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春节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民俗》
唯一号: 292434020220000576
专题名称: 山丹县春节习俗
文件路径: 2924/01/object/PDF/292410020220000004/001
起始页: 0112.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春节,俗称过大年。“一青一黄是一年,一白一黑是一天”。因而,过大年最初的本意,就是农耕文明时代的先民们,在大年这个“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特殊日子里,庆祝过去一年五谷丰登,祈望来年风调雨顺。山丹人过年从腊八就开始了,一说喝了腊八粥,就糊涂起来,开始乱花钱,一直到第二年三月清明才能醒悟,又开始春播秋收和一年的辛苦劳作。山丹人过年包括若干个阶段。家家忙着置办年货,妇女们忙着洒扫、烙馍馍、炸油果子、糖花子,孩子等着穿新衣,腊八、腊月二十三的小年,请神、贴对联,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初一拜年、初二走亲戚、女婿到老丈人家拜年、初三送神吃臊子面等。从腊月到一个正月人们都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中。 请门神、贴春联是过大年的一大景观,大年三十,女人们忙着准备年夜饭,男人们则捧起飘着墨香的鲜红春联,从大门一直贴到猪圈、鸡窝之上。每一扇门上都要贴上门神,门神又叫“门画”。山丹人多用“秦琼、敬德”作门神,现在多贴“福”字。形象表达了驱邪逐鬼,祈福纳财的意愿。乡村至今还保留着贴彩色小“门帘”的习俗,大都贴在街门和屋子门楣上,上端平齐,下端是锯齿形,图案花纹是打孔的镂空花纹,有花卉、“福禄寿”字样等,颜色多为红、黄、米黄色,象征“三阳开泰”。现在基本上摒弃了迷信内容,寄予了老百姓祈望生活幸福国泰民安之意。 过年的饮食也是异常丰富。以前即是生活再困难,也一定会买些猪肉、羊肉、鸡、鱼之类,做一顿比较丰盛的年夜饭图个大吉大利,年年有余。春节的应节食品有锅盔、油饼子、油果子、糖花子、桃子、牛鼻子、花卷、狗舌头、饺子等等。 除夕下午宗族集体祭祖,接着按辈分给长辈叩头,俗称“辞岁”。 大年初一凌晨约三四点钟,一家人早早起床,孩子们穿好新衣服,洗漱完毕,开始先打醋坛,就是用醋的蒸汽给各个房间消毒;接着是接神,就是把腊月二十三送走的灶神,以及自家的先人请回家一同过年;再接着是动土,意思是请土地神到自己家过年,顺便从别处带些肥沃的土壤到自己家的地里和圈里,期盼来年五谷丰登。这时候小孩子们开始比赛着放鞭炮、放烟花,一家鞭炮鸣,万家齐响应,其乐无穷。这时候开始吃五更饺子。 吃完饺子天还没亮,拜年就开始了,先是祭奠祖先,上供、烧香行叩头礼,接着是家庭拜年,从辈分最高的老人拜起,按辈分、年龄从高到低依次行叩头礼,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接着是本家户族内互相拜年。最后,全村集体拜年,街上人声鼎沸。长辈和老人是无需出门的,端坐在家里等待拜年大军的到来。每支队伍包容了一个族落,队伍十分庞大,只有领队才能进入长老厅堂,领队喊一声“给您老拜年了”,候在院子里的人们也齐声应和,并齐刷刷跪倒在地上磕头。每到一家按辈分、年龄大小依次磕头,完了再到下一家,全村家家户户拜完为止。正月初二开始走亲戚拜年,先向岳父、舅舅家拜年,然后向姑妈家、姨妈家拜年,最后是姊妹、朋友互相拜年,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甚至月底。农村有民谚“初二初三开始走,一走走到二月头,亲戚朋友走个遍,礼节不到年不休”。年后探亲访友是春节的一大内容,平时各自忙碌无暇来往,此刻来往就显得异常重要。过年期间人们相遇都要互相问候,晚辈要给长辈行鞠躬礼或作仪,“文革”期间行举手礼。平时被生活扯走的那份温情也会还原到每个人的身上,弥漫在家庭和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之间存在的一切隔阂、不愉快都随着过年而烟消云散。春节是一个团圆节,是中华儿女心目中最重要的节日,出门在外不论是做官的,还是经商的、打工的都必须赶回来与家人团聚,它是团结的象征,凝聚力的象征。春节,永远是炎黄子孙心目中真正的“大年”。

知识出处

山丹民俗

《山丹民俗》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

本书从饮食习惯、节日礼俗、地方方言等方面记述了山丹的民俗文化,反映了山丹地方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的特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