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褐子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唯一号: 292434020220000798
专题名称: 织褐子
文件路径: 2924/01/object/PDF/292410020220000008/001
起始页: 0465.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褐子是古代农牧区用来制作服装和被褥的一种面料。是在物资极端匮乏,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条件下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耐磨、保暖、防潮的功能。 其制作工艺是,先用春天剪的绵羊毛(春毛)捻成直径一毫米左右的毛线,绕成线团放到蒸锅里蒸半小时,使线缩水定型,以防织出的褐子变型。再按照一斤毛线织三尺褐子的标准勾成经线,并绕上绞,一般幅宽一尺需300根经线。接着上织机(俗名叫“褐架子”),按顺序将经线逐根穿入特制的篦子,刮顺绕到织架的辘轳上,再顺序逐根穿入相并排的四个提综的提环中,将线头固定在绞轮上绷紧就可以开织了。 四幅提综用滑轮两两连接,下部用绳子分别连接到四根踏杆上,靠脚踏踏杆带动提综上下运动。将余下的毛线绕成线梭子作为纬线,装入木制的梭形织刀(中间挖空)中,脚下每踏一次踏杆,手上送一次纬线,并用织刀磕实,以增加褐子的紧密度。 褐子分斜纹和平纹(又叫狗牙花)两种,踏一次踏杆送一次纬线织成的是斜纹,踏两次踏杆送一次纬线织成的是平纹。还可以在经线中加入其他颜色的线织成不同的花纹和图案,一般以黑线为主的插入白线,以白线为主的插入黑线。也可以在织成后根据用途和使用者的喜好染成不同颜色。这门手艺从八十年代开始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山丹文蕴》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以简约的文笔,写实的手法,流畅的语言,对山丹的民间文艺、民俗风情、地方小吃、民间工艺等诸方面进行了全面介绍,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历史上山丹一带多民族和谐共处,经济文化相互交流融合过程中形成的独具地方特色的人文环境和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既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乡土文化教材,又是一部让外地人了解山丹、认识山丹的导游手册。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