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水故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故事》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2193
颗粒名称: 山丹水故事
分类号: I277.3
页数: 44
页码: 243-28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山丹水故事的情况。其中包括山丹河的传说、山丹水源的传说、县令分水的故事、三龙穿城的故事、周仲元巧护水源、陪嫁水的传说、白银子变水的传说、百花池的传说、王龙宫引水、东湖和西湖的传说等。
关键词: 山丹县 山丹水 故事

内容

山丹河的传说
  山丹河古称弱水,与黑河汇集后更是波涛汹涌,奔流直入居延海。据《山海经》记载:“昆仑之北有水,其力不能胜芥,故名弱水。”这里的昆仑山是祁连山,弱水就是山丹河。“弱水”的称谓流传至今,比如甘肃省现在的地图上还标有弱水河。山丹河其实是弱水源头的一支河流。
  远古时代的山丹河叫作弱水。那时弱水河水波荡漾,两岸鸟语花香,游鱼粼粼。生活在两岸的人民衣食无忧,生活安详宁静。但好景不长,一个叫窫窳的怪兽来到了古弱水河畔,它看到这美如画境的地方就想霸占。自从来了这头虎面龙身,声如婴嚎的怪兽,它每日要食人为生,还天天兴风作浪,弱水两岸人民深受其害,永无宁日。这事被天神贰负知道了,派了大臣危带领天兵天将捉拿窫窳后杀了它,为弱水两岸人民除了一害,人人拍手称快。但天神却又听信谗言,让有名的医生巫彭、巫抵、巫阳等人救活了窫窳。窫窳本性难改,表面服输,暗地里却继续残害百姓。有一天,西王母的女儿罗婉游经弱水河畔,看到一条龙头虎身的怪兽凶残地食人,一问原来就是喜食人类的窫窳,就用法网将它擒拿,交给西王母发落,西王母罚它每年春天施雨给老百姓,因施雨很是辛苦,孽龙伺机逃脱了,并不时回来残害百姓,一来就搅得浑水横溢,水患无穷,民不聊生。
  当时河西地区为西戎统治,弱水与黑河汇流后被合黎山所阻,形成了汪洋海域,再加上怪兽窫窳兴风作浪,弱水河畔的人民苦不堪言。大禹治水来到了弱水河畔,看到洪水泛滥,人民苦不聊生,就挖开合黎山,在沙漠里形成了居延海。①《尚书·禹贡》就是大禹治水功绩的总结。禹子承父业,治理洪水,劳心劳力,改堵为疏,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理了全国水患,开辟了农耕,安定了九州,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洪水虽然治理了,但窫窳的祸患还是让人们不得安生。传说大禹请后羿帮助除掉了窫窳。后羿因射日而得罪了天帝,和妻子嫦娥被贬到了人间。随着时间的流逝,后羿觉得对不起受他连累而谪居下凡的妻子。他听说昆仑山上的神仙西王母有一种神药,吃了这种神药,人就可以升天。于是,他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到昆仑山向西王母讨神药。遗憾的是,西王母的神药只够一个人使用。后羿既舍不得抛下自己心爱的妻子自己一个人上天,也不愿妻子一个人上天而把自己留在人间。所以他把神药带回家后就悄悄藏了起来。
  但是嫦娥却过不惯清苦的生活,乘后羿不在家的时候,她找到了神药,并独自服下了神药。顿时,嫦娥觉得身体越来越轻,缓缓向天上飘去,最后来到月亮上,住进了广寒宫。后羿发现妻子离开自己独自升天后十分伤心,但又绝对不能用神箭伤害她,只好跟她告别,独自一人留在了昆仑山下,正好看到大禹治水经过这里,英雄相惜,和大禹成了朋友。这时候,窫窳残害百姓,后羿就帮助大禹杀了窫窳这头猛兽,老百姓敬仰治理洪水和铲除猛兽的两位英雄,“洪水猛兽”这个成语就流传下来了。
  自从除掉了窫窳,弱水两岸的人民生活安定,并推选大禹的后裔管理弱水流域,在《穆天子传》中,称这些后裔为河宗的子孙,他们形成了弱水流域的月氏部落。
  后人为了纪念大禹曾立碑记载。世传大禹开始导弱水处,在山丹城西十里的山嘴北面(现祁家店水库),人们立“大禹导弱水”碑,以记其功。
  杨桂平 整理
  山丹水源的传说
  山丹民间有句老话,“若能找到狄青坟,富足山丹一县人”。
  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尤其对于干旱的地方来说它比清油还珍贵。人们对于水的渴望让这句话流传了下来,并留下了很多有关狄青的传奇故事。
  狄青是宋朝名将,在和西夏对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官至枢密副使。传说狄青临敌作战时,披头散发、带铜面具,出入敌军中,西夏军均望风披靡,没人敢挡。
  狄青西征时来了古城峡口,那时峡口称作联络城。峡口是古丝绸之路的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狄青奉命要把联络城筑为生铁城,狄青没按皇帝的吩咐办,把城修筑成了砖头城。
  狄青在峡口干了许多好事,峡口的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生活也不那么苦了。因此,老百姓都很尊敬他。
  狄青有两个儿子,老大叫狄龙,老二叫狄虎。有一年,狄青得了重病,自己觉得不久就要离开人世了,便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吩咐,自己死后,要用石棺材埋了,浑身不能挂一点儿布丝。过了几天,狄青死了。儿子按父亲的遗嘱,做好了石棺材,但觉得父亲一丝不挂心上过意不去,也怕别人笑话,就给穿了条裤衩。出葬的那天,众老百姓全都披麻戴孝为狄青送葬。可棺材咋也抬不动,大家拿来椽子粗的铁链子,赶了十八匹骡子、十八匹马来拉。拉到半路上的一股泉水旁,铁链子断了,送殡的道士说人顺天意,只好把狄青就地掩埋。据传这股泉水是山丹的水源头,狄青的坟刚好把这股泉水给压住了。以后,山丹的水越来越少,老百姓就编了句顺口溜:“若能找着狄青坟,富足山丹一县人。”
  山丹没了水源,原来水草茂密的花草滩、马寨子滩、四坝滩以及东乐西屯一带的北山滩都成了荒漠。千百年来,人们为使荒滩变绿洲,一代一代竭力寻找水源,期盼狄青的故事不是传说,让后代能够开井找到水源,繁衍生息。
  杨桂平 整理
  县令分水的故事
  古老的弱水就是我们的山丹河水,《清史稿·地理志》记载:“山丹河即禹贡弱水,出县南祁连山麓,四源并导,汇于城南,东入张掖。”那时的古山丹河源头支流众多,各县所属水流,都是源头支流汇合而成,很难分清具体界限。下游居民用水,经常发生纠结。因水生怨甚至流血的事件很是严重。虽多有调解,但还是纠纷不断。“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可是在攸关生存的问题上,亲情也显得苍白无力。
  相传很早以前,古弱水河畔有一员外家,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忠厚老实,却没主见,二儿子机灵能干,却贪玩粗心。两个儿子都长大成人娶了媳妇,大媳妇是平常人家的姑娘,二媳妇却是大户人家的女儿。员外爷治家有方,一家人勤俭持家,幸福和美,无忧无虑。
  可是渐渐的员外爷老了,开始发愁由谁来主持家业。一天,老两口商议后就招来两个儿子、媳妇说,现在把家里的土地分为两处,由你二人各自耕种,谁的庄稼来年收成好谁就接替我当家。为了避免分配不公,就用抓阄分配。老大抓阄分到的土地贫瘠,但旁边有河水经过,浇水方便。老二抓阄分到的是黑土地,但大多时候是靠天吃饭,河水绕着走,没办法引水来浇灌。因是抓阄所得,两家也无话可说,大媳妇为人老实贤惠,想着凭借两口子辛勤劳作会终得丰收。二媳妇却爱贪占小便宜,想自家虽得到好的土地,因缺水浇地,收成能好过老大家嘛,就有点不满意不高兴了,因此天天埋怨老二手气不好。
  分到了土地,两家人就各自忙活起来,春天犁地播种,哥哥看到弟弟缺耕牛,就送来了自己的耕牛让弟弟先耕地,自己和媳妇也来帮忙,作为回报,弟弟给哥哥家送来了耕地的新犁铧。两家人在春天和和气气播了种,就等秋天的好收成。
  可是,怪事发生了,老二家的麦苗长得青油油的,都齐腿高了,老大地里的麦子还不见发芽,地里光秃秃的,就几根燕麦孤零零立在地里。按说两家的种子都是家里上好的种子,老大的地还浇水了呢。好在今年雨水充足,老二的地里也没有吃亏。可是,老大地里现在却啥动静也没有,员外爷老两口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更急坏了老大两口子,想不明白为啥种子不发芽。
  大媳妇让男人从地里刨出种子拿回家给自己的爹看,大媳妇爹爹是种庄稼的行家里手,一看刨出来的种子说,这是煮熟的种子,猴年马月都不发芽,再会种庄稼的人也种不出来。谁都百思不得其解,都是一样的种子,老二的怎么能出苗?员外奶突然想起,种子年年都是从二媳妇娘家得来的,难道亲家做了手脚,又想起装种子的口袋是用一模一样的黑牛毛织成的,谁能看透口袋,分辨出来种子的好坏。没有证据也不好说什么,只有心里犯疑惑。
  只有老二媳妇心里暗暗欢喜。原来,这二媳妇一听老员外说谁的庄稼种得好,就让谁当家业,心想,老二能干,这家本就老二当才对,可员外偏心,知道老大两口子勤劳,明摆着变着法子让老大当家嘛。心里又急又恨,就跑到娘家去讨主意,父亲不在,母亲一听,就娇惯女儿,说:“你家年年的种子是我们供给,今年你专挑白牦牛绳子扎的口袋,定会让你当家。”取种子时,二媳妇还假心假意让老大媳妇先挑,可婆婆却让她先拿,正中下怀,自己早让长工李五把扎着白牦牛绳的口袋放在了最上边,所以就不漏痕迹地拿走了没有煮熟的种子。看着老大家的地里光秃秃的,她心里暗暗得意,表面上却假意安慰。
  老大两口子虽然心里明白,因是善良老实之人,也不去追究弟媳的不是,想想让聪明能干的弟弟当家,自己还落得轻松。错了季节只能种豆,就重新犁地种了豌豆,豆子产量是比不过麦子的。
  不想苗刚抽穗,天公却不作美,旱得要命。老大还有河水可解燃眉之急,老二绿油油的麦田眼看着要枯死,麦子要绝收,老二直埋怨是媳妇心肠不好遭老天爷惩罚,甚至要休了媳妇,二媳妇哭哭啼啼向员外爷承认了错误,求大哥大嫂原谅自己贪心。老大两口子本就心善,见弟媳已有悔改,就说情不让老二休了弟媳,媳妇爹妈也下话求情,老二才罢休。
  天旱成这样,老二两口子整天为水的事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情急之下,两人又跑到媳妇娘家讨主意,可被爹妈骂了回来,说他们自作自受。两人灰溜溜地返回家来,走到自家山地那里一个山洞旁边,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晕倒在洞口,不知是渴了还是饿了。老二赶紧给老人喝了自己壶里的水,老人慢慢苏醒过来,只喊肚子饿。可是这里离家老远,身上又没带吃的,怎么办呢?老二打算背着老人回家,叫媳妇做些吃的,让老人充饥。二媳妇见老二多事,只是埋怨,生气地一甩袖子要走,说自家地里都要绝收,来年要挨饿,哪有吃的救济别人。不想一甩却甩出一个烧山药来,原来二媳妇娘家妈虽然和员外一起嘴上骂着女儿,却很是心疼女儿,临走偷偷塞了几个烧熟的山药给女儿,二媳妇舍不得吃,藏在袖筒里想带回去给自家小儿吃,不想一甩袖子甩了出来。老二当即捡起烧熟的山药给老人吃了,老人立马精神了,说家就在不远处,起身就走了。二媳妇虽不愿意,但想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也就不再埋怨,两人因耽误了时间天黑黑的才回到家。
  因天旱,眼看着老二的麦子要绝收,员外奶急得天天上香念佛,求老天爷发慈悲,降一场大雨救急。老大两口子也急得心里上火,嘴上起泡。晚上老大媳妇还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个黑狐狸嘴里衔着一个桃子,硬塞在了她怀里,自己一推辞就吓醒了。员外奶一听就问:“你是不是有喜了啊?”原来老大媳妇结婚以来一直不开怀,这也是员外奶的心病,为了得到孙子也天天烧香拜佛。老大媳妇羞答答地说,就是有喜了。员外老两口一听,真是又喜又愁,喜的是老大媳妇终于怀上孩子了,愁的老二的麦地要绝收。
  一天,放羊的二牛对老大说,他天天看见一只黑狐狸在山里出没。老大听了想起媳妇做的梦,心里一动,就去山里找那只黑狐狸,果真就见了,于是就追啊追啊,一直追到山洼里黑狐狸突然不见了,到跟前一看,这里原来是自家的山地,叫生地洼山,山里藏着一个山洞,黑狐狸就钻进了这个洞,两人就扒了沟里的水往里灌,想把黑狐狸灌出来,可一直没有灌出来。老大就在洞口点了香,摆了祭品,嘴里念叨:“狐仙爷爷你显显灵降点雨水,救救庄稼吧!”
  这时候,老二的麦子都快要被晒焦了。有一天,老大引来河水浇豆子地,水却流进黑狐狸钻过的洞,一直在洞口打转转,速度越来越慢。过了好久,一股水突然从山那边的一个洞口冒了出来,流进了老二的土地,那个洞口正好是老二两口子救了老人的地方。老二地里流进了清冽冽的水,晒蔫的麦苗有了水,喝得足足的,长得壮壮的,都活了过来,不愁秋天不丰收,老二两口子高兴极了。出水后,这只黑狐狸再没出现过。但这股水怎么突然流出的,谁也说不清楚。腊月里,老大媳妇也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员外爷一家认为这都是黑狐狸所为,便每逢初一、十五摆上供品祭祀。老二知道黑狐狸引来的是老大的水,既惭愧又感激。两家人为了世代和睦,更不要忘记黑狐引水之功,便在深地洼山顶上建造一座庙祭祀,叫黑狐灵官庙,山两边老大老二的后代都来朝拜,祈求年年风调雨顺,心想事成。
  此后,这股水沿西山而下,流经石头沟,一股至位奇新开灌溉田畴,一股过生地洼山流向民乐暖家岸,为当地农家之命脉。老大、老二就在各自的土地上生儿育女,两家人世代和和睦睦,子孙也愈来愈多。老大的地方就是霍城河西村,老二的这个地方就是民乐暖家岸,子孙也依此水屯田耕作,繁衍生息。
  过了不久,后来的子孙忘了先祖和睦相处的荫德,一水分两坝,谁多谁少,常引起两地争端,时有人命事件发生。有一年,纠纷闹大了,两地人举报县衙断案。县令正巧是霍城人,可县令夫人娘家在暖家岸。一听这事难断,就愁得睡不着觉转磨磨,夫人看到了,一问得知县令为此事烦恼,便在枕边献策说,明天你断案时带上我,你看我一顿脚,就按当时情形断案就是,保你英名留世。县令一听大喜,第二天,一早便命差役备轿子,携夫人直奔霍城分水口而来。县令到此一看,这水一股向北,一股向西,向北分多了民乐人不依,向西分多了山丹人不依。两方人只等县令一句话,县令不言不语,在分水口上转磨磨,转了好久,并在黑狐灵官庙焚香祭祀,说是让先祖显灵,公断此事。说起先祖,两地人想起先祖的传说,本是一脉相承,何必这样计较,大多数人不再吵闹。
  话说县令夫人不常出远门,更难得游山玩水,这次有幸随夫来到野外,满沟满岸的山花野草,惹得夫人一下轿就不顾一切地采玩起来。这时候,夫人拣好看的野花采摘了一大把,欲跳过沟再采,说也巧,夫人刚一跳沟,手中的三枝马莲花正好落入水中,一枝向西,二枝向北,漂流而下。夫人跺脚大喊:“我的花掉沟里了。”此刻,站在河水下游的县令大人忽然眼前一亮,大喝一声:“有了!大家听着,此水乃山丹二、民乐一,照此办理!”民乐人不服,挡住县令问由来,县令指着水沟里飘荡的马蓬花说:“这三枝花为何一枝朝西、两枝朝北?此乃先祖旨意也!”说毕便唤来夫人打轿回衙。
  轿子在路上晃悠悠。县令笑对夫人说:“今日你帮吾之大忙也……”
  此后,霍城西坝水分山丹二、民乐一,即成定论,一直沿用至今。
  杨桂平 整理
  三龙穿城的故事
  老辈人讲山丹城内过去有三股泉水穿城而过,分别叫作头坝泉、二坝泉、四坝泉。三股泉水分别由东南、正南、城北蜿蜒绕城而过,既保证了城内居民饮用,又为沿途树木生长创造了自然条件。有一位九十高龄的老人说,仅头坝泉到喇嘛缸泉等地段就有泉眼四百多个,可见过去山丹城水源还是十分丰富的。老百姓本着对水的敬畏,把汩汩流淌的三股泉水叫作“三龙穿城”,这成了山丹的地理名胜古迹,可惜三龙穿城的景象现在已消失了。八十年代末泉水几乎断流,九十年代城区自来水的改造让三龙穿城成了回忆。但是关于三龙穿城的故事还是流传下来了许多。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山丹泉眼密布,人们依泉而居。充足的水源不仅有祁连山的冰川,还有焉支山的雪水,整个山丹大地是芳草满地,鸟语唧唧,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安乐闲逸。可是好景不长,来了一个九头妖怪,这个妖怪住在祁连山中,冬天蛰居,夏天出来时,电闪雷鸣,乌云压顶,暴雨倾注,瞬间大地变成一片汪洋大海,幸存者寥寥无几。人们为了生存纷纷远走他乡。只有一户人家不愿离开,最终他们一家搬到了焉支山脚下居住。家里只有老两口和一个女儿,女儿取名月亮,生得聪明伶俐,貌美如花,又是个勤劳善良的女孩子,老两口视如掌上明珠。一家人采药为生,远离俗世,生活还算安逸。
  大禹治水经过山丹时,看到人烟稀少,满目荒凉。到焉支山下老两口家里询问后得知详情。大禹立即请来后羿帮助铲除九头妖怪。后羿是个年轻英俊的神箭手,箭法超群,百发百中。他曾被天帝召唤去,领受了驱赶太阳的使命。他看到九头妖怪祸害百姓,让百姓生活在火难中,心中十分不忍,便暗下决心射掉九头妖怪,帮助人们脱离苦海。
  后羿为了除妖,便住在了焉支山下月亮姑娘家里,因为是冬天,要等到夏天妖怪才能出来。从冬到夏需要好长时间,后羿正好可以养精蓄锐。月亮姑娘的母亲责无旁贷地担起了照顾英雄后羿的饮食起居。这样,每天后羿都能见到月亮姑娘。英雄爱美人,后羿越看月亮姑娘越美,月亮姑娘对后羿也是心生爱恋。时间久了,月亮姑娘父母就请大禹做媒把月亮姑娘许给了后羿,准备除掉九头妖怪后就让两人成亲。
  谷雨刚过,立夏在即。后羿让月亮妈妈准备五色豆子(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做“五色饭”,准备带上去除妖怪。要做好三天的饭一次带上,还要做好五色旗子(红、黄、蓝、白、绿)插在田野里,以防庄稼被损坏(山丹如今还留存着农历五月十三插五色青苗旗子的习俗)。月亮和她妈妈早早就按后羿的吩咐做了准备,万事俱备,只等九头妖怪出现。
  有一天黄昏时分,狂风疾雨中九头妖怪出现了,后羿手提宝剑冲了出去,出门时,月亮姑娘千嘱咐万叮咛要后羿小心,却忘了自己给后羿做衣服时别在后羿衣襟上的一枚银针。后羿和九头妖一直打斗了三天三夜,杀得难解难分。月亮姑娘躲在门里看得真切:外面乌云翻滚,不见身影,只听得“霹雳咔擦”的声音闪响,九头妖怪的头像雨点一样落了下来,那九头妖发出了阵阵哀鸣。月亮姑娘心里暗暗欢喜,心想快快除去妖怪就好。没想到九头妖最后三颗头颅砍落后,竟能跳起来复原,看来这个妖怪杀不死了,月亮心里焦急起来。就在后羿刚砍落九头妖又长好的头颅时,衣襟上的银针落了下来恰巧钉在了这个妖怪头颅上,奇迹发生了,妖怪的头再也不能跳起来了。这时,月亮姑娘赶紧拿出自己屋里的其他两枚银针,钉在了其他两颗妖怪头上,帮助后羿杀死了九头妖怪。这时,月亮姑娘用来除妖的三枚银针变成了三股清冽的河水(焉支山的上河、下河、中河)顺着焉支山坡流到了山脚下的田地里,麦子瞬间长高了一截。
  后来,后羿和月亮姑娘成亲了,并在焉支山下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一家人其乐融融。大禹把其他洪水也疏通到了这三条河流里,并一起归入弱水河,向西流向了居延海。从此,山丹再无水患,人民也安居乐业。这三股泉水被山丹人称作“三龙穿城”。
  杨桂平 整理
  周仲元巧护水源
  清朝末年,天气大旱,寺沟河断流。加之永昌、花寨、寺沟河等地偷伐盗木猖獗,焉支山水源林遭到严重破坏,多次发生盗木贼殴打护林人员事件,双方或有伤亡,但仍不能制止盗伐事件继续发生。
  于是陈户、范营、新河三号众人公推贡生周仲元为代表,去凉州道台府告状。先生不负众望,挺身而出,写好状词,自备钱粮骡马,带几个身强力壮的族人,信心满满地到凉州道台府告状,经过几番周折,道台大人终于升堂判案了。衙役们的堂喝必不可少,胆小怕事的人一定尿裆,但听惊堂木“啪”地一响,道台大人大声喝问:“堂下跪着何人?”先生面不改色心不跳,站起身来,双手抱拳,声音洪亮地回答:“道台大人,本人甘州府山丹县陈户寨子贡生周仲元是也。”道台大人一听是同门中人,语气也就温和了,于是问:“周先生,你状告何事?”先生答道:“为焉支山盗伐林木的贼人而来。”道台大人又问道:“焉支山林木被盗与你有何干系?”先生上前一步答道:“大人,焉支山森林乃我陈户、范营、新河三号数万民众的水源林,冬能积雪,夏可生水,关系着万民的生息,一旦遭到破坏,河水断流,数万良田荒芜,百姓无法生存。”道台又问:“焉支山森林有多大面积?”先生回答:“焉支山有三十六道沟,七十二座梁,一百多条坡,沟沟有清泉,梁梁有森林,坡坡有灌木。”道台再问:“焉支山的沟、梁、坡原有树木多少,偷伐了多少,现有多少棵,你知道吗?”先生上前一步反问道:“请问道台大人,你的头,有前额,后脑勺和两鬓,各处原有头发多少根,经梳洗后又有多少根,是多了还是少了,难道大人您知道吗?”道台略加思考说:“问得有理,周先生,本台这就差捕快与你同去,严惩盗木贼,你看如何?”“谢谢大人,本人代表陈户、范营、新河三号民众谢谢大人。”先生双膝跪地真诚地向道台大人磕了三个响头,退出台府与捕快快马加鞭赶回家乡。
  在捕快们的严厉打击下,盗木伐林的事态得到了遏制。为保焉支山的天然森林以护其水源,此后只许取枯柴,不许砍活柳,更不许伐松柏。之后三号众人在寺沟口马哈喇寺门前立碑定规,禁止任何人偷盗砍伐焉支山林木,这才保住了焉支山水源林。周仲元反问道台的佳话也广为流传。
  杨桂平 整理
  陪嫁水的传说
  山丹有两个山湾村,一个是刘家上山湾,一个叫彭家下山湾。以前两个村子之间有一座石头山,上山湾和下山湾的人们被这座石头山阻挡,人们的往来很不方便。石头山脚下是山丹河。那时候山丹河河水丰盈,奔流湍急,但山丹河到了石头山这个拐了弯流走了,彭家山湾的人就缺水干旱,常年吃的涝池水。
  大约在清朝乾隆年间,上山湾有一个姓刘的财东,是上山湾的首富。生了一个女儿叫盼盼,相貌娇美,心灵手巧。下山湾有一户彭姓人家,育有一儿彭富,少年英俊,相貌堂堂。彭家也是家道殷实,两家门当户对,早早定了儿女亲家。
  转眼到了女儿出嫁的年龄,彭家也早早上门商议娶亲之事。商议停当,就等吉日到来。可祸不单行,就在这时彭家被天火烧了个精光,一家大小就剩下外出学艺的儿子彭富。刘家一看彭家遭了横祸,家里烧得啥都没了,就想悔婚,把女儿另嫁他人。可是刘家女儿盼盼却是个有情有义的女子,死活要嫁给彭富。爹娘无奈,只得同意,只是不给女儿陪嫁,彭富用一只小毛驴就把盼盼驮回了家,搭了间茅草屋子居住。
  结婚后,日子过得艰难,好在夫妻恩爱,盼盼贤惠能干,彭富吃苦耐劳,又学得石匠手艺,生活慢慢好了,重新修了新房,置办了家当。又过了几年,盼盼也当了娘,给彭富生了个儿子。自己生儿育女了才知道父母的辛苦,想起两三年没见过爹娘,常常偷着落泪。
  有一天,盼盼说自己做了个梦,梦见母亲病了。彭富知道她想爹娘了,就安慰了盼盼几句,答应第二年让她回娘家看望爹娘,盼盼一听喜出望外,转而又长叹短嘘,路途艰难,家里农事又忙,哪有工夫去看爹娘,只当是丈夫安慰自己罢了。
  彭富疼爱妻子,想到盼盼不顾爹娘反对,嫁给自己受尽了委屈和辛苦,就想一定要让盼盼去看看爹娘。可是盼盼去自己需陪着去,家里没人主事不行,咋能快去快回就好。在左右为难之际,他突然想到何不凿开石山开路。想到一个人能力有限,他就立即召集了和自己一起学艺的四方弟兄们,准备在石头山嘴上打通石壁,凿开石门,并许愿一斗石子一斗米。彭富把一年的收成全给了弟兄们,终于在第二年凿开了石门,这个石城门能走过一辆牛车,盼盼爹娘看到女儿一天时间就能回家来,还带了一个胖孙子,高兴得合不拢嘴,再也不怨恨女儿女婿,一家人高高兴兴吃了饭,送女婿一家人回去了。
  道路通了,刘家老两口想见女儿一天时间就能见到,但女儿家还吃着涝池水,盼盼爹娘决定分给女儿女婿一股泉水,可咋把水引过去呢,老两口犯了难。彭富一听,说爹娘别愁,我自有办法。彭富又把弟兄们召集在一起,在石头山的半山腰开凿了一条水渠,把泉水引了过来。盼盼爹娘说女儿出嫁时没给陪嫁,这股水就当是嫁妆一样陪给盼盼吧。人们便称这股水为“陪嫁水”。
  这就是“石城门”和“陪嫁水”的来历。
  现在这个石城门和水渠仍保留着,石城门已经废弃,但水渠还起着灌溉刘家山湾乃至陈户乡大部分的农田的作用。这条水渠现在被称为高沟子。
  杨桂平 整理
  白银子变水的传说
  在山丹县城西十多里的祁家店水库北侧,有一个叫马家湖湾的地方,那儿水草茂密,环境优雅。这里曾是明万历年间右军都督佥事、光禄大夫山丹人王允中的墓园,当地老百姓称之为“王家享堂”。王将军生前功劳大,死后享受御葬,王家享堂的名气也很大。
  相传,王家享堂的穿堂用石砖砌成,十分壮观。里面长明灯日夜不灭,廊檐下堆着银子,银子上铸有:“添灯油得银子五十两”的字样。据说,有一条白狗,每天领一个人到里面添加灯油,这个人就会得到五十两银子。渐渐地,老百姓都传开了,说王家享堂的银子会识人,心善、家贫的人,就会周济;心怀不轨、贪心不足的人见到的银子就会变成石头。
  有一年,马家湖湾出了个马财主,仗富欺贫,在乡野无恶不作,祸害百姓。家里的长工也是常常吃不饱,穿不暖。一天,他家的放养娃陈六娃因丢失了羊羔,被他打出家门。没爹没娘的陈六娃无家可归,就经常跑到王家享堂来寻些祭奠品垫垫肚子,在穿堂里避避风雨。一次,陈六娃竟然睡着了,朦朦胧胧中见一白狗在拉自己的衣袖,就跟着白狗走进了一个灯火通明的大殿,殿里一口水晶棺材闪闪发光,棺材四周都堆满了金银元宝,棺材前有一大供桌,桌子上点着长明灯,点灯的油快要燃尽了。桌旁有一大缸里面盛满了油,缸里边挂着一大马勺,陈六娃就舀了一大勺油逐一添进了灯里,这时白狗从棺材边叼来一锭五十两的银元宝,放在陈六娃脚下,示意他带走,陈六娃揣了银子在怀里,跟着白狗小心翼翼走出了穿堂,冷风一吹,打了个冷战,白狗不见了。只见漫天星斗如银,周围漆黑一片,赶紧用手摸摸怀里,硬硬的似乎是真银子。怕回去被东家马财主看到,就趁黑向焉支山奔去。
  天刚麻麻亮的时候,陈六娃来到了焉支山。焉支山上一片寂静,山上只有散落的几户人家。焉支山是陈家驸马爷的封地,这些散落的住户是驸马爷的佃户和看山的家丁。陈六娃来到焉支峡万寿岭下,这里悬崖峭壁,山坡上松柏苍翠,林子里荆棘满地,他看到两棵并立在一起的松树,很奇特,像是一个根系分离开来长成的,似乎又不像,但两棵树长得参天茂密,直插云霄,似乎有着几百年的年轮。陈六娃摸出怀里的银子,银子在微弱的晨曦里泛着青幽幽的蓝光,惊得一只小松鼠踩下一只松塔来,正好落在两棵并立的松树底下,陈六娃就在落下松塔的地方挖个深坑把银子埋了。对松鼠说,松鼠爷爷你可把银子给我看好了,我把你当神敬着。
  埋好了银子,太阳光已照进了树林里。陈六娃走出林子,又饿又累,就寻了些野果充饥,喝了些山泉水解渴,休息了一会。就在这时,过来了一位老人。这个老人无儿无女,住在焉支山里替驸马爷巡山护林,看到衣衫褴褛,瘦得皮包骨头的陈六娃,询问他怎么到了焉支山。陈六娃说了丢羊被东家赶出的事情,却把王家享堂和银元宝的事隐瞒了下来。老人见他孤身一人,身体单薄,人却机灵,就收留了他和自己做伴,白天陈六娃巡山,晚上老人巡山。
  陈六娃有了安身之地,再也不愁露宿荒野,挨冻受饥。但他心里一直惦记王家享堂之事。有一天,他趁老人晚上巡山时,一溜烟跑到山下想再去一趟王家享堂。刚一下山,就看到山脚下有一发光地方,走近一看,竟是那只白狗拉着爬犁。陈六娃知道白狗在等自己,就赶紧上了爬犁,一道白光闪过,陈六娃已到王家享堂,跟着白狗进了大殿,添了灯油,拿了白狗给的五十两银子,就坐在了爬犁上眼睛一闭来到了焉支山上,还在那棵双岔松下埋了银子,天天如此。每次,陈六娃都不多拿一两银子。过了几年,老人去世了,陈六娃就接替老人担当起了巡山的职责。老人安葬在一个山洼里,每逢清明节气,陈六娃就给老人烧些纸钱,在坟头自言自语一番,给老人说说心事,也不觉得寂寞。
  一天是中元节,陈六娃给老人烧过奠纸后,说着说着就睡着了。梦中老人对他说:“六娃啊你赶紧带着你的银子远走他乡去吧。”陈六娃一惊就醒了,想老人怎么知道银子的事儿呢,觉得蹊跷。可为啥要让他走呢,这深山老林里有吃有喝,又自在。陈六娃咋想都想不出来,再说自己走了谁和白狗去添灯油呢,想了想,先不走,过些日子再说吧。
  话说这马家湖湾的马财主,财大气粗,可婆姨就是不见怀孕,眼见偌大个家业无人继承,很是着急上火,婆姨就信了佛,天天吃斋念佛,到处求佛问子。这天就近到大佛寺烧香敬佛之后,听人说起王家享堂晚上有白狗领着一个放羊娃添灯油的事,说得有鼻子有眼,还说那放羊娃就是陈六娃。婆姨回来一五一十对马财主说了,马财主听了没有吱声。
  一天晚上,陈六娃在白狗带领下去添灯油,白狗却不给银子,坐在地上不走,并扯住陈六娃的衣袖也不让他走,陈六娃怕天亮让人看到,再说天亮还要巡山,就银子也不要了,扯了衣衫就走。这时,白狗叼来三个金元宝并开口说话了:“你我缘分尽了,拿着这些金元宝回去后,再不要来了,就在焉支山置办些田地过日子去吧。”没想到他俩的话被藏在外面的马财主听到了。原来马财主听了婆姨的话,留了个心眼,藏在王家享堂的胡草地里,看见白狗领着陈六娃添灯拿了元宝出来,并听到了白狗说的话。他偷偷跟着来到了焉支山脚下,看到白狗把陈六娃送到山脚下,一头钻入地下不见了。他就在白狗钻入的地方放了自己的一只鞋子,赶紧跟踪陈六娃来到了焉支山,又看见陈六娃把金光闪闪的元宝埋在了松树下。马财主把自己的另一只鞋放在了松树下面。心里暗暗欢喜,准备等到天黑陈六娃睡着之后,自己神不知鬼不觉挖了他的元宝,让这个穷光蛋梦里过好日子去吧。
  马财主马不停蹄地回家套了骡车,拿了铁锨回到焉支山时,已经是第三天晚上了,幸好是十五,月亮又圆又亮。走到松树底下,一锨挖下去,就挖到了金元宝和银元宝,拉了整整一骡车,压得骡子腰都凹下去了。他又来到白狗钻入的地方,鞋子也还在,那地方似乎开着大朵的牡丹花,月光下甚是好看。马财主顾不得赏花,穿了鞋,鞋子里湿漉漉的粘脚,以为进了露水,也顾不得了,就挖起来。挖呀挖呀,却啥也不见,气恼地一屁股坐在了地下,觉得屁股底下湿漉漉的,像坐在了水沟里。正纳闷呢,忽然看见刚才挖开的地方一股泉水喷涌而出,瞬间变成滚滚洪流,浪花滔滔,吓得马财主起身就跑,无奈鞋子里黏糊糊,一走就跌跤。眼看着河水要淹了全身,马财主还是舍不得丢了元宝,骡子虽没被水淹没,但车上元宝压着也走不动,只在水里打转。一股大浪打来,打翻了骡车,车上元宝尽数被水流冲走,急得马财主顾此失彼,抓住了银元宝,又丢了金元宝,跌跌撞撞和骡车被大水冲出了焉支峡口。天亮了,水流钻入地下不见了,前面是宽阔的草滩。马财主一看自己还活着,怀里还紧紧抱着几个元宝,骡车却不见了,就把元宝放在地上去寻骡车,谁知元宝一落地全都变成了石头。马财主气急败坏,一脚把石头踢出去,把石元宝踢掉了一个角。
  垂头丧气的马财主回到了马家湖湾,只见一片汪洋大海,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庄子,连一个人影都没了。原来昨夜发了一场山水(洪水),大水把马家湖湾变成了真真的大湖,爹妈和婆姨都被水淹死了,长工们平时恨死了马财主一家人,也不去救他家人都跑了。马财主沦为乞丐,不几天就饿死了。
  后来,陈六娃看到被水冲到草滩上变成石头的金元宝、银元宝心里很是可惜,就用手摸了摸。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破损的石元宝都复原了,变成了真真的金元宝、银元宝。其他的石元宝陈六娃就任其散落在草滩上,也不去管它,急需时捡几个回家,也不多贪。陈六娃捡了几个金元宝,买地置房,娶了花寨子石姓人家的女儿为妻,还生了一对儿女,妻贤子孝。他也舍不得离开焉支山,就在焉支山里住了下来。
  有一天,陈六娃的媳妇看到一个白狗钻入地下,就到跟前细看,却是从来没见过的一株草,就挖回家栽在了院子里,来年却开了花,红白紫三色相间,很是艳丽。从此焉支山和花寨子村子里的家家都种着这种花,把它叫作大丽花。山下花寨子的人听说陈六娃摸了石头变成了金元宝,就在每年四月四去钟山寺拜佛的路上顺手摸摸石元宝,虽然没有变成金元宝,可是回家都勤劳致富发了家。谁也不会用脚踩,说是踩了石元宝就会破财。你现在到焉支山游玩,快走出焉支峡口的时候,就会看到散落在草丛中的石元宝,没人会用脚去踩,有人会特意用手去摸一摸,祈望带点财运回家。
  杨桂平 整理
  百花池的传说
  山丹焉支山深处,有一座山峰,峰顶平坦凹陷,是一处宽阔的湿地。每到夏季峰顶鲜花烂漫,百草芬芳,似是一片花的海洋。到过此地者都被这花海吸引,流连忘返,人们称为百花池。据说,这个美景是一位将军的画儿变的。
  从前,焉支山不仅风光秀丽,它的军事地理位置也让无数统治者倍加重视。不知是哪朝哪代,焉支山脚下,长期驻扎着一支朝廷的军队。有一位将军能文能武,兴趣广泛。不仅作战骁勇,还喜欢吟诗作画,游览风光。他刚来到焉支山,便被这里的秀丽景色给吸引住了。
  有一天清晨,将军带了几个侍从去焉支山深处游览。一路上奇花异草,山雀欢跳,秀丽的景色把将军给迷住了。他爬到山顶,见有一池水,池水如镜,清澈见底。雪峰倒影,如影如幻。周围生长着多年的山花灌木,周边山丹花红艳艳,似是火焰一般。池中间长着一行行的茂密水草,就像青龙卧水。他深深地被这美景吸引了,称道:“不似仙境,胜似仙境。”这时,将军诗兴大发,画趣盎然,忙叫侍从伺候笔墨,随即作起画来。他画了一幅清池碧水,还题了一首诗:
  清水池生天地,
  绿树间开仙花。
  焉支山上仙境,
  映空几片飞霞。
  吟诗作画完毕,随从侍官纷纷赞叹。突然一只花山雀飞进色盘,侍从怕弄坏画,想赶走它。可是,山雀却跳上画面,正好踏在了画中的清水池上,印了些五颜六色的爪印,将军非常可惜。但细细一看,山雀的爪印似是朵朵鲜花盛开在清水池中,将军大喜,随手提笔把山丹花也画在了画中的水池中央。就在这时,突来一阵清风把画刮进了池内,侍从急忙打捞,画已漂到池中间不见了。正在惋惜之时,奇迹出现了,山顶水池中盛开了五颜六色的鲜花,和将军的画儿一模一样,尤其那枝山丹花最为争艳,红彤彤着火一般。
  将军高兴地说:“这是天意,这个清水池就叫百花池吧。”
  至今,百花池中仍是百花争奇斗艳,芳香扑鼻,吸引无数游人前往欣赏。
  杨桂平 整理
  王龙宫引水
  霍城西山坝水是上下西山人的命根子,也是有名的“阎王沟”。
  西山坝沟开凿于悬崖上,沿山而下,因沟高山低,又是沙土坝,二五不好就给拉掉了,害得西山人没办法。上游的老鸦嘴有个黄胶泥口子常被水冲垮,一冲坏就用黄胶泥裹,咋也堵不住。这事惊动了县太爷,有一次他亲自上来察看,一见那个势头,也给难住了。县太爷在沟沿上端详了一会儿,下令全村人将各自的席子,白毡全部拿来,一起往里丢,也没压住。老百姓干望着县太爷,县太爷愣了半天,便爬下给龙王爷磕头,老百姓也齐刷刷地跟着磕。叩拜完毕,县太爷整了整衣冠,从头上慢慢地摘下纱帽,高高举起,向水口子丢去。据说,皇帝赐封的官帽能镇灾化邪。然而,只见乌纱帽在水中转了几个圈圈就没影了,水还是没堵住。老百姓泄气了,县太爷也跌倒了。有民谣唱道:“乌纱帽镇水不灵验,县太爷跌坐老鸦嘴。”
  西山坝经常造害于民,人称“阎王沟”。县太爷算是体察民情,判下别处上全数粮,西山坝上半数草。
  后来,到清朝末年,西山上出了个王龙官,真名叫王月新,“龙官”是别人给他送的尊号。这人聪明好学,足智多谋,在地方上很有威望。有一年快浇水了,西坝沟口子越拉越大,王月新看着乡亲们着急,就独自一人上了一趟老鸦嘴。下来后,他自告奋勇地率众上山引水,众人不信,说是县官的纱帽都没有镇住,你王月新有何能耐?王月新一句腔不开,只管率众上了山。来到老鸦嘴,王月新先接起两根鞭杆子,探了探沟底,又丈了丈山梁,便率众动手开挖老鸦嘴梁。众人不解,王告诉大家:“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天理,这里沟高山低,水沿壁而下,当然容易垮坝。龙王不想从此过,我们何不绕道行?”众人一听豁然明白。他要给“阎王沟”改改道呢!在王月新的率领下,西山人终于挖开陡峭的老鸦嘴山梁,开了西山坝新渠。新渠修到河里磨,河里磨人不让过,又打了一场官司。最后,王月新申明大义,“喝的龙王水,都是一家人,答应新渠修成后,给河里磨一份苗水”,才得罢休。西山坝新渠终于修成了,西山人民为颂扬王月新开沟引水之功,送给他一个尊号叫“王龙官”。从此西山坝水造福人民,“王龙官”的大名也世代传颂。
  陈希儒 整理
  东湖和西湖的传说
  现在的南湖生态植物示范园,原来是一双对称的月牙湖,东面的称为“东湖”,西面的称为“西湖”。东湖和西湖湖面不大,湖水清澈可鉴,即使干旱年景,也一样湖水活活,清波粼粼。这东湖和西湖自古传为“东湖落月”和“西湖沉芥”的胜景,所以便留传下来不少美丽的传说。
  相传,不知哪朝哪代,哪年哪月,紫禁城里发生了一桩祸及萧墙的内乱。天子宠幸的一位贵妃为避祸乱,扮作民女潜逃出城。不久以后,来到了峡口。贵妃在峡口住了一夜,旭日东升时启程,晚霞缭绕时进了山丹城。
  这座古城是塞上重镇。扁鹊在这里行医施药,张骞在这里投宿歇鞍,霍去病在这里安营扎寨,隋炀帝在这里营建了皇家牧马营,唐玄奘在这里化斋诵经,狄青在这里数立军功……东来西去,南来北往,非此不能通行。大街上人声喧腾,车水马龙,旅游之士风尘仆仆,外商大贾熙熙攘攘……
  贵妃不愿在闹市歇脚,踏着月色,出了西门,走进一个村寨,这里叫作祁家店。
  祁家店是一个不大的村庄,三面环山,一水向西,杨柳青青,芳草萋萋。整个村庄都似乎酣酣入梦,唯有村东首的那间茅草屋里,溢出一缕黯淡的灯光。贵妃推开柴扉,只见屋里只有一口豁水缸,一口破砂锅,一盘土炕,炕当中坐着个双目失明的老奶奶,她手里拿着一串麻绳儿在编织麻鞋,窗前坐着个水灵俊秀的小姑娘,伴着如豆的灯光,裸露着柔嫩的脚肚子搓麻绳。听见门扇“咯吱”响,老奶奶问小姑娘:“芹芹,进来的是谁呀?”芹芹两眼盯着贵妃骨碌碌转,陌生人儿,该称呼她个啥呢?小姑娘无法回答奶奶的询问,支支吾吾地说:“是,是……”贵妃忙说:“我是逃难之人,我想在你们家借宿一夜。”老奶奶虽然看不见贵妃花容月貌的模样儿,但听得娇滴滴的语音儿犹如玉盘滚珠,莺鹂歌唱,她万般惊讶,忙说:“行,你若不嫌挤就住下吧!”
  这是个苦命的人家。老奶奶的儿子戍边阵亡,只有她们奶奶孙女两人相依为命。
  从此,贵妃便定居祁家店,栖身芹芹家。过着吃饭不饱、穿衣不暖的贫寒日子。贫则贫,心却悦。小小茅草屋里欢声笑语不断,充满了生气。
  贵妃把老奶奶叫妈妈,芹芹把贵妃称嫂嫂。三人一心,亲密无间。村里人人夸奖,说她是人间世上少有的孝顺媳妇,模样儿标致,心眼儿好。
  这年夏至过后,烈日炎炎,泉枯池涸,禾苗半焦。人畜饮水贵如油,贵妃心儿愁。
  她为了拯救山丹人民,冒着烈日外出寻找泉源。走呵走,走遍了沟沟坎坎,寻遍了山山洼洼,脚儿上走起了燎泡,嗓儿里火冒烟升,舌干口燥,人憔悴,水难寻。旋风滴溜溜打转,黄尘千里,灰沙迷眼,田地龟裂,人畜倒毙。她,一无所获,空手而归,悲悲切切,痛不欲生。她想:“创造文字的仓颉为何偏要造出‘爱莫能助’这几个字呢?千万人性命攸关的时候,我能以‘爱莫能助’搪塞作答吗?”她进了山丹县城的东大门,见几只幸存的瘦狗爬伏阴凉处,伸出血红的舌头喘着气,来往的行人眼睛里布满了血丝儿,嘴唇上爆起一层白皮。贵妃眼眶发酸,“叭”一滴血泪掉地上。出了西门却见渴死的牛羊斜躺横卧,倒毙的路人腥臭难闻。满目凄凉,惨不忍睹。贵妃眼眶酸涩,“叭”的一声,又一滴血泪掉地上。
  她,悲切切往前行,猛听得身后哗然作响,欢声如雷。惊回首,啊!波粼粼,水泛浪,这是怎么回事呀?原本是贵妃的两滴眼泪化作了东西两湖水,甘露甜水滋润了大地,救活了山丹人,贵妃成了人们心中的活菩萨。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千百年过去了,东湖里悬一轮皓月,三十日晚上也不消失,谓之“东湖落月”;西湖里落入一束草芥,草便沉入湖底,谓之“西湖沉芥”,实为天下罕见之奇景啊!
  林茂森 整理
  山丹乡村三十六转子水磨
  山丹乡村“三十六转子水磨”,是在新中国成立前水磨分布较多的清泉、霍城等地。所谓“三十六转子”,是个约数。当年,凭一技之长和苦力挣扎生存的穷苦人说:“有三十六转子水磨支撑,不怕饿死的。”在20世纪60年代的“社教运动”中有人忆苦思甜时还说:“我靠三十六转子水磨每天还能混饱肚子。”社教工作组认为那话是“卖弄穷无能”和“诉社会主义的苦”,当即制止了那人的诉说。从此,这种“受穷光荣”的观念再也不那么吃香了。
  这仅是山丹乡村“三十六转子水磨”的来由,实际上那时的水磨也不止三十六转子。山丹乡村水磨经过劳动人民不断创新、发展,也曾在山丹历史上闪烁过光辉,让人忆念。
  水磨的发展,历史悠久,在三国时期的书籍上就有记载。那时候人们把利用水力舂米的工具叫“水碓”。据《三国志·魏志·张既传》载:“使治屋宅、作水碓。”又引《晋书》曰:“今人造作水轮,轮轴长可数尺,列贯横木,相交如滚抢之制。水激轮转,则轴间横木,间打所排碓梢,一起一落春之,即连机碓也”。到清朝年间,人们利用丰富的水源修建水磨成了历史的必然。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六月,下令各县推广水磨(《甘肃省志·大事记》)。近日,走访陈户范营村90高龄的李志华(原马哈喇寺代理住持的和尚)、83岁的肖玉虎和清泉南关村的靳宗贤(县政府退休职员)等老人。他们说,到民国初年,山丹约有五十多座水磨,如县城南门外的彭家磨、位奇暖泉的张家磨、霍城周庄的河里磨、陈户寺沟口的周家磨等都建于清朝末年。
  陈户寺沟口的周家磨,原本赵姓人所建。这是寺沟三号(地名)人有史以来的第一座水磨。清光绪后期,政府派往范家营驻守马哈喇寺南独峰(当地人叫大墩山)烽火台的周墩军(真名不清)看到冒葫芦疙瘩下,绿树荫隆,土地肥沃。而上大墩山仅是一河之隔,为朝廷治制“夜不收墩军”之便,从赵姓人家买下了这块地。经过劈山展地、扩修庄舍建起高墩。修建了这个地方的第一座水磨,当地人就把这块地方叫做周家磨,这个称呼一直沿袭到现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虽有陈、李两家修了水磨,但没留下地名。到60年代,全县人民公社的生产队、军马场新修的水磨达120多家。
  在漫长的岁月中,一些地方形成了以“磨”为缀的地名。时下,水磨虽然荡然无存,但其地名依旧,如霍城的河里磨、马营的磨湾村(有上、中、下三磨)、位奇的王家磨,都成为一种习惯的叫法。
  山丹乡村水磨,经过了一个不断革新的时期,由开始的平轮转动发展到了立轮转动。立轮转动因水击力强,磨轮转速快,磨眼进粮多,加工量大,人们把它叫“大磨”。如李家桥的水磨就是立轮转动的大磨附带油坊的。
  据说,山丹城内悬壶济世的彭玉麟在民国年间,根据“自鸣钟”发条转动原理研制了“旱大磨”。1936年,红军进驻山丹城后,东、西、南3个城门被敌军从外围封锁。这个用骡子拉的旱大磨一昼夜内能磨一百多斤面粉,和城内七八个小磨一起,为红军磨了几十天粮食。红军还给彭家留下了一个盖有“徐向前”名章的条子,嘱咐“保存好将来有用处”。
  新中国成立前,山丹培黎学校的师生试制了一盘用电力转动的石磨。1958年,在农村开展农具改良运动时,清泉公社的一位青年还创出了“一驴拉八磨”的奇迹。山丹乡村水磨,既把劳动力从驴拉、人推小磨子或手摇“拉料磨”等加工粮食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又为贫穷人民提供了生活便利。
  我小时候常见到以下几种人到水磨坊那里谋生。一是“饥荒年饿不死卖艺人”。上水磨拉二胡、弹三弦的兰生英、王余善等领上小姑娘,敲击响碗,唱着《小姑贤》《小放牛》《张连卖布》等小曲,转着水磨,串着村落。二是到水磨上踏箩儿箩面,出臭力挣上一点黑面、麸皮充饥的人们。有时磨主家让扫些飞溅的尘面,掏些磨轮上的“下脚料渣”,这些猪狗食对他们来说也算不错的果腹之物了。三是稍有能耐的人,弄上三五斤面粉,一半斤清油,做些糊饽、油糕、卷儿、油棒子(麻花)、油炸鬼等小吃,去水磨坊那里倒腾些粗食。当然,上水磨坊讨吃的人是多数,他们肩挂破烂褡裢、腋夹弯弯曲曲的打狗棍子,有的还领上很小的鼻屎筒娃子或扎毛丫头,用辛酸而甜甜的嘴“爷爷长、奶奶短”地讨着吃。
  进入21世纪,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富起来的人们,已实现了当年赫鲁晓夫“要使每个劳动者的碗里都有土豆烧牛肉”的梦想。如今山丹的人民群众已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那些个水碓、水磨也好,小磨、大磨也罢,已成为历史的过去。后人想看它的模样,只能在某些电影、电视剧里和地方志的图片上看它那古朴奇特的形状!
  袁学儒 整理
  四郎神泉的传说
  山丹焉支山扁子滩有一眼泉,人们把它叫作四郎神泉。这是杨家将征西时流传下来的故事。
  传说杨家将血战金沙滩后,大郎被乱枪挑死,二郎血战殉国,三郎被战马踏死,五郎失踪。杨令公被辽军困死在两狼山中,七郎被潘仁美害死,潘仁美还下令以临阵脱逃罪捉拿四郎。想到杨家一门忠烈竟遭如此下场,四郎万念俱灰,奋力突出重围,策马向西而去。辽兵在后面紧追不舍。四郎到达焉支山下,只见山道崎岖,森林遮天蔽日,荒无人烟。前有高山阻隔,后有追兵紧逼,人困马乏,饥渴难耐。想起父亲、兄弟,死的死、亡的亡,肝肠寸断。不仅长叹一声,仰天大叫:“天道不公,天道不公啊!”欲拔剑自刎。突然有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天无绝人之路,路就在脚下,你何不先试试天道,再行了断也为时不晚。”四面望去,苍山莽莽,松林密密,并无人迹,想必是父亲的在天之灵为自己指点迷津。四郎想罢,举起大铁枪,向着脚下的土地,狠力戳了下去,一声巨响,枪到之处,山崩地裂,乱石横飞,一股清流喷涌而出。四郎喜出望外禁不住仰天叫道:“天不绝我杨家呀!”四郎和战马饱饮一顿,顿觉精神倍增,跨马挺枪,冲入敌阵。马如火龙,四蹄落下,人仰马翻;枪似闪电,寒光掠过,鬼哭狼嚎,四郎拼力杀出重围。虽然逃过了这一劫,但是辽兵又在前方一隘口设了绊马索,埋伏了刀斧手,就在四郎通过时被生擒活捉。
  四郎被辽将献于萧太后,萧太后见这愣小子有一股刚毅之气,不但有一身好武艺,而且生得一表人才。萧太后越看越喜爱,有意想把杨四郎留下。四郎本无意归顺,但是四郎为报金沙滩血债,只好忍辱负重,隐瞒身份,将“杨”字一分为二,化名“木易”。萧太后大喜,把他招为驸马。
  四郎在焉支山挑开的神泉四季长流不竭,水质甘洌清醇,冬温夏凉,解渴消暑,滋阴润肤,是天然佳酿。人们就把这眼清泉叫杨四郎泉。至今,焉支山民传唱着一曲山歌道:“人不公道天公道,不报是时候不到。奸臣成了粪土了,清泉是忠臣的写照。”
  张兴荣 整理

知识出处

山丹故事

《山丹故事》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故事的情况。其中包括传统故事、风物故事、人物故事、动物故事、山丹水故事、幽默故事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