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秧歌民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唯一号: 292434020220000351
专题名称: 山丹县秧歌民俗
其他名称: 秧歌子;地歌子;地蹦子
文件路径: 2924/01/object/PDF/292410020220000002/001
起始页: 0673.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俗称“秧歌(gao)子”“地歌(gao)子”“地蹦子”。山丹传统的秧歌队在角色配置上一般有灯官一(学名春官,当地人俗称灯官老爷)、皂隶四(俗称衙役)、傻公子、丑婆子、膏药匠各一,以及大面(当地人俗称大头和尚或大头娃娃)、旦角、手持单面鼓子的鼓舞者和其他扮相的人物组成。秧歌队的阵容一般在30至60人,分大场子和小场子表演两部分,以大场子秧歌为主,叫秧歌扭大场。秧歌套路有跑四门、蛇抱九丹、串蒜辫、内翻卷、外翻卷、扭马摆肠、前后左右穿插或二、四、六、八纵横队列变化等。大场子秧歌伴奏为锣鼓乐队。小场子秧歌除了要加唱词外,还要表演一些小型文艺节目。演唱曲目以民歌、民间小调为主,或老调添新词,如今以新歌新曲为主。伴奏用笛子、扬琴、二胡,三弦等。秧歌舞的基本动作比较简单,有“十字扭步”“三进一退扭步”“二进二退扭步”“左右侧步”“左右旋转步”“扭腰步”等,基本特点是突出一个“扭”字,形成以腰、胯为主动,两臂自然摆动或舞动的舞蹈动作体系。在山丹农村传统社火中,膏药匠是秧歌队的核心和指挥。他在大场秧歌的表演中比较随意,主要负责场面调度指挥。小场表演中又是主要说唱表演者,说唱语言和表情动作诙谐幽默,即兴编词,或给人以祝福,或逗人高兴欢乐。近些年来,秧歌已成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日常健身娱乐活动。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