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城丧葬风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唯一号: 292434020220000743
专题名称: 霍城丧葬风俗
文件路径: 2924/01/object/PDF/292410020220000008/001
起始页: 0383.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常言道:“父愁儿妻,儿愁父葬”,这是人生的大事。古人云:“福寿康宁,固人之所同欲,死亡疾病,亦人所不能无。”人终有一死,但发送的形式各不一样,不论家境贫寒还是富有,儿女们总是想方设法把父母发送得风光些,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在旧社会,穷人家如水洗,有的一生临终只有一块唯一的草席卷尸而葬,有的连块草席也没有。只好用树枝捆尸葬埋,真乃苦海无边。在民间流传着董永卖身葬父母、秦香莲卖发葬公婆、民女陈三娘卖身葬夫君的故事,从古到今一桩桩感天动地的忠孝、贞节典范千古流传,成为佳话。正如民间流传的这样一句民谣:“人生一世,沟死的沟埋,路死的路埋,死到洋沟里就是棺材。”只能听天由命。 全国各民族的送葬各有不同,有“火葬、水葬、土葬、天葬、悬葬(棺木悬放在石崖上)”等。 几千年来,丧礼是汉民族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上至帝王将相,王公大臣,下至庶民百姓,都尊为一项严肃而又隆重的仪式。自古佛家、道家,各行其道场,超度亡魂。老子修炼道教,劝化人心,为一代祖师。自周秦以下道教盛行,由东汉张道陵汇总了各门派教义,创立了《道藏经典》,称为天师。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编撰了不计其数的挽联和颂词,寄托哀思,成了千古绝句。并制定了一套有序的丧事仪程,源远流长,至今不变。 山丹8个乡镇中,清泉、位奇、陈户、老军、李桥、大马营6个乡镇丧礼基本相同,比较简单。东乐乡的丧礼与张掖相似,更为简单。而霍城的丧礼则较为独特,且比较复杂。其程序是,当老人临终前早已穿好老衣,等待落脉。停止呼吸后,子女家族人丁首先在门顶上点灯,到门外烧断气纸,表示送行,然后放声大哭,这一噩耗降临,全家人沉浸在悲痛之中。而后商议丧事急办的事宜。孝子首先到乡邻家报讣(或是出示讣告),并分头请远近亲朋。第二天请道家先生,做楼儿纸,下午奏哀乐启经、破孝,亲朋及家族老少披麻戴孝,孝男孝女全部穿服衣(也叫孝衫),重孙穿蓝色服衣。请羯羊几只领牲,在羊背部浇酒、浇水,把一切夙愿寄托在羊抖毛上。如果羊多时不抖毛,说明心不虔诚或什么礼兴没有办到,或者还有什么亲人没有到场,人们多次焚表、浇酒、浇水,口口声声向亡人请罪或者祈祷,直到抖毛,孝子才放声泣哭,然后杀羊牲献于灵前。 三日悼念(也叫过三),首先是布置灵堂,将亡者肖像供在灵桌上,上有奠字,桌有供品,孝子柱杖跪在亡灵的灵堂,男左女右。子悲女哭,一派悲哀的气氛。亲朋、乡邻手提大供、小供或干礼(粮食)等祭品,主家给前来悼念的亲朋全部端上孝帽,然后用餐。用餐各有时代性,在困难时代人们只喝一碗粥或是一碗五香斋饭,也有摆五碗一盘的老席等。三日过后,请道士择殡葬日,有的是赶七日发送,有的十几天后再发送。首先是请木匠破木,开始做棺材(又叫寿房),棺木的厚度分为1.5寸、2寸、2.5寸、3寸不等,最简单是空壳篓寿房,再好一点的是子底子盖,最好的是金匣套。最为巨大的是棺、椁寿房,用木料约3-5立方,一般人家是做不起的。老人如佛盘坐而死者称坐化死,民间认为,只有积德行善、修为好的人才有如此造化。坐化楼有四尺见方的底座,前有四根圆柱,彩方门扇,上檐拱斗,斜梁卧角,楼角龙凤,雕刻着各种花纹,左右风窗,后有平匣板,上脊高耸,前廊后厦,画工用五彩色描画外表,像一座缩小的精美古朴的小庙一样美观。 寿房彩绘根据死者本人和子女的身份有所区别,一般可画五彩。有文化的人家可画琴棋书画,有功名者可画尺蠖、金鸡或一锭墨等,后来画工将尺蠖演变成龙,金鸡画成凤。 在追悼的前两天,道家就开始做纸活,有毛驴拉轿车、打路鬼、童男童女、金银宝斗、仙鹤、红、黄引魂幡、阴榜、阳榜、挽联、大字、松柏彩门,灵堂庄严肃穆。 超度亡魂有三种道场,家境较贫寒的人家一般行随堂筮(可念随坛科经卷);家境较好的人家,可行对灵筮(也称三宝筮),法台和灵堂相对,可行洒灯、对灯等道场。最为隆重的是“铁灌筮”大道场。(也称蒙山筮念铁灌科经卷)。追悼的前一天下午,开始奏哀乐启经。亲朋献牲后开始有序地行道场对灯、洒灯。道家前面念经奏哀乐,后边孝子们拄杖随行,三叩九拜。追悼这一天,五更鸡未鸣,首先出纸(楼儿纸),在大门或庄门前设斋饭桌,孝子跪在门前叩拜迎宾客,上半天忙于迎客招待,让客入席,中午所有人都吃斋饭(午饭),然后迎午,火里焚钱,奠清酒香帛,而后迎匾仪式。随后开始摆祭,最排场的是门婿摆“路祭”,一套路祭可用约有一石多的粮食加工的面粉方可完成。另有羊牲、猪牲、鸡牲、挽匾、金银宝斗、仙鹤各一对,可拉两大车之多,在离亡者庄院百米处设香案,将供品摆在大路的案上,顿时鞭炮齐鸣,哀乐迎宾,孝子跪在路边迎接,声势浩大。 开吊日丧事达到高潮,尤其是摆祭,摆祭分两类。一是齐头祭,大供二十个,小供一盘,祭纸、祭盒、奠礼、挽帐等。二是全祭,数量颇多,大供四十个,其中有八个花大供,上面用杏仁等做的花、鸟、鱼、虫,千姿百态,色彩鲜艳,真乃民间面食艺术珍品。还有小供两副,有黄馒头、花馒头、白馒头、马板肠,有十二生肖面食工艺,造型栩栩如生。还有红萝卜、茄子、花红果子、梨等水果,新鲜优美。还有干果五盘或十盘,油炸直径一尺大的祭油饼、油果等。另有祭纸、祭盒、羊牲、鸡牲、挽匾、孝帐、奠礼若干元、干礼数斗。 摆祭完毕,专请当地的秀才和文人为大宾,还请数名有文化的礼生。设香案,讲述孔子、孟子祖师所著的《孝经》,劝化人心。而后对德高望重的亡灵赞功颂德,宣读祭文。再向亡人献饭,孝子跪地举盘,将菜肴清酒献于灵前,请一名与亡人同属相的男或女陪伴亡灵合门用餐。 最后设香案,请大宾先生(也称斋爷)成神主,地铺红毡,从上房到院内一路倒毡,前呼后拥,大宾至高无上,表现了儒家的尊严,两边的礼生高呼:“请宾就位,请宾执笔,请宾执笔向东南方呼三口气。”接天、地、日月之灵气,长子中指刺血,朱砂笔蘸血成主。儒家的活动毕后,紧接着道家又开始行道场,首先是申文、发牒,开方破狱,“蓝门射昭”。高功身穿法衣,头戴黄冠,口念咒语,踏罡补斗,手舞足蹈。黄昏开始放筮,高功手举铁灌,内装五谷杂粮、核桃、红枣、桂圆、荔枝等干果,向外抛洒,让孝男孝女和众人捡拾,称为吉祥物。夜间对灯、洒灯,将油捻一直燃放到茔地,给亡灵明灯领路。到夜间,十几名道家先生按等级身穿道袍,手持笏板、宝剑、玉扇、铜铃,哀乐齐鸣,三叩九拜,上法台念经,(诵念十科经卷)通宵达旦,超度亡魂。最后辞灵,在极为悲哀的唢呐声中,将所有纸活全部一火而焚,并在火中抛洒清酒香帛和各种供品。而后,合家人丁,悲痛万分,有的泣下如雨,有的放声大哭。有的泣不成声,这就是人生的悲欢离合。然后,到子夜孝子静声给亡灵装老人食品罐(装罐的料一般由出嫁了的姑娘准备,有点心、干果、鲜果、铜钱等)、一碗米饭、一双筷子等食具,告别亲人,入殓封棺。 当天请道家择茔地划穴,并请十几名东家在茔地修穴,下午再次请东家吃饭,吃东饭后布置抬棺下葬的工具和车辆。第二天择吉时出殡,道士念咒语,打碎到头碗,一声令下,抬棺出门,众人抬灵柩送葬。首先读祭土文下葬,鸡血镇物,入土为安。三日后,孝子及合家人丁上坟攒三,可取某方土三斗三升倒入坟冢。墓前放三叉石为锅炉,生火做饭,家人在茔地陪亡灵用一顿告别饭。每七天烧一次悼念纸,七七四十九天,共烧纸七次。烧纸完毕,守孝百日后抹孝,就算祭祀告终。 随着时代的进步,丧事时起时落,新时代的人们早已不再搞那些超度亡魂的道场了,越来越提倡丧事简办。 古人云“养亲之道重于体心,祭祖之礼真于虔诚。”“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活得转猪头吃剩饭,死掉大操大办做套材”自古老人都盼望“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子孙个个贤。”让我们弘扬中华民族孝敬父母的美德,对老人多一份关爱,多一份体贴,让天下的老人健康长寿,生活幸福。让亡者在天有灵含笑九泉,这才是真正对养育之恩的回报。

知识出处

山丹文蕴

《山丹文蕴》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以简约的文笔,写实的手法,流畅的语言,对山丹的民间文艺、民俗风情、地方小吃、民间工艺等诸方面进行了全面介绍,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历史上山丹一带多民族和谐共处,经济文化相互交流融合过程中形成的独具地方特色的人文环境和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既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乡土文化教材,又是一部让外地人了解山丹、认识山丹的导游手册。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