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古烽墩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县六十年文学作品集》
唯一号: 292435020220000777
作品名称: 拜谒古烽墩
文件路径: 2924/01/object/PDF/292410020220000009/001
起始页: 0161.pdf
责任者: 何茂活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7
主题词: 散文-中国-当代

作品简介

自小生活在甘凉古道边,对烽火墩台可谓司空见惯了。在过去四十年漫长而匆促的岁月里,也曾想走近它,瞻仰它,甚至想登上它的巅头。但是这么多年,这样的念头往往是稍纵即逝,因此久未如愿。直至今年盛夏,我才乘便在草原的深处瞻仰了一处烽墩。其实与其说是烽墩,不如说是古烽墩遗址。 这是大马营草原腹地的四墩烽火台。这处建于明代的烽墩原是两座,一南一北,相距约十米,因数百年风雨侵蚀,所见者唯两座土丘而已。土丘之上,荒草萋萋,随风飘摇。土丘旁,辙印纵横,足迹斑斑,想必来者中不乏凭吊之人。土丘的基部可见几个残破的洞窟,大概是早年的牧人为栖身避雨而挖的。在一个破洞里,有一段胳膊粗的朽木半露着断茬,伸手一掰,断木竟枯朽得近乎成灰了。从残留的丝瓜络似的黄褐色纤维上可以推想,它是当年夯土墩时所用的松椽。站在土丘旁,环顾四周,禾麦青青,一望无垠,菜花飘香,蜂蝶嘤嘤。古老的烽火台就这样老态龙钟地蹲踞在这无边的花海碧浪里。一时间,这两座土丘,在我的眼里完全幻作了两座坟墓,它的主人似乎纯粹是一介草民,它的身心本来就与主人的故事一样千疮百孔。或许再过几十年,这两尊荒冢将永远被湮没在朔风衰草之中。 但是,在它的家族中,也有不屈的强者至今仍傲然挺立着,讲述它们昔日的辉煌。 农历七月十五,我偕家人去到多年未曾去过的先人坟头焚香压纸,默然祷祝。返回的路上,我独步登上了那座高高的墩洼山。山在群峰间并不见奇,但因这饱经沧桑的烽墩,便格外令人敬仰。这个烽墩同样建于明代,虽经风雨剥蚀,不见了当年的棱角,但其基本规模并未破坏。墩高约七八米,东、南两壁较为挺直,只是上面布满了鸟雀的洞窠,基部像城墙根一样颓朽进许多。墩身上有几处地方缝隙大开,颇有摇摇欲坠之感。墩的西、北两侧,因雨水冲刷和登临者的攀援,大致变成了坡形,自底到顶,有渐高渐疏的荒草。轻攀着草茎,手脚并用,我竟登上了这久已向往的墩台。 登台远望,山峦起伏,宛如细浪泥丸,祁连焉支,尽收眼底。十里之外,南北东西各有烽墩相望,势成犄角,矗立赫然。伫望之间,依稀可以想见当年狼烟滚滚、兵戈阵阵的历史场景。这苍老的烽墩啊,在你颓败的躯体和干涩的眉目间,不知遭遇了多少风刀霜剑,融汇了多少荣辱悲欢。你像一位退役的老将,遍体的疮痍掩不住你昔日的威武。而今在你身边的沟沟洼洼和山山峁峁间,农人们正在收拾成熟的庄稼,漫山遍野一片宁谧和安详。惟有那满载着农民血汗和希望的胶轮马车,在陡窄的坡道上吟唱着古老的歌谣。 我曾登过泰山,但除却孔老夫子给我的“成见”以外,我并没有体会到那种“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胸怀和意境。倒是在这个小小的烽墩山上,我却体会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振奋和怅惘。当我在山顶上留连顾盼的时候,“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圆圆的月亮已从东山升起,山坳里家家的房顶上,都升起了袅袅的炊烟。 噢,圆缺有常、亘古不变的明月,你不知疲倦地照耀着,照耀着沉默无言的苍凉历史,也照耀着我生生不息的父老兄弟,照耀着山里人家岁岁相同而又日日各异的繁忙与清苦。在这云淡风清的夜晚,愿你与夜夜谋面的烽墩拉起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 (以上作品原载《张掖广播电视报》)

知识出处

山丹县六十年文学作品集

《山丹县六十年文学作品集》

出版者:作家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萧滋云、梁琛世、王继德、林茂森、周春林、郭勇、张淞、崔多奇、周多星、罗新辉等多人的优秀作品。

阅读

相关人物

何茂活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