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炕炉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唯一号: 292434020220000818
专题名称: 小炕炉
文件路径: 2924/01/object/PDF/292410020220000008/001
起始页: 0500.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炕炉子最早是纯泥制作。这种炉子是谁发明的不得而知。但在山丹五、六十年代的农村却很普遍。家家的土炕上,都有这样一个泥塑的炉子,既可取暖,又可做饭。 夏日里,我们会看到好多人家的墙头上摆放着一排形似乒乓球拍,厚一寸,高七八寸的黄胶泥板。这就是作炕炉子的基本配件。农村老太太们把细腻的黄胶泥掺上头发,和均匀,捏成球拍样的“炉腿子”。这些掺了头发的胶泥板晾干后,用四个围在一起,再用同样的泥浆粘结起来就形成一个圆筒,为炉身,“拍把”就成四个炉腿,把与把之间就形成四个小炉洞,既可通风,又可排炉渣。再用头发泥捏三个窝头状泥团塑在炉口上,形成支架,再穿几根细铁棍做炉齿。然后仍用头发胶泥在炉子的里里外外抹上厚厚一层,一个光滑的炉子就好了。有钱的人家放在用生铁铸成的圆形火盆上,一般人家用木头做一方炉架,中央用长草泥填平,把泥炉放上去,再用胶泥同火盘固定在一起。冬天放在土炕中间,用无烟煤砖生火。这种炉子必须每年一换,而且要小心翼翼,轻取轻放,更不能承受过大的重量。好多人家就因为不小心,或锅大水多而压塌了炉子,有的还造成烫伤事故。 因此,生活条件好一点的人家请铁匠打造一个铁框架炉,就是将铁打成一寸宽的铁条做成四个直径40——50厘米铁圈,再做三根较厚的扁铁腿子,将四个铁圈平行固定在三条炉腿上,铁圈之间留2厘米的空隙,在最下面的空隙穿上炉齿,腿子下面留一寸左右的支脚,上面做上活动支架,里面抹上一寸厚的头发泥即可,铁炉子既压不垮,也不用年年更新,以后就慢慢取代了纯泥炉。 改革开放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炕炉子逐步被越来越先进的各种新式炉灶(铁皮炉、烤箱、土暖气)所取代而退出了历史舞台。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山丹文蕴》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以简约的文笔,写实的手法,流畅的语言,对山丹的民间文艺、民俗风情、地方小吃、民间工艺等诸方面进行了全面介绍,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历史上山丹一带多民族和谐共处,经济文化相互交流融合过程中形成的独具地方特色的人文环境和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既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乡土文化教材,又是一部让外地人了解山丹、认识山丹的导游手册。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