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支山“砚台石”的传说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民间传奇故事》
唯一号: 292434020220000873
专题名称: 焉支山“砚台石”的传说
文件路径: 2924/01/object/PDF/292410020220000010/001
起始页: 0090.pdf
专题类型: 传说、奇闻

专题描述

焉支山万寿岭下有一大石,石上有一凹进去的地方,形似砚台,名为“太白砚”。据说是李白游览焉支山时所留。 当年,李白在江油长成十五岁的英俊少年的时候,已经读完了诸子百家,史书史籍。父亲李客见他聪慧过人,心里很是喜欢。可惜的是有文少武,将来怎能成为栋梁之才,加上李白自己也很喜欢剑术。于是父亲决定让李白去峨眉山拜师学艺。在峨眉山天皇台李白遇见一银髯老道,年约七十开外,却身轻如燕,敏捷似猴。李白当即就要拜他为师,老道见李白英武俊秀,谈吐不俗,求师心切,就收他为徒。 寒来暑往,李白尊师聆教,勤奋好学,加上李白本来就有天赋,三年时间就已是剑法精湛,技艺超群了。在练武闲暇时间,书童送来了好友王维的书信。信中,王维说自己奉命去了塞外河右,登临了名闻天下的燕支山(“燕支山”又名“胭脂山”、“焉支山”),燕支山奇峰逶迤,松柏常青,不虚此行。并随信寄来一首诗《燕支行》,诗作气势磅礴、雄浑豪放,让天性放荡不羁的李白心生羡慕,想一睹燕支山的雄姿。 一天李白向师父说:“弟子学艺三载,蒙师父辛勤教诲,悉心指点,师恩重如泰山。但弟子还想仗剑出游,为国立功。意欲辞别师父,不知师父意下如何?”师父虽有不舍,但为了不耽误他的前程,也就不再强留。李白就此告别师父离开了峨眉山。 李白回家拜见双亲后,对父亲说起了燕支山。父亲说那座山离故土秦安不远,甚是闻名。还听父亲说起了新疆天山、天水麦积山都是道家圣地,李白更加向往。新疆、天水虽属故土,但往事不堪回首。当年李白一家离开放逐之地西域,是属于擅自行动,回原籍陇西恐怕不安全。加上去西部路途遥远,父亲自然不愿李白西去,可是李白自幼就喜爱游览山水,执意要去。好男儿志在四方,父亲也拦挡不住,就让李白秘密前行。当时天气刚刚立夏,李白带着父亲画的西域地图和书童丹砂由青莲乡动身西去。 李白和书童丹砂到了祖籍秦安后,悄悄拜访了本家亲友,略住了几日,就又向西而来。越往西走,一路上都是隔壁荒漠。烈日炎炎,行走在漫漫长路上,风餐露宿,好不艰难。一天,突然眼前一亮,一座秀丽的山峰挡在眼前,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山顶云雾缭绕,千年松林波涛阵阵,山下草地绿茵满地,牛羊成群,当地女子骑马善射的身影娇媚英武,丝毫不逊色于男子。男子个个体型彪悍,威武勇猛,似是少数民族,但却热情好客。不远处还有一座山峰被茫茫白雪覆盖,在太阳光下银光闪闪,疑是到了天山。让书童丹砂一打听,原来正是王维信中所说的燕支山。李白听了欣喜若狂。主仆二人顺着河畔来到了燕支山下,山下溪流潺潺,田地里的油菜花金光灿灿,也有几块种着绿茵茵的青稞、小麦,只有一位老者独自耕种。远远望见顶峰也有皑皑白雪,向老者打听,原来此山方圆百里相等,似一尊蛤蟆蹲在这丝绸古道上,因景色迷人,吸引着来来往往的客人。深山处景色更是不同,山下骄阳如火,山腰却是松柏齐天,凉爽宜人,山顶白雪终年不化,还有雪莲、奇草。一听老者如此之说,李白兴致大增,接受了老者所赠干粮,主仆二人顺着溪流进了燕支山。此时正是七八月之间,山中山清水秀,山花烂漫之时,崖壁上一枝枝山丹花红似火焰。金露梅、银露梅争相竟艳,处处鸟语花香。 主仆二人兴致勃勃来到了一个峡谷中,头顶一缕蓝天,山顶云蒸霞蔚,两边壁立千仞,青松苍翠,林中百鸟争鸣,花香扑鼻,脚下溪水潺潺,峡中怪石嶙峋。二人已游玩多时,感觉累了,想在这清静之地稍作休息,就选了一块平整的大石头坐了下来。这时,李白突然诗性大发,要在这石头上作诗,书童丹砂急忙铺纸研墨,可发现墨汁没有了。因离家多日,一路奔波,吃的喝的都已缺少,还哪有书写的墨汁,急中生智,丹砂就用砚台取来溪水,砚台里本就有干涸的墨汁,经这泉水一泡,水也竟成了浓浓墨汁,李白于是大笔书写一诗:“……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妇女马上笑,颜如郝玉盘。翻飞射鸟兽,花月醉雕鞍。……”书童看李白洋洋洒洒作诗,也乐得清闲,竟躺在一块石头上睡着了。李白写的口干舌燥,浑身冒汗,不由自言自语,下场雨多好啊,话语刚一停,就见云层堆积,山风骤起,似有风雨要来。原来这燕支山顶有一龙池,距离这峡谷不远,老百姓常常在干旱之时,顺峡谷进山,到这龙池不远处祭祀求雨,说声下雨,雨即可就到,很是灵验。老百姓说完就得赶紧回转,要不就会被大雨淋透。李白不知,还在优哉游哉欣赏山景,却有雨点“劈劈啪啪”滴落下来,惊醒了睡觉的丹砂,急忙起身替主人收拾笔墨、砚台,谁知那砚台竟粘在了岩石上,一时不能取下。原来那块大石头上落满了松胶琥珀,砚台热热放在上面,突遇天气变冷,松胶竟和石头凝结在了一起,砚台也连接在了一起,竟然牢牢不能取下来。这是一款两边刻着双龙抱珠的椭圆形端砚,是祖父传给父亲。这次出游父亲刚刚送与李白的,平白丢在这里,岂不可惜了。丹砂想用力拿下砚台,不想竟把砚台一角龙须处掰开一个小小的缺口,整个砚台却纹丝不动。雨滴越来越密集起来,书童丹砂怕雨淋坏了主人,就说,不如我们先找个地方躲雨,等雨停了再想办法取下砚台。李白一看雨下的如此紧锣密鼓,想这雨也许是来得急走得也急,不用多久雨就会停下来的,就和书童丹砂一起走出峡谷躲雨,走着竟迷了路。幸亏遇到一牧羊老人,邀他二人去牧羊人的毡房里避雨。谁知这雨下着下着竟变成了冰雹,山里气温骤降,李白主仆穿的单薄,牧羊人见二人冻的瑟瑟发抖,就送给他俩各一件羊皮袄取暖。主仆二人由于劳累竟渐渐进入了梦乡。 醒来后,只见阳光明媚,主仆二人坐在一向阳缓坡处,其它行李都在,只是少了砚台,更不知此地是何处。丹砂想起砚台还粘在岩石上,欲去取。但只有一羊肠小道通向山外,另一面是峭立的褐色石壁,再无去路。不见了牧羊人,也不见毡房和羊皮袄。二人像在做梦,只好怏怏离去,走出山外继续向西而去。 原来主仆二人雨中遇见的牧羊人是燕支山神所化,知道李白将是誉满唐朝的大诗人,到燕支山游览,总得为此方百姓留下一点纪念,就用松胶粘住砚台,并施神力不让丹砂取走砚台,让这宝砚永远留在了燕支山中,历经风霜雪雨的洗礼,还历历在目,清晰如初。 后来,李白对焉支山风情念念不忘,还写了一首诗《秋思》:“燕支黄叶落,妾望自登台。海上碧云断,单于秋色来。胡兵沙塞合,汉使玉关回。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燕支山美景让李白留恋不舍,胭脂姑娘思念征战塞外夫君的情怀更使人难忘。 去过焉支山焉支峡中的游客,在到焉支峡万寿岭下,就会看到一块硕大平板岩石,岩石上椭圆形的砚台栩栩如生,好像万古流芳的大诗人刚刚奋笔疾书诗歌一首,砚台墨迹尚未干透,微风吹过,墨香飘散。自古以来,山丹学子纷纷前来上山观看触摸砚台石,希翼沾染一点大文豪的书香之气,果不其然,山丹历代人才辈出。以至于现在的高考学子在考试前,必要去拜见砚台石,期盼高考金榜题名。

知识出处

山丹民间传奇故事

《山丹民间传奇故事》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山丹县民间传奇故事《焉支山的传说》、《百花池的传说》、《龙首山的传说》、《破肚子娘娘的传说》、《狄青坟的传说》、《石燕高飞的传说》、《弱水的传说》、《大佛寺的传说》等,还有许多山丹民歌、谚语、传奇、笑话也都十分生动形象。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桂平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