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开悼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民俗》
唯一号: 292434020220000549
专题名称: 山丹县开悼习俗
文件路径: 2924/01/object/PDF/292410020220000004/001
起始页: 0057.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开悼的头一天晚上的活动跟开三头天晚上的活动十分相似:孝子请人、起经、献牲、烧更纸等。 开悼有七日以内的,也有七日以外的,因亡人生辰八字而定。 开悼这一天大清早,大门上即换上蓝墨白纸写成的丧条对联,先把“楼儿纸”挂出去,道士吹打唢呐乐器超度。到九点左右跑东的(给主人家干活的东家)就陆续到位了,按照榜文(东头的安排榜示、安排的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从不挑拣。摆桌子下席的就开始准备自己下席的桌子,修穴的就准备找好所用的工具。十点钟前来吊唁的本家户族,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在东头的谦让中开始就餐。菜放好后,东头喊到“亲戚们,孝子叩头的呢,请你们搛个哄嘴菜吧!”等,无非是些谦让之类的话。回答很简单“知道了,起来吧!”第一轮席完毕,坟上修穴(指挖坑的)的人,一般是四到六人,拿上锨、吃喝、酒菜等工具坐车去坟地,在道士的指挥下开始修穴。 迎幛子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亲朋好友买上搭礼的被面子、毛毯、布料用白纸写上“德寿双全”、“福寿双归”,女的则写成“驾鹤归西”、“瑶池添座”等,道士吹上唢呐迎进庄门,由东家展开挂起。所写内容均是对死者的歌功颂德和表达缅怀之意的挽联。 中午十二点至一点半,是迎午的时辰。传说“迎午”主要是给亡人向阴间报到之意,先生在主人的拥簇下要到城隍庙上香,替主人在城隍老爷面前求情、祷告,使亡人不在那边受罪。这时在“东头”的指挥下进行一系列的活动仪式:请先生三人、道士若干,先在灵堂前冠戴先生,给先生披红(指挂被面子),给先生包一红包,有二元到二十元不等,意为手不空。孝子请(拿)纸火,除楼儿纸外,其余的什么金银宝斗、童男童女、汽车、电视、花圈等一切都举上,簇拥先生到城隍庙(若没庙可选西北方向一个干净平坦之地),放好桌子,端上三碗亡人头前献了的饭,大、小供养各一副,拿上香、表、酒、烧纸等,孝子以大小为序,跪在先生的后面,在桌子的对面铺上褥子,放一堆柴火点燃,仪式开始,由两位先生唱礼(一唱一和),一位先生祭奠。这些繁杂的仪式,现在已简化摒除。 紧接着道士边走边吹打乐器,孝子以大小为序跟上在火堆前转三圈,后拥簇着先生,一路放炮,道士继续吹打乐器返回,孝子把纸火全部放回原位后,有专人在灵堂前铺好褥子,孝子依次跪好再进行仪式,仍由两先生唱礼,一位先生祭奠。 到此迎午结束,继续待客。到客全部待完后,开始摆祭。摆祭前要把亲戚的孝全部戴上,亲戚用面蒸成的二十个大供、三碟小供、花嘴桃儿、盒儿、鹿、马、羊、鸡、鸭、鹅、兔、鹤等面做的动物,清油炸的油饼、烧纸、酒、现金等全部摆出称为“大陆祭”,这主要是死者的姑娘家摆的。一般亲戚家数量比较少,称为“小陆祭”。再少的称“三牲祭”,现如今有拉粮食拿现金的称为“干礼”。 摆祭是有一定顺序的:先是老老外舅、老外舅的,再是姑妈、姨母,接下来是死者的平辈,再接下来才是死者的晚辈摆,依次类推,从里到外(由灵堂最跟前向庄门方向摆)。摆好后由礼房家逐一在礼薄上记清,一样都不能少,这便是以后还礼的依据。传说旧时,有一家亲戚摆下了“大陆祭”,可是后来另一亲戚死后他少摆了几样,成了“小陆祭”,因此告到了县老爷前打官司评理,其结果是少摆的人家以输为结局,赔偿了人家,丢人现眼。所以,至今还流传着摆啥还啥的风俗。礼房记完核对好后,开始加祭。加亲戚祭意为亲戚祭奠怀念亡人之意。 加祭前仍有孝子在“东头”的带领下叩首瞧(请)先生道士,先生道士早就做好了准备,摆好了香、表、酒等祭祀物品,开始加祭,所有摆了祭的男主人头戴孝帽,也准备好了。祭奠开始便由两位先生对着唱礼。 摆祭的全过程完了之后,开始放食(旧时要放铁关食,现已删去)。主人家要准备枣儿、花糖,把馍馍分成小块,在大街上放好桌子,道士吹打乐器,孝子要跟上道士行走,到桌子前,道士边念《十月怀胎经》(意为慈母怀胎到分娩的艰难,严父拉扯儿女的不易),边念边抛食物,人们纷纷抢拾。经卷念完后道士要让孝子们烧纸,放食完毕。已是下午六七点钟了。 到张灯时分又开始加家祭,意思是人们吃喝了一天,亡人还饿着肚子,要让亡人也来尝尝今天的饭菜,有两种形式:大家祭,气势很大,要设讲堂(讲桌)设所,即:盥洗所、香帛所、酒樽所、陈设所、望燎所。必须由五位先生才能完成,唱礼两人,讲书上章三人。均有专人看管,不能乱套,还要找人陪亡人吃饭。孝子要有祭文,以示怀念父母,为父母歌功颂德。这种大家祭现已不进行了,主要是人员不够用。现在一般行的是小家祭,与加亲戚祭大体相同,只是多了一个“孝子拽杖出庐(挟着丧棒从灵常前出来),以行家祭礼。”每一环节中必须有“压杖、执杖”这一环节,其余基本相似。 旧时还有道士坐法台,过金银桥,撒灯、对灯、燃灯,现已摒除。 家祭进行完后要辞灵(装老珩heng子),道士吹打,死者的长子怀抱老珩子,让亲朋好友往里面装早已准备好的干果糖类,现装现掏,意为掏财、掏儿女。最后封口,用红布扎好装入棺材。直到晚十点钟左右才算一天的祭祀结束。东家、先生、道士又开始吃喝。东头就告诉东家明天早上几点钟出殡,人们都知道了,十一点后散去。到晚上十二点左右主人家开始“入殓”,把死者装入棺材,意思是亡人不见天日,用布把天遮住,灯遮住,死人放入棺材后,两边用纸挟好,盖好盖。一整天的工作才算结束,等第二天天刚亮开始抬埋,有的是卯时(5~7点)埋,有的是寅时(3~5点)埋,由亡人生辰八字而定。 第二天刚鸡叫,东家就按时来到,先要喝送殡汤,意为空腹不送殡,道士要打到头碗。等时辰一到就开始出殡,抬前要由老外舅家的人验棺,主要是看一看棺材是否牢固。抬出庄门不远处就用车拉,一路撒些纸币(路钱),以示买路,到达坟茔后,要先祭土,棺材请下车后,道士、先生要到“后土神位”前进行祭奠,以示安抚土神,亡人要埋在此处,祈求神灵多加保佑亡人安康,子孙昌盛。祭奠的人必须是武人,说是“文不祭土”,两先生唱礼,武人祭奠。 祭土完,开始下葬。埋葬完毕后,主人家作揖谢客埋葬人员随即坐车返回。回家要在死者门前洗手,以示以后再不埋人了,洗盆里放些枣儿、硬币,捞到的说要“早生贵子,财源广进”。东家们坐好后就餐,吃席喝酒划拳,主人要端盘,以示对东家的答谢。 等送殡的人走完后,主人家要请健在的老人来坐席,这时孝子们才开始吃喝、送借来的东西,兄弟多的要瞧人算账,将花费、礼钱算清、各自推头(理发),说是头上的一座山搬走了,这充分体现了“父愁儿娶、儿愁父葬”。一直到三个月百天抹孝时才能再推头、刮胡须,以尽孝道。 “攒三”是葬礼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葬埋后三日,孝子们要请上三姓人(不能同姓),给死者攒坟,主人家要准备枣儿、核桃、硬币、五谷杂粮等,全家都要去到坟上,在道士的指点下取哪方三斗三升三格土,掺上枣儿、银钱、五谷杂粮,倒上坟头,大家同时用手进行攒坟头,摸到核桃的是“和和美美”之意,摸到枣儿是“子孙绵长”之意,摸到硬币的是说“财源广进”之意。攒完后,在坟茔上烧纸破盘,吃喝完毕再回家,就算葬礼全部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抹孝,过去的守孝三年已不存在,现在以三月百日为界,这天要献羊、烧纸币、拆韨衣、孝帽、孝鞋。张贴红对联,意味着“除孝挂彩”。孝经云:“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春秋祭祀、以时思之”,到了周年再进行一次大型的祭祀。

知识出处

山丹民俗

《山丹民俗》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

本书从饮食习惯、节日礼俗、地方方言等方面记述了山丹的民俗文化,反映了山丹地方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的特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