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灯制作工艺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民俗》
唯一号: 292434020220000689
专题名称: 油灯制作工艺
文件路径: 2924/01/object/PDF/292410020220000004/001
起始页: 0272.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灯具的发明与人们对火的认识和利用有着密切关系,人类认识和保存火是灯具发明的前提。数十万年前,随着人类对自然界产生的火的功用认识不断提高,火不仅成了人们美食熟物的最珍贵的财富,也成了人们用来照明、驱逐黑暗的唯一工具。又经过漫长岁月的生活实践,人们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之后,为满足照明方式的不同需要,逐渐开始有意识地借用一些辅助设备来固定一定的火源。这些用来固定一定火源的辅助设备经过不断的改进和演变,就出现了专用照明的灯具。根据有关文献资料推断,最早的灯大约出现于战国,此后绵绵不断发展至今。 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灯的发展从造型、燃料、用途诸方面都日趋完美,时至今日,灯的家族已经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我们最早接触的油灯主要是清油灯、荤油灯和煤油灯。在山丹农村,人们无暇顾及灯的造型,只要能用,随便什么形状,什么器具都行。家家户户的炕墙上或炕桌上,都有一个油乎乎的灯盏,有的是小瓷碗,有的是一个小铁盒、小玻璃瓶,还有的干脆就是一块破碗片。讲究一些的人家,有一个高高的烛台,大都是黑瓷烧制,也有石制的和铁制的。烛台上盘下座,中间以柱相连,盘里盛半盏清油或炼过的羊油、猪油,用棉花搓一个捻儿,放在油盘里,一头冒出盘沿点着了,虽只有蚕豆大的一点昏黄的光亮,如漆的黑暗就被驱散。晚上姑娘媳妇们就凑在油灯下做针线。嫌暗了,就用针尖挑一下灯捻。 火油(即煤油)代替了动植物油,成了点灯的更佳材料以后,灯就有了一些变化,一是亮了许多,其次是形状不似先前的五花八门了。因为煤油燃点较低、易蒸发,原先的那些敞口的灯盏用不上了。灯具就规范到小口玻璃瓶上,尽管玻璃瓶大小不一,样式各异。人们在瓶口塑料瓶盖上捅个眼,用薄铁皮儿卷个细筒,穿进瓶盖,再在瓶盖上面穿盖一个铁片剪的圆垫儿,以免塑料盖被烧坏。然后把棉花细捻从细筒里穿进去,上面露出一点儿,瓶子里装上煤油,将灯芯另一头插入瓶中,拧紧盖子,灯就做好了。煤油灯亮是亮点,但灯烟要比清油灯还大。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墙壁屋顶薰得漆黑。一夜过去,人的鼻孔成了两个黑洞洞。 此后不久,煤油罩子灯出现在个别人家。明亮的灯罩,耀眼的白光,而且很少乌黑的油烟。罩子灯立刻成了人们青睐的灯具。有罩子灯的人家的孩子们明显都有一种优越和自豪感。瓶子灯和罩子灯参半使用了许多年,直到神奇的电流通到各家各户,这些灯具才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现在已成了文物。 手电筒那时候也已经有了,但那属于奢侈品,不是家家能用得起的,而且也不能耐久。所以,夜间作业,马灯是最佳选择。马灯也是玻璃罩子,燃料是煤油,但比罩子灯要大,而且防风效果很好。晚上浇水,寻物,提上它,就把黑暗驱逐在方丈之外。没有马灯的人家,就做玻璃灯笼。做一个小木头框,四面镶上玻璃,里面放一盏煤油灯,提在手里也可夜行或夜间作业。连玻璃灯笼也没有的人家,就用厚白纸或白布糊一个灯笼。 在电灯之前,我见到最亮的灯是汽灯。这其实也是油灯,不过里面充了气,让油成雾状喷出来,均匀地洒在用玻璃纤维做的灯罩上燃烧发出强光。在我的记忆里,几百人的大会场照的如同白昼,相当于现在五百瓦的电灯。 1978年5月,刘家峡的电送到山丹,从此,电灯逐步替代了油灯。电灯使农村昏暗、单调、寂寞的夜晚呈现出城市的风采,电灯,改变着乡村的夜色,也改变着农家的生活,电灯延展着时空,缩短了黑暗!

知识出处

山丹民俗

《山丹民俗》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

本书从饮食习惯、节日礼俗、地方方言等方面记述了山丹的民俗文化,反映了山丹地方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的特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