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的油坊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县六十年文学作品集》
唯一号: 292435020220000793
作品名称: 尘封的油坊
文件路径: 2924/01/object/PDF/292410020220000009/001
起始页: 0202.pdf
责任者: 王洪德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7
主题词: 散文-中国-当代

作品简介

每当油菜花凋叶落、籽粒饱满时,便将其收割打碾,送到油坊榨油。 油坊大多建在近水的地方,与水磨为邻,以借其力,故而常在小河边、磨坊旁。油坊是一座高大的建筑,与周围低矮的房舍形成明显的反差,就像掺和在羊群中的骆驼,显得格外笨拙。墙体是用黄土夯筑的,犹如城墙一般,经过风雨的侵蚀,斑斑驳驳,恰似一位老人饱经风霜的肌肤,粗糙而又疏松。远远望去,码放整齐的石垛在屋顶上突起,好像牧区草原上的玛尼堆,显示出一种古朴和苍凉。石垛垒在木制栅栏内,它的大小决定着油坊的生产规模。 进得油坊,便见一根巨木贯通屋宇,又粗又长,这就是油坊的主要构件--油梁。它在榨油时充当杠杆,而堆码在油梁一端直达屋顶的石垛就是附加于其上的千钧砝码。榨油时,先将油梁的一端借助人力和辘轳缓慢升起,再将包装好的菜饼一层一层码好,下抵油井,上至油梁,然后开始下放油梁,这时全部重量都集中到了菜饼上。菜饼难耐千钧重力,在油梁下呻吟,挤出缕缕清流,缓缓流淌到光滑的油井里,也流进庄稼人干涸了一年的心田里。 在油梁需要抬升的一端,拴上一根绵长的钢丝绳,穿过固定在屋顶的滑轮,然后缠绕在地下的辘轳之上,构成油梁起降的动力系统。由于油梁十分粗笨,所以起油梁是榨油时最苦的活计。每一组至少需要八个小伙子,喊着号子,手脚并用,才能使辘轳吃力地转动。随着辘轳的旋转,钢丝绳就牵动油梁缓慢地上升,好像懒汉在起床。一个升降过程下来那些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一个个都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活象《三国演义》中遭遇劲敌手持青龙偃月刀大战数十回合后满面赤红的关公。这时,便将辘轳加以固定,也可在油梁之上垒上一些活动的石头,增加压力,行话叫加“石牛儿”。待稍事休息后,再进行下一轮的升降。反复循环,直至菜饼中的油脂榨干为止。 榨油一般要经过筛、炒、磨、蒸等几道环节,最后才能进入压榨的阶段。将一袋袋油菜子用筛子除去杂质,再倒进大锅炒煸,待到颜色焦黄时取出。炒籽的关键是掌握火候,文火最好,烈火容易炒焦,因此首选柴火。炒好的菜籽运送到附近的磨坊里磨一遍,再放进蒸笼里去熏蒸,就变成了糊状的黑油。将黑油加水拌匀,装进用芨芨草编织的草圈内,等待压榨。每隔一层夹一些芨芨草,人工夯实,就形成了一块一块的菜饼。所有环节都由“油博士”统一指挥。“油博士”是油坊的主人,恐怕是没有文凭的最早的“博士”。他赤膊上阵,浑身都是油渍,那肌肤就象熟透了的烤鸭,油亮油亮的,我相信就连他的心里也浸透了那芳香的液汁,不然他怎么对庄稼人那样上心。他利索地协调着各路人马,所有的人都有秩序地忙碌着,那架势好似战场上调兵谴将的将军,威风凛凛而又指挥自如。 在榨油期间,队长也格外大方,派人从油井里舀出几瓢新榨的清油,倒进大锅,炸出黄亮黄亮香喷喷的油饼,犒赏那些精疲力竭的小伙子。在那个一年之中很少动荤腥的年代,吃油饼该是一种怎样的享受。若赶上机会,吃上一口,立即就香到了脑子里。有时将馍馍剥成碎块,放到油锅里煎炸一会儿,吃起来脆香脆香的。再就是将炒面拌好,浇上一勺子滚烫的清油,一把一把捏成纺锤状的块子,有滋有味地吃将起来,那口感简直无法形容。有时队长一高兴,宰上一猪半羊,美美地吃上一顿手抓份子肉,将比过年还过瘾,心里便会产生一种奢侈后的不安。 经过几天的忙碌和辛苦,一袋袋油菜就变成了一桶桶香气扑鼻的清油,然后装上吱呀作响的牛车打轿回府。这时,饲养室门前已经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满了拎着坛坛罐罐前来分清油的人。他们仿佛渴疯了的牦牛见到池塘一般,眼睛里射出一道道攫取的光。根据队长的点名,清油便顺着油漏子,淌进各家各户的油瓶。记得一次我提了油瓶去分清油,不知等了多久才轮到。好不容易灌上,路过沙沟时却不慎脚下一绊,咣啷一声,瓶碎油泼,满满一瓶清油让我听了响声,结果使全家的饭锅整整干了一年。为此我自责了好长一段时间,直到包产到户后,我家的油缸里装满了清油,那颗愧疚已久的心才得到稍许抚慰。 几十年过去了,古老的油坊已成为一个尘封已久的梦幻,渐渐地模糊了,但那段尴尬的岁月,却似渗进了灵魂深处,难以从记忆中抹去。

知识出处

山丹县六十年文学作品集

《山丹县六十年文学作品集》

出版者:作家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萧滋云、梁琛世、王继德、林茂森、周春林、郭勇、张淞、崔多奇、周多星、罗新辉等多人的优秀作品。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洪德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