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阁的传说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民间传奇故事》
唯一号: 292434020220000863
专题名称: 无量阁的传说
文件路径: 2924/01/object/PDF/292410020220000010/001
起始页: 0059.pdf
专题类型: 传说、奇闻

专题描述

无量阁是山丹县城内仅存的一座较完整的古建筑。无量阁为明代建筑风格。进深一间,阔三间。顶部一字横脊,脊中间有塔式楼阁,两首有兽。四条垂脊,四角飞檐。单檐有昂,歇山大屋顶,山间有团花。屋顶铺砌青板瓦和筒瓦并滴水。周围有廊柱十八根,金柱十二根,各廊柱上有斗拱,柱上有牙阙。无量阁周围都设窗。该建筑于1997年维修,顶部全部换琉璃瓦,木结构基本没有改变并进行了彩绘,焕然一新,仍不失明代风格。 北宋时山丹被西夏占领,山丹城被西夏军摧毁。西夏赵元昊在龙首山下(现山丹城址)置“周一里二百六十步”的小城,设“甘肃军”。后来在明朝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在此基础上扩建周七里二百零九步的卫城。该城筑东、南、西门,分别在城门上建城门楼(箭楼),并设置瓮城。山丹城没有北门。这是军事防御的需要,明代在山丹设卫前,西夏军,元鞑军都向北山撤离,随时都可伺机窥探进犯,所以建城时没有设北门,只在正北墙体上设置较高的瞭望敌楼,观察北山敌情。一旦北山的长城烽燧和关隘有信号,就可在敌楼上看到一切敌情。当时共建有七座敌楼,北城墙上的敌楼为三层,即现在还保存的无量阁。其余六座均已被毁。《甘镇志·建置寺·公署》记载:“山丹卫一里二百六十步。洪武二十四年指挥庄得展筑,共七里二百零九步,高二丈八尺,厚三丈五尺。东南西三门,箭楼七,逻铺二十八,池深九尺,阔二丈五尺,关厢连亘南城,周阔有差。”从这段文字看当时并没有无量阁一说。“城”的主要作用就是军事防御,因而在城墙上必须有军事防御设施,城墙墙体上建有“箭楼”或城门楼,墙体外围深挖护城壕。无量阁就是明代洪武二十四年建城时筑造的七个箭楼中的主要敌楼之一。所谓“箭楼”是周围有供瞭望和射箭用的小窗子的城楼。我县无量阁周围都是窗子。据老人们的回忆,无量阁原来称为“三层楼”。70年代,被用作中学图书馆时才叫“无量阁”的。三层楼是在54年地震摇倒,后被政府维修成一层的,楼内从来都没有塑过任何神像和佛像。解放前也没有“无量阁”一说。 无量阁又被老百姓称作“镇鬼楼”。当时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很早以前,北门外是乱葬岗,埋着很多死人,其中有一座坟内埋着一个大肚子婆姨,这大肚婆姨成了鬼,把孩子生在棺内,为让孩子生存,婆姨就常常化成人形到城内买大豆喂孩子。一般情况下都在宋家铺内买,她一走后,她所给的钱就变成阴币。宋老板十分害怕,就请了一名道士来给驱鬼,道士认真观察后,说,你准备一盆水,一根红线针,她再来买大豆时,你就把钱扔在水盆内,等钱飘起来。她转身走时,你就把红线针插在她身后。宋老板照着做了。鬼没有发觉就带着红线针走了。道士率领众人出去查看,结果在一坟头上发现了红线针。道士使了道术后,命众人挖开坟,揭开棺盖,棺内有一骷髅和一个毛娃娃,并有一堆大豆皮。道士就对此鬼作了一定的防范措施,并上报县衙。为了防范鬼再进城,县衙就下令封了北门,并在上面建了一座“镇鬼楼”,从此再没有出现闹鬼之事。由于这一传说,老百姓很少到三层楼去。当然这是一种传说,不足为信。因为敌楼是军事防御设施,不允许老百姓随便上去。统治者利用当时老百姓的愚昧和迷信思想,封锁老百姓和顽童上去游玩。太平年间,这些敌楼都是官衙使用,百姓也很少有人涉足,为阻止小孩及其他人上去,就杜撰出“镇鬼楼”一说。 旧县志坛庙中载:“元帝庙,城正北,明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指挥杨斌建。逾年指挥彭智,嘉靖元年,指挥杨果俱重修,有碑记,剥落。万历二年,又修。我朝康熙十五年,会首杜学孔、李蔚等募修。”《甘镇志·建置志·坛遗》载:“真武庙城正北,正统十二年,都指挥杨斌建。”元帝庙就是真武庙。就是说三层楼下建过真武庙是确凿的。按堪舆风水相说,“玄武”是四神像之一,玄武专司北,又主生死,主宰人的生死寿命,玄武又被美化为真武帝,所以正北一般都是“真武庙”。真武帝的职责和阿弥陀佛(无量寿佛)的职责相同,大概是根据这一原因,后来被命名为无量阁的。然而在正北城墙垣上的无量阁历经岁月的洗礼,几起几落,三楼变为一层,矗立在县城中央,成为一大景观。

知识出处

山丹民间传奇故事

《山丹民间传奇故事》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山丹县民间传奇故事《焉支山的传说》、《百花池的传说》、《龙首山的传说》、《破肚子娘娘的传说》、《狄青坟的传说》、《石燕高飞的传说》、《弱水的传说》、《大佛寺的传说》等,还有许多山丹民歌、谚语、传奇、笑话也都十分生动形象。

阅读

相关人物

林茂森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