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社火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民俗》
唯一号: 292434020220000644
专题名称: 山丹县社火习俗
文件路径: 2924/01/object/PDF/292410020220000004/001
起始页: 0193.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河西社火,据说从北宋时宫廷“驱崇”(赶鬼)习俗而来,它不是北宋首创,是经历千百年来的流传与演变,又经过广大河西人民长期地创造和发展,形成了这种有戏剧、有歌舞、有说唱、有对话、有武术、有杂耍多种表演形式,参与人数众多,声势浩大的民间娱乐表演艺术。老一辈人讲,山丹的社火基本上保持了山丹古老社火的遗风,又糅合了河西走廊民间曲艺的特色,形成了山丹本土特色的社火。社火中的角色较多,正常有四个鼓子,四个花旦,四个和尚,四个老丫头、大肚子、膏药匠、灯官等角色。山丹有风趣、调侃社火的说法:“四个鼓子四个旦,四个棒槌乱跳弹。”这其实是老百姓对社火最亲昵的称呼。 旧时社火三年两头闹,但主要决定立春迟早。裁决这些事情的是地方乡绅,一旦决定要闹,会选出“灯官老爷”负责,然后按户分摊任务,分送角色服装到户,自行排练,腊月廿五集中排三天,社火就练好了,不多费时,等年过完,正月初出身子(出来表演),十四上庄子串户,十五闹乡镇县城,十六卸身子,一年社火到此结束。那时有一条村规,闹社火不计报酬,只要在冬至晚上,头星们议定的角色,会分头将服装送到户,绝没有更改的余地,儿子有事,老子去闹,好在那时的社火三年两头闹,人都看会了路数,只要穿上那件袍褂进了场子都会跳,不出任何差错,同时每家必须跟一人维护场子,缺席就要受罚,那时所定下的村规庙法,任何人不敢违犯。 社火每到一家,都得支应酬谢,有德高望重的老乡绅按照各户的生活状况,定出酬谢的钱粮数字记帐成册,过了正月,有专管人员按户收帐,多则几石,少则几斗,收归“义仓”。 十五元宵夜是最热闹的时候,各村社火齐聚一起,灯官是元宵社火的中心人物,头戴沙帽,身穿罗袍,见官大一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十五晚上家家门上挂灯笼、生火,家家出门看灯闹社火。有时有人有病久治不愈,或小孩毛病多,若社火到了请灯官燎一下,图个吉利,也许侥幸就好了。 流传下来的山丹社火队的构成,有狮子队、鼓子队、秧歌队、高跷队、旱船队,还有灯官、膏药匠、戴大头面具的和尚、傻公子、丑婆子与扮演古典文学中的戏剧角色。社火队要专门请地方上有威望的老人当“灯官”。他头戴乌纱帽,身穿大红袍,脚蹬朝靴,三绺胡须飘胸前,手持鹅毛扇(或纸扇),既肃穆威严,又平易近人。他的身旁有两个衙役4个探子,还有两个人:一个叫傻公子,一个叫丑婆子;团团围着灯官插科打诨,调笑行人。各队都有小头目,一切由“膏药匠”检查准备停当。正月初四日“出身子”,阵势很大。灯官骑的是高头大马,他上马时,人腿支墩。他行走时,有专人在鞍前马后牵马扶蹬,伴灯官前行。前面的人打着杏黄的龙凤彩旗,迎风招展,高大木牌上写着“肃静”、“回避”,任何人见了“灯官”,都要远远地离开。“官不与民俗争”,就连旧社会的老爷见了“灯官”,也要让路。后面是狮子队、鼓子队、高跷队,再后面是戴大头面具的和尚与柳翠,摇旱船的白须艄公与旱船上的妙龄少女,跑竹马的吕布与《桃园结义》的刘关张,《花亭相会》的高文举与张梅英等等,再后面便是“狮子高跷腰鼓队,唐僧八仙随人便”的秧歌队。观众兴致所至,谁都可以参加秧歌队扭跳尽兴。山丹有个寺沟社火队很出名,出身子时,先要到马哈喇寺(原山丹古寺,今不存),向大佛爷释迦牟尼等诸佛菩萨敬香,并请大小龙王庙里的龙王爷,到马哈喇寺共享香火。祭祀毕,便开始在村寨闹社火了。在闹腾中,“灯官”的两个“傻公子”,不断调笑。一个对大家说:“本灯官生来性怪,夫妻们商量做官,费了金银粮万石,只做了个豆腐灯官。”一个问:“嫌小?”一个答:“不小,省事。”“怎么省事?”我不管打架闹事,更不管田产房子。”一个问:“那你管什么?”一个说:“管大风刮散了蕴子,管老鼠打通了埂子……”在众人的哄堂大笑中,又继续前进。在前进中,最惹人注意的是翻戴毡毡帽,上插草苗或鸡毛、翻穿山羊皮短褂,嘴挂三根(股)两层长短不一的胡子,手摇卜浪鼓的“膏药匠”,也叫“地蹦子”,扮相滑稽可笑,出言打情骂俏。在跳地蹦中,不时与大头和尚、柳翠姑娘调情,甚至敢与看热闹的大媳妇、小媳妇“打叫儿”(即调情)。打叫儿是他的拿手戏,开头是:“月儿吆,马儿叫,你的曲儿唱完了,我的叫儿又来了……”有时还用叫儿,真名真事去说人:“张疤头、周铁头、模样儿长得一绺绺,见了好吃的抢前头。”遇上这种“打叫儿”,大小媳妇红着脸,挤到人群里去了;被挖苦的张疤头、周铁头们,虽“人人脸上都有火”,但在新年中取乐,也一笑了之。闹社火,群众都认为是活地脉,求平安,盼丰收的好事,都很支持。腊月里已由“社火会”的会头们,将“香火钱”收集中,有的富户们也主动出一些,这一出,就不用再给社火队披红戴花、赠钱捐物了,比较起来更划算。社火队在本区某个地方闹社火,当地的家家户户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或做一顿面条饭(或臊子面),分头请社火队员与别处来看热闹的大人小孩,饱食一顿。但是,如果是“号外人”来请社火队表演,那是要“拔毛”的,须付适当的报酬。 山丹古社火队有时还要放铁花,甚是奇观(生铁炼花,用木铣打撒满天,即成火花)。

知识出处

山丹民俗

《山丹民俗》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

本书从饮食习惯、节日礼俗、地方方言等方面记述了山丹的民俗文化,反映了山丹地方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的特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