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拉条子(饧面)地方小吃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唯一号: 292434020220000827
专题名称: 山丹县拉条子(饧面)地方小吃
文件路径: 2924/01/object/PDF/292410020220000008/001
起始页: 0533.pdf
专题类型: 美食

专题描述

做拉条子的第一步是和面。和面要用淡盐水(一斤干面粉放半斤水、2克食盐,水温一般控制在10——20℃)。“万丈高楼平地起”,和面是基础,要掌握好水的温度、水和食盐的量,拉条子的面和不好,和的过硬或者过软都不行,太硬或食盐放多了的面饧不下来,拉不开,太软或食盐放少了的面饧成的小剂子粘来粘去的下不到锅里,即使下到锅里煮熟后,面也不筋、不滑。和面时,一手挠面,一手拿着淡盐水慢慢往面盆里淋,这样和出来的面均匀,不会太硬也不会太软。 面和好了第二步就是揉面,揉面的功夫全在手上。山丹有一句俗语“打到的婆姨,揉到的面”,意思说婆姨越打越乖顺,面越揉越筋道。这是父辈们留下来的俗语,对于现在来说,前一句早已过时,没有几个男人打婆姨了,但后一句不能改变。拉条子的面必须反复揉,一般揉到的面和少揉上几遍的面吃到嘴里,口感就是不一样,揉到家的面嚼起来滑而柔软。揉面的时候,要揉一会儿,用盆子将面扣在下面捂一会儿,这样反复三到四遍,一般揉到300次面就揉好了。揉好的面,细腻而温顺,拿在手里不粘手,放在案板上不粘案板,饧在盆里不粘盆。 拉条子的第三步是饧面。所以我们有时候把拉条子也叫“饧面”。把揉好的面从中间切成两长条,再把每一长条用手压扁,切成大姆指宽的小剂子,在这些小剂子上抹一点植物油,放在案板上搓成直径2厘米左右,长20厘米左右的面剂子,让植物油均匀,这样的面不粘不连。然后把面剂子一个紧挨一个整齐地码放在盆子里。用一块干净的塑料布把面剂子盖严,放上15——20分钟,就可以下锅了。冬天要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如火炉、暖气片旁,或热炕上,否则短时间内饧不下来。 在饧面的当中,你就可以烧水了,水开了,面差不多也饧好了。在下面水里滴几滴醋,下出来的面更滑更筋。 把饧好的面剂子拿过来,两手抓住面剂子的两头,一拉一根,这样下出来的面条叫拉条子。 将剂子的两头对接起来成一个圆环,用两个手掌对搓,循环移动,使面变得浑圆细长。还可以将搓过的面对折将两股合在一起再搓一遍,然后分开成为半圆形,这样煮熟后吃起来精而不硬,口感好。因为这种对搓出来的面和鸡的肠子一样又细又长,故名“鸡肠子”。 将面剂子捏扁,两手一边往长拉,一边用一个手捏住面条轻轻捋,这样下出来的面条叫“捋面”。 拉条子、鸡肠子、捋面统称为饧面。面条的粗细、宽窄、厚薄,因人而异。根据不同人的喜好,可在凉开水中过一下,但一般情况不过水。因它洁白细长,筋柔适口,讨人喜欢,被视为友情和吉祥的象征,所谓“进门饺子,出门面”,所以招待贵宾或办喜事时,饧面是首选面食。 这些面条可配以炒菜,拌上油泼辣子和陈醋吃,也可以做成炸酱面或臊子面。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山丹文蕴》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以简约的文笔,写实的手法,流畅的语言,对山丹的民间文艺、民俗风情、地方小吃、民间工艺等诸方面进行了全面介绍,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历史上山丹一带多民族和谐共处,经济文化相互交流融合过程中形成的独具地方特色的人文环境和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既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乡土文化教材,又是一部让外地人了解山丹、认识山丹的导游手册。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