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秋韵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县六十年文学作品集》
唯一号: 292435020220000822
作品名称: 山村秋韵
文件路径: 2924/01/object/PDF/292410020220000009/001
起始页: 0218.pdf
责任者: 刘莉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7
主题词: 散文-中国-当代

作品简介

十几年如一日的奔波、耕耘在这片土地上,这里淳朴的民风,湛蓝的天空,淡雅的四季,都已渐渐地印在了脑海之中,挥之不去,忘之不能。在我的生命历程里,她——一个朴素的小山村,承载了我的欢乐,我的悲伤;目睹了我的渴望和我的失意,在风霜雨雪的变迁中慢慢地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十几年的朝夕相处,让我不经意间爱上了她的自然,她的朴素,她的宁静,爱上了她春短夏繁冬残的景致,尤其爱她韵味特殊的秋景。 阔别四十多天,当我在无望中决然走出家门,重新站在此地时,山村已换了容颜变了韵味。 四十多天前,我熟悉的山村像其他地方一样,正处在生命的夏季。放眼望去:田野里一片葱绿,小麦刚刚抽穗,正撒欢儿的长叶、拔节;大片的豆地里,豆秧儿绿的透亮,其间点缀着众多的白色、紫色的豆花,还有半饱的青豆荚。微风过处,送来隐隐约约的青苗味和青豆荚的香味。不远处的山丘上,沙棘林一片苍翠,装点着山冈,守护着大地。 而今,山村的原野脱去了夏日的盛装,换上了朴素淡雅的秋服。夏有夏的美丽,秋有秋的韵味。我爱这朴素的秋,甚于爱那繁盛、热闹的夏。 广阔的田野里,昔人笔下所描绘的“金黄的麦浪一眼望不到边”的胜景此时全无,举目四望,只有康百英走过后留下的整齐而呈橘黄色的麦茬,还有那田塍上茂盛的芨芨草迎风晃动。(今日的山村,早已撕下了“掺着雪花打场”的老黄历,前后不过十来天,秋收便接近了尾声。)麦场上,麦秸垛、麦垛星星点点,勤劳的农人吆喝着骡子或马拉动石碾打场,石碾“咯吱哩、咯吱哩”的滚动声,谱成了秋收结束的乐章。山村的原野,犹如一位风韵犹存的妇人——稳重、成熟、恬静。站在空旷的原野里,心也变得宽阔,变得平静了许多,一切不如意都变得似有可无。 山村的黄昏,也感染了秋的滋味,早晚尤其清凉。没有风,炊烟袅袅升起,飘散在晚霞映照的村落——这是在家的人为麦场上辛劳的家人准备着简单的饭食。远处寒林外,归鸦点点;成群的羊儿膘肥体壮,毛色雪白,它们在牧人飞动的石子和甩动的鞭梢下,披着落日的余辉,“咩咩”叫着走向村落,成为原野的匆匆过客。低低矮矮的山丘,应着斜阳、接着天幕,如一位慈祥、静默的老人,注视着喧嚣而又宁静的山村美丽的黄昏。 秋雨来了。细如花针,密如牛毛。 记得上高中时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不经世事、不历风雨的我立即被文章开篇一句“北国的秋,来的轻,来的静,来的悲凉”所吸引,为这句话中流露出的作者的淡淡的悲凉,为这句话中描写的北国秋的宁静。此时仔细一想:山村的秋雨不也正是这样来的吗?没有雷声为她呐喊,没有闪电为她助威,来的轻,来的静,来的缠缠绵绵淅淅沥沥,而且少去了郁达夫笔下秋的悲凉,让人爱怜不已。她一会儿浅吟低唱,一会儿又如行云流水,一会儿又欲说还休。空旷的原野迷迷蒙蒙,静默在绵绵秋雨中。晴空下险峻挺拔的祁连山峰、焉支山峦也都变的空蒙。如若不怕冷,我定愿意不撑伞走在这冷冷秋雨中,既使不能有“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怡然,也定会“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惬意。 雨过天晴,田野、山丘为秋雨所洗,清新如画。田野愈见空旷湿润:祁连山峰更见清晰苍翠。晴空万里,湛蓝如初洗的蓝靛。站在这无垠的天地间,倍觉古人用“秋高气爽”一词绘秋是何等的精妙、传神。无怪乎刘禹锡如此赞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站在山村的秋里,赏着山村的美景,咀嚼着山村秋的滋味。山村秋的韵味究竟在哪里呢?仔细品味,——在这朝夕的清凉,在这雨后的清新,在这原野的空旷,在这朴素简单的自然,还在这云霞灿烂的宁静。

知识出处

山丹县六十年文学作品集

《山丹县六十年文学作品集》

出版者:作家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萧滋云、梁琛世、王继德、林茂森、周春林、郭勇、张淞、崔多奇、周多星、罗新辉等多人的优秀作品。

阅读

相关人物

刘莉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