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曲县图书馆
碌曲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碌曲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水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20000028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水文
分类号:
P343
页数:
4
页码:
73-7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碌曲县的水文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关键词:
碌曲县
自然资源
水文
内容
第一节 地表水
境内有天然河流3条,湖泊1处,流程4.3公里以上的小沟河24条,水泉147处。3条大河在境内总长187公里,多年平均迳流量为28.41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90.2立方米/秒,流域面积429.5平方公里,主要河流分属于长江、黄河两个不同水系,发源于郎木寺的白龙江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流经玛艾、西仓、拉仁关、双岔、阿拉的洮河属黄河流域洮河水系。
一、洮河
洮河发源于西倾山东麓,据《安多政教史》记述,洮河发源于鲁恰卜直合的石岩下,鲁恰卜直合即是李恰如山,为西倾山支脉。洮河是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也是碌曲最大的河流,境内河段长146公里,流径玛艾、西仓、拉仁关、双岔、阿拉5个乡的14个行政村,有支流78条,较大的有周可河,科才苦河、热乌克赫河、隆果卡等,常年流量在2立方米/秒以上,流域面积4103平方公里,落差424米,平均坡降2.9‰。洮河冬季结冰期在4个月左右,多年平均径流量17.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55.3立方米/秒,讯期洪水主要集中在7~9月份,1978年8月最大洪水流量约有400~500立方米/秒左右,冬春季枯水季节最小流量13立方米/秒。在县境流域面积内,各小支流经滩地草原,地势较平,坡度小,高山为岩石,县城以东地带有森林、灌林、灌木丛和草原,植被较好,水土流失极微。洮河口含沙量为9.24公斤/立方米,年输沙量37万立方米。
二、黑河
发源于四川省若尔盖县,流经郎木寺乡尕尔娘村,境内河段长27公里,后经玛曲县汇入黄河。黑河流经县内波俄藏草原,地势平坦,落差小,约为0.2%,多年平均径流量10.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33.6立方米/秒,结冰期4个月半,流域面积111平方公里,其支流主要有翁尼曲河,水流较短。
三、白龙江
是嘉陵江上游的一条主要支流,发源于郎木寺乡以西的结格杂干庾山南麓,海拔4078米,自郎木寺三道河桥以下入四川境内,该河在县境内流径长度为14公里,从源头到出境处总落差440米,平均坡降32‰,流域面积81平方公里。该河发源于泉水,在境内段冬季不结冰,多年平均流量1.3立方米/秒,多的平均年径流量0.411亿立方米,流域内有天然草植被,以下河流进入砂砾岩深谷河槽,输沙量较小。
四、小沟小河
小沟小河遍布峡谷草滩,纵横交错,滋润着辽阔的草原,这些河流大部分长度较短,除少数四季有水外,多数在冬春或干旱季节枯竭,成为季节性水流,结冰期在4~5个月左右,24条较长的小沟河年径流量10.88亿立方米。
五、湖泊
尕海湖自60年代以来,由于地下水往下降,逐年缩小,面积约2.2平方公里,折合3.3万亩,水深约2米,蓄水量10万立方米。
六、水泉
全县有水泉147处之多,按其类型,第四系下降泉89个,基岩风化裂隙泉22个,基岩下降泉23个,基岩断层泉3个,断层泉群2个,第四系泉群4个,基岩下降泉群2个,基岩风化裂隙泉群2个。流量最小有0.001公升/秒,最大的有335公升/秒。
第二节 地下水
一、地下水的运动规律
根据省水文地质一队普查计算,境内地下水蓄水总量5.65亿立方米/年。地下水与地表水互为依存:1.基岩山区,基岩区的裂隙,裂隙岩溶贮在水空间接受降水补给后,一般流程不大,形成泉水进入河流或进入河谷、沟谷、盆地等第四系;2、河谷第四系除降水补给外,主要靠基岩裂隙水供给,而后呈潜流或泉进入河水;3、盆地第四系潜水,地下潜水主要在洪积层中,与河流以同样方式运动,但以泉群排泄者居多。境内水的运动总规律是:降水、融雪、冰渗入补给地下水后径岩层裂隙,孔隙通道呈泉转化成地表水或径河谷堆积物补给地表水。
二、地下水的类型及分布
碌曲地质层主要为古生代,中生代沉积岩类,其中以坚硬为主。松散的冲积洪层分布极有限,这种情况决定了地下水的贮藏与分布。
1.松散岩类孔隙水
贮藏在松散的第四纪岩石孔隙中,分布在河谷、沟谷、尕海盆地以及晒银滩、红科、高茂等地。地下水靠降水、基岩裂隙和地表供给,以泉或潜流形式排泄至地表,这类含水岩中的地下水很丰富。尕海盆地靠近东部洪积潜水层中,水位埋深一、二十米,含水层埋深五、六十米,出水量一般可达日产数千方,一般河谷、沟谷地下水潜流和含水层宽度在200至300米之间,含水量厚度在5至10米,出水量日产数百方或一、二千方,尤其是在河谷岸边出水量更大,但此类型水在县内分布所占的比重极微。
2.基岩裂隙水
贮存在各类基岩的风化裂隙构造裂隙之中,指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下部的含水岩层,它们属于“民间水”类型,为本县分布范围最广的一个含水岩组。该类地下水主要依靠降水、冰雪融渗补给,沿裂隙通道、以泉的形式排泄,或以潜流的形式进入河谷、沟谷、盆地的孔隙潜水中。它们的贮存与埋藏受降水、地质、地貌、植被条件影响较大,地下的水量随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亦较迅速。埋藏深度由裂隙发育程度和地貌条件控制,由一二十米至二三十米不等,由于裂隙发育程度不等,地貌条件不同,使其分布很不均匀。
3.岩溶裂隙水
主要指在石灰岩、石灰石与其它岩层互层地区,分布在西倾山、李恰如山、尕海东北部至亚尔玛一带。特点是由一些裂隙和溶洞出水,含水不均,如遇构造导通或切割至含水岩层有较大泉出现,如擦括大泉,老虎洞、中翁溶洞等。其中碳酸盐与一般碎骨岩互层时,常与纯酸盐岩划为并列的两个亚类,此类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是降水,降水入渗量、运移速度都比基岩裂隙水大,地下水埋藏深度循环深度也较大,可达二三百米,他们由于通道发达,往往集中流动,集中排泄,因此这类含水层的不均匀程度更高。
三、水质
根据县防疫站1973年对全县各地水资源的普查,本县地表地下水平均总硬度13.8度(德国度),最高为19.6度,最低为10.3度,均低于国家规定饮水25度的标准,合格率达98.9%,适宜饮用灌溉。地下水的水化学,已由省水文地质一队编绘出水化学图,地下水质的类型几乎全为HCO3-Ca或HCO3-Ca—Mg型,矿化度为0.5克/升以下,极少有大于1克/升,但NO3离子含量较高。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碌曲县志的情况。其内容包括建置沿革志、地理自然志、经济计划志、农林志、工业志、水利电力志、交通志、邮电志、商贸流通志、粮油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