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子制作工艺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民俗》
唯一号: 292434020220000693
专题名称: 碾子制作工艺
文件路径: 2924/01/object/PDF/292410020220000004/001
起始页: 0279.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碾子是古代加工糜谷的专用工具。山丹的一、二类地区,过去家家户户都种植少量的糜、谷。一个村庄有好几个碾米台,俗名叫碾子。首先把糜谷用簸箕簸掉秕谷和尘土,筛掉各种杂物和沙粒,收拾干净方可上台碾米。 碾台大多设在朝阳避风的墙角边,下面泥一个圆型的泥台,上面铺一块直径4.2尺或3.6尺大的圆形磨盘石,磨盘中间栽一个圆木桩,桩上有一套架子,中间夹着一条圆柱形的碾轱辘,轱辘中心穿一条木杠子,驴或是骡子拉动横杠,碾轱辘随着牲口的速度在碾盘上转动。碾轱辘和碾盘上都由石匠煅成扇形石齿。碾子的用途一碾米。将糜谷均匀地铺放在碾盘上。木杠托转碾轱辘连续碾压,跟在驴后面的妇女手拿笤帚随着转动,不时将碾出边缘的糜谷扫到碾轱辘下。如果糜谷太干,可喷少量的温水,以防碾成碎米。碾一台糜谷最多有五升(30斤左右),近一小时左右才能将糜谷的外壳碾碎蜕去,拿簸箕簸掉米糠,就成了金黄色的黄米或小米。民间流传:“米黄儿甜,黄米稠饭香。月婆子多喝小米汤”。二是碾麦仁。将30斤左右的青稞或小麦均匀摊放在碾盘上,拌入适量温水,用碾米一样碾一小时左右,待青稞或小麦的外皮全部脱下,用簸箕簸去外皮即可。麦仁汤是山丹独具特色的风味小吃。现在碾子已被自动碾米机取代,在乡村已找不到碾子了。

知识出处

山丹民俗

《山丹民俗》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

本书从饮食习惯、节日礼俗、地方方言等方面记述了山丹的民俗文化,反映了山丹地方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的特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