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支山概况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焉支风》
唯一号: 292434020220000991
专题名称: 焉支山概况
文件路径: 2924/01/object/PDF/292410020220000015/001
起始页: 0161.pdf
专题类型: 传说、奇闻

专题描述

焉支山位于丝绸古道河西走廊中部山丹县境内,是一座自然风光秀美的历史名山,所辖林区是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由山丹县大黄山林场负责经营管理。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林区管理单位在加大资源保护力度的同时,依托焉支山独特的区位优势、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产业,使之成为建立现代林业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丝绸之路旅游线上的一个森林风景游览胜地和对外交流的窗口,展示了森林资源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地理位置优越 焉支山,亦名胭脂山、燕支山、删丹山,又称大黄山,位于山丹县境东南45公里处,其地理位置为东径101º-101º30′,北纬38020′-38º30,东西长约34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主峰(百花池顶)海拔3978米。焉支山山体呈东西走向,绵亘于祁连山、龙首山之间,东连永昌、西望张掖、南仰祁连、北眺龙首,犹如一头雄师,盘踞在河西走廊中部,素有“甘凉咽喉”之称。祁连山与焉支山中间有辽阔的大草原,为世界第一的马场,风景秀丽,景色宜人,为河西走廊增添了无限生机,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焉支山核心旅游风景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1º13′—101º16′,北纬38025′—38º27′,包括大黄山林区1、2、3、16、17、19六个林班,四界范围为东至吊吊坡山脊,西至直沟门,北至高坡泗水泉子,南至直沟河脑,规划总面积10521亩。旅游区交通条件便利,距连霍国家高速公路、国道312线仅40多公里,可入性在整个祁连山林区最为便利,是距县城最近的原始森林。 自然资源丰富 焉支山位于祁连山脉中段北麓,属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生态地域复杂,植被类型多样,具有中纬度山地植被特征,植物区系属青藏高原植物区,植物主要以阴生、湿生、寒生、寒旱生、中生、旱生植物为主。青海云杉、祁连圆柏针叶树种广泛分布于林区,零星分布华北落叶松、山杨,同时大面积分布高山灌丛林及草甸等植物群落,为各种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衍提供了良好地域与生存条件,物种极其丰富,众多的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因素与土壤、水分、阳光等非生物因素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在这里构成了典型的半干旱高原荒漠生态系统,对了解我国西北内陆干旱荒漠山地生态系统的发生规律、研究森林的水源涵养功效规律发展、衡量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后果评价准则、林业改善人民生存环境都有非常重要的科研价值。据调查,焉支山所属林区分布有维管束植物84科399属1044种,其中蕨类植物7科13属14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74科380属1020种,森林覆盖率达63.82%。乔木树种主要为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均属祁连山林区特有树种,青海云杉分布于林区阴坡,半阴坡,祁连圆柏零星分布于阳坡、半阳坡。灌木主要有金露梅、银露梅、小檗、沙棘、绣线菊、花楸、高山柳等,都极具观赏价值。除华北落叶松为引种外,其它均为乡土树种,适生性强,生长状况良好。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有裸果木、半日花。同时林区植被类型随海拔、坡位的不同而差异显著。海拔由低到高分别为山地苔藓森林带,海拔2400-3300米,山地阴坡、半阴坡生境比较潮湿,分布暗针叶林,树种青海云杉,林下覆盖苔藓植物。山地阳坡比较干燥,生长着大量灌木草本,二者犬牙交错,镶嵌分布,组成特殊的山地森林草原景观。海拔3300-3900米分布高山灌丛草甸带,下接高山草原带,灌丛主要是由耐寒的中生或旱中生灌木所构成的植物群落,灌丛与高山草甸复合分布,是具有垂直地带意义相对稳定的原生植物类型,主要灌草为高山柳、高山绣线菊、锦鸡儿、委陵菜等。现林区分布、栖息有陆生脊椎动物162种,其中两栖爬行类有15种,鸟类112种,兽类35种。其中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玉带海雕、金雕、马麝、黑鹳4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有岩羊、甘肃马鹿、猞猁、荒漠猫、血雉、猎隼、苍鹰7种,其它主要有狍鹿、赤狐、旱獭、黄鼬、野兔、红嘴山鸦、喜鹊、乌鸦、山雀等。动物岩羊常见于林区阳坡陡崖,狍鹿栖息于山中平缓的乔灌混交丛中,旱獭隐藏于谷坡洞穴之中,白日觅食随处可见,以上动物可见频度高。 林区现探明的地下资源有金矿、煤矿等。 气候条件独特 焉支山在地质构造上属祁连山褶皱带,山体由云母岩片、石英岩等变质岩及花岗岩组成。地质年代为元古代(距今约5.7-2.85亿年)。山体呈东西走向,绵亘于祁连山和龙首山之间,形成浑圆的平坦山地,西北坡较平坦,四周多山前冲积扇,主峰百花顶高3978米,峰之四周为低山丘陵,地势险要,异峰突起。林区内土壤有山地栗钙土、山地褐色土、山地草甸草原土、高山草原土、高山草甸土,其母质为次生黄土或坡积砾石。焉支山所属区域位于亚洲大陆腹地,远离海洋,近沙漠,属大陆高寒半干旱气候,春季升温慢,天气多变,风大,夏季不热但时间较短,秋季天气较好,天高气爽,但初秋会出现阴雨连绵的天气。冬季寒冷而漫长。冬春多西北风,夏秋多东南风,干、冷、风、沙是本区的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0—3℃,最热月7月平均温度13.8℃,极端高温31℃;最冷月份1月平均气温—14.7℃,极端低温—27.7℃。无霜期102天。年日照时数为2802小时,占可照时数的63%,5月最多为255小时,9月最少为211小时。全年总辐射量136.09千卡/平方厘米。六月最大,秋季次之,冬季最低。年平均湿度为57%,8月最大为67%,4月最小为49.5%。年平均降雨量358.8毫米,其中春季降水64.7毫米,占18%,夏季降水203.8毫米,占57%,秋季降水81毫米,占2%,冬季降水9.3%,占3%,降水主要出现在7-8月。降水日年均98天。由于地势高,气候寒冷,10初即降雪,5月止,年平均降雪47天,积雪厚度30厘米。大黄山林区发源有直沟河、跌老鸦河等大小河流,属于黑河水系,直沟河贯通焉支峡景区,全长20公里,集水面积约为15公顷,平均径流量0.43米方米/秒,雨季最大可达2.5立方米/秒,平均年径流量0.1351亿立方米。跌老鸦河流量较小,属季节性河流。在出山口建造有寺沟水库、是附近乡村农业用水和人畜饮水的重要来源。焉支山平均海拔在2400米以上,各山峰海拔大都在3000米左右,林区远离都市,几乎无大气污染,空气质量良好。据张掖市环境监测站2011年4月监测,园区大气中SO2含量低于0.05mg/m3,总悬浮颗粒物TSP指标小于0.12mg/m3,可吸入颗粒物PM10低于0.05mg/m3,氮氧化物NOx含量低于0.10mg/m3,达到国家环境质量(GB3095—1996)一级标准。地面水PH值为8.21,溶解氧≥6mg/L,化学需氧量CODcr≤15mg/L,生化需氧量BOD5≤3mg/L,氟化物≤1mg/L。主要理化指标均达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GB3838—2002)一级标准。土壤矿物质含量较低,富含有机物,监测土壤PH值8.12,汞≤0.15mg/kg,镉≤0.20mg/kg,砷≤15mg/kg,铜≤35mg/kg,铅≤35mg/kg,铬≤90mg/kg,锌≤100mg/kg。达到国家土壤环境质量(GB15618—1995)一级标准。林区为茂密的原始森林所覆盖,在旅游旺季6-8月份空气中负离子含量平均值保持1-5万个/cm3,空气清新,空气细菌含量均在1000个/m3以内。 环境风光优美 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气候条件,使焉支山境内内峰峦叠嶂,沟壑纵横,峡谷清泉淙淙,峡谷两侧崇山峭立,奇石岩岩,悬崖峭壁直插云霄,岩如斧削、壁如林立;四周山壑纵横,怪石嶙峋,山涧溪流潺潺,如鸣环佩,崖峰松柏苍翠,碧绿欲滴;谷底绿树藤蔓,参差披拂。山涧獐、鹿、羊(岩羊)、獭(旱獭)、兔等动物出没林中,形成了一派生机盎然的自然生态景观,为林区健身、峡谷探险的理想之地。焉支山境内水资源丰富,水系发达,湖、瀑、泉、池各显奇姿,直沟河直贯园区腹地焉支峡,谷口飞瀑湖碧波荡漾,谷中瑶池浪花飞浅,深不可测,谷底清流石上,时而奔泻,时而缓流,更有百条山涧小溪涓涓汇入河中,流水声与松涛声合奏成一首天籁之音。盛夏,绿荫浓郁,凉爽宜人;晚秋,树叶殷红,果挂枝头;严冬,万里雪飘,银装素裹,一派北国风光,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极具观赏价值。 历史文化深厚 焉支山是一座历史名山,扼河西走廊咽喉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载入史册。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都在此屯兵驻守,晋曾在此设焉支县,今古城遗址依然清晰可辨。《史记》载:西汉时,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占据此地,压迫弱小民族,阻塞西域要道,频频侵扰中原,元狩二年(公元121年),汉武帝下令征讨匈奴,年仅18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万余大军直抵焉支山下,几番鏖战逐匈奴于大漠之北,匈奴失此山乃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又据史书载:隋炀帝大业五年(公元六0九年)元月,隋炀帝为了统一河西地区,对伯雅、吾吐屯等西域27国实行怀柔安抚政策,并御驾西巡张掖,欣闻焉支山奇峰挺拔,风光秀丽,一日上朝问驻张掖郡大臣裴矩,朕闻删丹焉支山秀丽,珍禽异兽出没山林,意欲狩猎,游乐观赏风景,祭祀天地,颁昭下令27国君主使臣前来焉支山朝见,(今雷达站附近),并令全体与会人员佩戴金玉,衣着鲜艳,焚香奏乐,并献疆土以示臣服。这就是历史上在焉支山有名的“万国博览胜会”。历代文人墨客和史学家笔下曾对焉支山有过不少的赞喻。唐·陇西成纪人李白在《幽州胡马客歌》中有:“虽居焉支山,不道朔雪寒,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翻飞射鸟兽,花月醉雕鞍”;唐·韦应物的《调笑令》“胡马,胡马,远放焉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在焉支山中部,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年)封焉支山神为宁济公,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在焉支山修建了“宁济公祠”;明代,曾修茸为寺,当地人称后寺;焉支山西部,万历二十年(一五九二年),山丹卫指挥使朱冠主持修建一寺,称前寺,前后寺相距不远,又称中山寺。明代甘肃巡抚田乐、候东莱都督和知县张成曾铸大钟一口悬于寺中,后人又称钟山寺,在前寺的西北边建玉皇殿一处,气势宏伟,距后寺200米处有一座道观,1937年原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陈昌浩及两名战士在此躲避国民党马家军,治病疗伤三月有余。为纪念陈昌浩主席及西路军全军将士,此庙被当地红军称为“红军庙”,与前、钟、后寺形成“三寺一刹”。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为钟山寺庙会,张掖、山丹、民乐、永昌及本县善男信女来此地朝山观景,求神拜佛,这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可惜原有巍峨辉煌的古刹已在60年代被毁。 打造“国博故里” 近年来,山丹县委、县政府把旅游业作为发展经济的主导产业,将焉支山作为全县的核心景区进行开发建设。通过多种方式先后筹资5000多万元,硬化花大公路13.8公里、景区道路3.5公里、车场3处6000平方米,整修景区沙石道路25公里,铺筑登山石台阶4.2公里,铺设景区栈道4公里,新建景点12处,平整铺垫观景平台2000平方米。修建三星级旅游厕所2座,凉亭3座,曲桥2座,玉皇殿1座,“宁济公祠”1座,恢复重建了玉皇殿、大佛殿,新建西域民族风情园和游乐场各1处。架设高、低压输电线路8公里,建成仿古山门1座,高标准公园大门1座、公园管理房76.5平方米,建成游客中心1处和有接待床位60张的接待站1处,配置旅游观光车5辆,购置仿古售货亭12个,在主要景点安置特色垃圾桶200个,开设群众服务景点20处。通过打造建设,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及旅游服务功能逐步提升,游客数量逐年增多,森林公园逐渐成为多功能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新型游览胜地,成为丝绸之路旅游线上的一个森林风景游览胜地和对外交流的窗口,年接待游客达到30万人(次),实现森林旅游综合收入500万元,已初步形成了集餐饮、娱乐、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格局。森林旅游产业的兴起发展,缓解了林场经济压力,促进了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弘扬了生态文明,满足了人们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具有十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于2010年被国家旅游质量评定委员会评审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知识出处

焉支风

《焉支风》

出版者:中国文联岀版社

本书记述了山丹县焉支风的优美风景,其中有散文、诗歌、传奇。

阅读

相关地名

焉支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