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故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故事》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2194
颗粒名称: 幽默故事
分类号: I277.3
页数: 33
页码: 287-3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幽默故事的情况。其中包括山丹穗子拳退敌救红军、茶与色的故事、里面还有绸裤子、马克思的大衣、没有上当、劝酒、知县的爸、最后一瓶、一手吃、啥没啥等。
关键词: 山丹县 幽默 故事

内容

山丹穗子拳退敌救红军
  山丹人喜欢喝酒,而且善于划拳喝酒。山丹人的穗子拳套路多,讲究复杂,外地客人很难适应,常常被划得大败,喝醉而归。传说,山丹穗子拳还救过红西路军高级将领陈昌浩呢。
  据说,红西路军兵败高台之后,陈昌浩一路撤退到了山丹,躲在大黄山下一个小村子里养伤。不知是什么人走漏了消息,国民党一个团长带着数百部队把小村子团团围住,逼老百姓把红军交出来。
  就在这危急时刻,老族长站了出来,他对敌团长说:“将军率众剿匪,为的是百姓安宁,本族民众非常感激,现在已是正午时分,想必部队已是人困马乏,不如到寒舍小歇,填饱肚子再抓红军不迟,如真有红军,肯定也已疲惫不堪,就算是逃也逃不远,将军吃饱肚子喂饱马,肯定会追上红军”。敌团长听了此言,将信将疑。怎奈此时士兵均已饥肠辘辘,听说有人管饭,纷纷劝起团长来。团长只得应了大伙,进了村子。在族长的安排下,一团人分别去了几个大户人家吃饭,族长和村上几位头领亲自陪团长和军官在族长家吃饭。
  族长命人宰了一只羊,做了一大锅羊肉垫面卷,把团长和军官们吃得满嘴流油,舔嘴抹舌。见他们意犹未尽,族长让厨师把羊下水洗净切碎,用铁熬子炒好,拨拉成若干小堆,让团长和军官们吃,敌军吃得更加尽兴。
  族长拿出烧酒敬酒。团长说有军务在身,不能喝酒。无论怎么劝,团长还是滴酒不沾。族长见敌团长不上当,心生一计,决定用激将法迫使敌团长就范。
  族长说,按我们这里的规矩,敬客人必须划拳。鉴于团长不能喝酒,我和你划拳,让乡亲们替你喝。团长想,光划拳不喝酒,既给了族长面子,又不会误事,两全其美呀,于是,挽起袖子划了起来。
  第一拳老族长故意输了“一”。族长说:“‘一’在山丹拳中是一个老寿星的意思。老寿星在我们这里是岁数大的人喝的,今天我们万幸和团长在酒场相遇,这是我们地方上的荣幸,因此请团座无论如何喝了这一杯酒,祝团座父母长寿。”团长对父母十分孝敬,因此把寿星酒喝掉了,并声称再不能喝了。族长说,先划先划,划下再说。
  第二拳,族长赢了“哥俩好”。族长说,“我赢团长的是大拇指,指的是哥俩好,可见我们缘分不浅,从此这里就是团长你的家了,随时欢迎你来歇脚。来,我和你共同碰上一杯”。团长想,一杯是喝,两杯也是喝,就喝吧。
  第三拳,族长赢了团长一个“十”。族长说,“十“是好数字,十年好大运,团长前途无量,必须喝了此酒。而且,大家都跟着沾沾光,每人一杯,大家纷纷碰杯。
  团长本来就爱划拳喝酒,今天吃了羊肉垫卷子和炒拨拉子,又见识了这么讲究礼法的拳,很高兴,索性脱了外衣和军靴,坐在炕中间划起拳来。见此,族长一使眼色,大伙把另外的军官团团围住,敬的敬,划的划,没多久就把所有人灌醉了。
  族长安排敌军睡好后,派几个亲信用快马把陈昌浩等红军将士悄悄驮上了焉支山,在后寺的悬崖山洞里藏了起来。半夜,敌团长醒了。发现睡在族长家里,后悔不已,说“上当了,上当了”。族长假装不知,说“上灯,上灯”。令人点灯。团长瞪了一眼族长,穿上衣服,带上随从,骑着马走了。
  自此,山丹穗子拳、羊肉垫卷子和炒拨拉子在国民党军队中出了名。到现在为止,山丹炒拨拉最忠实的食客,也还是以军人为主,本地人基本不吃。不过,穗子拳却不论招待外地人还是本地人都是必划的。
  周多星 整理
  茶与色的故事
  有一老秀才,好古文,常以之乎者也显示自己博学。秀才有一女,常听爹爹与人讲书,也略知一些词语。一日问爹:“您常给人讲,人有四关难过,即酒色财气也。‘酒’‘财’‘气’我都理解,‘色’是什么,女儿愚钝,请爹爹给孩儿解释。”老秀才一时不好作解,便以“色”即茶而搪塞。女儿信以为真,问:“好色之徒,就是喜欢喝茶的人吗?”秀才点头。女儿说:“明白了,爹爹整天口不离茶,就是好色之徒啊!”老秀才尴尬无语。后嘱咐女儿这话不可与人语。
  后女子出嫁,也以能说会道常为人做媒。一次媒成,男女成婚之日,要当众谢媒。先是一双鞋,意指做媒乃跑破鞋的差事,后是敬酒,即婚事说成,新人要敬,男方女方家长要敬。这女子不胜酒量,急忙推辞道,“我不好酒,我不好酒”。可主家不行,说道:“你磨破嘴皮,跑破鞋底,把事情说成了,不喝酒哪成?”女子见推辞不过,就说:“我酒上不行,色上倒还可以,就敬色吧!”众人一听轰然笑倒。女子不知所然,言道:“有什么好笑的,有其父必有其女,我爹爹就是好色之徒嘛!”众人笑死!
  女子回去问父亲:“我说不好酒,好色,众人为何发笑?”爹爹一听,哭笑不得!乃实告之,女子一听,说“爹爹误我”,说完羞死。
  郭勇 整理
  里面还有绸裤子
  一富人不识字,为显富,穿了两条绸裤子,怕人不知,就请人写了一个“里面还有绸裤子”的纸条贴在腿上,在人多出显露。突然一阵风,将纸条吹走。富人追到一茅厕前,见上面贴一纸条,心想自己的条子原来被刮在这里了。就把纸条取下,贴在自己的腿上,仍去人多处炫耀。
  一人看见,掏出东西,对着富人就撒尿。富人说此人侮辱他,便把那人告到县衙。县爷问那人为何在人家身上撒尿。那人说,他腿上贴着“公共茅厕”,所以我就撒尿。老爷一看,果然不错,就判富人犯诬告罪并要他向撒尿者赔银五两,然后将他喝下堂去。
  郭勇 整理
  马克思的大衣
  生产队开社员大会,先学习报纸文章,“批林批孔,反击右倾反案风”。学毕,要社员发言,进行“口诛笔伐”。谁批完谁回家,不发言者一不准回家,二要扣工分。社员为早回家,纷纷发言。一老农义愤填膺地说:林彪这个狗日的,就不是个东西,一天吃香的喝辣的,还不满足,还想去什么温都尔汗,去你就去,还把马克思的大衣给披走了,狗日的!
  郭勇 整理
  没有上当
  一次与朋友出差去外地。在路边等车。突然手机响了。慌忙从衣内口袋中取出接听。同时将一沓钞票带出,掉在脚下。吾与朋友皆未发现。此时一少年过来指着钱对朋友说,叔叔,你们的钱掉了。朋友一看,以为是骗子引诱,说,不是我们的。少年迷惑而去,随后一人弯腰捡走。
  电话接毕,朋友说,今天几乎上当。我问何故,朋友将所见告我。我一摸口袋,钱已不在矣。
  郭勇 整理
  劝酒
  有一人很会劝酒,什么样的人都经不住他劝而喝醉。另有一人特耐劝,无论咋劝都不肯喝酒。一日,两人相遇在一朋友家,经朋友介绍,二人相见恨晚,谈得非常投机。朋友煮了一只羊,大家吃得很开心。朋友又端上酒来,那人死活不喝。朋友求助会劝酒者。会劝酒的那人说:“这有何难?”他说:“吃肉不喝酒,枉在世上走。”请那人喝酒。那人说:“吃肉不喝酒,能活九十九。”仍不喝。善劝酒者拿出杀手锏:“吃肉不喝酒,不如喂了狗。”就先喝了一大碗,那人无奈,只好喝了一碗。
  周多星 整理
  知县的爸
  一家人吃完饭后,父亲说:“饭后一袋烟,胜似当知县。”说完点上一支烟美美地吸起来。儿子不吸烟,端着茶杯说:“饭后一杯茶,我是知县的爸。”老父亲连气带烟呛,好半天缓不过来。
  周多星 整理
  最后一瓶
  有个人虽然家境贫寒,但喜欢交往,因此常有三朋友四弟兄在他家吃喝,妻子很是反感,但碍于丈夫面子也不好说啥。
  一天,这帮哥们又喝上了,他们从中午一直喝到了深夜,把家里的酒都喝干了。一看壶里没酒了,丈夫催要妻子去取酒。妻子说没酒了,丈夫说:“去买呀。”妻子说:“这都啥时候了,哪家商店开门啊。”丈夫无奈,搓起头来,妻子心一软,转身从板箱低里拿来一瓶酒,而且是一瓶名酒。妻子告诉大家,这瓶酒是她娘家兄弟从外地捎来的,她存了好几年了,准备求人办事时用。今天就贡献出来给大家喝。大家连连夸奖女主人贤惠大方。妻子说,要喝此酒,得先听她讲个故事。大家很感兴趣,说愿意洗耳恭听。
  女主人讲,有个农妇进城打工,回家途中被一群饿狼跟踪。农妇边跑边从筐子里抓起在城里拾的空酒瓶打狼。她每扔出一只瓶子,狼们就向后退几步。她一跑,狼就追上前来。就这样,农妇且战且跑,把一筐瓶子都打完了,而狼还在后面跟着。她拿出最后一只瓶子对饿狼说:“你们走也只剩这一瓶了,不走也只剩这一瓶了,你们看着办吧。”讲到这里,女主人把酒放在桌上,去另一屋睡觉去了。
  酒鬼们听她讲故事听得正有趣,她却只讲了一半就扔下听众走了。一个酒鬼朝另一屋喊道:“嫂子,那最后咋弄下了,那狼能听人说话吗?”还有一个弟兄问:“那农妇是不是被狼吃了呀?”一个脑子稍微清醒的酒鬼说:“悄悄地,别喊了,那人家编故事骂咱们呢。”大伙一想,可不是么,明明当当骂人呢,还没听出来。顿时羞愧不已。望着桌上那瓶好酒,咽着口水散了。
  周多星 整理
  一手吃
  山丹有句方言叫“一手吃”,就是劝客人别客气,让他一次吃饱。一个外地客人来山丹作客,主人不停地劝说“不要作假,你一手吃,一手吃”。客人以为有什么讲究,就用一只手吃饭。吃完一碗,主人还说“你一手吃,一手吃。”客人疑惑到“我就一个手吃的呀!”
  郭勇 整理
  啥没啥
  一个山丹人,一个甘州人,一个民勤人,三人合伙做生意。一个冬天的晚上三人来到一家客店住宿。店里已住满了客人,只有一间小房,有一个只能睡一个人的小炕。三人为谁睡小炕争执不下。甘州人提议以各自家乡的风物为主吟诗,而且要有夸张,吟得好的睡热炕。
  民勤人先吟:“民勤有个柳墩,离天还有九分。”
  甘州人吟道:“甘州有个木塔寺,离天还有七八尺。”山丹人吟道:“我们山丹啥没啥,这点热炕我睡下。”说完脱衣上炕。
  郭勇 整理
  山丹的羊肉山丹的酒
  山丹的羊肉质鲜味美,营养丰富,特别是老军峡口村、位奇新开村和红寺湖三个地方的羊肉最为鲜美。常吃山丹羊肉并佐以山丹青稞酒,能解乏补气滋阴壮阳。
  话说市上一位领导,平时生活很有规律。他的夫人在医院工作,对丈夫的饮食要求极为严格,尤其讨厌羊肉的膻味和酒味,绝不许丈夫吃羊肉、喝烧酒。丈夫唯夫人之命是从,从来不吃羊肉,不喝酒。
  一日领导去山丹农村检查工作。夫人临行又有交代,到山丹不许吃羊肉,喝烧酒。
  领导到山丹视察之后,午餐就是羊肉、烧酒。禁不住地方领导敬劝,饱食畅饮了一顿。回去夫人不依,要罚丈夫完成“家庭作业”。领导为讨好夫人,全力以赴,结果锐气大振,夫人呼天唤地般痛快淋漓。
  事后夫人问其原因。领导说此山丹羊肉及烧酒之功也。夫人信之。
  数日之后,夫人问:“最近怎么不去山丹下乡啊?”
  周多星 整理
  三儿子分肉
  一老人过年宰猪一头,欲分给三个儿子。
  一日老人召集儿子儿媳讨论分肉的事情。老人说:“今天分肉不同往常,既要分肉,又要分得有情趣,也模仿有钱人家,作诗,作对,来个雅俗共赏怎么样?”儿子们为了让爹高兴,不管作上作不上,先都答应了。大儿子说:“爹,你就出题吧。”
  老汉手捋胡须,半天想不出题目。老伴说:“就以你们爹的胡子为题吧。”大家听了,一致同意。老汉说,那就从老大开始。
  老大略一思考,说:“爹的胡子两撇撇,我分猪的前半截。”
  老二一听,也说:“爹的胡子一撮撮,我分猪的后半截。”
  老三一听急了,爹只有上面两撇和下面一撮,全叫两个哥哥说了,猪也一个前半截一个后半截分了。憋得脸红脖子粗,半天说不出来。老大老二说,老三作不出来,这肉我们就一家一半分了吧。正要动手分肉。三媳妇急了,说:“爹的嘴里没牙,这个猪我全拿!”
  老大老二一听说,不行,没有“胡子”,叫离题,不能算。说着又要动手分肉。三媳妇急了,忙说:“爹有胡子没牙,这个猪我全拿。”说罢扛起全猪走了。
  郭勇 整理
  万里长城长又长
  两家修房,为一堵墙的地方互不相让,准备要上法庭。一家给在外面的儿子写信让儿子写状上诉。儿子见信回书:“万里长城长又长,有谁见过秦始皇?两家为了一堵墙,让他一尺又何妨。”父母看后深受感动,告诉邻居,两家从此相互谦让,和好如初。
  郭勇 整理
  本事
  一财主对长工十分苛刻。年底结账时总给长工出许多难题,长工如果破解不了,就空手回家。一年老二空手回来了,把遭遇给家里人说了。老大说没关系,明年我去干,看他年底出啥难题。
  第二年秋天活干完了,老大要求财主算工钱回家。还向财主讨要老二的工钱。财主说:“我有两件事情,你如果办好了就给你算账。”第一件:去时一只羊,来时一只羊,要买上人吃的、猪吃的、鸡吃的回来。老大听完去羊圈了赶了一只羊,到市场把羊毛剪了卖掉,买了一代西瓜回来。
  财主一看,无话可说,就把工钱算了。说,“还有一件事情办好了,才能算你家老二的工钱”。说罢给了老大一个空瓶子说,“去给我打一瓶酒来”。老大说,“给钱”。财主说,“不拿钱能买来酒,才说明你有本事”。老大听了就提着空酒瓶打酒去了。一会儿又提着空酒瓶回来了。财主说:“你打的酒呢?”老大说:“你喝啊”。财主说:“空瓶子让我喝啥?”老大说:“能从空瓶子里喝出酒来才算你有本事啊!”财主一时说不出话来,只得把老二的工钱也算清了。
  郭勇 整理
  尴尬的方言
  找不到的“也不哩吭(hang)”
  听说,很久以前,有一位考古学家慕名千里迢迢来大西北考察。他考察了敦煌莫高窟,游览了古长城,参观了嘉峪关的每个城楼,细看了充满传奇色彩、富有诗意的一块砖,然后想到甘州看一看“离天还有三尺三”的木塔。他过了抚彝沙河,又来到甘州小河滩碰见了一位放羊老汉。他十分谦恭地向牧羊人躬身作揖道:“大爷,您老辛苦了,听说你们甘州有个快够着天的古塔,请问老人家在哪里?”
  放羊老人一听很吃惊地想:“我的妈呀!快够着天?我可没见过。”于是不紧不慢地说:“也不哩吭!”考古学家一听“也不哩吭”,就以为是木塔所在的地方,就把“也不哩吭”牢牢记在了心上。向牧羊老人点头致谢后上路去找“也不哩吭”。
  考古学家从黑河口到五墩子,又到甘州城进西门,在大什字看了鼓楼,转到大佛寺朝拜天下第一卧佛后,又看了土塔。他逢人就问:“也不哩吭在哪里?”有人回答:“跌倒吭”。他想总算问到了,一定是在“跌倒吭”。就又问人“跌道吭”在哪里,被问人都在摇头。他转了几条街,还是没弄清“也不呢吭”和“跌道吭”在哪里。最后,他在一位慈祥、善良、乐于助人的老尼姑前才知道“也不呢杭”“跌道吭”都是甘州方言“不知道”的意思。
  难弄清的“那(nia)们”
  大约是朱姓皇帝那个朝代的事了。有一年的“两雪”中间,在刺骨的寒风里一位瑟瑟颤抖而又风度翩翩的学者,为了治愈他妻子的手麻病,不顾路途遥远,从陇西一路跋山涉水前来焉支山采冬青花。他过了永昌县的水泉子进入了焉支山地界。这一带的人们只知道“大黄山”不知道焉支山。学者逢人便问,大都摇头不知。学者无奈,就指着北面的山和南面山,问山的名字,回答北面是“龙首山”,南面是“大黄山”。那学者忽然想起了史书上的一段话:“焉支山盛产大黄,当地人叫大黄山。”
  他断定“大黄山”就是焉支山。为了进一步确定他的推断,又问,为啥南面的山叫大黄山?回答都是一句话:“不知道那们是咋叫下的。”他就把“那们”记在小本子上,慢慢查访“那们”是谁。
  这位学者经过数天的细访,并交了几位朋友。一位朋友带领他进了流水沟,翻过椽子路,爬上分水岭,绕过光光头顶,看了百花池(小天池),在剑门关西边的大岔里找到了寒冬腊月枝头开满小白花的冬青。他小心地采了一些花枝,还不满意,干脆在一个土石夹杂的小岸上,用破茬石头刨了一株冬青树,连根带冻土带回家栽培。
  他回到家中,把冬青煎药熬膏,煎敷兼治,爱妻的手麻病逐渐好转。他为了弄清“那们”,翻阅各种史料,从《吕氏春秋》到秦汉史书,再到唐宋演义,一有空就查,但就是没查到“那们”是谁。
  自古都是人到事中迷。学者一日猛悟,寄书遥问山丹的一位朋友,方知“那们”是山丹人叫“人家”或“别人”的方言。
  袁学儒 整理
  铁拐李探家
  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原来很穷,虽娶了贺员外的女儿做妻子,但日子仍然过得难场。大年三十晚上,铁拐李的妻子要养娃娃,屋里没有点灯的油。铁拐李不好意思向丈人家去借,就从墙上悄悄挖了个洞打算去偷丈人家的油。为探虚实,他先将油葫芦伸进墙去。其实,在他挖墙打洞时里面的人已经听见了,手拿大刀守在那里。待那葫芦头刚伸进去,里面的人以为是贼人,一刀下来砍掉了半截子葫芦。铁拐李无颜回家,心灰意冷,一横心,出家走了。
  铁拐李出家修心三十年,终于修成。一日下山传道,路过自己的庄子,只见里面在热热闹闹办喜事,一打问,正是自己的儿子娶媳妇呢,便装成要饭的想混进去看看夫人和儿子。人们挡住他说:“你要饭也不看个时间,快远里去,别搅了少爷的喜事。”铁拐李说:“我不要米不要面,只想和老夫人见个面。”家人一听这话很不入耳,将他连推带搡,赶出庄门。
  铁拐李没办法,只得出来在墙上题诗一首而去:
  三十年前去偷油,
  一刀剁掉葫芦头,
  儿孙自有儿孙福,
  谁给儿孙置马牛。
  李夫人闻听人言,急忙出来,看见墙上题诗,忙对儿子说,“儿啊,那是你爹回来了,快去追回来”。可铁拐李已经走得无影无踪。
  郭勇 整理
  瓜女婿中状元
  这年皇上开了科考,近邻有位书生准备去考状元,瓜女婿也想去考。亲戚邻居听到后觉得很可笑,纷纷议论说:“一个瓜子还想去考状元,真是瓜得实实的了!”可他的婆姨却不阻挡,她给人说:“考状元咱们不盼,让他去闯闯世面也好。”婆姨给男人收拾好行李,嘱咐道:“进了考场不要害怕。这是我给你捏的面人儿,带上它,你要害怕或忘了啥,在袖筒里摸一摸面人,就像我在你跟前一样。”瓜女婿带上婆姨的话和面人上路了。
  瓜女婿和近邻的那位书生同路。他俩走着走着,瓜女婿见枯河里的泥卷起来了,便问书生:“兄弟,你看那是什么?”书生说:“那是日晒胶泥卷。”他们走到一片沙枣林旁,风刮得树叶直响,瓜女婿又问:“兄弟,这咋讲?”书生说:“风吹林叶片。”正走着,见前面有一座木楼,瓜女婿又问:“那个咋讲?”书生说:“高楼大册。”他们又碰见一位农人牵着马正在场上打麦子,瓜女婿问:“兄弟,那个咋讲?”书生说:“马拉八卦转。”后来,走到一个庄院旁,看到一群猪正在吃食,瓜女婿便问:“兄弟,这怎么讲?”书生说:“叫统统大吃。”就这样,一路上,瓜女婿见啥问啥,不知不觉走到了京城。
  城门口人很多,都在围观皇榜,瓜女婿和书生也到了跟前,瓜女婿问:“这是啥?”书生说:“这是皇上贴出考状元的榜文。”瓜女婿上前一把把榜文撕了下来,说:“兄弟,给我念念上面说的啥?”书生一看吓呆了,说了句:“你犯下罪了!”便赶紧跑了。瓜女婿一边卷皇榜,一边嘟囔着:“你不给我念,我拿上让我婆姨去念。”这时两个看榜文的差官过来,把瓜女婿带到了考官府。主考官问他:“你是干什么的?”瓜女婿答:“我是考状元的。”又问:“你姓甚名谁?”瓜女婿心想:“我咋忘了叫个啥?”便往袖筒里摸,一碰面人儿,他想起来了,婆姨来时教下着呢,名字就说“女婿”二字。瓜女婿回答说:“名叫女婿。”考官先一愣,后来一想,说:“你姓女名戍吗?”回答说:“对!”主考官见他有胆揭皇榜,想必他才学过人,便有心先考考他。于是问道:“你所读文章是哪一卷?”答:“日晒胶泥卷。”主考官想:“哪有这个卷?嗯,可能是旧的读完又读的新卷。”又问:“你读了哪些册?”答:“高楼大册。”考官听罢,点了点头。又问:“你都阅读了那些篇?”答:“风吹林叶片。”考官暗想:“哎呀,这又是啥新学问?他读的书还真不少。”就接着问:“你说啥出世最早?”瓜女婿答不上,赶快往袖筒里摸面人儿,他一急,一把把面人儿捏扁了,便脱口而出:“面扁头出世最早。”主考官一听,心想:“面扁头是个啥?嗯,他读的书多,我要是追问下去,使我闹出笑话来怎好?不如就认可面扁头出世最早。”考官说:“女戍,你回去等消息吧。”
  瓜女婿根本就没想等什么消息,在京城游逛了三天,给婆姨买了些东西,准备回家。一伙吹吹打打的差官,走到了旅店跟前。店小二急忙通禀,一见瓜女婿,扑通跪到:“给老爷贺喜,老爷已考中了首名状元!”正说着,差官们进来一齐跪地道:“请老爷更衣上轿。”
  新状元奉皇旨浩浩荡荡吹吹打打夸官三天。第四天,差官给新状元说:“老爷,按规矩,明日你必须在府上大摆酒席,筵请文武官员,今天就得把请帖送出去。”状元说:“那你们去办吧!”差官说:“请帖必须是老爷亲手所写。”于是,文房四宝全给摆好了,这一下可把新状元给难住了。他让差官们先出去办其他事,他一人坐在桌旁,想开了婆姨。唉,我婆姨要是在跟前该多好!他无意中往桌上一瞅,哎,好玩,原来一只苍蝇爬到砚台里,又爬到纸贴上,那上面使出现了许多墨迹。新状元灵机一动,有了,他把苍蝇一抓,往墨里一蘸,放在纸贴上,再扣一个碗。一会儿纸贴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花纹,就这样请帖全“写”好了,便叫来差官,命他收拾好全部送出。差官拿过来一看,很好看,但一个字也认不得,又不敢问,就填上年月日,盖上印,拿去送掉了。文武官员接到新状元的请贴很高兴,打开一看,一个字也不认识。心想:“都说新科状元才学过人,这可能是一种特殊的梅花字。”他们互相见了面,怕丢底子,谁也不说请帖上的字是什么,都说新状元的请帖写得别致好看。以后给其他国家写文书经卷,都让新状元去写。新状元的梅花文字就传开了,据说后来金邦的文字就由这产生。
  郭勇 整理
  高贡爷应考
  清仁宗嘉庆年间,霍(黑)城街上有个高贡爷,才学出众,出口成章。一目有疾,后来考取拔贡,人们称高贡爷,背地里又称瞎高贡。
  有一年,高贡爷在甘州府应试,取秀才功名。主考官招见诸考生,相当于现在的面试。主考官见高贡爷人长得伶俐聪明,可惜一只眼睛瞎了。考官对高贡爷说:“我出个上联,你能对上下联,就让你参加应试,对不上,你就回去吧。”高很有礼貌地说:“请老师出题吧。”主考官说出了上联,“一目昏昏何夺万人之首”,高稍加思索,随对出下联,“众星朗朗不如半月之光”。主考官惊喜,不仅对上,而且语出不凡,就让他参加应考,经三场考试,取得了秀才,后来中了拔贡。人称高贡。
  霍城驻兵把总贾浩,同高贡爷常来往,关系很好,便也常常相互戏谑以取乐。一天,贾浩想欺负瞎高贡,就拿一截棍子,取了个眼,穿上绳子吊在树上,棍子被风吹得发出梆梆声,独眼高棍在风中碰撞,暗喻瞎高贡。高贡爷见了,知道是贾浩所为,心想:“还想欺负我呢,等着瞧。”高贡爷让人用纸糊了个喇叭,让几个孩子在街上吹。贾浩见了便问:“你们吹的这是什么?”孩子回答:“假号!”“谁让你们吹的?”“高贡”。贾浩哈哈大笑,这个高贡,还真是不一般啊!于是二人更加亲密,成为好友。
  王祝寿 郭勇 整理

知识出处

山丹故事

《山丹故事》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故事的情况。其中包括传统故事、风物故事、人物故事、动物故事、山丹水故事、幽默故事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茶与色的故事
相关作品
里面还有绸裤子
相关作品
马克思的大衣
相关作品
没有上当
相关作品
劝酒
相关作品
知县的爸
相关作品
最后一瓶
相关作品
一手吃
相关作品
啥没啥
相关作品
三儿子分肉
相关作品
万里长城长又长
相关作品
本事
相关作品
尴尬的方言
相关作品
铁拐李探家
相关作品
瓜女婿中状元
相关作品
高贡爷应考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