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面塑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民俗》
唯一号: 292434020220000639
专题名称: 山丹县面塑
文件路径: 2924/01/object/PDF/292410020220000004/001
起始页: 0175.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专题描述

山丹民间面塑过去只是一种装饰用的食品,故历史上既无作品记载,也无作品传世,是作为礼仪、岁时等民俗节日馈赠、祭祀、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是一种由风俗习惯积淀而成的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春节民俗与山丹面塑:源于先秦而成型于汉代的节日风俗,是人们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积淀物,而春节作为最重要的节日显得尤为隆重,精美的面塑随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应运而生,并成为节日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春节山丹民间面塑的主要功能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追求丰衣足食,万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集中体现。大多是抽象性、信仰性、理想性的。有供奉天地的枣山、祭供灶神的饭山等,形制都较大,谓之米山面岭。另有各种点彩带花的馍馍,便是酬宾待客,探亲访友的讲究礼物。 山丹人家供神所用的枣山是颇为讲究的。因为它是作为一种祭物而出现的,人们认为它有某种超于自我的神秘力量。枣山一般用面卷靠在一起做成等腰三角形,上面点缀上红枣,再在顶角装饰用面做成盘云、盘龙、盘兔、如意纹样。间或点缀连理枝、元宝、下山虎、上山鹿等吉祥物,用大锅蒸制而成。寓意米山面岭、丰衣足食之祈愿。从过小年开始就供于神位前。供奉灶神的饭山,又叫刺芽山,用发面做成上小下大的扁圆状饼,饼面上用剪子剪上密密的刺芽状,上部装饰上红枣和各种吉祥物,用鏊子烙制而成,寓意百草丰茂,五谷丰登。 喜庆与民间面塑:过去孩子过满月、周岁、修房子上梁都要做花馍,叫桃,即用一半发面兑一半死面(没经发酵)做成圆馒头状,上面突起一个乳头状小嘴,并用颜料作装饰。桃在古俗中为避邪之物,谐言“逃”,意为逃避灾祸。年轻人结婚,新娘的娘家要送一对大馒头,一般要3~5斤面做成,寓意美满幸福,白头偕老,丰衣足食。制作花馍可以说是老百姓自己创作的一种心灵崇拜物,表达民众向往富裕生活的思想,实用性和功能性使它成为一种最易普及、最易传承的艺术形式。 老人年至花甲,晚辈们为之祝寿庆贺,要蒸做漂亮的大寿桃,以祝愿老人健康长寿,表达对老人的孝敬之心。 丧葬礼仪与民间面塑:宗教教义告诉人们,当每个人走完自己可以感知的人生之路以后,人的灵魂将在另一个世界得到永生和升华。因此,人们将葬礼的程序铺排的格外隆重和复杂,这是一种对人生意义的赞颂和肯定。这项活动中,亲朋好友的花馍俗名叫“祭”,作为主要面食供品。视亲近程度“祭”分为两类。一类是齐头祭,大供二十个,小供一盘及其他祭品。二是全祭,大供四十个,其中有八个大花供,上面用染成彩色的杏仁、海绵、刨花等装饰有花、鸟、虫、鱼、瑞兽,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千姿百态。还有小供两副,有黄馒头、花馒头、白馒头、马板肠、荷花、十二生肖等,装饰华丽,造型栩栩如生,真乃民间面食艺术珍品。但在葬礼中不提倡大肆摆“祭”,有点浪费。

知识出处

山丹民俗

《山丹民俗》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

本书从饮食习惯、节日礼俗、地方方言等方面记述了山丹的民俗文化,反映了山丹地方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的特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