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长城

知识类型: 地理名称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地理名称: 明长城
唯一号: 292433020220000082
异名: 俗称:边墙
文件路径: 2924/01/object/PDF/292410020220000001/001
起始页: 0631.pdf
地名类型: 经济文化区
层级分类: 遗址
起始年代: 嘉靖后期
隶属: 山丹县

参考方位

起止地点、走向、经过乡、村、地段、长度大致与汉长城同。汉长城在北侧,明长城在其里,相距10—80米之间,平行延伸。

介绍

明长城(俗称边墙)县境内明长城起止地点、走向、经过乡、村、地段、长度大致与汉长城同。汉长城在北侧,明长城在其里,相距10—80米之间,平行延伸。嘉靖后期始建,隆庆六年(1572年)竣工。由黄土夯筑的墙、墩(史称墩台或随墙墩)、列障构成。 墙 《甘镇志·兵防》载:“大墙底宽一丈二尺,顶阔六尺,实台高一丈三尺五寸,裙墙三尺五寸,共高一丈七尺”。此数据与现状相符。 墩台 覆斗形,夯层0.15—0.20米,底边一般8—12米,高10米左右,内有松柏栣木,墩台里侧与墙体里侧标齐,外侧突出。墩里10—30米处,有“—”字形排列的旗墩(或曰烟墩)3—9座。现存全、残墩台64座(其中6座是加筑汉燧沿用的),墩距一般为1.25公里。 列障 均与墩台相连,面积最大4.5万平方米,最小131平方米,障墙多坍塌为土脊状,仅存痕迹;由东乐乡西屯村58号墩台至烟洞口一段9.5公里的明长城是在汉长城基础上加筑沿用的。除对汉燧用黄土包筑外,明代还加修了与燧相连的列障和障壕、旗墩。明长城今实存82公里。1981年列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长城两侧15米以内。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

《山丹县志》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叙了甘肃省山丹县大事记、自然地理、建置、经济管理、农林牧水、工业交通邮电、商业、财政税务金融、城乡建设、政权、政法、党派群团、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艺文、民族宗教人口、民俗方言、人物、山丹军马场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