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舞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唯一号: 292435020220000699
作品名称: 秧歌舞
其他名称: 扭秧歌;跳秧歌子;地歌子;地蹦子
文件路径: 2924/01/object/PDF/292410020220000008/001
起始页: 0328.pdf
责任者: 周春林
分类: 艺术
分类号: J722.21
主题词: 民间舞蹈-中国

作品简介

秧歌舞,俗称“扭秧歌”,“跳秧歌子”,“地歌子”,也叫“地蹦子”。 山丹传统的秧歌舞在阵容和角色分配上有灯官一(学名春官,当地人俗称灯官老爷)、皂隶二(俗称衙役)、傻公子、丑婆子、膏药匠各一人,以及大面若干(当地人俗称大头和尚或大头娃娃)、旦角若干、手持单面鼓子的鼓舞者若干人和其他扮相的若干人物组成。民间有歌谣对传统秧歌作的嬉戏性描述是,“八个鼓子、八个旦,八个和尚戏柳翠。”还有一种说法是,“八个鼓子、八个旦,八个和尚乱跳弹。”就是对传统秧歌中大面舞者与旦角煽情搞笑场面的一种写照。 旧社火秧歌中的灯官老爷,衙役等人物扮相具有明显的封建色彩,是官本位思想在民间的一种反应。旧时有“灯官大过州官”,“灯官见官大一品”等讲究,若在路上遇到“灯官”,行人要让道,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容易引发一些矛盾和纠纷。扮演灯官的人家还须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扮身子”(受众人推举装扮灯官老爷)时和“卸身子”(一年一度的社火表演完毕卸妆)时还须摆酒席招待社火队的演员和村里的头面人物、亲朋好友及街坊邻居,往往给这户人家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故民间有明抬称暗欺负之说。旧社火秧歌中的傻公子、丑婆子、膏药匠等人物扮相丑陋,大面和旦角煽情式的表演场景粗俗。经过多年的社火改革创新,这种状况已有明显改进,取而代之的大多是工农商学兵等劳动人民形象,以及《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化妆和服饰也有了很大的改进,舞蹈动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因此,秧歌有新秧歌和老秧歌之分。 秧歌舞的阵容一般在30至60人,手持彩扇、彩绸、手帕等道具进行表演。表演分大场子表演和小场子表演两种形式。其中,又以大场子秧歌为主,叫秧歌扭大场。演出主要靠形成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图案取胜。山丹传统的秧歌队列变化和程式图案有跑圆场、四门、拧麻花、串蒜辫、内翻卷、外翻卷、扭马摆肠、前后左右穿插或二、四、六、八纵横队列变化等。大场子秧歌伴奏为锣鼓乐队。小场子秧歌舞表演场面较小,要加唱词,边扭边唱,基本表演程式、动律、节奏与大场秧歌相同。除此之外,小场子还要表演一些小型节目。演唱曲目以民歌、民间小调为主,多为老调填充新词。目前,许多表演场面已形成以新歌新曲为主,或新老各半的格局。小场秧歌伴奏用笛子、扬琴、二胡、三弦等。 秧歌舞的基本动作比较简单,有“十字扭步”、“三进一退扭步”、“二进二退扭步”、“左右侧步”,“左右旋转步”、“扭腰步”等,基本特点是突出一个“扭”字,形成以腰、胯为主动,步伐和两臂摆动的动作夸张,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观赏性。 在山丹农村传统社火中,膏药匠是秧歌队的核心和指挥。他在大场秧歌中的表演比较随意,主要负责场面调度指挥。小场表演中又是主要演唱者,说唱语言和表演动作诙谐幽默。他的唱词以即兴编词为主,或给人以祝福,或逗人高兴欢乐。因此,膏药匠既要有较强的组织指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有风趣幽默的表演才能。 传统秧歌舞的继承和发展有两个方面的趋势。一是大场秧歌舞在改革创新上把原有的各种图案套路不断地去粗取精,变化节奏逐步加快,以适应全球化和快节奏的时代精神。二是小场面的秧歌舞表演形式和风格上逐步向舞台舞蹈艺术靠拢,使结构更趋严谨、层次更趋丰富,舞蹈语汇更具感染力,并配有多种现代乐器,使其更具观赏性。 近些年来,秧歌舞已成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健身娱乐活动。我县的南湖公园、龙首广场、老干部活动中心,中老年人自发组织的秧歌队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愿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欢乐。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山丹文蕴》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以简约的文笔,写实的手法,流畅的语言,对山丹的民间文艺、民俗风情、地方小吃、民间工艺等诸方面进行了全面介绍,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历史上山丹一带多民族和谐共处,经济文化相互交流融合过程中形成的独具地方特色的人文环境和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既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乡土文化教材,又是一部让外地人了解山丹、认识山丹的导游手册。

阅读

相关人物

周春林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