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磨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唯一号: 292434020220000821
专题名称: 水磨
文件路径: 2924/01/object/PDF/292410020220000008/001
起始页: 0507.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水磨是继手摇磨、畜力磨之后,劳动人民发明的利用水能驱动的磨面机械,既节省劳动力,磨面效率也大大提高。山丹沿马营河、霍城河、山丹河有水磨不下20座。其经营方式主要是来料加工,收取一定的加工费。 水磨构造主要由引水渠、磨坊、磨盘、磨轮(驱动轮)组成。先将河里的水,通过修引水渠将水位抬高,在引水渠的下端挖一个深3米,宽5米左右的坑,底部垫上块石,由木匠用一定规格的圆木在基坑制作一面开放的木栅栏,在栅栏外面也垫上块石,以防被水冲刷。在基坑上面修上磨房,房子四周横梁用榫卯结构与栅栏连结,上下成为一体,装上木地板,地板中间留一个直径0.5米的圆孔。前后墙也用木板装成,这样既坚固,又卫生。左右各续一间土坯房子组成三间宽敞的磨房。用一根直径约30厘米的圆木下端做一个直径约3米,形似大车轮子的叶轮,底端装上顶针放入固定在基坑中的铁臼内,既是承重点,又是滑动轴承,圆木上端穿过木地板的圆孔,顶端固定一根长约2米,宽0.5米的横木,上面做成平面距地面0.5米,上面放上磨扇石的下扇,再合上磨扇石的上扇,上扇上沿周围等距离开有四个孔,用绳子绑在四根立柱上,这些绳子中间用摽绳与房顶固定四根立柱的横木连接,用摽棍上劲以调整上扇磨的重量,控制下扇磨旋转的速度。上下磨扇石的咬合面上围绕圆心刻有扇形的齿纹,靠此来磨碎粮食。上下磨扇的圆心处各有一个圆形凹孔,装上磨脐,以保证磨旋转过程中不偏离圆心。上扇磨在离圆心30厘米左右开两个直径5—6厘米的圆孔,一个叫籽眼,一个叫麸皮眼,粮食和麸皮堆在上面就可以源源不断地流入两扇磨的间隙磨碎后从四周挤出。磨出的粉末要靠脚踏罗儿将面粉和麸皮分离,罗去面粉的麸皮,再上磨继续磨,小麦一般要反复磨5—7遍,前3遍磨出的面是白面,后几遍磨出的是黑面。 引水渠的末端修好闸口,用木制的梯形水槽,大口朝上,小口朝下,以一定的坡度将水引到基坑内部结构中的叶轮上,推动石磨的下扇旋转。如要停磨,可将水槽里的水闸断,将水放入退水槽,磨自动停转。这叫大轮磨,如果水量充足,冬夏都可以用。 有的地方夏天因农业灌溉,水量不足,大轮磨带动不起来。因此,有的磨房里还同时装有一盘小轮磨。就是在基坑里装一直立的斗式叶轮,两块直径2米的圆轮,两块直径2米的圆木板,两板中间相距0.5米,按一定角度沿一个方向斜装上叶子板,水反向冲击叶子扳推动叶轮转动,再靠齿轮带动水磨旋转。由于齿轮直径较小,一般1—1.2米,冬天易结冰,因此,小轮磨只能夏天使用。 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电动磨面机的普及,水磨才完成了它沉重的使命,被全部拆除。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山丹文蕴》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以简约的文笔,写实的手法,流畅的语言,对山丹的民间文艺、民俗风情、地方小吃、民间工艺等诸方面进行了全面介绍,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历史上山丹一带多民族和谐共处,经济文化相互交流融合过程中形成的独具地方特色的人文环境和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既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乡土文化教材,又是一部让外地人了解山丹、认识山丹的导游手册。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