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仙境——扁都口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民乐印象》
唯一号: 292435020220000962
作品名称: 人间仙境——扁都口
文件路径: 2924/01/object/PDF/292410020220000013/001
起始页: 0118.pdf
责任者: 唐国增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7
主题词: 散文集-中国-当代

作品简介

扁都口,这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我不止一次地来这里采访、拍摄、探秘、游玩。每次来到这里,我都被这里迷人的风光所陶醉,被这里厚重的历史文化所感动。 与扁都口密不可分的,是我国西部的著名高大山系——祁连山。祁连山名源自古代匈奴语,“祁连”是“天”的意思,祁连山因此而得名“天山”;又因位于河西走廊以南,又称南山,有“万宝山”的美誉。唐代诗人李白有诗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这首诗中所指的“天山”就是祁连山。祁连山区属半干旱地带,这里水草丰茂,适宜畜牧。古时为戎、羌、乌孙、月氏、匈奴占据,公元前121年春天,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精骑一万人,出临洮,过焉支山大破匈奴后,始将祁连山及河西走廊纳入汉王朝版图,匈奴人留下了“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的哀歌。由于受高原寒冷气候的影响,祁连山在海拔4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终年积雪,形成的冰川达2859条,总面积1972.5平方公里。祁连山的冰雪融水是河西人民赖以生存的命脉和主要水源,浇灌出了甘肃河西走廊和内蒙古的片片绿洲。 扁都口便是雄伟高大、重嶂叠峦、凌空万仞的祁连山的一个著名的峡谷,呈南北走向,距甘肃省民乐县城东南28公里,古称大斗拔谷。南通青海省祁连县俄博堡,北达甘肃省民乐县炒面庄,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南路便由此从青海入甘肃入西域。这条全长28公里的大峡谷,地势险要,山势峻峨,历史上曾是南下河湟、北达甘凉的重要通道,扼甘青咽喉,也是走廊南端的险障关隘,是拦腰切断祁连山的峡口,连通甘、青两省的隘道。峡谷内一水中流的是滔滔的扁都口河,是内陆河流域黑河水系的常年性河流,发源于祁连山俄博岭北坡,源头东起冷龙岭,西至卡登山,沿途汇集了东沟、羊胸子河、小石碑河、二道沟、大羊尕河、牧户沟等大小20多条河流,顺峡谷蜿蜒而下。 险关要隘扼甘青 在古代,扁都口曾被称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关要隘,海拔大都在3500—4500米之间。从三关岭至俄博岭,叠嶂无穷,地形险要,是河西走廊南部天造地设的门户。峡长28公里,最宽处不足200米,狭窄处仅15米。上个世纪50年代,为了加强走廊腹地与青海的联系,经详细勘查,在扁都峡内劈山扩路,改线架桥,重修了张青公路,现改为国道227线。当你行驶在国道上,两侧山势陡峭,群峰参天,奇峰耸立,峭壁突兀,怪石森然。有的地方道路盘旋百折冲上峰顶,有的地方俯冲万转扑入峡谷,一个又一个的急弯叫人惊悸不宁。平坦处,山溪蜿蜒而行,如一条银链嵌镶山间,溪旁青草茫茫,牛羊悠悠,牧歌阵阵,炊烟袅袅。险峻处,怪石悬崖,峻峰狰狞。清人陶保廉《辛卯侍行记》载:“贯祁连之中,盛夏积雪,当春不芳,鸟道环崖,载容一轨。途径深涧,流急石多。夏秋 骑步均艰。严冬堕指裂肤。”清人梁份所著《秦边纪略》载:“扁都口昔之夷王,欲假途北甘肃,出师青海,率由于此,其为要道由来久矣!”“今则披山通道,出入扁都口者,马相接肩摩矣”! 从扁都沟口到俄博岭,有20多处险要地段和沟口,由于是险关要隘,成为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历史上的许多朝代都曾在扁都口及其附近修筑营盘,设置关卡,派兵防守,如土牛城营盘、台子坡营盘、西双营盘、东双营盘、大墩营盘、俄博营盘和关卡等,至今遗迹犹存。 在山陡谷狭,隘险流急的拐弯处峡口内,有一块大石碑,本地人称为“诸葛石”,是在造山运动中被掀起的由各种颜色胶结而成的砾岩,酷似石碑。与“诸葛碑”隔河相望的是石佛寺,这是一个依山建在刻有石佛的崖壁上的佛寺,走进寺门,在对面石崖上有几尊石刻佛像,惟妙惟肖,雕功传神精湛。关于这个石佛,民间传说认为,在现有石佛的平整崖壁上,过去曾覆盖着一层平整的崖壁,上面也曾有佛像,后来崖壁脱落后,露出了现在的这一块有石佛的平整崖壁,还有一部分佛像仍旧覆盖在没有脱落的崖壁下面,就是现在还能够清楚地看到,构成佛像的线条延伸到了上一层的崖壁下面,这几尊佛像并非人工雕刻,是天然形成的,并且,在这一块崖壁下面还有佛像,层层崖壁下面都有。这一民间传说,为石佛寺增添了几多神秘,前来朝拜的人们络绎不绝。此处便是扁都峡谷的咽喉,险要异常,也是“一夫荷戈、千军束手”之地。 扁都口峡谷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段,据历史记载,丝绸之路的南线,是从今天的西安开始,经天水、秦安、陇西、临洮、兰州,沿湟水谷地西进,经民和、西宁、大通、俄博、扁都口峡谷到甘州,后与现在的西丝绸之路相汇合。 由于扁都口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自汉代开始,许多大事件 都经过或发生在这里,每当我来到这里,一幕幕历史话剧仿佛又在眼前上演。 那是在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奉命率万骑从陇西浩浩荡荡出发,经青海河湟,沿浩门水(今大通河),从这里穿过,进入河西走廊,与匈奴激战于焉支山下,大获全胜,将河西走廊纳入到了汉朝版图。 在东晋安帝庆安三年(399年),僧人法显拖着疲惫的身躯,由长安出发,经兰州、乐都、大通、门源,翻越眼前的这座祁连山,从这里到张掖,前往西域至天竺(印度)取经。 在唐初,置赤水守护,旋置大斗军,隶武威郡,扼守隘口,防止吐谷浑、吐蕃北上,保护西域通道。唐贞观七年(634年)契苾何力曾一度驻守。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吐蕃悉诺罗兵出这里,攻取甘州。十六年(728年),金吾将军杜宾客与吐蕃激战于祁连山下,获大胜。天宝间,河西节度使王倕,遣哥舒翰在这里任大斗军副使,以防守有功,晋升为左朗将。 在宋宝庆三年(1227年),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通过这里,占领青海北部地区。 在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农民起义军李自成部将贺锦攻占了甘州以后,率大军又从这里穿越,进军西宁。 在清康熙年间,青海厄鲁特部(蒙古族)怀阿尔赖从这里出发,侵占大马营滩,被王进宝击溃。同治年间回民数次起义,均出入这里与清军交战。康熙四年(1665年)在俄博营北山腰树立界碑,文曰“甘州府俄博营”。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增兵500名于大马营,在这里扼守。《清史稿·兵志》载:“甘肃提督统辖提标五营,兼辖永固城守协、节制西宁四镇,提标左营、右营、前营、后营、永固城守协、甘州城守营、梨园营、洪水营、南古城营、山丹营、峡口 营、大马营、察汉俄博营。” 在光绪八年(1882年),法国人窦脱勒依深入这里,现场勘测,绘制地图。 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马仲英部由这里出山,甘凉卫戍司令部步兵连长任元奎力竭战死。 在民国二十年(1931年),马步芳由这里出山,与张掖的马仲英部激战于三堡之南,马仲英败走新疆。 在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上海大公报记者范长江考察西北,从西宁经过这里,到达张掖采访。 在1949年9月,王震将军率部队由青海经过这里,9月17日解放了民乐,送来了红色政权,继而挺进走廊腹地,解放新疆。 六月飞雪冻死人 历史的长河中,在扁都口还发生过“六月飞雪冻死人”的事件。那是在隋大业五年,隋炀帝西巡,率众从长安出发,经武功,过扶风,到陇西,再至狄道,然后出临津关,过黄河,再经长宁谷,过星岭,于春末到达金山。隋军以40万兵力,对吐谷浑10万人进行了战略包围。在八宝河一带举行大会战,隋军大败吐谷浑,取得了全面胜利。为了炫耀隋朝的国威,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隋炀帝便于农历六月初八出大斗拔谷,带着后妃妻妾,宫娥彩女,在众多侍从和护卫人员的簇拥下,穿越祁连山,经永固到达张掖,在燕支山召开了盛况空前的万国博览会。隋炀帝的这一次远行,虽然战争胜利了,但是,没有料到的是,在扁都口遇到了六月飞雪的恶劣天气,冻死了不少官兵随从,损失极其惨重。据《隋书·炀帝记》记载:“大业五年三月,驾西……六月,经大斗拔谷,山路隘险,鱼贯而出,风霰晦冥,与从官司相失,士卒冻死大半,马驴死者十八 九。”在祁连山中的扁都口气候多变,高山气候非常明显,六月下雪司空见惯。在大斗拔谷,即便是夏天,有时天阴,凛风劲吹,也会雨雪交加。清代陶保廉在《辛卯侍行记》有如下的记载:“扁都口贯祁连之中,鸟道环崖,载容一轨……骑步均艰。”大斗拔谷内两山对峙,道路险阻,隋炀帝所带的只是他的行辕和警卫部队,队伍庞杂,因此队伍拉得很长,他们穿的是单衣。在峡谷中,突然遇到雨雪风寒,稍一阻滞,困在了山中,一部分人当天未能出山,有的当场冻死,有的得重病死去。

知识出处

民乐印象

《民乐印象》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

本书主要包括散文卷、诗歌卷等内容。包括视野的盛宴、《祁连风》赏析、海潮河·火蛋鸟、心碑——民乐八年、风吹民乐、扁都口、永固镇、金花节等多首散文和诗歌。

阅读

相关人物

唐国增
责任者
唐国增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