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酒令民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唯一号: 292434020220000775
专题名称: 山丹县酒令民俗
其他名称: 酒令
文件路径: 2924/01/object/PDF/292410020220000008/001
起始页: 0433.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饮酒行令,世称“酒令”,在我国已有三千余年的漫长历史。溯其源流,酒令之产生,当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之初。 据载,殷之季年,贵族朝野嗜酒之风炽烈,酗酒恶习已成国癖。周灭殷后,以殷人酗酒灭国为鉴,发布了禁止酗酒的政令,即著名于史的《酒诰》。至此,酗酒之风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凡正式宴会上都有叫做“觞政”的官员,专司监督和管理赴宴者饮酒节制,不许酗滥。这种觞政,亦称酒令,旨在维护、执行周王所制定的禁酗法令,杜绝酗酒奢风。 随着历史的发展,朝代的更叠,当年专司饮酒毋酗的国家官吏,职官名称遂逐渐演变为人们筵宴时,作各种饮酒游戏的主持者。曾几何时,又演变为饮酒时助兴的猜拳规矩和形式多样的博酒游戏,一直传衍至今。当今,我们所看到的猜拳、划拳游戏,便是由当年的酒令沿演而来,成为与最初的觞政、酒令风马牛不相及的民俗现象——酒拳。 有谁能想到,初设酒令本为禁止酗酒的行政长官,却成为后世造成和促成酗酒的罪魁祸首——豁拳之戏呢! 山丹有着久远的猜拳行令、以助酒兴的习俗。每逢佳节、喜庆之日,离别、团聚之时,多将亲朋好友、志同道合者邀至一席,开怀畅饮,举杯互祝。在交谈品味之际,杯来盏去之间,猜拳行令,或穿插种种由猜拳变通的游戏。一则助酒兴,二则活跃席间气氛。即使在餐馆酒肆之中,或家宴小酌之余,也每每会遇到乐于酒道者,以拳博戏,较量划拳技艺之高低,增进饮酒之乐趣,给席间活跃气氛,带来欢愉。 山丹的酒令——猜拳,多以两人为一组,或一桌人分为两组,互为对抗,也有每人轮流与在座各位依次行令者,称为打通关。双方每划出一拳,必叫出一个0——10之间的数,同时要伸出手指比划一个数,以两人所出手指数相加正好等于所叫之数为赢,对方为输,输者饮酒。如若喊出数而没有出拳,或者已出拳而没有喊出数,均称为失拳;口手虽一,但出拳之数大于自己所叫之数,亦为失拳。一般来讲,失拳即为输拳,须罚饮酒。但是,如事先规定失拳为误,停拳重划,则仅视为误拳,可以不罚酒。 普通酒拳。酒拳之数,以口喊表示则从一到十。分别为:宝一对(相当于数字“零”)、一心敬(老寿星)、哥(爷)俩好、三桃园(三级连升)、四红喜(四季发财)、五魁首、六高升、七个巧、八仙寿(八匹马)、九长寿、十满堂(十年好大运、全家福)。叫一个字到五个字都行。 “五字清”拳。即每次叫拳必须叫够五个字:元宝跟上到、一心敬给你(一个老寿星)、哥儿(爷父)俩个好、三星高照你、四季大发财、五子夺魁首、六六要高升、巧七梅花开、八仙来上寿、九九要长寿、十年好大运。如果多叫或少叫一个字,即视为输拳,就要罚酒。 “一字清”拳。所谓“一字清”拳,就是每次只叫一个字,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多叫一个字视为输拳,要喝酒。 “不倒马”拳。就是用一根筷子,一头顶在划拳的手腕上,且手心必须向上,另一头顶在自己的大腿上或餐桌上,不能用另一只手来扶筷子,否则视为输拳,如果筷子倒了即视为输拳,都要喝罚酒。也有将“一字清”拳和“不倒马”拳两种拳合起来划的,这样更易出错,处罚力度更大。时下,不知何种原因,新酒拳废弃了“零”与“五”。 “戴帽”拳。最常见戴帽拳是划拳双方出第一拳先叫“哥(爷)俩好”或“俩好”,然后才接着叫数字,一方面表示友好,另一方面为了掌握好划拳的节奏。 另一种戴帽拳是在正式猜拳前,加了顺口溜为帽子,以增加划拳的娱乐性。这种帽子颇似绕口令。而博拳者要用口说和手比并举,来反映帽子中的数字。比如有一个拳帽内容为:“一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如此类推直说到“十只青蛙十张嘴,二十只眼睛四十条腿,扑通……跳下水。”还有如“一只麻雀一个头,两只眼睛明咻咻,两个爪爪蹬墙头,一个尾巴在后头”。如此类推直说到“十只麻雀十个头,二十只眼睛明咻咻,二十个爪爪蹬墙头,十个尾巴在后头”。在此口说和手比之间,谁先说错或比错为谁负,负者饮酒。如均无错,再接着猜拳决定胜负。再如,还有一个拳帽内容为:“高高山上一头牛,两只犄角一个头,四条牛蹄分八半,尾巴长在你后头。”如此类推直到“高高山上十头牛,二十只牛角十个头,四十条牛蹄地上站,尾巴长在你后头(此句为戏言,为博笑而出)”。还有如“一个尕老汉吗哟哟,七十七也吗哟哟,再加上四岁吗呀子儿青,八十一也吗哟哟。” “灯笼”拳。划拳时既叫数字,又叫“大灯笼”或“小灯笼”,而且两手要配合比划,但是,叫“大灯笼”手要比划为“小”,叫“小灯笼”手则比划为“大”,比错者为输,同时也以计数决定胜负。 “打篮球。”将酒场上的人平均分成两组,即为两个队,每个队选出一名队长,开始每个队由队长各指派一人划拳,输者另出一人,一队人全输则为该队输,全队人人喝酒。之后接着按以上步奏重复进行。 “风刮草帽子。”由一人出面与另一人划拳,如果自己输了,自己喝酒,接着与下一个人划拳,如果继续输,则继续喝,继续与下一人划,直至赢拳为止。如果赢了,则由输拳的人喝酒,输者按顺序与下一个人划拳,依此类推。 “打铁关。”由一人出面打通关,即依次与在场的所有的人划拳,如果打关者赢了,由输家喝酒后,打关者顺序与下一个人划拳,如果打关者输了,打关者喝酒,并倒着与前面的人划拳,继续输继续向前划拳。如果赢了,输者喝酒,打关者再顺着与下一个人划拳。如果在某一个人处又划输了,打关者喝酒,再倒着划回去,如此反复,直到全场人都划赢为止,就算一个铁关打圆了。 判定猜拳行酒令的胜负,方法极为简单。若某甲所喊之数,恰好是自己出拳数和对方出拳数之和,则输赢立判,为某甲胜。反之则某乙胜。倘若双方所喊之数,都不是出拳表示数之和,则输赢未定,继续出拳喊数,直至决出胜负为止。 “小拳。”又叫大压小,只出拳不出声,每次只出一个指头,大拇指压食指、食指压中指、中指压无名指、无名指压小拇指、小拇指压大拇指,大者为胜。如果双双所出指头没有关系或是同样的指头,可继续出拳。 “敲杠子。”即猜拳双方,各拿一根竹筷,两筷相击时,同时口喊“鸡、虫、杠子、老虎”中的一种,一物克一物,以决定胜负,鸡吃虫、虫蛀杠子、杠子打老虎、老虎吃鸡。如喊出同一字,则为和拳,如喊出不相克的字,也为和拳。如此往返一物克一物,被克者为负。 “开火车。”每人报一个自己的站名,然后开始发车,比如说第一位说“太原火车往北京开。”站点为北京者就应立即接过话,将火车开往下一站,没有接上或报错站名者为输。 “一大一小,一灯笼”拳。就是在一次划拳过程中将大拳、小拳、灯笼拳融合在一起,增加划拳的难度。先划大拳,叫数字;再划小拳,即大压小;接着划灯笼拳,既叫数字,又比划大灯笼,小灯笼。如果分不出胜输,从头再来,直到分出胜输为止。 “说七倍。”即酒席间以某为首说一,顺时针转去,就席为续,每人接喊一数,二、三、四、五、六,第七人该喊七时,不能喊七,亦不能无动于衷,可说“过”或拍一下桌子。第八位便须喊出“八”,转至第十四人次时,因十四为七的倍数,此人亦不能喊十四,只能说过。如此类推,二十一、二十八、三十五……等等七数的倍数以及以七为尾数的数字均只能喊过,而下一个即喊这个倍数加一的数字。如此循环中,谁喊出是七的倍数或尾数是七的数字,即为谁输。输者喝酒后,从头开始叫数字。 “猜火柴。”一人坐庄,手握几根火柴,众人依次猜一个数,猜对者与重复者为输。也可猜单双,猜错者为输。其它还有一些数字或文字游戏,大多为不会猜拳的人士和女士使用。 “锅锅舀水。”是小拳的一种,博拳者用大拇指与食指做一个圆环状为“锅锅”,攥成拳头为“石头”,手掌伸开为“水”。石头砸(克)锅,锅舀(克)水,水拉(克)石头,被克者为输。 “石头剪子布。”也是小拳的一种,博拳者用一只手出拳,伸出食指和中指为“剪子”,出拳头为“石头”,伸出巴掌为“布”。剪子剪(克)布,布包(克)石头,石头砸(克)剪子,被克者为输。 最具山丹特色,且为山丹所独有的酒令是“穗子拳”,将另文叙述。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山丹文蕴》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以简约的文笔,写实的手法,流畅的语言,对山丹的民间文艺、民俗风情、地方小吃、民间工艺等诸方面进行了全面介绍,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历史上山丹一带多民族和谐共处,经济文化相互交流融合过程中形成的独具地方特色的人文环境和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既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乡土文化教材,又是一部让外地人了解山丹、认识山丹的导游手册。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