,1987年,实行草场承包责任制,调动群众自筹资金种草的积极性,1995年,全县种植饲草2万亩,其中郎木寺3000亩,尕海4000亩,玛艾10000亩,拉仁关3000亩。
二、饲料加工
碌曲县饲料加工业起步较晚。1975年李恰如牧场采用青燕麦、青干草,莞根作原料搞青贮获得成功。1976年8月,大面积推广青贮饲料加工技术及制作。1977年,李恰如牧场在县上办了“高寒牧区饲料青贮学习班”,9月下旬至10月,李恰如牧场在郎木寺公社贡巴大队,试验青贮饲料9窖,其中野生牧草1窖,青燕麦1窖,青油籽草1窖,混合草6窖,贮存各类草250000公斤,至1978年春季开窖检查,全部成功,以后在全州推广。1979年碌曲县饲草料籽种公司成立。1984年11月,西仓乡科普协会成立,当年搞塑料袋青贮饲料100袋。1986年7月,西仓乡年产200吨的机械化颗粒加工厂投产。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碌曲县志的情况。其内容包括建置沿革志、地理自然志、经济计划志、农林志、工业志、水利电力志、交通志、邮电志、商贸流通志、粮油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