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过春节民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唯一号: 292434020220000759
专题名称: 山丹县过春节民俗
其他名称: 过大年
文件路径: 2924/01/object/PDF/292410020220000008/001
起始页: 0408.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过春节,俗称过大年。那么,什么是年。年字古时写作“季”。据“说文解字”讲,“季,谷熟也。从禾,千声。春秋传曰,“大有季”。上古的每个朝代对年的叫法各有不同,据“尔雅·释天”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季,唐虞曰载。郭璞注:季,取禾一熟。”年的本意是指庄稼春种夏耘秋获冬藏的一个轮回,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一青一黄是一年,一白一黑是一天。”因而,过大年最初的本意,就是农耕文明时代的先民们,在大年这个“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特殊日子里,庆祝过去一年五谷丰登,祈望来年风调雨顺。 贴春联是过大年的一大景观,大年三十,女人们忙着准备年夜饭,男人们则捧起飘着墨香的鲜红春联,从大门一直贴到猪圈、鸡窝之上。人们即是生活再困难,也一定会买些猪肉、羊肉、鸡、鱼之类,做一顿比较丰盛的年夜饭图个大吉大利,年年有余。春节的应节食品有锅盔、油饼子、油果子、糖花子、桃子、牛鼻子、花卷、狗舌头、饺子等等。在生活困难时期,只有过年大人才舍得酌一杯小酒,孩子们才有新衣服穿,才能放开肚皮美餐一顿,才能什么活都不干,尽情的玩耍、娱乐。 除夕上午,要壮仓,即全家人吃一顿较为丰盛的饭菜,且一定要吃饱,以期来年不会挨饿,天天都有饱饭吃。家禽、家畜也要壮仓,将保存下的腊八饭坨砸碎,掺在饲料中喂饱,以期来年膘肥体壮,六畜兴旺。 除夕下午宗族集体祭祖,接着按辈份给长辈叩头,俗称“辞岁。” 大年初一凌晨约三四点钟,一家人早早起床,孩子们穿好新衣服,洗漱完毕,开始先打醋坛,就是用醋的蒸汽给各个房间消毒;接着是接神,就是把腊月二十三送走的灶神,以及自家的先人请回家一同过年;再接着是动土,意思是请土地神到自己家过年,顺便从别处带些肥沃的土壤到自己家的地里和圈里,期盼来年五谷丰登。这时候小孩子们开始比赛着放鞭炮、放烟花,一家鞭炮鸣,万家齐响应,其乐无穷。这时候开始吃五更饺子。 吃完饺子天还没亮,拜年就开始了。先是祭奠祖先,上供、烧香,行叩头礼。接着是家庭拜年,从辈份最高的老人拜起,按辈分、年龄从高到低依次行叩头礼,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接着是本家户族内互相拜年。最后,全村集体拜年,街上人声鼎沸。长辈和老人是无需出门的,端坐在家里等待拜年大军的到来。每支队伍包容了一个族落,队伍十分庞大,只有领队才能进入长老厅堂,领队喊一声“给您老拜年了”,候在院子里的人们也齐声应和,并齐刷刷跪倒在地上磕头。每到一家按辈分、年龄大小依次磕头,完了再到下一家,全村家家户户拜完为止。 正月初二开始走亲戚拜年,先向岳父、舅舅家拜年,然后向姑妈家、姨妈家拜年,最后是姊妹、朋友互相拜年,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甚至月底。农村有民谚“初二初三开始走,一走走到二月头,亲戚朋友走个遍,礼节不到年不休。”年后探亲访友是春节的一大内容,平时各自忙碌,无暇来往,此刻来往就显得异常重要。过年期间人们相遇都要互相问候,晚辈要给长辈行鞠躬礼或作揖,文革期间行举手礼。平时被生活扯走的那份温情也会还原到每个人的身上,弥漫在家庭和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之间存在的一切隔阂、不愉快都随着过年而烟消云散,人人见面都是和和气气,喜笑颜开。春节是中国人的一个团圆节,是中华儿女心目中最重要的节日,出门在外不论是做官的,还是经商的、打工的都必须赶回来与家人团聚,它是团结的象征,凝聚力的象征。春节,永远是炎黄子孙心目中真正的“大年”。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山丹文蕴》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以简约的文笔,写实的手法,流畅的语言,对山丹的民间文艺、民俗风情、地方小吃、民间工艺等诸方面进行了全面介绍,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历史上山丹一带多民族和谐共处,经济文化相互交流融合过程中形成的独具地方特色的人文环境和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既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乡土文化教材,又是一部让外地人了解山丹、认识山丹的导游手册。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