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图书馆
山丹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丹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父亲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县六十年文学作品集》
唯一号:
292435020220000795
作品名称:
父亲
文件路径:
2924/01/object/PDF/292410020220000009/001
起始页:
0205.pdf
责任者:
王兴礼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7
主题词:
散文-中国-当代
作品简介
记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焉支山深处、马营河上游,还有十几座磨坊栖落在潺潺溪流上,迎着山风,披着晚霞,犹如苗族山寨的风雨桥,显得古朴而又苍凉。 水磨,考其历史当与水车同庚,发明于东汉时期。它经受了千百年的风雨砥砺,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华,呈现出龙钟老态,最终成为岁月中恍恍惚惚的记忆。 磨坊多为全木结构,依水而建。先筑一道堤坝,拦截水流。在堤坝上留两道出水口,用草帘作为闸阀随时启闭,用以调节水量。当需要磨盘加快旋转时就关闭副出水口而开启主出水口,需要放慢旋转速度时则正好相反。水流通过主出水口顺着斜置于坝后的木槽倾泻而下,打转磨坊下水平放置的叶轮,再通过竖轴带动磨盘旋转,这就是水磨的动力系统。磨坊内除了磨盘外,还有箩面用的箩儿。箩儿安装在箩柜内,有一木制把柄伸出柜外,与脚踏板相连接,中间立一根木柱,通过双脚一上一下的作用,使箩柄碰撞在中间直立的木桩上,带动箩儿有节奏地在水平方向上来回运动,就能把雪白的面粉一次次筛选出来。 由于以前交通不便,推磨可不是一件小事。先要用毛驴把粮食驮到磨坊,然后随时向磨主打听推磨的具体时间。因河流来水量的大小难以把握,磨主预计的时间很不准确,有时往往要等上一两天。那时我们家人口多,每次要加工四五口袋粮食,自家牲口不够,便要借别人家的毛驴,让人很伤脑筋。好不容易借够了,搭磨的时间又变了,等于前功尽弃。遇到夏秋季节还好,最怕三九天推磨。寒风刺骨,滴水成冰,水磨的旋转速度明显下降,四五口袋粮食要熬上一两天时间,睡不成觉,吃不上饭,别提有多难受,现在想起来都还头疼。 搭磨是很紧张的一件事,当上一家的粮食磨到最后一遍时,就要准备将自家的粮食倒在磨盘上,倒早了会掺进前一家的麸子,倒迟了就会使磨盘空转,因此要眼疾手快,倒得恰倒好处。 箩面很单调,将经过磨盘碾磨的粮食成为粉末状时,就要倒进箩儿,进行筛选。随着双脚一上一下的运动,耳旁便响起“咣啷咣啷”的撞击声,面粉就陆续筛进箩柜,感觉差不多时,再将麸子送向磨台,周而复始,乏味得令人窒息。 唯一有趣的是遇到来磨坊唱曲儿的人。那些人,手持三弦,随地一坐,边弹边唱,十分投入。弹唱的曲子多是一些民间小调,如《拉骆驼》、《盼王哥》等等,或低沉婉约,或流畅欢快,弹唱者的表情也随着曲调情节的发展而不停地变化着。唱者如痴如醉,听者津津有味。临走时,多少给点面粉算是报酬,从不讨价还价。 推磨终了,要给磨主交“磨课”,也即加工费。按照不成文的规矩,由磨主亲自从箩柜里挖出最好的面粉,留下适量的才罢。根据所磨粮食的多少,留得恰到好处,不会多也不会少。待收拾停妥,从磨坊走出时,衣衫如雪,须发皆白,活脱脱一个精心化妆过的圣诞老人,此刻只能相视而笑,到家后再慢慢“卸妆”。 记得水磨多以家族姓氏命名,仅马营河上游就有王家磨、屈家磨、车家磨、封家磨等等。说明那些水磨自古就是他们的私有财产,后来才收归集体所有。 旋转了千百年的水磨虽然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它却一直在我的心灵深处转动。 (以上作品原载《甘肃日报》、《丝绸之路》)
知识出处
《山丹县六十年文学作品集》
出版者:作家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萧滋云、梁琛世、王继德、林茂森、周春林、郭勇、张淞、崔多奇、周多星、罗新辉等多人的优秀作品。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兴礼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