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烟制作工艺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民俗》
唯一号: 292434020220000690
专题名称: 水烟制作工艺
文件路径: 2924/01/object/PDF/292410020220000004/001
起始页: 0274.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水烟的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今还有极少的作坊制作。水烟产地分布在西北五省,最有名的还算是兰州老字号“玉”字牌水烟,后来武威、张掖也开始试种烟叶,生产水烟。民国初年,一个名叫王锡盛的兰州工匠到山丹南关试种成功,从此山丹水烟大量生产出售。 烟叶,首先是选肥地种植,多数种在城壕日照充足的避风热弯弯,便于生长,行距1.2尺,株距5寸。种烟叶必须精耕细作,出苗后多次锄草、耘肥松土,及时浇水,待到枝叶分叉时,进行多次间苗、抹芽、打杈。只有精心管理,才会长势健壮,叶大肥厚。到秋后,将枝、杆、叶全部收集到工棚,有序地在院内晒干。每天在枝叶上喷洒适量的水,多次翻晒,这样叶子开始变黄,然后清枝采叶,抽掉叶上的主叶脉,将叶面一层一层地按原形摞好等候加工。加工时,在叶面上喷洒大量的加热食油、食盐、姜黄,少许的红土等配方,将叶子一层一层地夹在木夹板内,约一尺多厚,在夹板四周用绳子捆压摽紧,经过摽压,烟叶原厚度压缩到2.5~3寸,摽压过程中烟叶汁液四溢,压得越紧,烟丝越细。摽压好后,由两人对坐用三寸宽的刨子从一侧刨出烟丝。一面刨一面将夹板往下压,直到夹板中的烟叶刨完为止。 烟丝刨好后又开始下一道工序,将烟丝均匀地放在大模子里打压。大模子分为十八个小格,每天只打两盘,共三十六块。打压完毕,用铁印在上面打压商标“昌”字牌山丹水烟。成品水烟色泽金黄,烟丝均匀,烟味纯正,是地道的土产品。然后用狗纸打包,每十块为一大包,包口用红纸封口,标明产地、商标,然后上市销售。也有专用的绿叶而制,称为绿烟(条烟)。工艺比水烟简便,剩下的枝杆残叶,混合碾成最下等的旱烟。 自水烟问世以来,成了西北老百姓不可缺少的嗜好。多数庄稼人将羊的后腿骨自制成烟锅(又叫羊脚把),一头叫烟哨,一头叫烟嘴,用羊皮做一个小袋,内装上一小撮水烟,烟袋缠在烟锅上随身可带,别在系腰上或是装在转腰的衣兜里。在劳动休息时,大伙儿拾点干草根或牛粪块,围着小火堆,用枯芨芨点燃,尽情地过把烟瘾。民间人们常说“官三袋,民十袋,叫花子抽的十五袋。”“老汉们到一块,不是一阵子胡喧,就是个拧草绳头抽烟”。穷汉抽一袋水烟,借烟消愁,吸烟御寒,特别在寒冷的冬天出外劳动,抽几口水烟肚子消胀,立马通气舒服,也觉得逍遥。民间流传颇多,还有人说“放羊佬子行走铺的毡,抽袋水烟赛神仙。”可见劳动人民在艰苦的岁月里对抽袋水烟看得如此之重,把一切悲痛和苦难置之度外,让忧愁同烟雾一起消散。 另一种是较高档次的烟锅,专用苍鹰或鸢鹰的翅膀骨托银匠用铜或银在两端包装,安装烟嘴、烟哨,制作精致,叫做鹰膀子,多为富人享用,随身可带,爱不释手。鹰膀子和羊角巴经过多年的使用,白骨慢慢地变成黑色或黄褐色,如果骡马水草不适,常有肠梗阻(中结),将鹰膀子或羊角巴砸碎水煎后,灌给病骡马,死马当活马治,肠道十有五成可通,这是在科技落后条件下的无耐之举。 最为高贵文雅的是铜制烟瓶,有高杆三尺六寸长的烟筒,也有一尺长的烟筒,还有小巧玲珑的小烟瓶。下壶装水,烟通过水的过滤而吸,发出咕噜噜的声音,有的在灯下或火炉旁拿枯芨芨点燃,有的用麻纸捻点燃。过去抽烟瓶的人大多是官员、商人、贵族、绅士。 新中国建立后至八十年代前,由于经济落后,多数人仍以吸水烟为主,过去的庄稼人大多劳动休息时,抽几袋水烟,由于体力劳动后肺部扩张,虽然过了烟瘾,但对身体危害很大,肺部积劳成疾,到了中老年大都是气管炎、肺心病,肺气肿,甚至肺癌,古老的水烟对人们健康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看今朝,现代烟草制造业空前发展,古老的水烟正在退出历史舞台。

知识出处

山丹民俗

《山丹民俗》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

本书从饮食习惯、节日礼俗、地方方言等方面记述了山丹的民俗文化,反映了山丹地方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的特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