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红灰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唯一号: 292434020220000799
专题名称: 烧红灰
文件路径: 2924/01/object/PDF/292410020220000008/001
起始页: 0466.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在焉支山旱作农业区,很早就有烧红灰作为肥料上地种庄稼的习惯,但始于何时无从考证。焉支山的黑土地,肥得能捏出油来,但由于海拔高,年平均气温低、地性凉,庄稼生长周期长,易受早霜冻害。为了使庄稼缩短成熟期,山里人就烧红灰上地,以改变地性,提高地温。 侍弄红灰是所有庄稼活中最麻烦、最脏、最累,也很讲技术的活。这项工作要从春播之后就开始,一直到第二年的春耕前结束,周期为一年。 忙完了春耕,稍加休整之后,就开始挖灰了。这活只有男壮劳力才能干。先选定一块草坡,然后脚底绑上硬木踏板,两人一对,一左一右(而且必须是一个用左脚一个用右脚),用大板铁锨,把草坡挖成2尺见方的草坯。接下来是拾灰(山里人又叫扯灰),组织人力把男人们挖好的草坯(山里人叫垡子)码成一道一道的垡墙进行晾晒。远远望去就象山坡上摆放了一排排油呼呼的麻花。秋收之后,在冬雪来临之前就开始垒灰了,把晒了一夏干透了的垡块顺着坡势自下往上垒成宽2m——3m,高1m,长若干米的大灰堆,而且在下坡的灰堆头上镶一个点火口,里面填上柴火。垒灰有一定的技术要求,不能胡扔乱堆。有经验的老农把女人们递过来的垡块刃口向前一层一层地砌好。刃口向前容易燃烧。 大灰堆垒完之后,就开始烧灰了。这是技术性最强的工作,烧不好出了“夹生饼”,这堆灰就算是废了,这要浪费多少劳动力呢?所以此举责任重大,非老农不可担此重任,所以记工分也是最高的。 烧灰者先砍来几捆子柴火,从留好的点火口点火,等把几捆柴火烧完了之后,垒好的垡块就燃着了。然后用湿土把灶口封住。在确定了垡块已燃烧之后,就是盖灰。要根据垡块燃烧的速度,由下向上恰到好处地用湿土将冒烟、冒火的缝隙盖住。盖多了,会把火捂灭,盖少了,火要冒顶。在盖灰人的精心关照下,一个星期之后,灰堆就烧透了。一个冬天过去,灰放冷了,第二年开春就可运灰上地了。这叫“草灰”。 由于山高坡陡,春天风大,运灰是最难的,也是人人惧怕的活。山里人运灰有两种方式,一是肩挑人抬,二是牲口用拉排运。将烧熟了的红灰,均匀堆放到耕地里,在春天的雪地里粉红色的灰堆儿象是摆满了棋子的棋盘,红白相衬,还真有点儿风景哩。山里风大,灰很细,风一吹,浑身灰尘,人眉眼难睁。口里、鼻里、耳朵里尽是红色灰尘,人人的眼睛都红肿着。等到大地解冻,在春播的前几天,把这些灰堆儿散开,紧跟着就开犁播种。 象这样每年少则十几处,多则几十处地挖灰烧灰,原始的草坡就挖完了。而烧过的灰场有的平一平当了耕地,不能耕种的就废弃了。要想再恢复成能挖灰的草场,没有十年二十年的时间是不可能的。能挖的草坡一年一年的少了,而耕地却一年一年的增多,用灰量不断增加,怎么办?山里人就开始制作“茬灰”。茬灰的制作除了“踏灰”以外,其它程序和草灰相同。秋收完,等下了一场透雨之后,人们赶上一群牛,到事先留着的茬地里,团团转,让牛蹄子把一大块湿漉漉的茬地踏瓷实。等地稍干之后,就像挖草灰那样挖成土坯,然后扯灰、垒灰、烧灰。 烧制红灰,对植被破坏是可想而知的。随着农业科技的推广,水浇地产量大幅度提高,陡坡地逐步弃耕。烧制红灰,大约在上世纪七十年末退出了历史舞台。 2002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山丹开始大规模退耕还林,将焉支山的农户搬迁出山,对焉支山进行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过不了多久,被誉为河西走廊绿色明珠的焉支山,将以更加秀美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山丹文蕴》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以简约的文笔,写实的手法,流畅的语言,对山丹的民间文艺、民俗风情、地方小吃、民间工艺等诸方面进行了全面介绍,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历史上山丹一带多民族和谐共处,经济文化相互交流融合过程中形成的独具地方特色的人文环境和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既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乡土文化教材,又是一部让外地人了解山丹、认识山丹的导游手册。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