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树林遗址断想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县六十年文学作品集》
唯一号: 292435020220000787
作品名称: 小树林遗址断想
文件路径: 2924/01/object/PDF/292410020220000009/001
起始页: 0189.pdf
责任者: 赵文成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7
主题词: 散文-中国-当代

作品简介

树林不大,方圆不过百余亩,而且早已消失,仅从遍布三尺见方长几根杂草的树坑才可看出——这里曾是一片长满大树的小树林。 在父辈的记忆中,儿时这里曾是一片杂草遍布的荒原。步入成年,村里的几代男女因山开沟,种沙枣白杨,试种苹果山杏数百棵,十年辛苦成就了一个小小的集体林场,村子一跃成为全县林业发展排头兵,小树林留给前辈们收获的烙印和集体劳动的喜悦。 在我的记忆中,儿时小树林中已开通了一条通向外部世界的公路。那时家里没有电视,小树林初春的杏花、初夏的毛杏、盛夏的青苹果、深秋金黄发亮的沙枣,还有树梢的惊险、草地的欢笑伴我和同伴们走过童年。到了中学,这里成了集体游玩、雅致读书的好去处,树梢挽手在林间公路上架起的绿色长廊,浓荫匝地、密不见日的林间草地,质朴迷人、十里飘香的沙枣花留给我们永远无法找回的世界。记得有一次周末放学回家,自行车坏了,刚进小树林骤遭大雨,我和几个同学不觉凄冷,漫步林间胜似晴日畅游,年老的“班车”司机看见我们浑身淋湿的狼狈模样顿起恻隐之心,停车招呼免费上车,结果被一口拒绝,现在想来,那也是如今高度物质化年代无法追回的一幕。 后来,到异地读书,为生存和欲望拼搏,小树林便再没有深入,只是坐着回家的车穿林而过,见小树林的次数一年年少了。随着气候的干旱和用水量的增加,小树林枯死的树一年年多了。随着家庭果园的迅速发展,小树林的管理也松了,由村委会直接经营到承包经营,承包期由五年到三年、一年,终至无人问津。小树林头顶先是开了小窟窿,很快通体开疮,成为贪小利者猎取的对象和困难人家薪柴的来源。林中草场逐渐苍白而至干枯,林木由偷砍而至明伐。终于在上个世纪的某一天,诞生三十余年的小树林被村民大会判处死刑,村中老小人均四五棵,四五天之内地面活物荡然无存,十天之内斩草除根,树根无影无踪,据我所知,时至今日,村里还没有一名根雕爱好者。小树林终于消失。 再后来,勤劳的村民在荒芜的林地上开出几块农田,没有想到的是,曾经林木繁茂的地方竟是一块薄地,小麦和油菜总是长势不旺。黑色的公路、苍白的土地,无青山怪石陪衬,无珍稀动物栖居,无陕北民歌和青海“花儿”在上空缭绕,更无玩童在地面玩耍。青年一代很有出息,不是上学进城工作,就是东进西出淘金。很小的娃儿早被寄于光宗耀祖的重望,拘束于早期教育的光盘、书本和课本。来往林间公路的车多了,漂亮了,也快了,坐在车里的村民几代,怀里揣的已是七彩而深不可测的梦想。小树林沦落为免费挖沙取土和埋葬亲人的荒郊,最终被遗忘而成一处遗址。 如今,小树林又被人提起,曾经欣欣向荣的小树林似乎凝固成村子历史上一个消失的文明,问鼎小村领导层的各种力量都拿小树林遗址开刀,施政纲领中都承诺要在遗址上重现昔日繁华,小树林遗址又被推上乡村发展和民主政治的舞台。 而我,一个倦飞的游子,每当从小树林遗址经过,世事兴替、人与自然、文明与回归、和谐与对抗、人力和天意、存在与虚无、偶然与必然、这些永恒而又无法用考古解答的话题,都如潮水般奔涌心头,久久不能隐去。 小树林遗址啊,你最终告诉我的该是什么呢? (以上作品原载《张掖日报》、《焉支山》)

知识出处

山丹县六十年文学作品集

《山丹县六十年文学作品集》

出版者:作家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萧滋云、梁琛世、王继德、林茂森、周春林、郭勇、张淞、崔多奇、周多星、罗新辉等多人的优秀作品。

阅读

相关人物

赵文成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