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山采药记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县六十年文学作品集》
唯一号: 292435020220000882
作品名称: 乌龙山采药记
文件路径: 2924/01/object/PDF/292410020220000009/001
起始页: 0272.pdf
责任者: 王祝寿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7
主题词: 散文-中国-当代

作品简介

沿山马公路到军马一场,再向西20多里,就是祁连山中的大乌龙、小乌龙山口。崇山峻岭的菁林幽谷里生长着多种名贵药材。 1970年6月,我们5人从东沟赶着毛驴车,载着行囊食物走了70多公里路程,开进了深山腹地大乌龙采药。在一处向前突出的石崖下,遮一块篷布,简陋的茅庵落成,能避风雨了,真是结庐在仙境。我们采来柳条铺床,三岔石垒灶,安营扎寨了。有个老人哼起了《盗草》,“轻装佩剑到仙山,不见素珍泪不干,不采灵芝誓不还……。”生活虽然艰苦,我们却十分乐观。 绵延苍翠绿意盎然的丛林里面狐狸、獐子到处乱蹿,漫山遍地的野花、药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我们穿行在花草丛中,淡淡的花香、清清的风、隐隐的鸟鸣如置身仙境。药就在脚下,我们一锄一锄地把药挖下来装入口袋,衣服刮破了,手扎烂了在所不惜。为了防备遇上野兽,统一行动,互相照应,过一会喊一声其它人应一声,这就是联络信号。有时跳过一只兔子,也把人吓得心跳。 山里的气候变化无常,像娃娃的脸一会笑一会哭。一天早晨我们上了河对面的山,不到中午,深山里乍然风起。刚才还是朗朗晴空,瞬间黑云骤起,一片铅灰,寒气袭面,电闪雷鸣,大雨漂泼,河水暴涨,无法返回驻地。我们挤一堆在岩石下避雨,山洪咆哮着、轰鸣着、呐喊着从山上汹涌而来。我惊恐万状,怕被洪水冲走。老人们镇定自如,“不要怕,山里的雨来得急,去得也快。”大家饿着肚子总算等到云开雨停。西边的太阳从云堆里钻出来,将缕缕阳光洒在附近的山峦绿树上面,湿漉漉的气息直扑鼻翼。我被老人们的预言折服,虽然雨住云开,还是过不了河。我们一边晾晒衣服,一边饥肠辘辘地望着河水出神。太阳快落山时,河水方渐渐退去。我们每人拄一根柳棒,找到一处河宽水浅处踩着大石头小心翼翼地过了河。就在退去水的河边,一只死獐子挂在柴墩上。我们捞出獐子,拖到住处,七手八脚地剥皮,生火煮肉。片刻香味四处飘散,不待肉烂,我们在月光下狼吞虎咽地尽享着天赐口福。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我怎么也无法想象出大山的变幻竟是如此的神奇莫测。有了这次教训,我们再不轻易过河了。 生长在悬崖绝壁、陡峭岩缝里的羌活最壮实,土质松软容易采挖。一次,我攀柳枝踩石坎,爬上一个山崖,一会儿挖满了袋子。正欲前行,一脚踩空,柳枝折断,跌下一丈多高的悬崖。幸亏没有大伤,试着站起来,背起鼓囊囊的药袋,一瘸一拐地走回去。四位老人帮着我洗血上药,“只要取得回生草,九死一生也甘心,”阿弥陀佛保佑,有惊无险。 山里的情况熟了,认识的药也多了,羌活挖了几口袋,就是没见大黄。老人们说乌龙脑里才有呢,就是路程远。大家挖大黄的信心很高,天麻麻亮就远征了。我们顺着河心逆流而上,野树夹道、怪石狰狞、峰峦渐高、峡谷渐窄、峰回路转、过河趟水攀援而行。不知走了多远,已是中午时候,离脑还远呢,计算着走远了回不去,于是向一个山坡爬上去碰运气。不一会儿,有位老人高兴的喊,“大黄!大黄!”我们都兴奋地跑了过去,一株粗粗的杆子,肥大的叶子,淡红的花苞露出柳梢,宛若仙女亭亭玉立。大家小心翼翼地挖开周围的土,取宝一样的捧出大黄,一股药香扑鼻。老人们说这是牛头黄,药中王,很少见,草本植物中大黄也是草王。大家围着大黄坐一圈,吃着炒面,喝着山泉,无比甜美。我们采药联想到和神农尝百草,李时珍著本草有同样的艰辛。 这里是虎啸深山,熊豹隐身的地方。我们虽没遇上过野兽,但是特别警惕,晚上驴子拴到住处门口和人一起睡觉。 夜幕降临,满天星光,我们躺在铺上喧谎,消除寂寞。王贵寿老人能说一口流利的藏话,他教我们简单的藏语。王藏珍老人年轻时在军马场任准尉牧务员,带着十几个牧兵护过马场草原。陈兴善老人读书识字,解放初任区政府粮秣助理员。陈多稼老人被国民党抓了兵,跑回来三次,抓回去三次,其行英勇悲壮,可歌可叹。 回想是时,倏忽便30多年了。老人们团结战斗,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人厚道,乐观豁达的品质,至今历历在目。他们先后都已作古了,我把这段往事记录下来,作为深切地缅怀。

知识出处

山丹县六十年文学作品集

《山丹县六十年文学作品集》

出版者:作家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萧滋云、梁琛世、王继德、林茂森、周春林、郭勇、张淞、崔多奇、周多星、罗新辉等多人的优秀作品。

阅读

相关人物

王祝寿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