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县城 乡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2000001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县城 乡村
分类号: K294.2
页数: 7
页码: 55-6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碌曲县县城、乡村的地理位置、以及各个乡村的情况。
关键词: 碌曲县 县城 乡村

内容

第一节 县城
  碌曲县城位于甘南高原西南部洮河上游的河谷地带,东经102°30′,北纬34°35′,地形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3100米。县城四面环山,东西南侧与玛艾乡玛艾村委会、花格村委会和加格村委会相连,洮河于县城南侧的阴山脚下蜿然东去。城区可利用面积3平方公里,现建城区108公顷。城西3公里处为213国道。沿213国道向南可达境内之尕海乡,郎木寺,玛曲县,迭部县及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沿洮河东去,有县乡公路可通西仓、拉仁关、双岔与阿拉乡,可达则岔石林。1955年建县时,县委、县人委驻地西仓新寺。1957年9月,县治移至现址,现址原称玛艾根萨,为玛艾部落头人牧地,县政权建立后,县委人委领导与驻军首长对碌曲县址的选择十分重视,领导们在几年时间里四处勘察,后来终于取得统一意见,决定将县址设在玛艾根萨。碌曲县与玛曲县合并后,1960年洮江县县治设在今尕海乡政府所在地。1964年,根据甘肃省人民委员会(1964)甘民字第163号文件精神,碌曲县址由尕海迁回玛艾根萨。经过四十年建设,玛艾根萨由一片荒凉的牧场变为草原新城,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十几年时间,碌曲县城的建设明显加快。到1995年,已经拥有农机修造、水电站、建筑材料、缝纫、印刷、畜产品加工等小型企业,1995年,工业总产值达2138万元。县城现有影剧院、图书馆、文化馆、新华书店、广播站、电视差转站和有线电视台,有中小学3所,其中汉语中学和藏族中学各1所,小学1所,在校学生1063人,幼儿园2所,医疗卫生机构5家,商业网点8个,从业职工763人。城区主要街道柏油辅面。以县城为中心的公路网络已经形成。邮电通讯事业实现了现代化。1995年县城居民3555人。
  第二节 乡村
  一、西仓乡
  (一)乡
  西仓乡位于县境东北部,其辖区原为西仓部落区域。1956年成立西仓区,1958年撤区成立红旗人民公社,是年末与光明(拉仁关)公社合并,称西仓公社,1961年体制改革,西仓公社分为西仓乡与拉仁关乡,西仓乡下辖新寺、唐龙多和贡去乎3个人民公社,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将西仓乡更名为红星乡,1968年恢复西仓乡名称,成立西仓乡革命委员会,是年底体制改革,又将乡与乡属公社分别恢复为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1984年初,再改公社为乡。西仓乡辖三个村民委员会,14个村民小组,434户,2382人,以藏族为主,有部分回族及少数汉族。总面积830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场面积268650亩,耕地面积11149亩。西仓乡原属半农半牧区,主要农作物有青稞、小豆、油籽等,1980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转为纯牧业区,1995年粮食总产量为434吨,同年存栏各类牲畜26897头(只、匹),其中牛8980头、马619匹、羊17298只,总收入444.62万元,人均纯收入952元。 西仓乡属石碛中山地形,洮河南岸是阿尼库合山,北岸为西倾山北脉南麓山坡,洮河沿岸为狭长谷地,山岭起伏、沟壑纵横、气候高寒阴湿,洮河南岸有少许森林分布,野生动植有鹿、麝、水獭、旱獭、秦艽、大黄、鹿茸、麝香等。西仓乡政府所在地西仓新寺,距县城7.5公里,1955、1956年曾为县委县人委机关驻地。解放前有藏传佛教寺院一座,现设有供销合作社,县农业银行营业所,畜牧兽医工作站,乡中心小学,卫生院,文化站等机构。
  (二)村
  1.新寺村辖加科、团结、根萨、加格、阿拉5个村民小组,1995年,全村居民共203户,人口984人,各类牲畜年末存栏12896头(只、匹),耕地面积3675亩。境内有著名的藏传佛教西仓新寺。
  2.唐龙多村辖曹沟、尖板、唐龙多、呼尔、尕果5个村民小组,1995年,全村共107户,人口553人,各类牲畜年末存栏7280头(只、匹),耕地面积3892亩。境内有尕果呼儿古城遗址和唐龙多青铜器时代文化遗存。
  3.贡去乎村辖贡去乎、多拉、则岔、麦日4个村民小组,1995年,全村共119户,人口527人,各类牲畜年末存栏6721头(只、匹),耕地面积2089亩。
  二、拉仁关乡
  (一)乡
  拉仁关乡位于县境中部,其辖区原为拉仁关部落区域。1956年为西仓区所辖,1958年成立光明人民公社,是年末归属于红旗人民公社,1961年设拉仁关乡,辖唐科、尕秀、玛日、旧寺等四个公社,1966年尕秀公社划归尕海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更名为红卫乡,1968年恢复原名称,成立了拉仁关乡革命委员会,是年底恢复人民公社与生产大队体制,1984年初设立乡政府,时辖3个村民委员会,6个自然村,437户,2217人,以藏族为主,有少量回族。境内植被较好,牧草资源丰富,发展畜牧业条件优越,总面积830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场面积983950亩。1995年年末存栏各类牲畜60604头(只、匹),其中牛19824头,马1390匹,羊38890只,总收入604.6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1407元。
  拉仁关乡境内地势高亢,地形复杂,西南高,东北低,分别属于石碛高山区和石碛中山区地形。乡境内有阿尼库合山,乡南部有迭山余脉,气候高寒、湿润、多变,水源充沛,河流纵横,河流主要有热乌可河、左仁木可河、也尔果河等,山间河谷为草滩,阴山坡地有岛状森林分布。野生动植物资源有麝、岩羊、猞猁、旱獭、马鸡、大黄、秦艽、羌活、贝母等,特产有麝香、牛黄等。乡境内有则岔石林、酷似杭州九溪十八涧的热晤十八湾等国内稀有旅游资源。乡政府驻地旧寺,距县城28公里,解放前有寺院一座,解放后设有商店、粮站、邮电所、卫生院、电影队、电视差转站等,方便了牧民群众,活跃了文化生活,全乡有中心小学1所,村学2所,在校学生203人。
  (二)村
  1.玛日村 1995年,全村居民共100户,人口486人,年末各类牲畜存栏14684头(只、匹)。历尽苍桑的道格尔古碑矗立在该村境内,此外发现有土著和明代古文化遗存。
  2.则岔村 1995年,全村共94户,人口490人,年末各类牲畜存栏18105头(只、匹),境内苍松滴翠,怪石林立,溪流潺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之一和石林旅游景区。
  3.唐科村辖一、二、三、四4个村民小组,1995年,全村共187户,人口1022人,年末各类牲畜存栏27753头(只、匹)。境内有姜卡日古城、古驿站、唐蕃古道、拉仁关寺院等古迹遗址多处。
  三、双岔乡
  (一)乡
  双岔乡位于县境东北部,其辖区原为双岔部落区域。双岔乡洮河沿岸的河谷地带为境内之藏族先祖最初开拓的地区,民国时期为临潭县所辖,1953年碌曲行政委员会建立时归碌曲所属,1956年成立双岔区政府,1958年设双岔人民公社,是年底将阿拉公社归其所属,1961年将双岔公社分设为双岔、阿拉两乡,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更名为朝阳乡,1968年恢复原名成立双岔乡革命委员会,是年末又将乡改为人民公社体制,1984年复改为乡,全乡辖4个村委会,19个村民小组,18个自然村,933户,4111人,以藏族为主。总面积439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场面积294300亩,耕地面积10490亩。双岔乡原为半农半牧区,主要农作物有青稞、豌豆、油籽与小麦。1980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转为纯牧业区。1995年粮食总产量737吨,同年存栏各类牲畜26622头(只、匹),其中牛12897头,马493匹,羊7554只,猪5678头,总收入524.97万元,人均纯收入841元。
  双岔乡属石碛中山区地形,西高东低,地势稍低,山势陡峻,梁谷相间,洮河以北山脉属西倾山余脉,洮河以南是阿米文布勒山,各山谷受山洪冲积影响,在出口地带,形成许多面积较小的冲积扇,坡度在10度左右,谷地宽约30至100米不等,沿洮河两侧受曲流和泥沙淤积作用,形成一片片宽窄不一,面积不大的河滩,全乡大部地区海拔在3000米~3700米之间,地表约有三分之一被森林覆盖,其余植被为疏密不等的草本植物。气候多变、高寒、湿润、多雨,4至10月常有冰雹出现。野生动植物资源有鹿、麝、水獭、旱獭、大黄、丹参、秦艽、羌活及麝香等珍贵药材,特产蕨麻猪以肉味特香而著名。境内河流纵横,水利资源丰富,1973年在年土合建成小型水电站1座,装机容量240千瓦,供双岔、阿拉两乡用电。乡政府驻地哇扎寺,位于洮河北岸,距县城55公里。碌(曲)博(拉)公路横穿乡境,交通方便。解放前没有文教医疗机构,县政权建立后各项事业均有较大发展,曾有8年制学校1所,5年制小学2所,村学5所。现有中心小学1所,村学6所,在校学生428人。乡政府所在地设有县农行营业所、商店、粮站、卫生院、邮电所、牧医站、电影队、电视差转站等。
  (二)村
  1.青科村辖压藏、更古青科、更地、加热布5个村民小组,1995年,全村共192户,人口910人,年末各类牲畜存栏6074头(只、匹),耕地面积4420亩。
  2.毛日村辖恰日、毛日、电唐3个村民小组,1995年,全村共191户,人口1109人,年末各类牲畜年末存栏9658头(只、匹),耕地面积2251亩。
  3.二地辖久尼、二地、尕尔加、伊拉、贡去乎5个村民小组,1995年,全村共165户,人口732人,年末各类牲畜存栏3740头(只、匹),耕地面积1867亩。
  4.洛措村辖大庄一组、大庄二组、尕丁关、洛措、吉尼、多松多6个村民小组,1995年,全村共272户,人口1390人,年末各类牲畜存栏7350头(只、匹),耕地面积4091亩。
  四、阿拉乡
  (一)乡
  阿拉乡位于县境东北部,其辖区原为阿拉部落区域,阿拉是境内藏族先祖最初开拓地之一,民国时期为夏河县管辖,1958年由夏河划归碌曲,成立阿拉人民公社,是年底归于双岔公社所属。1961年恢复原区域称阿拉乡,1966年文化革命开始后更名为红光乡,1968年恢复原称并成立革命委员会,是年末又改为人民公社体制,1984年初改社为乡,全乡辖3个村委会,17个村民小组,18个自然村,512户,2600人。总面积208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场面积130200亩,耕地面积10700亩,阿拉乡原为半农半牧地区,主要农作物有青稞、豌豆、油籽、洋芋和小麦,1980年转为纯牧业区,1995年粮食总产量621吨,同年末存栏各类牲畜15787头(只、匹),其中牛7356头,马358匹,羊7013只,猪1060头,总收入367.6万元,人均纯收入808元。
  阿拉乡属石碛中山区,地势较低,山势陡峻,沟谷狭长,阴山地带有大片岛状森林分布。野生动植物有鹿、麝、狐、旱獭、马鸡、秦艽、大黄、丹参、黄柏、丹皮等,特产有名贵药品鹿茸、麝香,所产蕨麻猪以肉香味美闻名,沙棘资源丰富,气候高寒、湿润、多变,4至10月常有冰雹出现。乡政府驻地宗青,距县城69公里,境内有碌博公路,解放前寺院一座,解放后各项事业有了发展,现有中心小学1所,村学1所,在校学生169人,有卫生院、牧医站、商店、粮站、电视差转站等机构,活跃了文化生活,方便了牧民群众。
  (二)村
  1.博拉村辖博拉、吾乎扎、牙日、巴尔扎、加吾尕、拉也尔6个村民小组,1995年,全村共134户,人口890人,年末各类牲畜存栏4576头(只、匹),耕地面积4538亩。
  2.田多村辖田多、田后、麻尕、立池、久欠5个村民小组,1995年,全村共164户,人口1007人,年末各类牲畜5555头(只、匹),耕地面积4050亩。
  3.吉扎村辖吉扎沟、立多、巴吾、扎咱、加热5个村民小组,1995年,全村共152户,人口787人,年末各类牲畜存栏3933头(只、匹),耕地面积4155亩。
  五、玛艾乡
  (一)乡
  玛艾乡位于县境西北部,其辖区原为西仓部落区域,1958年成立和平人民公社,1959年元月与红星(现夏河县科才乡)公社合并为科才公社,1961年底恢复为玛艾乡,1966年更名东风乡,1968年恢复原称并于同年成立革命委员会,1984年初又改公社为乡,现辖有4个村委会,16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662户,8136人,总面积970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场面积1139600亩,境内植被较好,牧草资源丰富。1995年存栏各类牲畜121246头(只、匹),其中牛22789头,马1955匹,羊96502只,总收入1389.95万元,人均纯收入1541元。
  玛艾乡属石碛高山区地形,南有姜马羌采山和阿尼库合山支脉阿尼克黑山,北有尕尔毛贡拉山和直合隆宁山等,中间为洮河谷地,水利资源丰富,乡境内的科才曲、周曲河为洮河上游的两大支流。动植物资源有麝香、鹿茸、秦艽、羌活、大黄、甘松、鹿、麝、雪豹、猞猁、旱獭、水獭等。乡政府原驻日哇道,1977年迁至县府驻地。解放后各项事业有了发展,现有学校5所,在校学生400人,卫生院、牧医站、县农业银行营业所、商店等服务机构比较齐全,乡镇企业有了一定基础,牧业机械化程度较好。
  (二)村
  1.加格村辖一、二、三、四4个村民小组,1995年,全村共150户,人口876人,年末各类牲畜存栏24936头(只、匹)。
  2.玛艾村辖一、二、三、四4个村民小组,1995年,全村共170户,人口929人,年末各类牲畜存栏24883头(只、匹)。
  3.花格村辖一、二、三、四4个村民小组,1995年,全村共164户,人口1029人,年末各类牲畜存栏34846头(只、匹)。
  4.红科村辖一、二、三、四4个村民小组,1995年,全村共165户,人口912人,年末各类牲畜存栏39089头(只、匹)。
  六、尕海乡
  (一)乡
  尕海乡位于县境西南部,其辖地原系西仓双岔部落区域,1956年大部分地区为郎木寺区,1958年与郎木寺成立跃进人民公社,1961年分设为尕海乡,辖尕海、波海、加仓、秀哇四个公社,1966年将波海、尕海两个公社划归郎木寺乡,将拉仁关乡尕秀公社划归尕海乡,是年将尕海乡更名为燎原乡,1968年恢复原名并成立革命委员会,同时将乡属公社体制改为人民公社体制,1984年初复改社为乡,现辖有三个村委会,10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621户,2776人。总面积767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场面积1228378亩,境内牧草资源丰富。1995年存栏牲畜83711头(只、匹),其中牛33078头,马2637匹,羊47996只,总收入914.23万元,人均纯收入2567元。
  尕海乡地形开阔平坦,地势较高,滩地海拔平均3500米,周围山脉一般都在3800米左右,山势坡度小,地表起伏不大,南部有郭尔莽梁,西北耸立阿尼库合山,中部夹有尕海滩、果芒滩、野马滩、晒银滩4大草滩,尕海、果芒滩有少许沼泽地。境内有鹿、麝、岩羊、黄羊、旱獭等野生动物,特产鹿茸、麝香、牛黄等珍贵药材,还产有羌活、秦艽、贝母等常用中草药,旅游资源丰富,气候高寒、阴湿、多变。
  乡政府原驻波海村,1964年迁至尕海,距县城55公里,解放前没有文教医疗设施,解放后各项事业有了发展,设有粮站、商店、旅游点、电影队、电视差转站、卫生所、牧医站、县农行营业所、邮电所、候鸟保护站等。现有学校4所,在校学生233人。牧业机械动力程度较好,牧业生产的部分环节已实现了半机械化或机械化。为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政府打机井40余眼,修筑提灌站1处。
  (二)村(1984年统计数)
  1.尕秀村辖一、二、三、四4个村民小组,1995年,全村共218户,人口1149人,年末各类牲畜存栏33932头(只、匹),境内有前凉漒川城遗址,同时发现有古动物化石。
  2.秀哇村辖一、二、三、四4个村民小组,1995年,全村共183户,人口956人,年末各类牲畜存栏30688头(只、匹)。辖地有闻名遐尔的“高原明珠”尕海湖和“亚洲第一优良牧场”尕海滩。
  3.加仓村辖一、二、三3个村民小组,1995年,全村共198户,人口824人,年末各类牲畜存栏20096头(只、匹)。
  七、郎木寺
  (一)乡
  郎木寺乡位于县境南部,其辖区原属赛赤部落区域,1956年成立郎木寺区,1958年与尕海成立跃进人民公社,是年底改称为尕海人民公社,1961年称郎木寺乡,实行乡辖公社制,1966年更名为长征乡,1968年恢复原名,成立革命委员会,是年改为人民公社体制,1984年初恢复乡政府体制。现辖有4个村委会,12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738户,2993人,以藏族为主,有少数回族与汉族。总面积616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场面积813438亩,牧草资源丰富。1995年存栏各类牲畜66261头(只、匹),其中牛23946头,马1921匹,羊40394只,总收入801.44万元,人均纯收入1998元。
  郎木寺乡地势较高,大部地区海拔在3480米以上,但山势平缓,罗列零散,南北分别为郭尔莽梁和阿尼库合山,中间有较为开阔的草滩、沼泽地,水流充沛,气候多变,高寒湿润,降水多,雹、雷、风频繁。有麝、黄羊、羚羊、雪鸡、旱獭等野生动物,特产麝香、牛黄、冬虫草等名贵药品以及大黄、秦艽、羌活、贝母等一般常用中药材。郎木寺有着悠久的历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交通方便,旅游资源丰富。乡政府驻地郎木寺,距县城90公里。解放前因郎木寺而驰名藏区,解放后各项事业有了发展,曾设8年制学校1所,现有中心小学1所,村学4所,在校学生347人。设有邮电所、卫生院、牧医站、粮站、电站、汽车站、电影队、电视差转站、农机厂、加工厂、供销社等。甘川一条街为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最为活跃的商贸之地。乡镇企业有了一定的基础,牧业机械化程度较好。
  (二)村
  1.尕尔娘村 1995年,全村共56户,人口288人,年末各类牲畜存栏8723头(只、匹)。
  2.郎木村 辖仁尕玛、加科、卡哇、吉可河4个村民小组,1995年,全村共254户,人口1165人,年末各类牲畜存栏9371头(只、匹)。著名的藏传佛教郎木赛赤寺院和白龙江源头在该村辖地,郎木村是甘南通向四川、青海的交通要道和碌曲的主要旅游景区之一。
  3.波海村 辖一、二、三、四4个村民小组,1995年,全村共184户,人口865人,年末各类牲畜存栏22341头(只、匹)。
  4.贡巴村 辖一、二、三、四4个村民小组,1995年,全村共169户,人口843人,年末各类牲畜存栏25217头(只、匹)。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碌曲县志的情况。其内容包括建置沿革志、地理自然志、经济计划志、农林志、工业志、水利电力志、交通志、邮电志、商贸流通志、粮油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