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糊饽地方小吃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唯一号: 292434020220000839
专题名称: 山丹县糊饽地方小吃
文件路径: 2924/01/object/PDF/292410020220000008/001
起始页: 0546.pdf
专题类型: 美食

专题描述

在山丹的风味主食中,“糊饽”可以说独领风骚,食客云集。 “糊饽”是将成品“油棒子”(也称“麻花”)炒入或烩入臊子(汤),再加工而成,所以其做法较为复杂。 “油棒子”的做法。做“糊饽”的“油棒子”与人们平时吃的有所不同,讲究面的“精”制,所谓“精”,是指面的调制。先发面,发面时,要泡酵头子,用30——40℃的温水泡2天,期间要换2次水,以除去酵头子的怪味,第三次加入温水,搅入适量干面粉成糊状,放在30℃左右的环境中发酵5——6小时,根据用面量的多少,再加入适量温水,放入干面粉揉成面团,放在盆子里继续发酵,待面团膨胀到原来体积的3倍时,使好碱(1斤面1克食用碱),揉匀备用。再和“死面”(1斤面6两水,温度30℃左右),将发好的发面与死面按1:2的比例兑在一起揉匀。然后饧成面剂子(大小根据“油棒子”的长短而定),将面剂子用两手一边拉长,一边搓上劲,像搓绳子一样,对折合在一起,再搓上劲,反复对折几次,形成“麻花”,下入烧热的清油锅,炸熟至金黄后捞出。这样做成的“油棒子”烩(炒)成“糊饽”,“油棒子”吃起来柔而不硬,软而不嫩,独具风味。 “糊饽”的作法有两种。有烩着汤吃的称“烩糊饽”,炒着干吃的称“炒糊饽”。不论是“烩糊饽”或“炒糊饽”做法基本一样。用料主要是肉类(有猪肉,也有羊肉、牛肉,以个人喜好而定),豆腐、泡好的粉条、洋芋、胡萝卜、豆芽、西红柿、大葱等。 取大肉或羊肉(羯羊肉或羊羔肉最好),豆腐、洋芋、萝卜、豆芽、天然蘑菇(泡软洗尽)粉条(泡软)、大葱等,洗净、切成小丁,“油棒子”掰成一寸长的小段,还有清油、姜丝、花椒面、料酒、味精备用。根据各自的喜好,选择不同的配料烧成臊子,烩入油棒子即可。 具体的做法是:铁锅上火,倒入适量清油(1斤肉放1两清油),清油烧至六成熟时放入切好的葱姜蒜炝锅,倒入切好的肉丁,加入料酒,大火爆炒至八成熟时,加入花椒(1斤肉1克左右,如果是猪肉还要加入1克左右的八角粉)、食盐,至肉丁自身水炒干后,放入洋芋丁或萝卜丁、西红柿丁等配料,炒至八成熟时添入少量水,再加入粉条或豆腐,熬至洋芋丁、萝卜丁烂了即成臊子。 如果是炒糊饽,可将掰好的油棒子倒入炒好的臊子中,一般炒1—2分钟即可出锅食用。 如果是烩糊饽,在炒好的臊子中添入适量的开水,调好味道,再将掰好的油棒子倒入臊子汤中煮1分钟,最后配以葱花、香菜、味精即可出锅食用。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山丹文蕴》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以简约的文笔,写实的手法,流畅的语言,对山丹的民间文艺、民俗风情、地方小吃、民间工艺等诸方面进行了全面介绍,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历史上山丹一带多民族和谐共处,经济文化相互交流融合过程中形成的独具地方特色的人文环境和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既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乡土文化教材,又是一部让外地人了解山丹、认识山丹的导游手册。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