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图书馆
山丹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丹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山丹县四坝滩遗址
知识类型:
地理名称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史话》
地理名称:
山丹县四坝滩遗址
唯一号:
292433020220000256
文件路径:
2924/01/object/PDF/292410020220000005/001
起始页:
0031.pdf
地名类型:
经济文化区
层级分类:
遗址
隶属:
山丹县
参考方位
位于山丹河(古弱水)西南岸至川口河东岸的四坝滩上。
介绍
四坝滩遗址,位于山丹河(古弱水)西南岸至川口河东岸的四坝滩上,规模较大,总面积约40多平方公里。1947年,被山丹培黎学校师生垦荒开渠时首次发现,遂由民国甘肃省政府派文物专家裴文中一行来山丹实地考察。面对遗址中出土的大量陶器碎片和灰层,专家们赞叹不已,认为这是“一件了不起的考古发现,证明早在几千年前,山丹的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过。”但限于当时的条件,遗址未能进行考古发掘,专家们只得抱憾而去。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专家建议下,把山丹四坝滩遗址重新提上议事日程,即于1953年再次派考古专家组来山丹对四坝滩文化遗址作局部考察发掘,共清理出文化灰坑3处,堆积层厚0.6米~3米;出土文物中比较完整的有各类陶器、石器和少量骨器。陶器中素面较多,部分彩陶纹饰清晰,图案对称精美,线条简洁流畅,说明当时的先民们已经掌握了相当的制陶和彩绘技术。石器中有石刀、石斧、石锄和敲砸、刮削器等。最具代表性的是一把石锄和石斧,形体较大,磨制光滑,刃口锋利,上端均有直径38毫米的柄孔,说明使用时可能安装过木制手柄;从磨制的精细程度看,令人很难相信是出自4000年前的古人之手。在如此精美的文物面前,我们只能叹服,早在4000年前的四坝先民们不仅学会了制作陶器供生活使用,而且懂得用坚硬的石块打磨工具为生产生活服务。正是他们,用智慧的双手点燃了古代文明的星火,也延续了今天现代文明的文化渊源。 1953年发掘该遗址时,存量最多的是红陶残片和叠压在一起的灰坑,尤其发现了一只直径约8厘米的陶制纺轮和两处窑址。专家依此推测,该遗址很可能是新石器时代一处较大规模的制陶作坊。但从后来山丹县境内陆续发现的其他四坝文化类型遗址看,也不尽然。如壕北滩遗址也出土了类似四坝遗址的大量红陶碎片、窑址、炉灶和石臼等生活用具;东乐山羊堡滩遗址除发现有2处陶窑和大量陶片外,也出土了较大的石锄及大量子母砖;还有花寨楼庄的过会台遗址,除散落大量的夹沙红陶片外,同样发现有石铲和石敲砸器,灰坑中还存有多种兽骨。从这些遗址中陶器与生产生活用具混杂的现象分析,上述遗址不仅仅是单一的制陶作坊,还应该是先民们的生活聚居地。而代表四坝文化的四坝滩遗址中除了大量陶器外,同样有石斧、石锄等生产生活用具存在,更应该是较大规模的制陶和部族聚落遗址。单看那锋利带柄的石斧和与今天形体相似的石锄,我们不能不联想到4000年前的先民们早已在用磨制的石斧砍柴伐树,用带把的石锄翻土种植,用锋利的石刀刮削农具、摘取谷物或剥杀猎物……四坝滩作为先民们的生活聚落遗址,还有一条重要依据就是所处的地理位置。
知识出处
《山丹史话》
本书介绍了山丹4000多年的历史,反映了山丹的文化。内容分为:岁月如歌;名人轶事;名山胜景;文物古迹;灿烂文化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