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图书馆
山丹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丹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人物故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故事》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2191
颗粒名称:
人物故事
分类号:
I277.3
页数:
52
页码:
157-20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人物故事的情况。其中包括张侯福的传说、巧木匠受封西北侯、金灵寺盗宝发了迹、一梦拜下干儿子、断人手得来“亮光石”、私造皇宫遭查询、点圣水发怒斩龙首、修道练剑命归天、漫话按竺迩、理学名人周蕙、威远将军武振等。
关键词:
山丹县
人物
故事
内容
张侯福的传说
巧木匠受封西北侯
传说张侯福是蛤蟆精变的。这人会木匠,艺高胆大,名声在外。某年皇帝要修金銮殿,向民间招用能工巧匠,张侯福被选中了。金銮殿快修好了,只差飞檐卧角没人敢造。
这时候,张侯福便自告奋勇地爬上去一人修造。他不搭梯架,轻捷如猴。碰巧,被皇上看见了,皇上随口给下官说:“这匠人真像个猴儿。”张侯福听见了,一个蹦子跳下来跑到皇帝跟前磕头道:“叩谢皇恩,万岁!万万岁!”皇上问张谢之为何?张答:“皇上不是刚封我为侯了吗?”皇帝听了一笑了之。帝无戏言,开口为旨,便默认道:“那好,看你这么机灵,就封你个侯吧。”遂命文臣打开封官图查看,正好西北缺一侯位,即封张侯福为西北侯,坐镇甘州,统辖西北。
金灵寺盗宝发了迹
张侯福自从做了西北侯(即甘州提督),官运亨通,野心勃勃。一次他到山丹巡查,听说西山金灵寺和尚修行积德,坐化而死,在坐化楼里埋了大量宝物。夜里,他来金灵寺亲自盗宝。他到寺内,见和尚们还没睡着,便和衣而卧,等待时机。刚睡下,那坐化和尚就给他托了个梦,说他就是张的师傅,让张不要轻举妄动,如有难处可送他一口砂锅。张醒后,吓了一身汗,再不敢盗宝了。为求师傅保佑,就把师傅的坐化楼搬进寺院里,重新修好,拜了三拜背上砂锅走了。原来这砂锅就是个宝物,做上一锅饭,有多少人都够吃,于是张侯福便大肆招兵买马,称雄河西一带。
一梦拜下干儿子
一日,张侯福来到霍城,夜里梦见衙门洞里卧着一只黑虎。第二天一早便差人去看,差人回报说,没有什么黑虎,只见一个要饭的娃子睡在门洞里避寒,现在还没有醒来。张侯福听了觉得好奇,叫来这娃子一看,脸膛黑如锅铁,满脸煞气。张侯福一看,认为这穷娃子一定来世不凡,就收他做了干儿子,取名王进宝,给他新买了衣服穿上。后来王进宝在张的门下长大,果然身手不凡,在一次次征战中英勇无比,为张侯福镇守河西立下了大功。后来人都叫他黑子王将军。传说他在山丹定羌庙当过把总,又当过西宁镇台。再后来,传说他因杀过鞑靼人,被皇上下了十二道金牌调进京去,他以为要治罪,就自己吊死在宫柱上。又传说他是被鞑靼人所杀。
断人手得来“亮光石”
有一次,张侯福的手下人禀报说,山丹某处有一个神通男娃,只要左手一伸,想要什么,就来什么。张听了,就差人找来这娃子一见,果然是真的。问他有何奥秘?娃子不说,张答应他,说出来就收他在府上做事,娃子便一五一十地说了。原来这娃子家里很穷,六月六那天,他躺在荒郊野外睡觉,梦见身边过来一伙道人,其中有一白胡子老人走在最前面,这时他觉得饥肠辘辘,就跪倒在老人面前磕头。老人问他磕头为啥,娃子说要拜他为师傅,希望把他带走混口饭吃。老人说:“你小小年纪,不必拜了,要想过好生活,就把你左手伸过来。”娃子伸出左手,老人在他手心里划了个“取”字。醒来后知道是做了场梦,但他一看左手,手心里确实有一个“取”字。心想,“写上个‘取’字能顶啥用?我现在要的是白面馒头”。说也巧,手里果然来了几个雪白的馒头。他吃饱后,又想:“现在肚子饱了,脚上还没有鞋,咋走路呢?”果然左手里又是一双鞋,娃子高兴得穿上鞋跑回家去。从此,这娃子只要左手一伸,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日子很快过好了。
张侯福听了这娃子的秘密,觉得将来必有大用,当真领了这娃子走了。走在路上,张又左思右想:“他这只神手个人用起来容易,别人用起来总不太方便,其实,我只要这只手就行了。”想着想着,不觉来到一条河边,张侯福站下,让娃子把左手伸出来,看水中有没有影子。娃子不知是计,手刚一伸,张便一刀砍下,手掉进水里了。张赶紧让人进河去摸,手没摸到却摸出一块染着血的圆石头。张接过一看,这石头就像一面镜子,亮得很,能把对面的东西看个一清二楚。张得了这块亮光石就高兴地走了。后来,张侯福把这块亮光石宣称“照妖镜”,能照出天下邪恶之事。
私造皇宫遭查询
张侯福接连得宝,感到这是运极泰来,便在甘州城大兴土木,营造宫殿,欲坐西北王。大殿立木的时候,张侯福亲自督查,他随手一拃,金柱比皇宫太和殿柱子短了三寸三,便要拿木匠问罪。木匠诉道:“这里的南北山中再没有比这更高的大树了。”张才罢休,只好将就立起。甘州大殿修成后,很快就被朝廷知道了,皇上立即派人以“私造皇城”罪下来捉拿张侯福,张吓得无言以对。这时,修了大殿的木匠出来作证,说这修的是寺院,不是宫殿,不信,量一量前后柱子就知道了。御差一量,果然比皇宫金柱短三寸三,确信不是宫殿,张侯福才免于一死。
点圣水发怒斩龙首
一日晨,张侯福点圣水洗脸,忽见水中有一龙爪欲抠他双眼,张忙拿起他的“照妖镜”查看,只见山丹北面龙首山蠢蠢欲动,他认为这里的鱼龙将要变化出大人物呢,他的西北王就做不成了。于是,他亲自带人去斩龙首山,在龙首山脖子里挖了七七四十九天,白天挖开,夜里原长住了,就是挖不开。一天夜里,张侯福睡下,梦里听见两个土地爷说话:“不怕铁锨挖,单怕大锯截。”第二天,张侯福叫人找来大锯锯龙首山脖子,果然锯断了。现在这段豁口还在,名叫“斩龙槽”。从此,张侯福认为他做西北王不顺利就着了这伙土龙的祸,他决心凭他的“照妖镜”,把这伙土龙一一除尽斩绝。
斩断公龙腰 哭瞎母龙眼
张侯福斩大龙(龙首山)成功,便开始了大规模斩土龙、破风水的行动。
一日,下人禀报,霍城的马家坟院里雷电交加,有一只白狗在拉粪。张拿照妖镜一看,白狗不见了,只见两条土龙在交颈蠕动。张侯福立即派人斩挖,挖不开,就拿大锯锯,一锯就断了。传说,当时马家的先人临死时叮嘱后人,他死了不要给他穿裤子,可是,他死后,后人过意不去,光着身子咋上西天呢?就给他穿了条大裆裤子埋了。再说,张侯福斩断南面的土龙(即现在的折腰山),龙血直往下淌,传说如果淌进北面的母龙眼里(现在东山的小泉子),龙脉接上,公龙就原长住了。结果龙血淌下来,遍地尽是牛蹄窝窝,终于没流进母龙眼里,龙脉没接上,公龙带伤飞走了,母龙也把眼睛哭瞎了(小泉子水干了)。公龙飞走时,马家的先人忙骑龙欲走,结果大裆裤子被龙角挂住,没有骑上,马家断了龙脉,好运就破了。后来,流传着三句歌谣:“锯断公龙腰,哭瞎母龙眼,大裆裤子挂住上不去天。”
这以后,张侯福就凭借一块照妖镜见好风水就破,连斩河西七十二条土龙,仅现在叫上名的就有“斩龙槽”“折腰山”“大小长洼”“黑山岑”,还有南山“金羊岭”一支角、“卧牛河”卧牛三条腿,都是被张侯福斩掉的。
修道练剑命归天
张侯福斩了七十二条土龙,自以为除了邪恶,做西北王再没障碍了,便开始百日修道练剑,准备登基。练到最后一天,张剑突然向京城刺去。这时,皇上正在洗脸,刚一低头,一道白光擦头而过,一把利剑刺在金柱上。取下观看,剑柄上刻着“张侯福”的名字。皇上大怒道:“这小人竟敢得志伤主!”立刻命武臣下河西捉拿。武臣赶到甘州府,让张侯福接旨,张以为皇上又赐福于他,伸手欲接,武臣手起剑落,张侯福的首级便滚进圣旨匣子里被带走了。张侯福当西北王的美梦到此结束。
陈希儒 整理
漫话按竺迩
为成吉思汗和他的孙子忽必烈夺取政权、建立大元帝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按竺迩,在蒙古汗国和元朝初期长期坐镇山丹,并留下了名垂史册的战绩。笔者根据《元史·按竺迩传》和旧《山丹县志》的有关记载,说说他的经历和故事。
按竺迩,蒙古汗国名将。金朝章宗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出生在金国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地区)一个蒙古族官宦家庭。他的父亲原来是金国主管畜牧的群牧使,后来他驱赶马群归附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仍让他做群牧使的官职,直到寿终。按竺迩青少年时代隶属于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部,常随察合台出猎,因善射受察合台器重。
按竺迩十九岁时,就跟随成吉思汗远征寻思干、阿里麻里(今新疆霍城以西的地区)等国,冲锋陷阵,骁勇善战,因战功擢升千户。后来又随成吉思汗转战陇右,在攻占积石州(今属临夏)、河州(今临夏)、临洮、巩昌(今陇西)等地的战役中,屡建战功。夺取秦州(今天水市)后,他率部在那里驻防,坐镇陇右(今天水地区)。公元1228年,也就是南宋理宗(赵昀)绍定元年,按竺迩率部坐镇山丹(时称“删丹”),掌理河西军务。次年,窝阔台(元太宗)继位后,擢升按竺迩为元帅,仍坐镇山丹。其间,他亲率军民构筑城堡,布设障亭,加强防务,保境安民。还亲率部众从敦煌出玉门关沿线设置驿站,通西域。后来他率兵平定关陇,多有建树。
公元1260年,忽必烈(元世祖)继位,他的弟弟阿里不哥联合漠北、中亚诸王,和他争夺王位,战乱四起,忽必烈的统治面临危机。当时,陈兵陕西和陇右一带的宗王阿蓝答儿、浑都海乘机发难,发动兵变。忽必烈派遣宗王哈丹哈必赤、阿曷马率兵征讨。阿蓝答儿、浑都海兵败向西溃退,据守在山丹北境龙首山区,企图凭险据守,伺机东山再起。这时按竺迩已年迈卸职,由他的儿子彻理继任元帅,坐镇山丹。哈丹哈必赤、阿曷马率军抵达山丹,按竺迩说:“现在内乱迭起,波及关陇,还不是我们做臣子们高枕无忧的时候啊!我虽年迈,尚能领兵破贼。”于是他不顾年事已高,亲率大军从龙首山耀碑谷,就是现在名叫大口子的山谷进入龙首山腹地,行军至铁门关与叛军遭遇。当时大风骤起,黄沙蔽日,昏天黑地,按竺迩不顾天气恶化,身先士卒,英勇杀敌,战斗进行到黄昏时候,叛军被彻底击溃。按竺迩不顾身负多处创伤,力战生擒阿蓝答儿,浑都海。捷报传到京师,忽必烈颁诏嘉奖,赏赐给按竺迩及其部下很多铠甲、弓、箭。铁门关大捷,按竺迩为忽必烈平息了关陇地区的叛乱势力,为元帝国江山社稷的安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世祖中统四年,也就是公元1263年,按竺迩于军中病逝,终年六十九岁。元仁宗延祐元年(公元1314),朝廷发诏追赠按竺迩为推忠佐运功臣,上柱国,封秦国公,谥号“武宣”。
清代安徽桐城学者许士梁为官张掖时,曾亲临按竺迩败浑都海的古战场耀碑谷,触景生情,吟诗《耀碑谷》,歌颂按竺迩的功绩。诗云:“雍古师从斜谷迎,甘泉砂石震风声。朔方未定君臣位,关陇翻争兄弟兵。岂让发踪廉孟子,奚容安卧嗒宗卿。天开中统联南北,秦国勋碑耀此城。”
陈全仁 整理
理学名人周蕙
明朝中叶,陇原大地出了一位理学造诣很深,名望远播而深受世人推崇的人物,他就是号称小泉先生的山丹籍人周蕙。
周蕙,字廷芳,号小泉,明朝山丹卫城小东门外。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于明中叶宣德至弘治年间。周蕙少年时代家境很贫寒,虽然求学心切却无力进校读书。十七八岁时就投身行伍,先后在临洮、兰州等地充当戍卒。驻防兰州时,偶尔听到有人讲儒家著作《大学》首章,很受启发,于是开始发奋读书,这时他已年逾二十。当时兰州学者、理学大师段坚常给读书人讲理学,周蕙常利用闲暇时间去听讲,他专心好学的精神是一般人比不上的。段坚很赞赏他的苦学精神,对他倍加器重,常给他解释义理,揭示要领。在段坚大师的精心指教下,他的学业日渐提高,理学造诣渐深。段坚常以周蕙好学的精神启迪诸生,同学的人也很敬重他,把他视为畏友,常请他解难释疑。
后来,周蕙随军调防秦州,就是现在的天水市。当时秦州所属的清水县教谕(主管一县文教的官吏)李果很有学问,他就拜李果为师。他殚力就学,笃信力行,学问渐深。在陇右学者中,不论是理学造诣,还是学问人品都被世人推崇,大家尊他为儒宗,名望远播关陇。当时坐镇陕西的总兵官恭顺侯吴瑾,仰慕他的名望,派人请他给自己的儿子当教师。他婉言谢绝,说:“我是军人,有军务在身,若有战事,召之即往,如果给人当老师,怎能随时应召呢!”
退伍后,他隐居秦州小泉,用小泉这个地名作为自己的名号,人称小泉先生。隐居后,他潜心钻研理学,造诣更深,名望更大。渭南学者李锦、薛敬之曾专程到秦州拜访他,切磋学问,聆听他的指教,受益很深。后来李、薛在陕西传播理学并自成体系,渊源均出于小泉先生。吴总兵亲送两个儿子到秦州,拜周蕙为老师,受益匪浅。其间,前往拜访和求学的名士学子很多,他们都很仰慕推崇周蕙的学识人品,甚至湖广一带的名士也有远道来访的。他和段坚交往很深,成为忘年之交。成化年间,段坚亲赴秦州拜访他,并留诗纪念。
当时,秦州地方的婚丧礼仪很陈陋。周蕙依据理学礼制重制婚丧礼仪,秦州人认为合于时宜,竞相采用,奉为规矩。
他品行高洁,不慕富贵,不阿权势。秦州知府多次亲往邀请,乡绅富豪也想请他捧场,他都拒请不往。巡按杜礼征亲去拜访,他给杜讲《太级》《先天》二图,终不离开讲席,无一点阿谀奉承的表情。
周蕙是个孝子,他的父亲出游江南日久不归,他思父心切,远道寻父,不幸船过扬子江时风浪大起,他不习水性,船沉落水而罹难。噩耗传到秦州,秦州老百姓深为哀痛,特在小泉为他建祠纪念。
清朝光绪元年,也就是公元1875年,左宗棠率部西征新疆经山丹,派人寻访他的族裔,并亲书“周小泉故里碑”立于周蕙故里山丹城小东门外。
清代《山丹县志》和民国时期编纂的《甘肃历史名人》中都给周蕙写有传记,足见其不凡的一生。
陈全仁 整理
威远将军武振
新中国诞生前,山丹县城西街街北有一处规模宏大的宅院。临街是高大的牌坊式门庭,雕梁画栋,气势宏伟。进入牌坊,宽敞的庭院内东西对称是两排厢房,穿廊木格,古朴典雅;后面坐北望南是殿堂式高大正堂,飞檐斗拱,结构严整,是整个庭院的主体建筑物。这座庭院在周围所有的民宅中如鹤立鸡群,在县城中算是数一数二的宅院,它就是明朝中叶山丹籍名将武振将军的府第。旧时代,本地人称这处宅院叫“武家庭房”。武氏后裔辈辈在这里居住。新中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修建占去其中一部分,后来因城市建设,庭房渐被拆除,昔日的武家庭房已不复存在。但年老的人却还能确指它的位置和当时庭房的布局气派。
武振,字维扬,出生于明朝英宗朱祁镇天顺年间。他的父亲名叫武宁,做过明朝山丹卫指挥,敕封安远将军。将门出生的武振,青少年时代聪敏好学,文采出众。受家庭环境影响,他年轻时就喜好骑马射箭,钻研韬略。后投笔从戎,因功授游击之职。明孝宗弘治年间,武振擢任山丹卫守备都指挥,也就是当时山丹城的城防司令官。武振很有才干,治军有方,颇有名望,深得上司和老百姓的称赞。弘治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500年,都御史刘璋坐镇甘肃时,武振深受器重,委派他重修山丹境内的白石崖水利工程。受命后,他亲率士卒民夫疏浚河道,淘泉开淤,筑堤设堰,使淤塞多年的白石崖水渠得以畅流而造福桑梓。于是,他的名望更加远播。
明中叶,武振率军在陕、甘、宁交界的三边地区作战。他屡涉行阵,身先士卒,战功卓著,朝廷擢升他为征西将军,下诏在他的故居建三边挂印坊,表彰他的功绩。不久,擢任甘肃总兵,成为甘肃镇最高军事长官,辖区包括河西和青海河湟等地。晚年,官至右军都督佥事,升为坐镇一方的正二品军政长官。当时,西域吐鲁番势力崛起,经常举兵进犯嘉峪关和关西安西、玉门、敦煌等地,武振不顾年迈,率部驻扎哈密、伊吾(今新疆巴里坤),迫使吐鲁番势力不敢轻易进犯明朝西北边境。武振坐镇哈密多年,名望威震西域。
武振很有才华,是一员儒将。他一生喜好读书,军务之余,手不释卷,常挥毫书画,咏诗著文。依据他在哈密的见闻,著成《哈密纪行录》一卷,载述了西域山川里道,风土人情。《甘镇志》中有他《哈密纪行录》的部分选段,是研究西域地理和维吾尔族风俗习惯的重要资料。
武振戎马一生,经历了明王朝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四朝,是一位难得的将才。
武振去世后,朝廷下诏追封他为威远将军,意为威名远播,表彰他一生的战功和名望。他生前和兵部尚书彭泽私交甚笃。他去世后,彭泽特为他府第屏门大书“威远”二字,并为他撰写匾额,颂扬他的功绩。
他的儿子武希旦,也是一员武官,曾任山丹卫守备都指挥。
武振一门三代都是武将,这在山丹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中也是少有的。
陈全仁 整理
吴韶伯的传说
吴宁寨,原来叫吴凝寨,其寨来历久远。明弘治年间,“民究安宅,聚族而耕”。一个地方的村民合起来筑一个寨堡,以为防守。那时候,吴家在当地是望族,寨堡筑成后,就以吴家的主人吴宁作寨名。到了清圣祖康熙年间,吴家的财气越来越旺。田连阡陌,房屋满寨,牛羊倾山,为山丹首富。吴家有个憨娃,做活勤快,为人老实。有一天,他赶着大车拉用来抹煤的砟子,半夜里起了身,走到乌鸡娃滩上天还没有亮。乌鸡娃滩在吴宁、高庙之间,一片荒滩,空旷无人。滩上的大路旁有个破庄子,憨娃车到庄前,月光下一条白狗扑来,憨娃拿棒去打,白狗回头钻了墙缝。憨娃看得真切,追上去,用打狗棒掏挖钻了狗的墙缝,觉得里面有东西挡住。憨娃搬去土块,里面亮出了一个黑盖锅(大铁锅),掀起锅盖,是满满的一锅铁疙瘩。憨娃把铁疙瘩装了一车,车赶回家天还没有亮,就睡下了。天亮了,主人起来一看,车里全是白花花的元宝。自此吴家的财发得越大了,修房子置田地,寨子里修满了房子,寨外连到巴寨子全是吴家的房屋畜圈。
吴家用金子铸了两尊金人供在堂屋里,一个金柱(大柱子)旁边站一个,以显富贵。风往堆上刮,金人活了,金人给吴家干起了买卖。半夜里听见院子里人来人往,还有搬运东西的声音,人们起来看又没啥动静。到堂屋里去看,金人没有了。第二天早上再看,金人原样站在金柱旁边,只是多了很多银子。吴家贸易兴隆,财源不断,金银无数,堆金积玉。一天夜里主人在闲聊,男人说:“金人夜里出去,白天回来,万一有一天不回来了咋办?女人接着说:“金人给我们挣下的银子不少了,把他的脚趾头剁掉一个,他就不能走了”。主人的悄悄话被金人听见了,金人夜里再没出去过,伤心地哭了。从此主人发现金人天天在流泪,感到疑惑。金人又商量说,“主人对我们有了疑心了,还不如我们走吧,免得剁我们的脚趾头”。也是吴家的财运已衰,气数已尽。金人说走就走,一个问:“走哪里去?”一个说:“走周贡爷家”。一个问:“哪里的周贡爷?”“莲花台周贡爷”,一个又回答。莲花台在河摩东庄子下头,这里全住着周家人。一天夜里,两尊金人把金银全部装了几车走开了。吴宁寨不远处有个朱家庄,庄里的人听见有车马从田里过的声音,赶紧起来看,只见黄人黄马黄旗号,白人白马白旗号,一阵车队正从苗地里穿过,踏坏了庄稼。他喊了一声,车队继续往前走,走得更快了。这人上前挡住了最后一辆车,金人说,“卸下一匹马吧”。这家人不行,金人又说,“就把这辆车挡下吧”。这家人还是不行,金人说,“不行就走”。金人赶上车,吆喝着马走开了。这家人看是挡不住了,顺手拔了一个揪抓子,车队就走掉了。这家人进了庄门,顺手把揪抓子撩到房顶上,再没注意过。秋天打场呢,磙棋子坏掉了,想起房上的揪抓子拿下来用。上了房一看金光闪闪,是一个金揪抓子。才又想起那天晚上过了车的情景,后悔没有卸下一匹马。朱家用那个金揪抓子重新打了个大庄子,至今庄子还在。
吴家第二天发现金人不见了,黄金白银也不见了。后来生意渐渐萧条,庄稼连年没有收成,从此衰落了。
就在吴家金人走的那天晚上,莲花台周家的媳妇刚生下娃娃。在炕沿根下挖坑埋衣胞(胎盘),挖了几下,觉着全是酥土,再下挖,里面是一个大缸。揭开缸盖,全是黄金白银。从此周家发了财,那个娃娃聪明过人,苦读诗书,金榜题名,中了拔贡。周氏家谱上记着,康熙年间贡生周弼圣。是否与这个故事有联系,那就不知道了。
这个故事我小时候听父亲讲过。今年吴宁村退休教师肖世通又讲起了这个故事,以此记下来。吴氏后嗣吴天华家的家谱,族源上溯到元末明初。祖上发过财,金人的故事里面没有记载。
王祝寿 整理
左宗棠在山丹
左宗棠是晚清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也是对经略大西北、收复新疆、确保中国领土完整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1875年,清政府在“海防”与“塞防”之争中偏重于塞防,左宗棠以钦差大臣和督办新疆全权军务的身份,踏上了西进新疆的征途。那一年,左宗棠已经63岁了。
左宗棠领任后,他并没有急于出兵,而是置办粮草去了。因为他清楚地知道,进兵新疆,粮草和军需的运送是一个异常严峻的问题。他对收复新疆制定的战略规划是“缓进速决”。左宗棠有过近十年的西北地区战争和生活经历。
左宗棠在兰州开办了军事器械制造局,把大本营从兰州搬到了酒泉。他左宗棠在进军新疆的路上,看到沿途很是荒凉,是典型的不毛之地,便命令部队在西进途中沿途种植树木,并且颁布了非常严格甚至苛刻的军令,对损坏树木者予以重刑制裁。这也许是中国历史上保护树木最严厉的处罚条例了,但也正是这样的军令如山,才有了后来“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亮丽景色和我们今天看到“左公柳”的无限神采。
1875年夏天,左宗棠进发新疆途中,特意留宿山丹。
山丹是沿河西走廊去往新疆的必经之路,但山丹是个小县城,住宿条件、接待水平和人文胜绩等都远远低于武威和张掖,所以历史上的封疆大吏和朝廷要员,去往新疆,留在山丹的印迹并不是太多。大多数人途经此地,都是匆匆而过。而左宗棠西征,却特意留宿山丹,并且在山丹留下了墨宝。
左宗棠去的地方就是山丹小东门。
左公西征是抬着一口棺材进入新疆的,这是谁都知道的事情。左公为什么要特意留宿山丹呢?这事还得从很早以前说起。
明朝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一代理学宗师周蕙诞生了,周蕙诞生的地方就是山丹。周蕙少时家贫,无力求学,十七八岁的时候便投身为伍,去了兰州。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成了段坚的学生。段坚是西北地区理学方面很有成就的一位学者,曾任山东莱州知府、河南南阳知府等职,因病卸任后,他在兰州东关创建书院,开馆授业。后来,周蕙在理学方面的造诣和成就,超过了他的恩师。周蕙的弟子就是薛敬之。薛敬之是关中学派最主要的一个人物。周蕙声名远播,于是,便有远在陕西、湖南、广州一带的学者,时常来甘肃秦州向周蕙求教。秦州就是天水。周蕙在秦州一个叫小泉的地方定居,自号小泉先生。湖南是左公的家乡。左公早年在湖南湘阴老家求学的时候,受周小泉先生理学学说的影响;日后在陕期间接触并认同了小泉先生的理学学说。于是,左公进军新疆期间,顺道河西走廊,专程去山丹小东门,寻访了周小泉故里。
左宗棠在山丹寻访了周小泉先生的后族。周小泉先生的后族就是河西书画名人周家志、周家惠等。左公是一代名将,也是一位文化大家。周小泉是一代理学宗师,更是一代学人的楷模。据说有一年,巡按杜礼征视察甘肃,来到了秦州,慕名前去拜访小泉先生,小泉先生就给杜礼征讲解《太极》《先天》二图。在讲解期间,小泉先生自始至终没有涉及其他话题,而且丝毫没有阿谀奉承的表情。这件事在秦州广为流传。明朝的巡按,大致等同于其他时期的钦差大臣。这大概也是左公对周小泉先生的由衷敬佩和刻意寻访的缘故。小泉先生的理学学说对秦州移风易俗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秦州人民为了纪念他,立小泉祠和六先生祠。六先生是对天水作出巨大贡献的六位贤隐的祠堂,周小泉荣列其中。
在寻访了周小泉故里之后,左宗棠欣然提笔写下了苍劲雄健的五个大字:“周小泉故里”,并勒石为记。左公身为武将,却擅长书法,其书风沉着劲厚,笔力豪迈。左公在山丹刻意寻访周小泉故里,这是一位后世学者对前世师者的由衷敬意,也是一代军事大家与文化大家的真诚相拥,更是山丹大地文韵深厚、共襄盛举的又一次精彩呈现。
周步 整理
王开国轶闻
王开国,山丹县东沟王氏第五代祖先,生于清仁宗嘉庆八年(1803年)。
开国幼时既受书香之熏陶,德馨之造化,聪颖过人,气度非凡。读书习文,饱览经史。弱冠后,体格健壮,爱习武功,更有胆识智谋,周济社会,打抱不平,乡里可敬,称开国王爷。有一年,来了一位龙钟童颜的道士,挨门化斋,寻访贤士。道士观览东沟村容,平峦岚岗,高低起伏,留恋不舍,正巧到开国之家,观其家风纯正,生活丰裕,亭阁清净,礼仪彬彬。他衷心爱慕,不愿远离,婉向开国请求,愿在此敬佛行道,功化终老。道士一身武功,法力无穷,故开国更为敬仰,将家堂后院设为法堂,植林木以秀风景,并开辟武场,每日聆听其口授身范,功力大增。后来衲体渐衰,双目失明,苦度功化,开国敬如父兄,早晚供敬素膳饮浆,扶送风火,尽善尽尊,故长老心感致孝,将系统武艺套路和致命救身之绝技全部传给开国后寿终。
有一年,高峰寺举行庙会,一江南武士摆下擂台,口出大言:“天下无敌。”当地习武者谁都不敢比试,众人推举开国爷来到会场。人山人海,众目睽睽,大家凝神捏汗地盯着开国,切望取胜,以煞其威风。开国爷在货摊上买了几尺白布,从容镇定地步入武场。江南武士正在趾高气扬地等待有人来此,开国爷进前开口:“你是何处人氏,来此谋生不该口出大言,欺凌地方。”此人指着开国爷说:“你是何人敢来训我?”便向开国爷动手。开国爷扯起白布,大步迎战,只使一招,武士便手钝器抛,招架不住,跪下求饶。顿时众人拍手高呼。武士面带土色逃之。从而开国爷之声威和武功技艺为人人所敬仰,氓民匪徒不敢来犯。
清文宗咸丰年间,河西大旱,庄稼无收。官府不顾民生,仍征收繁重的苛捐杂税,使老百姓苦不堪言。县官亲自到五三下人(指今三类地区,来意不明)催粮,开国王爷没办法,联络百姓交粮,扛的扛、背的背,成群结队而来。县官到位奇见上粮的人不少,很是高兴,还夸奖了差役,继续往上走。百姓们等县官走远了,倒掉口袋里的土,又返回。但是只能哄一时,终究要露馅。于是开国王爷会同巴寨子秀才崔仲莹、李家河湾李满堂上省城告状,反映民情。状纸是崔仲莹写的,盘费是李满堂出的。三人一路跋涉来到兰州。店主领路进了公堂,衙门威严。三人齐声高喊告状,知府问状告何人,又是何事。三人回话,“河西大旱,颗粒不收,百姓遭殃,县官树大根深,吸地万民之水”。知府看过状纸,嘱咐三人住下等候。两个月过去了,知府才又传唤他们三人,说他们所告属实,令免去河西百姓粮草。派官开仓放粮,救济百姓饥民。地方官员因隐瞒灾情,欺上瞒下,一律被免去官职。开国王爷三人回来的路上,遇着一起的官队,有张掖的,也有肃州的。这些人都是免了职的官员,扬言要找开国王爷算账。
开国爷英名永垂于世,在民间留下永不泯灭的口碑。民乐六坝文人编卷一部,将其事迹传颂于世。
王祝寿 整理
周秉谦的故事
周秉谦是位奇村人,长着不胖不瘦的中等个头,圆脸盘,火爆脾气。他在山丹第一高小毕业后,回到位奇教书。四五年后,村里办起民团,他是团总,成了头星,领着二十多人操枪弄棒。那时候,他还是县上任命的范营区助理员,管些款项的事情。
1926年以后,周秉谦看到乡里春没种的,秋没收的,县府上不开仓放粮,苛捐杂税倒多得厉害了,他看不惯。官逼民反,他算计着联络上河东孙家营的蒋奎文、张兰福、高天强这三位头姓,把老百姓联合起来围县衙,开仓放粮。
那年十月十九,他在位奇城内曹家丢“八将”,一把丢下六条红四,个人就犯了病。旁边的人劝他说:“没关系,红上有喜事嘛。”不出几天,孙家营去了办款委员殷局长,带着三四个衙役来收款子。老百姓没收成,大都交不起,办款的人就到人家屋里拷打着逼税。结果,孙家营的蒋奎文、张兰福、高天强合谋杀了殷局长。人杀掉了,再咋弄呢?四个头儿中周秉谦为大,三人就骑着马驮周秉谦来了。
周秉谦一去,很多人也就反开了。他们聚集人马,驻扎在范营、孙营,日夜操练,阵势大得很。队伍操演了一段时间,打上旗旗子,开往城里围攻县衙门,开仓放粮去了。过去时,把韩家庄子(横子沿上韩家富)也破掉了。为啥破它呢?韩家富原说和他们一搭里反呢,可他们把殷局长杀了反起来了,他又不反了。不但不反,他们的人从韩家庄前走过,被韩家富雇的枪手打死了。周秉谦一怒之下,领着队伍带过地把韩家庄子围掉破开了。那次可死伤了不少人,光土地道里的百十个人都被周秉谦的队伍点着柴草熏死了。
周秉谦的爹周玉兰是位仓佬,听说开仓放粮,吓得很,就禀报给了县老爷杨志恩,杨志恩立马领黑马队纠合上芦堡民团来杀反了的四个头姓。那天早上,天麻麻亮,只听得马蹄声、狗咬声、人叫声响成一片。人们扒上墙头一看,周秉谦的庄子被围得严严实实,墙上房上站满了兵。周秉谦不在,他们叫喊着让周玉兰出来回话。队伍把房顶揭掉,点着火,烧得周玉兰从屋里跳到院里,房上和墙上的兵们便用矛子枪一顿乱戳,老人头上身上被血染红了。兵们涌进去一看,老人已不能回话,就拖到大门上几刀砍了。又把周秉谦的家抄掉,牛马羊一律没收充公。
周秉谦的队伍开仓放粮没成。当队伍向张掖方向突围时,后面有县府追兵,前面又遇受命堵截的张掖筑路大队,他们的队伍就转向南往大黄山去了。队伍走到马哈喇寺(今寺沟水库),与杨志恩的黑马队相遇,血战了半天,周秉谦的队伍被打散了,四个头姓一个不见一个。周秉谦带领一些人跑到霍城申家沟,和反了的一营官兵汇合,阵势又大了。他日夜领兵操练,补充给养,准备再反。
不多久,周秉谦急得要打芦堡民团报仇,那个营长一再阻挡他。周秉谦等不及,串通了营长的传令兵,在一个晚上,领了几个人去杀营长。营长还没睡,哨兵也发现了他们。周秉谦一看不好,掉过头就跑。传令兵跟着跑了一阵子,心想:“营长的人马那么多,我跟上周秉谦跑,迟早被营长收拾掉。不如我去追上他,下了他的枪,抓了他人去交给营长,还可立大功呢!”他想着就边喊边追起来。营长领的人马追过来,很快捉住周秉谦,用盒子枪打死了他,把头割下送给芦堡民团,挂在芦堡城门上示众。
周秉谦为了开仓放粮,救济百姓,豁出了年轻轻的生命。事隔几十年后的今天,人们对他还记忆犹新呢。
孙秀华 整理
何克的故事
在山丹县城南湖公园旁,一座绿树掩映的陵园里长眠着两位国际友人:一位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另一位是英国青年乔治·艾温·何克。
乔治·艾温·何克于1915年出生在英国,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1937年,18岁的他在牛津大学毕业后,随姑母游历美国、日本后来到中国。当时正值抗战时期,他目睹了日寇屠杀中国人民的暴行——在侵略者的屠刀下,城市沦陷,村庄被毁,人民流离失所,饿殍遍野。满目凄惨的景象,让年轻的何克悲愤交织。他决心留在中国,尽自己微薄之力,帮助这些苦难中的人民。他撰写了大量文章,深刻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
1942年,他接受了“工合之父”路易·艾黎的邀请,出任陕西双石铺培黎学校校长。从此,他全力投入了培黎教育工作,将学校的各项工作做得有声有色。1944年,由于局势的变化,培黎学校在陕西双石铺办不下去了,经艾黎的考察,决定把学校迁到甘肃山丹。
1944年隆冬,何克率领运输队和30名学生,顶风雪,迎严寒,途经天水、秦安、兰州,翻越4800多米的高山,长途跋涉1100多公里,历尽千辛万苦,于1945年3月的一天辗转来到山丹。
来到山丹时,已是傍晚时分。先到的艾黎已经察看了一些废弃的庙宇、寺院,决定把校址选在城隍庙旁的发塔寺内。艾黎和何克走进寺院,只见大殿的匾额横斜,字迹斑驳,几尊神像残缺不全,尘灰满屋,破败萧条。
见到此情此景,艾黎笑了笑说:“为了节省经费,只能这样了。”何克笑着说:“这已经很好了,我们不会在野外露营了。我们将在这里建一个全新的家……”
此时,天渐渐暗了下来。北风卷着漫天的黄沙扑面而来,一时间天地间混沌一片……
艾黎和何克连忙和同学们一块打扫卫生,卸下车上的货物……
第二天,天微微亮,河西走廊遒劲的寒风带着冬天特有的问候扑面袭来,冷彻骨髓。培黎学校的师生已经在寒风中开始修补这座破庙,把法塔寺改建成一所学校,一个属于培黎人自己的家。何克成为山丹培校的第一任校长。
学校开始建设了,没有经费来源。只能依靠自己筹措,从宝鸡带来的所有家当只不过是两辆马车,还有两辆卡车,两台机床和一些机械工具,有一台二百个锭子的纺织机及起重机、水轮机等其他一些零星设备。办学的基础是微薄的,但是何克并不感到失望,带着全校师生艰苦奋斗,努力创业。不久之后,毛纺厂、印染厂、化工厂等相继建立,学校开始初步走上了正轨。
艾黎和何克找到了一块石碑,镌刻“创造分析”四个大字做校训,立在校门口,让所有师生天天看见它,思考它的意义。又买来了一座木牌坊,把它竖立起来当作学校的大门。在牌坊的右边挂起一个大木牌:“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山丹培黎工艺学校”。顿时,这个偏远贫穷落后的小县城,出现了非凡的生气。
洋人在山丹办了洋学堂。消息很快传开,老百姓三三两两跑来看新鲜。小孩子们更是围在校门口,像看戏一样,等待洋人出来。
学校终于走上正轨了,何克满怀信心地投入学校教育和建设,却不料命运之神悄然而至,无情地夺走了他年轻的生命。
1945年,何克和同学们在一次打篮球时,不小心脚趾被碎玻璃片扎破。但是谁也没想到,就是这一个小小的伤口,却成为让何克致命的恶魔。当时,艾黎看他身体有点虚弱,劝他回英国休息一段时间,但何克却拒绝了,他说:“我从来没有考虑过有一天要重返英国”。之前,他用中文写了一首歌,在学生中传唱着:“我们在山丹获得新生,我们要坚持在这里,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这首充满激情的歌曲竟成为何克与学生们永别的乐章。
当时缺医少药,致使病情不断恶化,最终感染为破伤风。当时学校没有治疗破伤风的药,艾黎一边给兰州、武威打电报请医求药,一边亲自照顾何克。还有两位同学范文海和樊强国一起日夜值班照料。但一切努力终因缺药而无效。1945年7月22日,乔治·艾温·何克年轻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在弥留之际,他在纸上吃力地写下了遗嘱:“将我的一切变卖后交给学校,包括英国的财产。”然后,“啊!”了一声,便停止了呼吸。艾黎赶紧给他做人工呼吸,但已没用了。艾黎发疯一样向何克屁股拍了几下,带着痛苦的表情默默离开了小屋。年仅三十岁的何克就这样离开了艾黎和他的学生们,离开了他所钟爱的工合事业。
全校师生,无不为失去一位亲爱的战友和师长而痛苦不已。第二天,全校降半旗,停课三天,全体师生悲痛万分地安葬了何克。长长的人流从学校向山丹南门外的山丹河畔缓缓地移动,集中在花岗石砌成的刻有“何克之墓”的墓碑四周。许多当地老百姓也主动前来一起送别这位异国的好兄弟。
在何克的墓碑上,镌刻着艾黎亲自为何克选录的一位英国诗人的诗句:
彩色绚丽的生命啊!光辉而又温暖,
为了它,人们一直奋发向前。
他已逝去,从此不再奋战,
在战斗中逝者的生命,却更加光辉灿烂!
这诗概括了何克高尚的品质,寄托着艾黎对亲密战友的赞扬,凝聚了培黎人和山丹人民对逝者的无限哀思。
此后,艾黎把7月22日这一天定为培校纪念日。
唐华 整理
艾黎的“沙漠医院”
1945年7月的一天。雨过天晴,阳光照耀着河西走廊中部的这个小镇。雨水刚刚洗净了山岚,龙首山下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有了星星点点的绿意,带给人少有的生机和希望。空旷的大地让没有一丝云彩的天空显得更加幽蓝高远。
一位身材高大、面容刚毅的中年外国人,凝望着远处龙首山久久不语。土屋子里有两大两小四个孩子,他们看着面色凝重的养父,不敢大声说话,用眼神小心地交流着。他就是山丹培黎学校的创始人——路易·艾黎。
艾黎刚刚丧失了最亲密的挚友和助手——何克,他的心情无比沉痛。况且,学校又面临着种种困难,这一切让他十分焦虑。好在刚刚收到了远在千万里的母亲寄来的生日蛋糕和养老金,这对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鼓励和宽慰。母亲和挚友何克对他在中国发展工合事业无私的支持使他的心底充满感激。
艾黎努力从失去挚友的悲痛中挣脱出来。他拍拍最小的养子老四的小脑袋,严肃的面容有了一点笑意。母亲的支持更是一种无比的鼓励。他想,如果这里有座医院,何克就不会因破伤风轻易离去,无论有多大的困难,也要建一座医院。
他是一个实干家。以前,他为了学生健康成长,和校长何克常带学生去登焉支山、龙首山,徒步去长城和四坝滩,增强学生的体魄。他们还在学校设立了卫生组,他和何克亲自给学生熬中药。过去的一切历历在目,但只有三十岁的何克却因为缺医少药而永远离开了他,让他痛心不已。
虽然学校有一所简单的校办医院,但主要医生马奎斯是一位葡萄牙化验师,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医务包扎、治疗轻微感冒咳嗽等一些小病。
由于药品缺乏,所以平时一般的感冒就是煮点冻梨加生姜和蜂蜜治疗,甚至土药方也要用,比如用土膏药来治疗扭伤。后来,从双石铺运来一些药品,治疗条件才有了改善。但有些药品几乎没有,何克之死就是没有盘尼西林。
当地的老百姓生活也很艰苦,得了病,没钱没药,土方不行只好扛着,遭受病菌的折磨,痛苦地生活着。何克的离去,再加上看到当地农民和老百姓的痛苦,让艾黎有了克服一切困难办一座医院的决心。
1947年10月1日是一个喜庆的日子。经过艰辛努力,艾黎终于建起了培黎校办医院。
医院的建立,不仅保障了全校师生的身体健康,也给当地的百姓带来了福音。门诊每天就诊人数多达七十多人,除本校师生和山丹老百姓外,连武威、张掖附近的老百姓也来看病就医。这个医院的医疗条件和水平,在当时的河西是独一无二的,像是沙漠中一个绿洲。新西兰海外救济总署还派来了出色的外科医生斯宾塞和他的夫人芭芭拉·斯宾塞夫人。他们夫妇带着足够一个手术室用的全套医疗手术器械来到了山丹。芭芭拉给医院起名“沙漠医院”。
“沙漠医院”能够在河西走廊戈壁滩上名扬塞外,离不了斯宾塞夫妇的无私奉献。
斯宾塞当时是新西兰北岛毛格雷医院的年轻外科医生。他是学校的优秀生。芭芭拉是具有丰富护理经验的护士。
在医院筹建中,斯宾塞带着学生们一起搬砖瓦,运木材,很快盖起一间采光好的手术室和一间X光室。手术室安装了陶瓷管道,用汽油发电机发电供手术室使用。手术室有腹腔镜、直肠镜等。透视室有一台五十毫安的X光机。还有一台一千五百倍的生物显微镜,还有牙科的脚踏牙钻等。他们甚至还建立了化验室,药房,综合诊断室,外科换药室,设置了二十张病床。宋庆龄从儿童福利会给医院调拨了磺胺等一批特效药,有青霉素,链霉素、血浆、抢救药品等等。一些药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剩余物资。
斯宾塞医疗技术很高明,他成功地进行了许多难度大的手术。他不仅做妇科、外科手术,还做胆道、胆囊、胃肠、脾脏等手术。他带的学生在第三年已经可以独立开处方、做盲肠、剖腹产等手术了。他根据学生的水平和需要,亲自编写讲义,尽力做到浅显易懂,以开展教学活动。为了让学生直观掌握理解人体骨骼筋络系统,他还带领同学们在坟园中找出多年无主的老坟,挖出人体骨骼,经过消毒,再把零散的骨头一个一个连接起来作为标本使用。
不仅山丹人知道医院的洋大夫医术高明,外地人也慕名而来。内蒙古阿拉善右旗一位王爷的儿子患了眼病,快要失明了,他找到医院来治疗。虽没有做眼科手术所需的精密仪器,斯宾塞还是用精湛的医术治愈了他的眼病。手术时没有缝合线,只好用芭芭拉的头发当缝线,手术很顺利很成功。学生们也在这个实例中学到了难得的医疗技术。后来,王爷为了表示感谢之意,特意赶着七只羊前来感谢培校师生,并说这是“胜造七级浮屠”。
大西北快要解放时,运输组的民乐同学张玉英开车送一个军官去武威,被一辆国民党军车撞伤,伤势严重。回校抢救时,人已奄奄一息。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斯宾塞夫妇和医院的同学日夜展开抢救。当时需要输血,斯宾塞夫妇商量了一下,芭芭拉挽起袖子说:“血型——验——来不及了。O型——抽吧,快!time时间就是生命!”芭芭拉的400cc血液输入了这个中国青年的血管,一个年青的生命被救活了。看着这一情景,现场一片寂静,但同学们眼里全是对芭芭拉的敬佩之情。
斯宾塞还亲自给张玉英做了一个牵引架式的小夹板,自剪自缝,给张玉英做了一件特制的裤子,腿可以自由地放在牵引架上。他一边做,一边对学生说:“一个外科医生应当是一个能工巧匠,心细手巧。”
斯宾塞夫妇秉承艾黎校长的办学宗旨,不仅培养出一批合格的医务人员,还为学校探索培养医务人员创造了经验。当时,从全校各组挑选了一批培训对象。三年内就把他们培养成为一批技术过硬的医务人员。新中国成立后,这些人员在工矿企业及其他单位的医院中成为骨干力量,有的还担任着医院单位的领导职务。像刘保忠、杨德春等同学成为业务素质高的好医生。学校对当时家境贫困的一切求医者敞开大门,组成无偿服务的医疗小分队在山丹走村串巷,使许多病患者重获生命。
芭芭拉回国后,曾写过一本书,书名叫《沙漠中的医院》,生动记述了培黎学校的活动和医院的创办过程。这本书是芭芭拉留给学校最珍贵的礼物。
让我们永远记住历史,缅怀这些为世界和平事业、山丹人民解放事业和幸福生活无私奉献一生智慧和情感的爱的使者吧。
杨桂平 整理
艾黎和山丹娃
路易·艾黎喜欢山丹的老百姓,更喜欢老百姓的娃蛋儿。他有一个习惯,一出校门,身上总装着洋糖。他骑一辆旧自行车在街上走过时,便会从各巷口涌来些娃蛋儿,跟在路易·艾黎的自行车后面,嬉笑打闹亲热得不得了。路易·艾黎总是跳下自行车,拍拍这个的屁股蛋儿,摸摸那个的头,把光屁股娃娃揽在怀里,拿出洋糖散给大家,还用学下的山丹话跟他们逗乐。他常望着娃蛋儿们笑,艾黎笑起来慈祥得很啊,娃蛋子们也欢喜地望着他笑。
夏天,路易·艾黎喜欢午饭后去南湖(城南小河)游泳。娃蛋子们都摸着了这条规律,每天吃过午饭,早早候在巷口。路易·艾黎的那辆旧自行车一出现,大家就欢喜地叫喊着迎上去,前呼后拥地随他来到河边,又随他扑通扑通下饺子似的跳入水中,游个痛快。有一回,一个娃蛋子不会水,站在河边上不敢跳,艾黎一巴掌把他推下水去。那娃子一落水,自然拼命划啦,他跟着跳进水中,用壮壮的胳膊托起娃子,教他咋样划水,划累了,原拖上河边来。
河边上是一片树林,林中地上长满绿茵茵的小草。艾黎从水里上来,在草地上铺开一条军毯,招呼娃蛋子们坐在他身边,从包里拿出罐头、糖果等招待他们,并用山丹话和娃子们交谈。他对那个不敢下水的娃子说:“人要有勇气,有勇气才能有出息。”娃蛋们便点点头。有一个娃蛋儿问:“啥叫个勇气呀?”艾黎说:“勇气就是心里面的力量,有的人这么小(伸出小拇指头),有的人这样大(伸出拳头)。”他说着,站起身走到河边,“扑通”一声跳进河中。那群娃蛋子们一个个都学着他的样子跳了进去。不太会水的娃蛋子,有的吊在艾黎的脖子下,有的吊在艾黎的胳膊上,还有的吊在他脚上,他周围尽是圆圆的湿漉漉的小脑袋,游上来了游下去了,就像鸭妈妈领着一群鸭娃娃嬉闹在水面上。
孙秀华 整理
邹梦禅在山丹
1958年春天,山丹县位奇公社芦堡大队来了一户上海移民,主人已年过六旬,穿一件大棉袄,少言寡语。这位老人自此在大西北河西走廊的山丹县度过了他一生中的二十年。他就是驰名中国书坛的艺术大师邹梦禅。
那一年县上办《山丹简报》,很多人写了报头字,县委书记刘逢皓都不满意。当时邹梦禅的女儿在县广播站工作,大灶上吃饭时听到这件事,回家来给阿大(父亲)说了,梦禅先生用四种字体书写了《山丹简报》报头,刘逢皓看过后很满意。从此,也改变了他的一段命运。他先调到县印刷厂排版,家也随之搬到县城,后来又调到手联社钟表刻字社刻字,每月能领到三十六元钱的工资。
1966年,他被迁到位奇公社任家寨大队二队,至一九七九年,一住就是十四年。他与人交往少,不和人闲谈,但同社员关系处理得好。有一家的孩子过“百陆”请他一家去吃饭。吃的是长面,香极了,他的女儿至今还记着这顿饭。
那时候农民生活困难。他劳动不记工分,秋收分配180公斤口粮,儿子劳动记工分参加分配。不会做青稞面面条,做出的饭是粥,一锅面糊糊,也没有菜。大麦皮又硬又厚,泡软了搓掉皮煮着吃,得费很大的劲。起初还有从上海带来的味精干,调一点,饭也好吃。后来味精干吃光了就甜吃。幸好有女儿女婿在城里工作,能给一点粮票,兑换点面粉,总算没有挨过饿。夏天老人领个小娃子放牛,十几头牛,还有几头驴。他在山上采些沙葱当菜吃,说是山珍。在湖里挖上些锁阳泡茶喝,说可以补肾。总之,这位老人懂医学,懂天文地理,懂的很多。
邹梦禅先生在艰苦环境中生活,仍不忘对艺术的追求。他做了一个木方盘,把河滩里的沙子洗得净净的,没有一丝儿土,晒干装在盘子里,闲下来就写字。或用手指写,或用木棒子写,也用没头的毛笔杆子写,天天如此。他家除了有两床被子,一口饭锅,还有个木箱子,别无他物。箱子里装着毛笔、刻刀。他惜之如命,走到哪里带到哪里,除了写字就是刻字。他或用沙枣木或用砖头自制章坯,闲了就刻字,刻了磨,磨了刻。队里的人找他刻名章,用自制的章坯子刻,有求必应,不要报酬。现在任家寨村还有邹老先生刻下的名章。我见了三四枚,全是正楷字,隽秀美观,普通老百姓的章子竟是篆刻大师篆刻的,这也是山里人的福气。有人找他写字、写对联,或是写其他什么他从不推辞。人家做了新柜子、新箱子他主动上门刷漆,有时还用不同颜色的油漆写上字,如毛主席的诗《长征》现在还在。有时候还被公社、大队叫上写标语,前几年在位奇街的一道墙上还有他用笤帚疙瘩蘸红土水写的“军民团结如一人”的标语。
学校有位老师经常和他往来,关系很好。他说:“给你写个字帖,以后娃娃们练个字去吧。”这位老师也很细心,把邹梦禅先生写的楷书字帖一直珍藏到现在。这本字帖共四十六页,每页二十四个字,内容是毛泽东主席《沁园春·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十五首诗词。帖末写“一九七二年元月二日书于山丹任家寨”,已成珍品。
1947年夏,邹梦禅先生为我写了一幅中堂,刻了一枚印章,是我的心爱之物,非常珍贵。上海知识青年丁维国是县运输队汽车修理工人,媳妇是售票员,我们经常往来。经他介绍,我见到邹梦禅先生。当我提出刻章和写字的请求后,老人立即答应。几天后就把写好的字和刻成的章给了我。他写的字是杜甫的一首诗。印章是鸡血石坯,上刻大篆“王祝寿藏书”五字。我珍藏了三十多年,经常欣赏把玩。
邹梦禅先生是老一辈著名书法篆刻家。师从章太炎、马叙伦等名家,学识渊博,年轻时就取得很高成就。二十五岁受聘于上海中华书局任《辞海》编辑之一,《辞海》书名就是他题写的。时任职浙江图书馆员,坐拥书城,勤奋好学,天资聪颖,环境造就了一代艺术大师。他集诗书画印于一身,尤工金石,自成一家。
邹梦禅先生的书法篆刻作品永远留在了山丹,他的高尚人格也铭刻在山丹人民的记忆中。
王祝寿 整理
何家医生的传说
霍城何家医生是山丹有名的中医世家,祖传已经有五六辈人了,在张掖、民乐、武威、永昌一带声望很大,上门求医者踏破门槛。
何家医生的家传有四要,即医方择要,地理五绝,针灸和魔法。但至今传给后人的只有医方择要,其他三要都没有传下来。为啥?听听何十三爷的故事你就知道了。
何十三爷是何家医生的创始人,道号叫清真子,名修生,字博学,人称博学先生。
何十三爷聪明好学,医术高明,上门求医者,不说啥病,一看便知,开几服方子吃了就好了。如遇上不愈者,他也一看就明白,不让花钱买药,好言相劝,打发病人回去了。听说民乐曾有个姓杨的病人来找何十三爷看病,何十三爷一见此人便知病入膏肓,就没给开药,赶快打发走了。结果这人刚走到西大河就死了。这是何十三爷行医看病的绝招——观相。
何十三爷为求功名,常在西安会考,走一个来回就是一年。他出门从不带银两盘缠,全靠行医度日。有一次,路上碰见个送葬的,一路走去,棺材里滴着血。他上前用指头点了点血迹,就把送葬的喊住了。问死者何人,说是个女人。又问怎么死的,说养娃娃死的。何十三爷说:“这女人还活着嘛,怎么就下葬?”送葬的人不信。何十三爷便挡住棺材说:“这人我给看,看活了不要分文,看不活不要怨我。”主人家同意了。棺材抬回家去,打开一看,人果然还有气。何十三爷给女人肚子上扎了一针,娃娃就生下来了,大人也活了。人们很奇怪,问他用的啥医术儿?他说:“这叫‘小儿攥心’,针位就扎在小儿虎口上。”又问他路上没见病人,咋知道人还活着。他说只用指头点了地上的血滴便知是活血。这下名声传开了,一针救活了两条人命,人们称他是河西“神医”。主人家感激得不行,硬要送给他银两做酬谢,他仍然分文不收,吃了顿饭就走了。据说,这事被兰州提督知道了,就赠给他“博学”的字名。
遗憾的是他的“神针”没有传下来。咋没有传下来?听先人说是因他扎死过一个人。有一次,一个害心口子疼的人来求他治病,他说明天吃饱了再来。第二天病人来了,问他吃饭了没?病人说吃了,何十三爷就给他扎了针,结果针还没捻出来,人就死了。原来,这病人说了白话,他来时根本没有吃饭。从此以后,何十三爷就再不给人扎针了。按他的说法,扎针这东西包了医生包不了病人,因此,没给后人传教。
何十三爷除了医术、邪法,还会阴阳八卦,是个天生的怪人。他看书不买书,能过目成诵,又擅于万法归综,编成过地理五绝;他还昼看行云,夜观天象,曾亲手编绘过一部“星宿大全”。最后咋没有传下来,就不知道了。
何十三爷聪明一生,最后还是没有求下个功名。人问他为啥没考上举人,他说他是“阴功秀才命举人”,是命中注定没有功名的。
陈希儒 整理
乡村能人的故事
抗日勇士周奇才
周奇才三岁丧父,母子相依为命,在族人和堂伯堂叔的帮助下长大成人,十四岁就去当兵吃粮。在国民党傅作义的部队,由于机智勤快,被提拔为班长、排长。抗战爆发后,多次参加打击日寇的战斗。老母病重每次去信催他回家探母都被拒绝,他回信说:“不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绝不回家。”1942年傅作义的部队在张家川与日本侵略者发生激战,周奇才带领全排战士,冲锋陷阵英勇杀敌,直到弹尽粮绝,与敌人肉搏时,壮烈牺牲。战斗结束后由国民党政府国防部颁发“三等功臣”证书及抚恤金若干。
周象贤义救红军
周象贤家住焉支山周家洼,生活比较宽裕。平时若有谁家生活拮据了,他总是毫不吝啬地接济,遇到保甲长欺压穷人的事,总是挺身而出,找保甲长论理,给穷人撑腰出气,有时甚至不惜拔刀相向,是一位好心的硬汉。
1936年11月西路红军打到河西走廊,一支红军部队的先遣队来到陈户寨子召集穷苦百姓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并给大家分发了盐巴。不料国民党山丹十四民团的探子向张掖的驻军报案。第二天下午大部队向陈户寨子涌来,红军队伍迅速向焉支山转移,在傅家圈与追赶到的敌军发生激烈的枪战。双方都有伤亡,红军队伍且打且退连夜向东迅速转移,两名红军战士不幸腿部负伤,赶不上转移的队伍,隐藏在灌木丛中,躲过了敌军的搜查。由于山高路险,加上敌军人人牵着马,追了一夜也没有找到红军的去向,只好灰溜溜地下山去了。第二天中午两名受伤的红军见敌军退去,相互搀扶着向周家洼走来,周象贤看到两名受伤的红军,就像见到了亲人一样,赶忙跑过去搀扶,因为他知道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人,是好人。周象贤将两名红军战士搀到自家窑洞,藏进地道。然后,周象贤以长辈身份召集周家洼的另三家住户下了死话,说:“谁要是走漏半点风声,谁就不是周家的后代。我非要了他的命不可。”要求人人保密,保护两名红军的性命,并决定每家轮流下山买药给红军疗伤。数日后,经他们精心照料和调养的两名红军的枪伤痊愈了,而且归队心切。于是他们把两名红军打扮成叫花子模样,给了一些钱和干粮、炒面,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送红军战士下山去了。后来,听说两名红军找到了部队,在高台战役中壮烈牺牲了。
巧手周三才
周三才具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的优良品格。他从小就学会了用本地野生的植物笈笈草编制各种生活用品的技术。一年四季不管严寒酷暑,还是风霜雨雪,走东家串西家给人们编制炕席、粮囤、大小筐,盛馍馍用的笸子、笸箩等。他编制的炕席花子小,平整光滑;粮囤子充实耐用,人人喜爱;大小筐和笸子自不必说。他编的笸箩小巧玲珑、花样万千,深得妇女们的夸奖。每当秋收季节,烈日当空,酷热难耐的时候,周三才就用选好后处理过的麦秸没日没夜地编制大沿草帽,他编制的草帽不但能遮阳挡雨,而且美观大方,所以每编制一批,都供不应求地被抢购一空。
有一年正月陈户寨子闹社火,“跑马”节目需要的四匹战马就是他亲手编织、精心裱糊、着色绘制的。四匹战马威风凛凛,栩栩如生,观众无不拍手叫好。
褐匠爷周好才
旧社会,由于生产力不发达,穿衣的布料不但昂贵,而且稀缺,生活较好的人家只能买来甘州、凉州土布做衣服。一般人家只能靠自产的羊毛、牛毛捻线织成褐子做衣裤。
周好才是个心灵手巧的人,从十四五岁起就学会了织褐子的本领,一年四季不分春夏秋冬给周围人家织褐子,大大解决了人们的穿衣问题,人们称他为“巧褐匠”。他能织挑花、斜纹褐子,还能用白羊毛线和黑羊毛线织出各种花纹图案的花褐子。他织的褐子细腻、柔软、平滑、花纹样式多、美观大方,耐穿耐磨,冬穿保暖,夏穿凉快,最受人欢迎。上了年纪以后,人们见面都叫他“褐匠爷”。
神枪手周世俊
周世俊家住焉支山周家圈,焉支山上人烟稀少,时常有狼出没伤害牲畜与人。为了看家护院,周世俊从小就从父亲那儿学会了制造火药、制造散弹的方法,并练习装药、装弹、瞄准、射击。经过勤学苦练,到了十六七岁时,他已练成了迅速装药、装弹、举枪、瞄准、射击的硬功夫,真是枪枪不空,弹无虚发啊!众人称他“神枪手”“忙三枪”,所谓“忙三枪”是说他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刷枪膛、填火药、装弹、射击连放三枪。有一年春天,一只右后腿瘸的独狼在老军大口子河吃掉了两个小孩,失去孩子的人家自然是悲痛欲绝,对那吃人的狼恨不能生吞活剥,但却无能为力。世俊得知后,带上干粮炒面,背着猎枪一个人在森林中寻找独狼的蛛丝马迹,危险、孤独、寒冷伴随着他,但他毫无怨言,他发誓要为民除害,吃点苦,受点磨难算不了什么。他翻过这道梁,爬过那道坡,风餐露宿,艰难地在焉支山中寻觅了三天,突然,有一天他正好看见一只狼在山洼里啃食一头小牛,他不能肯定这只狼是否就是吃掉两个小孩的那只狼,为了不打草惊蛇,他蹑手蹑足地靠近那只狼,二百米、一百米、八十米、六十米……在有效射程内,他扣动扳机,狼中弹了,但没致命,抛下美味呲牙咧嘴地向他扑来,他连忙刷枪堂、填火药、装弹、瞄准,就在恶狼离他六七米远的时候,他扣动扳机,只听“嘭”的一声,恶狼应声倒地。恶狼终于被打死了,检查狼的尸体,发现这只狼的右后腿受过伤,确实是曾经吃掉过两个小孩的那只狼。他为民除了害,脸上露出了憨厚的笑。他休息了一会儿,吃了点干粮。然后,他手脚麻利地剥下了狼皮,装填好弹药,背着狼皮和枪支回家了。
戏曲艺人周世福
周世福,生为长子的他,从能干活起就担起了种田养家的重担,由于家里穷,他没念过一天书,斗大的字不识一个。但他聪明,记忆力很强,小曲儿、戏文什么的只要听过一两遍,他都能熟记于心,戏中的角子他也能模仿得惟妙惟肖,在那一切都听天由命的年代,他的滑稽幽默着实给族人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因为他对曲艺怀有极大的兴趣,就拜师学艺,经过几年的勤奋学习,他学会了吹、拉、弹、唱各种技艺,尤其擅长弹奏三弦,并且自弹自唱。农闲时,他弹着三弦唱着小曲儿,周围总是围着一大群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农忙时,他也是一边干活一边唱着山歌,那悠长而又带着酸涩味的山歌,既缓释了族人们劳作的苦闷和劳累,又表达了生活的无奈和辛酸。
他自弹自唱的《八件衣》《升官图》《打南山》等小曲儿那更是乡亲们喜闻乐见的拿手好戏。
他不仅在地方上唱戏,还远走他乡走街串巷卖艺求生,受到了张掖、山丹、永昌、武威等地观众的好评。
援朝战士周世成
周世成从小给富户放牛放羊,扛长工,身体结实、聪明机灵,1952年参军入伍,次年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部队里,刻苦锻炼,认真学习,因表现突出而多次受到表彰;他还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班长,一天夜里巡逻放哨,活捉一美军俘虏,经审讯,得知了敌军的偷袭计划,有把握地打了一次胜仗,荣立三等功。
周世华 整理
知识出处
《山丹故事》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故事的情况。其中包括传统故事、风物故事、人物故事、动物故事、山丹水故事、幽默故事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张侯福的传说
相关作品
漫话按竺迩
相关作品
理学名人周蕙
相关作品
威远将军武振
相关作品
吴韶伯的传说
相关作品
左宗棠在山丹
相关作品
王开国轶闻
相关作品
周秉谦的故事
相关作品
何克的故事
相关作品
艾黎的“沙漠医院”
相关作品
艾黎和山丹娃
相关作品
邹梦禅在山丹
相关作品
何家医生的传说
相关作品
乡村能人的故事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