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过七夕节民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唯一号: 292434020220000767
专题名称: 山丹县过七夕节民俗
其他名称: 乞巧节
文件路径: 2924/01/object/PDF/292410020220000008/001
起始页: 0420.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是一个极富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唯一一个以女性为主角的传统节日。 天津市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说,我国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乞巧节,也有人称之为“七夕节”“女儿节”。“七夕乞巧”,就是指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趁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时候,年轻女子们向心灵手巧的织女乞求一双巧手和一副巧艺,求她传授给自己纺纱、织布、缝衣的好手艺。 关于“乞巧”的起源,东晋葛洪在《西京杂记》中写道:“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褛,人俱习之。”这是目前我们在古代文献中所看到的,关于“乞巧”的最早记载。 乞巧节是女子的节日。古时候,人们对一年一度的乞巧习俗很重视,各种内容和形式也很有趣。乞巧的方式,历朝历代花样不断翻新,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也各有不同。“卜巧”之俗,就是卜问女子将来是笨还是巧。流传最广的当数“对月穿针”“穿针乞巧”,也叫“赛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代。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 此外,判定乞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还有“投针验巧”、“喜蛛应巧”、“巧菜”等。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山丹文蕴》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以简约的文笔,写实的手法,流畅的语言,对山丹的民间文艺、民俗风情、地方小吃、民间工艺等诸方面进行了全面介绍,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历史上山丹一带多民族和谐共处,经济文化相互交流融合过程中形成的独具地方特色的人文环境和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既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乡土文化教材,又是一部让外地人了解山丹、认识山丹的导游手册。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