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两棵松树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县六十年文学作品集》
唯一号: 292435020220000776
作品名称: 老家的两棵松树
文件路径: 2924/01/object/PDF/292410020220000009/001
起始页: 0160.pdf
责任者: 何茂活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7
主题词: 散文-中国-当代

作品简介

老家是一个用黄土夯筑的大庄子,庄子后面有两棵青翠的祁连松。 老家其实不远,30里地,可是我竟有20多年没有去过了。这次因堂伯母的去世,我终于有机会回了一趟“遥远”的老家。 多年前的记忆,本来就是一张曝光不足的黑白照片,如今在头脑的影集里更显得黯淡无光了。在关于老家的有限记忆里,除了那挂为堂哥娶亲的马车,再就只剩那座高深莫测的大庄子和庄子后面的两棵松树了。 庄子是曾祖父手上创下的家业,到现在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从曾祖父到现在的主人——堂弟茂林,院里的房屋不知修过几次了,可是这个土筑的庄子仍保持着旧有的庄重和威严。四壁上清晰的板筑纹路依旧十分清晰,尤其是北墙的外侧,按理说是受风雨侵蚀最为严重的部分,可是偏偏这面墙壁几乎像新筑的一般,大概是由于下雨时墙头上泥水的流注,使平整的墙壁上仿佛涂上了一层富含胶质的岩浆,把我想看到的苍凉密密实实地掩藏在了里边。只有那蜿蜒而下的裂缝,让人想到先祖皲裂的手掌和满面的沟回。 我在这里极力地搜寻先祖的遗迹,可是鲜有收获,心里不免生出丝丝的怅惘。在堂屋的穿廊里抬头仰望,在布满尘灰的桁檩间,竟发现一双我从未见过的颇有古意的厚底棉鞋,这种鞋布面毡底,做工极为考究,鞋底约有四五公分,鞋面上也多有装饰,因此老辈人称为“大加工的鸡窝窝”。可巧的是,在堂屋的正墙上挂着的一张照片上,长袍美髯的堂祖父穿的似乎正是这双鞋。据茂林讲,这双鞋堂伯父生前也曾穿过。房子翻修了以后,老人就把它随手放在了那上边。可是我想,将这样一双“敝屣”放在这样一个“有碍观瞻”的地方,究竟是信手无意,还是别有所期呢?看着披麻戴孝的年仅四五岁的小堂侄——将来这座宅子理所当然的继承人,听着呜呜咽咽的唢呐声,跪在列祖列宗的灵前,我禁不住泪下如注了。 在老家两天,充塞心头的除了对世事匆匆的深深感喟,就是对贫瘠荒凉的痛切忧思。老家所在的地方名叫双湖,数十年前曾祖父在几十里外垦田置地,所选的地方竟然也叫双湖。老家双湖究竟有没有湖,不得而知。但那里种树比较容易成活,尤其是杨树。那里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有一些稀稀落落的杨树,而惟独我们何家老宅的后面有两棵挺拔傲岸的祁连松。小时候到老家去,听说这两棵树年长于我们的祖父,心中便无限敬仰。这次拜望它们,感到它们的生长虽然非常缓慢,但是在干坼的黄土地上显得格外富有生机。在宅子的四周,几十年来栽了不少的杨树,有一些已伐去作了建房的材料,惟独这两棵松树,至今仍旧盎然地葱郁着,成了冬春季节宅院内外惟有的绿色。在我的眼里,这两棵青松不啻是一种精神、一种象征,更是一种来自历史和未来的殷殷期待。它们的怡然健在,使我对堂伯父一家充满了敬佩和感激。 现在我们所在的双湖,倒确实有湖,但所谓湖,只不过是人们对沼泽地的一种俗称。“湖”里的水原本是很充沛的。记得小时候,每当春夏时节,一到夜幕降临,水里的青蛙便开始高声吟唱了。住在清幽幽的小山村里,倒颇有点“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味道。可是这些年来,耕地不断扩展,“湖”滩日渐萎缩,“湖”里的水已经很少,过去冬季冰雪皑皑、夏季水草如茵的地方,现在一片焦黄。前几天一个傍晚,陪耕地归来的父亲走过被近年新开的荒地紧紧围困的小“湖”,听见几声可怜的蛙鸣,我的心不禁凄然。 我突然想起老家里先祖留给我们的那两棵顽强的松树,是它们在我的心头投下了一片浓郁的绿荫。我还想起为堂伯母送葬的那天早上,凌晨五点钟的时候村里人敲响的干涩、凄厉的锣声,是它使我深深地感到了时光的悠远和人生的短暂。今天,面对脚下的这片黄土,遥想着百十年后的子子孙孙,我不禁诘问自己:作为先民的后裔,作为后人的祖先,我们应当和能够留给后人的又该是什么呢?

知识出处

山丹县六十年文学作品集

《山丹县六十年文学作品集》

出版者:作家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萧滋云、梁琛世、王继德、林茂森、周春林、郭勇、张淞、崔多奇、周多星、罗新辉等多人的优秀作品。

阅读

相关人物

何茂活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