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图书馆
山丹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丹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风物故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故事》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2190
颗粒名称:
风物故事
分类号:
I277.3
页数:
80
页码:
077-1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风物故事的情况。其中包括山丹传说、焉支山的传说、哥舒翰和宁济公祠、钟山寺的传说、神钟自鸣的传说、山丹大佛寺的传说、卧佛山的传说、情人峰的传说、焉支山“砚台石”的传说等。
关键词:
山丹县
风物
故事
内容
山丹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河西走廊还是一片浩瀚的大海,海里住着千奇百怪的水族。后来不知什么时候,地壳上升,海水南移,归入大海。那些水族们也都随波逐流,飘然而去。有一只大蛤蟆却说什么也不肯离开自己可爱的家乡,赖在原地不走。水一干,大蛤蟆就被搁浅了,想动也动不了。就这样天长日久,大蛤蟆就渐渐地化成了一座大山。人们就叫它蛤蟆山。大蛤蟆虽然化成了大山,但它那大肚子里装下的水就从它身上许多的窍孔里不停地流出来,形成了很多很多的泉眼,流出的泉水又汇成了无数条玉带一样的溪流。这座山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焉支山。那些溪流汇成了一条大河,向西流去,就是古弱水。
又过了不知多少年月,有一群人来到蛤蟆山下,弱水两岸。他们看到这里山川相依,水流充足,土地肥沃,植被丰茂,既适应农耕又易于渔猎,是生存的好地方,就住了下来。但他们生产、生活技术还十分落后。为了生存下去,他们用磨制的石斧砍柴伐树,用带把的石锄翻土种植,用锋利的石刀刮削农具、摘取谷物或剥杀猎物。他们分工有序,有的耕种土地,有的打鱼狩猎,有的打磨工具,有的烧制陶器,有的砍柴剁草,有的搭建茅屋。到了晚间,他们围在一堆堆篝火旁,敲打着陶罐石器说唱跳跃,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再后来,他们的部落逐渐庞大,就分居在许多地方。如山丹的四坝滩、壕北滩、山羊堡滩等处都有他们生活过的遗址。他们慢慢又学会了畜养动物。开始养羊、养牛、养马。尤其是对马的驯服和使用,加速了他们发展的步伐。
后来人们把他们称作禺支,或月氏。这时候的月氏人已经十分强大,河西走廊西部的张掖至敦煌都是他们的领地。月氏人为了扩大领地,击破敦煌附近的一个小小的游牧民族乌孙,杀掉了乌孙王难兜靡,夺取了他们的土地。从此开始向西扩张。他们的行为激怒了另一个游牧部落匈奴。匈奴首领冒顿单于派遣右贤王大败月氏,并且杀死了月氏王。月氏人只得向西迁徙,寻找新的生活家园。据说到了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附近,居住下来,成为大月氏。有一小部分月氏人向南进入祁连山中,和那里的羌族混合,成为小月氏。河西走廊就又成了匈奴部落的领地。
匈奴是一个十分强悍的民族。不仅打仗非常勇猛,而且有猎头的习俗。在战争中砍下敌人的头颅是荣誉的象征,可以得到部落的赏赐。匈奴人还将敌人的头颅制作成饮酒的器具。相传,匈奴人在打败月氏人后,匈奴单于就用月氏王的头盖骨镶上金边制作成饮器和诸将共饮。被猎杀者的身份越高,所制成的酒杯档次就越高。如果是有身份的人的头骨,往往要镶上金边,甚至缀以宝石。
匈奴有完善的军事装备。马匹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平时作为交通工具,战时则成为战马。匈奴士兵主要的武器有弓箭、弩机、刀、剑、戈、矛、斧、流星锤等。匈奴人不像中原士兵靠盾牌保护自己,而代之以更省劲、更坚固的盔甲来装备自身,即所谓的“尽为甲骑”。匈奴主要靠机动灵活而又强大的匈奴骑兵作战。
匈奴把那座蛤蟆山当成他们的风水宝地。单于的妻子阏氏就住在风景秀丽的山上。匈奴单于认为祁连山是天子之山,蛤蟆山就应该是天后之山。就把蛤蟆山改为阏氏山。又因为山里有一种胭脂草,其汁液可成为匈奴女人的化妆品,就又把这座山叫焉支山。
匈奴单于野心很大,常常觊觎走廊以外的地方,而且多次出兵袭扰。最终惹怒了汉朝一个叫刘彻的皇帝。他派年轻气盛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击败匈奴,把匈奴人赶出了河西走廊,收复了焉支山。单于被迫离开祁连山和焉支山时,仰天长叹“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亡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说明焉支山对他们是何等的重要。
汉军取得胜利后,霍将军在一个雨后的清晨立马焉支山顶,向北遥望,焉支山下,云海茫茫,如丝如絮,远处的龙首山白云缠绕,若隐若现,只露山巅,巍峨高峻。这时红日东升,照得山峰一片火红,白云红峰,无比壮观。霍将军脱口而出,“此山如丹,美哉壮哉!”也许这是“山丹”这个地名最早的源头。
龙山如丹,成了山丹一景。每每雨后初晴的早上,山脚白云缠绕,只露山顶,旭日东升,红光普照,显出红色“山”字,实为奇景!
关于“山丹”,还有一说,山丹古城原在焉支山谷地临近钟山寺的地方。早晨太阳一照丹碧相间,像个“删”字,就叫“删丹”。后来又转了音,叫“山丹”。
史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以晓日出映,丹碧相间如‘删’字,故名。
还有传说,说焉支山上开满鲜红的山丹花,老百姓就以花为名,把这里叫山丹了。
三种说法,难以考证哪种正确,但这种种传说,却给这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增加了无限的神秘与魅力!
郭勇 整理
焉支山的传说
河西走廊中部的焉支山,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曾经有过“中国十大文化名山”之誉。但有人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是空穴来风、故弄噱头。其实不然,当你真正了解了这座山之后,你就会为这座山丰富而厚重的历史事件和人文胜迹大吃一惊。春秋时期,这里是乌孙、大月氏等民族相互争夺轮番盘踞的草原。秦汉时,焉支山落入匈奴之手。公元前121年之后,河西走廊和焉支山纳入汉朝版图,这里就成了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碰撞区,也成了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汇合区。再后来,隋炀帝在这里举办万国博览会,哥舒翰修建钟山寺,李白、王维、韦应物、岑参、陈子昂等大诗人吟诵唱和,无不给这座山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象。焉支山,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山。
焉支山的历史辉煌灿烂,还得从匈奴时期说起。当时,掌管这片草原的是匈奴领袖头曼单于的一个得力亲王,也就是浑邪王的父亲或祖父。头曼单于有好多阏氏,各个都很漂亮。其中的一个阏氏很有心计,她为自己儿子惦记上了太子的位置。这个阏氏据说是个乌孙人,进帐不到一年就生了个大胖小子。这可把头曼单于高兴坏了。于是,这个女人凭借着自己的容貌姿色愈发得到头曼单于的宠爱。那个孩子也是乖巧伶俐,很讨头曼的喜欢。但匈奴王室的规矩和其他王国的规矩一样,太子只有一个,这是谁也不能更改的事情。为此,这个女人便动起了邪念。
她想让太子离开王室或消失。
那个太子就是匈奴王子冒顿。
冒顿才十几岁,他当然不懂得大人们之间的钩心斗角。但冒顿的母亲却察觉到了,她就悄悄地告诉冒顿,要他处处留心,不要惹这个女人生气。这个阏氏尽管觊觎了很久,但还是想不出好办法。她也不敢贸然出手杀掉太子。就在这时候,发生了匈奴和月氏互派“质子”的事情。质子,就是把自家的孩子质押在人家的手里,以保证某项事情的顺利进展。于是,冒顿去了数千里外的月氏国做“人质”。
这个乌孙女人的计策得逞了。于是,她就放开手脚开始经营自己的势力,一旦时机成熟,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扶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至于冒顿的死亡,在她看来那是迟早的事情。只要她设局挑起两国之间的争端,太子就死定了。但她的如意算盘没有得逞。因为,月氏国王明白,一旦冒顿的安全出了问题,两个国家的安全就会出现问题。所以,他把冒顿很好地保护起来。
几年之后,匈奴内部发生了一些变化,冒顿的安全问题受到了威胁。冒顿随时都有被杀掉的可能。但是,这时候的冒顿已经长成了一个身材魁伟、武艺高强的青年了,一般人想杀掉他,也是不容易的。冒顿当然知道自己的处境危险。就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从月氏王国神秘地消失了。几天后,冒顿出现在河西走廊的焉支山下。
焉支山是匈奴的地盘。从月氏国到焉支山有三四千里的路程,冒顿是怎么在既没有月氏国出关关牒也没有匈奴王国入关关牒的情况下来到焉支山下的呢?
原来,冒顿盗了月氏国王的汗血宝马,翻山越岭,日行千里,从荒无人烟的戈壁深处一路向东,来到了焉支山下。这也是焉支山有汗血马的来历。
冒顿回来了,但让他想不到的是,他在西域做“质子”的这些年,头曼单于因为迷于声色,又娶了几个年轻漂亮的阏氏。那个想谋害他的阏氏,也培养起了自己的势力。这时候,冒顿的母亲也死了。更可怕的是有人说他有反心,甚至给他戴上“叛国”的帽子。他现在贸然回来,等于是自投罗网。
焉支山是老浑邪王的驻牧地。老浑邪王是冒顿的心腹将领。他知道冒顿回来这件事情之后,非常吃惊,也非常震撼,认定冒顿日后必成为匈奴的一代霸主。于是,他冒着被戴上“窝藏潜犯”罪名的危险,把冒顿藏匿到焉支山里一个牧人家里,静观事态的发展。
那个牧人住在焉支山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
老牧人家里有一儿一女,儿子和父亲在山里放牧,女儿和母亲料理家务。焉支山上松林密布,水流潺潺,奇花异卉争奇斗艳。山里产骏马,也出美女。老牧人的女儿长得非常美丽,与冒顿一见钟情,不到半年,冒顿就和那个女子成了夫妻。这是冒顿的第二个妻子,他的第一个妻子在月氏国。这段姻缘的促成,其实就是老浑邪王的一个精心安排。
俗话说,吉人自有天相。第二年春天,那个欲置冒顿于死地的乌孙女人无缘无故死了。于是,冒顿自然而然地回到了匈奴王室。冒顿的妻子也就成了太子妃。又过了几年,匈奴内部便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鸣镝事件”。冒顿使人杀死自己的父亲头曼单于。
他弑父为君,成了匈奴的最高统帅。那时候,匈奴的力量并不是北方最强大的,汉朝在南面,月氏、乌孙等十几个小国家在西边,东边的东胡对他更是虎视眈眈。冒顿有一种夹缝中生存的危机感。好在南边多年来一直是战争连年不断,秦王朝、项羽、刘邦等打得一塌糊涂,根本无暇顾及北方地区,这就成了匈奴发展的一个好机会。东胡的国王听说头曼单于死了,欺冒顿是个新君,就派使者来向他索要牛羊。冒顿答应了。过了一年,东胡使者又来索要他的千里宝马。冒顿也答应了。又过了一年,东胡的使者又来索要一个后妃。群臣愤怒了,请求冒顿出兵,冒顿说,咱们是邻居,是好朋友,怎么能舍不得一个女子呢?就答应了东胡的要求。这件事《史记·匈奴列传》中也有记载,原话是“奈何与人邻国爱一女子乎?”可见冒顿的韬光养晦之能。可这件事还是让冒顿很犯愁,派谁去呢?这时候,冒顿的第二个阏氏走过来了,就是那个焉支女子。她说东胡贪得无厌,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会把我们搞垮,会使我们的人民和部队失去信心。“让我去吧,我去帮你除掉东胡。只有我去,将士们才能受辱用命,帮你成就大业。”冒顿很受感动,含着泪答应了。第二天,阏氏就出发了,踏上了去往东胡的道路。阏氏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第二年,东胡的使者又来了,让冒顿把东边的那片土地腾出来给他们。匈奴和东胡之间有一片空旷的土地,几近千里。这时候,匈奴的国力已经强大了很多,冒顿就在大帐里和群臣议事。有人提议,那片土地没什么用,光秃秃的不长草,就给他们算了。冒顿一反常态,剑眉倒竖,说:“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我们没有资格随便出让一寸土地。”当场斩杀了东胡的使者,祭旗出兵,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就荡平了比自己强大10倍的东胡。这些,当然与冒顿的阏氏派人送来的情报和她利用女色麻痹敌人、将士们誓死杀敌报仇雪恨有直接的关系。再后来,冒顿在山西一个叫白登的地方,率领精兵四十万,把汉高祖刘邦围了个水泄不通。这是后话,这里不表。
冒顿的这个阏氏她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做代价,换回了更多家庭的幸福安宁,成就了匈奴的辉煌和强大。匈奴强大了,冒顿成了中国历史上很了不起的部族领袖。
所有这些,都与那座山有关,与山里盛产的马匹有关,与焉支山里的那个女子有关。冒顿非常思念那个阏氏,为了纪念那个阏氏,匈奴就把阏氏生活过的那座大山更名为阏氏山。
阏氏山就是现在的焉支山。焉支山上的焉支草,就是阏氏精魂的化身。
周步 整理
哥舒翰和宁济公祠
大唐天宝六年(公元757年)冬夜,天还未亮,肆虐了一夜的北风总算是停了,可雪依旧下得很大,鹅毛般的大雪洋洋洒洒地落着。
好大的一场雪!哥舒翰独自一人静静地立在漫天大雪中,只觉得漫天冰雪正慢慢浸过来,有种彻骨的寒冷。前面看不清路,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
无论如何,也要找到回去的那条路,他想不起要去找的那个地方到底在什么方向……
雪雾里隐隐出现一个身影,向他走来。似乎隐隐地叫着他的名字。似真似幻,可是脚却陷在深雪里,一动也不能动,眼睁睁地看着那黑影慢慢逼过来,冷汗浸透了身上的衣裳……
“将军,将军!”一阵急促的声音打破了原有的宁静,哥舒翰蓦然睁开双眼,一翻身从床上跃起,怎么了?看窗纸上已经是白花花的一片,外面的雪正下得紧……
“出什么事了?谁在喧哗?”哥舒翰一边询问侍卫,一边匆忙地穿着衣服……
“报告将军,是宁小将军。”侍卫应声答道。
“是宁如潮?”哥舒翰连忙问道,心中顿时掠过一丝不安……
“是。”
“他怎么回来了?出什么事了?”果然是宁如潮,哥舒翰心中不仅咯噔一下,难道……
“神威城失守了”,侍卫吞吞吐吐地回答道。
“什么?快把他叫进来!”听到这里,哥舒翰倒吸一口凉气。这些年大唐帝国和吐蕃打了很多仗,双方胜负难分。虽然大唐国富民强,在战场上拥有一定的优势;但吐蕃军队凭借青藏高原,步步为营,把大唐帝国拖在战场上苦不堪言,边疆老百姓更是民不聊生。去年,大唐不惜重金修建了神威城,像一把尖刀插向吐蕃……
一股彻骨的寒风裹挟着一个浑身是雪的人冲了进来,来人伏地大哭:“将军!将军!神威城失守了!”
“神威城失守了?宁如海现在在哪?让他来见我。”
“我哥已战死沙场了!”宁如潮带着哽咽回答道。
“神威城现在怎么样了?”
“启禀将军,在下回来时战事已接近尾声。只听见西城的赵将军所部仍在抵抗,恐怕现在也是凶多吉少了,其他地方已听不到喊杀声了。”
“偷袭你们的吐蕃军队有多少人?”
“不、不清楚。我在睡梦中惊醒,看见到处都是吐蕃军队。大概……大概不少于四五千人!”
“哦,是这样,如果让你带领我军前去,你可愿意?”
“末将愿往!”
“好的,那你先下去好好休息,等候命令。”
“来人,去把陇右十三鹰找来。”
“是!”侍卫应声退下。
此刻,哥舒翰望着漫天大雪,往事又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大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他的父亲哥舒道元去世。按照汉家礼节,他必须在长安客居三年。在长安三年里,他深深地感受到寄人篱下,备受歧视之痛。心中暗暗下定决心,要做一番大事给那些达官贵人瞧瞧……
三年后,哥舒翰完成守节后来到河西节度使王倕帐下从军,受到王倕重用,迈开了人生的第一步。后来,王倕提拔他为左卫郎将,在焉支山下训练陇右铁骑。
焉支山上,松柏苍苍,草木葱茏,云蒸霞蔚,气象万千。焉支山下,军旗猎猎,旄头弩牙,吼声震天……
这里的三年,是快乐的三年,是流血流汗的三年,也是充满希望的三年。就是在这里,他和他的兄弟们成为陇右十三鹰,一起南征北战,建功无数……
“大哥,我们都来了!”
一句话,把哥舒翰从遥远的思忆中拉了回来。哥舒翰回过神,看了看眼前的十一位兄弟(除哥舒翰和刚刚战死的宁如海,其余共十一人)静静地说:“神威城失守了!二弟宁如海也已战死!你们可曾听说?”
这十一位兄弟互相看了一眼,三师弟静静地答道:“我们已经知道了。”
“神威城失守了!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神威城失守,大唐与吐蕃的军事形势将发生逆转,吐蕃将会趁势南下……”
屋里静悄悄的,没有一丝声响。所有的人都沉默了,神威城失守了,宁师兄战死了。这一切的一切宛如一个恶魔张着血腥大口咀嚼着每一个人的心……
“现在我研究了一下战场形势,决定重新夺回神威城,为宁师弟报仇。”
“好!”“好!我们这就去”……大家齐声应和。
“慢,大哥,我们切不可鲁莽行事。”
“六弟不必担心。此事我已考虑再三。现在吐蕃军队偷袭神威成功,实属侥幸。现在大雪封山,我们的军队距离神威城只有四十里的路程。可是吐蕃援军距离神威城却有百里之遥。倘若我们夜袭神威,必将一举夺回。”
“好,就听大哥的,夜袭神威城!”
“那好,那我们来研究一下军队部署。”……
雪后的夜幕下,一支神秘的军队在这片旷野上蜿蜒穿梭……
正如哥舒翰的预料,神威城里的吐蕃军队毫无防备。他和他的弟兄们突袭成功,杀得吐蕃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一举夺下神威城。
两年后,也就是大唐天宝八年,哥舒翰率军攻下石堡城。自此以后,唐军遏止住了吐蕃军队对大唐的进攻。
诗人李白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极大地赞扬了哥舒翰的军事才能。
天宝十三年七月,哥舒翰在新收复的九曲设置了洮阳(今甘肃临潭西南)、浇河(今青海贵德境内)二郡,成立了宛秀、神策二军。
自此以后,河西陇右地区的局势开始改变,长期饱受战争动乱的西北边疆人民的生活开始安定下来。当时史书记载,“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充分肯定了哥舒翰结束了西北边区多年的动乱,使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裕的事迹。为感谢哥舒翰的功绩,有人赋诗一首:“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天宝十三年,唐玄宗诏封焉支山神为宁济公并敕令哥舒翰兴建宁济公祠。哥舒翰领命,夜以继日地工作。同年秋,焉支山上的宁济公祠建成。哥舒翰邀请当时的名士杨炎为其撰写碑记以示纪念,杨炎曰,“西北之巨镇曰燕支,本匈奴王廷。昔汉武纳浑邪,开右地,置武威、张掖,而山界二郡之间。连峰委会,云蔚岱起;积高之势,四面千里”,“议夫此山,天合气以正秋方,地与神以主西国”,“其封对为宁济公,锡之盘带,备厥礼物,诏邦牧太子少保哥舒套卜吉日,筑祠于高麓之阳”。斗转星移,王朝更替,兴衰沧桑,宁济公祠虽已被历史淹没,但皇帝封焉支山神和哥舒翰修建宁济公祠的故事至今在民间流传。
唐华 整理
钟山寺的传说
“自古名山孕宝寺,香烟袅袅人如蚁,松柏笑迎天下客,禅师壮举感人泣。”
这四句歪诗,说的是中外遨游之士慕名前往焉支山瞻仰钟山寺的趣事佳话。钟山寺因钟禅仙师而得名。那钟禅仙师又是何许人呢?听我慢慢道来。
很早以前,丝绸之路上的焉支山,草木葱茏,松柏长青,繁花似锦,艳丽迷人。焉支山北麓有个不大不小的村子,被茫茫林海锁得严严实实,被馥郁花海遮盖得密不透风,这个村子叫芳草村。村里住着上百户人家,他们上山砍柴打猎,采果酿酒,男耕女织,过着安宁幸福的生活。
有一年的新春佳节,乡亲们合村欢庆,载歌载舞,辞旧迎新。就在人们沉醉于节日的欢乐时,突然,村里出现了一个妖怪。那妖怪,身长三丈有余,身上花纹斑斓,两眼像火盆,嘴似簸箕大,血淋淋的红舌头有三尺来长。它裹着一股腥风闯入人群,将一个眉清目秀的少年摁倒在地,张开血盆大口吞进肚里去了。人们一个个呼爹唤娘,吓得四散奔逃。妖怪走后,村里的长者召集大家出谋献计,宰猪杀羊,献牛献马,乞求妖怪大发慈悲。谁知越是这样,那妖怪越发逞凶,害得乡亲们田园荒芜,无以为生。长者再次召集父老乡亲商议,决定在每年六月六善男信女求儿女的日子里,选一对童男童女进献妖怪。这时,只见人群中走出一位叫魏仁善的老人,他坚决反对这种无知也无益的做法。面对长者的诘问,魏仁善又拿不出个高招儿,只得回家来和儿子商量。
魏仁善的儿子玄武自幼习武,武艺超群。玄武白天上山打猎砍柴,给爹爹采集草药;夜晚,废寝忘食钻研天文地理,孜孜不倦替爹爹誊写医药著作。他为人谦逊诚实,淳朴可爱,勤奋好学,机智勇敢,村里的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欢他。
自从村里出了妖怪,玄武就一心研究降妖的法子。村子被妖怪惊扰得鸡犬不宁,乡亲们想起被妖怪活活咬死的柴夫牧童,心中有说不出的忧愤和悲伤。玄武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心里急得火烧火燎,下定决心要为乡亲们除掉这个祸害。
魏仁善和儿子商量了半天,也没有想出除妖的好办法。玄武提出,只能舍命和妖怪决战。一天,玄武吃饱喝足,乔装打扮了一番。他散发披头,戴上一副可怕的面具,穿着五光十色的艳丽衣裳,手持两把钢刀,守在村口,等候那个妖怪的到来。左等不见,右等不来,正当他饥肠辘辘,倦意绵绵之时,忽然天地间狂风大作、暴雨如注。他急忙藏到树丛中,偷偷地向远处窥探。不看则已,一看让他心惊肉跳。只见远处,一个蛇妖正向村口逶迤而来。蛇身鳞纹陆离,光焰万丈,两眼喷火,獠牙巨齿。玄武不寒而栗,他紧握钢刀,鼓足勇气,睁圆双目盯住妖怪。但见那蛇妖快到村口时,隐去原形,化作一袅娜美人向村中走去。玄武怕村人不辨人妖,为其所害,不顾自己安危,一跃而起,手持双刀,向蛇妖砍去……霎时间,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昏惨惨黑云遮日,呼啦啦天摇地崩,花草枯萎凋零,虫鸟销声匿迹。双方恶战了几十个回合,玄武渐渐体力不支。蛇妖瞅准机会,将巨尾猛扫过来,玄武猝不及防,被蛇妖打下悬崖,晕厥过去了。玄武恍恍惚惚,神差鬼使,来到一个昏暗的地方,只见有神兵天将腾云驾雾,威赫赫宣告天旨:“美女蛇乃修行五千年之蛇精,道行深远,神通广大,你法术浅薄,势单力寡,斗它不过。然,此妖不除,日后殃及四方。为了使生灵免遭荼毒,即日午时三刻,雷击蛇精,为民除害。念你智勇超群,降妖除患有功,特告你即刻携带家眷投奔他乡,切不可走漏风声,倘若违背天意,泄漏天机,将自招其祸,葬身于火海……”
“呱,呱”,一只凶恶的老鹰站在松柏上惨叫,仿佛一个恶鬼敲击丧钟。噢,是做梦了。玄武揉揉惺忪的双眼,竭力使自己镇静。梦中的一切萦绕脑际。玄武预感事态不妙,大步流星地走进村子,不顾饥渴疲劳,挨门逐户奔走相告。全村人扶老携幼悄然离开了村子。然而,就在他送最后一批乡亲离开村庄时,巨蟒张着血淋淋的大口向他扑来……
“轰隆”,一声炸雷,震得人肝胆俱裂,乡亲们回头望去,美丽的芳草村变成了一片火海……
悲切切,揪心疼!老年丧子,青年丧夫,这是多么悲痛的事啊!魏仁善老人和身怀有孕的儿媳痛不欲生。乡亲们也纷纷落泪,连三岁的娃娃也哭哑了嗓子。哭了劝,劝了哭,乡亲们总算劝住了老人和他的儿媳妇。老人带着村里的男女老少,一步一滴泪,一步一回头,凄凄惨惨离开了世世代代休养生息的芳草村,顺着崎岖蜿蜒的羊肠小径,翻山越岭,向焉支山深处走去。
老人和乡亲们脚踏灼土,头顶烈日,走呀走,翻过叶家山,来到西石关。这里怪石嶙峋,各具形态,千年古藤,纵横交错,道路陡滑难行。魏仁善老两口扶着身怀有孕的儿媳艰难地行进。爬上一山又一山,媳妇两腿酸疼,大腹沉沉,脸色煞白。她实在走不动了,好心的乡亲就背着她走。翻过西石关,趟过寺沟河,穿过马莲沟,终于来到风景秀丽的天圣圈。乡亲们来到这里,结茅为庐,凿洞为穴,开荒耕地,休养生息。一天,就在老人和乡亲们谈笑中,隔壁传来了呻吟之声。片刻,传来一声婴儿清亮的哭声,一个小生命诞生了!这声音仿佛不是来自儿媳的产房,而是发自老人的心房。一个老妈妈风风火火跑来报喜:“仁善爷,生了,生了个棒棒的小子!”有了孙子,地里的活,家里的事,全落在老人身上。两年后,小孙子已经满地乱跑了,老人的心里乐开了花,为了纪念死去的儿子,老人给孙子取名“蛇英儿”。蛇英儿聪明伶俐,乖巧可爱。
天有不测风云,儿媳妇染上了风湿,几乎不能下地干活了。仁善爷既要为儿媳扎针熬药,又要洗衣做饭,照看蛇英儿。慢慢的,“年轻媳妇守空房,半百公公里外忙”的闲言碎语就在村里传开了。村里人也开始疏远他们一家人,仁善爷下地干活,大人们远而避之;走在路上,顽童投草掷石。老人百思不得其解,究竟是怎么回事?自己哪里得罪乡亲了。
千夫所指,不病也死,老人仿佛犯了滔天大罪。无缘无故遭猜疑,污言秽语被诽谤,比当年失去儿子还痛心哩。他抱起孙子亲了亲,望了望瘫病在炕头的儿媳妇,硬了硬心,终于决定离开无依无靠的孤儿寡母……
离开天圣圈后,他来到了焉支山一处风景秀丽、山势险峻的地方出家修行,皈依佛门,取法号“钟禅”。平日里,钟禅法师采集山上生长的几百种草药,如大黄、黄芪、沙参等,炮制成灵丹妙药,行医治病,救死扶伤。
此时,河西走廊瘟疫四起,有的村庄几乎人都死光了,田园荒芜,尸横遍野。甘州城里一位女人翻山越岭,抱着孩子来到山中找钟禅法师治病,山高路远,坡滑难行。走呀走,不小心被石头绊个趔趄,双手一松,孩子掉进了万丈深壑,这突如其来的不祥之灾,似万把钢刀刺进了女人的心。女人哭得死去活来。“妈妈,妈妈”,突然听到孩子的叫喊声。女人猛一回头,看见钟禅法师双手抱着孩子向她走来,孩子伸着两只小手呼唤着妈妈。啊,自己的孩子,掉进深壑竟安然无恙,她双手接过孩子,千恩万谢,叩首拜谒。
这振奋人心的喜讯,闪电般传遍了甘州城,传遍了丝绸之路。钟禅法师,名扬河西三千里,誉满漫漫丝绸路。天下的瘟疫患者,不怕路遥山高,千里迢迢登门求医乞药,山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钟禅法师有求必应,来者不拒,精心治疗,去疾除恶。没多久,焉支山里疾病不生,丝绸之路瘟疫匿迹。
一天夜里,蛇英儿做了个美妙的梦,梦见爷爷背一包大果子来看他,爷爷拿出最大最大的花红果子给他吃。那果子个儿比西瓜还大,还甜。蛇英儿舍不得吃。爷爷说:“吃吧,吃吧,吃了果子,快快长大,好好养活你妈……”
第二天,钟禅法师果然背着个大包子来看他了,包里装着三服药。钟禅法师亲自煎药,药香味冲出茅草屋,弥漫着整个村庄。蛇英儿的妈妈喝下这三服药后,大病痊愈,体力逐渐恢复,没有多久,就能下炕做活了。
蛇英儿见妈妈做好了饭,热腾腾,香喷喷,就赶快去叫爷爷吃饭。可是蛇英儿找遍了家里的前前后后,都没有找到爷爷。他就大声喊呀,在村子里四处找呀,却都没有找到爷爷……
天圣圈的乡亲们,内疚羞愧,便结伴来向钟禅法师负荆请罪。当乡亲们来到时,钟禅法师已化成了一块巨石坐像,石上长一棵沧桑古松,坐像前放着凝聚了法师一生心血的结晶《药经》。为了纪念解人之危、救人之难的钟禅法师,芳草村的乡亲们在山里修建了一座寺院,并以法师的名号命名为“钟山寺”。钟山寺气势宏伟,风景秀美,每年农历六月六众多香客接踵而至,祈福避祸,求子消灾,无不应验。焉支山庙会一直延续至今。
林茂森 整理
神钟自鸣的传说
从前,山丹钟鼓楼巷里的那条路是车道,一天到晚马车、驴车来往不断,路面上压出两道深深的槽。渐渐的,槽里露出只耳朵尖儿,好奇的人们便拿来家什挖,越挖耳朵越大,后来又露出一只耳朵,挖到底,挖出一座几人才能合抱的大铜钟,钟的形状像瓮缸,外表光滑,黑灰色,上面铸有“沙洲都督索允”几字。当时大家商量把钟安置在什么地方合适。十几个壮实汉子拿木棒绳子来抬钟,众人抬它不起。一些道人和尚口念经文,请钟上庙堂,钟不愿意。请钟进寺院,钟不愿意。请钟上擂台,钟才愿意,一抬就起,上了擂台。第二天清晨,擂台上便响起洪亮的钟声。擂台下住着一位田老汉,他闻听钟声,上到擂台上观看,只见擂台空无一人,铜钟自鸣,大为惊奇。相传开来,人们都称铜钟为神钟。
钟锣巷是钟姓第六代钟琴老人的先祖从“融家衙门”(又叫下衙门)后代那里买来的祠堂。《山丹县志·附录补遗》“武宦”录称:“明,融魁,原籍湖广人,元朝义军头目,至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授武德将军,世袭千户。”王家什字和东街融姓即融魁后代。传说这口大钟是武德将军从沙洲(今敦煌)请来的,以“醒世一方地脉”。
此后,神钟每到初一和十五便响起洪亮、悦耳的声音,其他寺庙里的钟遥相呼应,响成一片,远近十里的人们都能听见。有人相传,神钟不击本是子母钟两座,擂台上的是子钟,母钟至今未露面。
后来还有一位没耳朵吃斋的王姓老人住在擂台的房子里看护神钟。据老辈人讲,神钟只有几次不击自鸣:一次在刚出土的第二天,一次在1927年发生大地震前。
神钟自鸣的传说代代相传。1926年正月初八,马仲英到了山丹城,在碗窑沟龙家门前的小土丘上看山丹城时,神钟响后随即升起状似锅盖的一团黑气遮天蔽日,根本看不清进城的方向。过了两炷香的功夫,县城上空才慢慢云退天晴,马军才从西关进了城。
1936年,马步芳队伍的飞机来轰炸正驻扎在山丹城的红西路军,飞机在山丹城上空飞来飞去,就见有一把大伞罩住山丹,怎么也炸不上,机上人员便用照本机拍下这一情景。马步芳得知那保护伞即是擂台上的铜钟后,认定是一座神钟。动了心思,立马派马步青和袁耀庭前来看神钟,当时就住在钟琴老人家里。看过钟后,派人到武威专门缝制了黑平绒钟罩子,又出动一连兵力、汽车,把车从慢道开上去停在钟底下,钟无法摘下来,从财神楼底下蒸笼匠何德福的铺子里拿去锯子截断横梁,钟落在了汽车里。当时把车轮胎压扁了,硬拽强拖地拉走了。当车开到定羌庙时,汽车的大梁折了,马步青三换汽车把钟运到了武威。后听说又想方设法把钟拉到了青海老家。
据考证,山丹神钟现今珍藏在西宁博物馆。
袁学儒 整理
山丹大佛寺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家老两口子,生下了一个儿子,视为掌上明珠,疼爱有加,但教管不足。从小娇生惯养,养成好吃懒做、东游西逛、不务正业、不敬父母的恶习。儿子十几岁时,老头病故。临终,老头给老太留下两个钱袋,说,一个是母子二人生活的费用,一个是留给儿子成人后做生意的资本。还告诫说,如果儿子仍不学好,这笔钱宁可埋在土里毁掉,也不能助纣为虐。说完,老头就死了。
老头一死,儿子更是无所顾忌,花天酒地,不思进取。终于坐吃山空,把老头留下的生活费全部花光了,儿子就开始打骂母亲,逼要钱物。老太太好几次想把另一笔钱给了儿子,可最终还是忍住了。儿子见母亲的油水已被榨干,就去结交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开始偷盗、抢劫。老太太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可是没有办法。后来儿子犯事坐牢。几年出来,觉得再这样下去也不是长久之计,就想出去学点技术养家糊口。
虽说儿子忤逆不孝,但儿子走了以后,母亲还是朝思暮想,为儿子上香祈祷,保佑平安。
儿子走了多日,来到一家投宿。这家也是母子二人。母亲病瘫在床,儿子昼夜守候,端屎端尿,无微不至。很多村民前来探望,送衣服的,送粮食的,送柴火的,帮助耕地的,人们都夸老人的儿子孝顺善良。
儿子很惭愧,就离开这家继续游走。又走了一些日子,来到山丹境内瞭高山下的一个村子。看到村口坐一老人,鹤发童颜,仙风道骨。有好多人前来算问前程。儿子也前去请教。老人问完情况说,不是天不佑你,而是你不敬天。从今以后改邪归正,拜佛向善,好运就会在前面等你。儿子说:“请师傅指点名山名刹,我好前去拜佛求经。”老人说,“天在头上,佛在心中。你果真要向善拜佛的话,看到一个翻披蓝衫,手提素鞋的人,就是活菩萨,真佛”。
儿子听罢,就走了。又转悠了一些日子,盘缠花尽了,也没有学到什么技术,无奈中只好回家了。到家已是深夜,看到母亲房里还有灯光,就去敲门。
老太太思儿心切,不能入睡,正在昏暗的油灯下给儿子锥鞋。突然听到熟悉的敲门声,知道是儿子回来了,急急忙忙披上衣衫,顾不上放下手里的鞋子,就去开门。儿子进得门来,看到母亲翻披着衣衫,手拿鞋子的模样,不正是那个老人说的真佛吗!儿子此时恍然醒悟,倒头就拜!
母亲见儿子扑倒在地,以为儿子在外面受了刺激或是患了重病,猛然受到惊吓,跌倒在地,一病不起。儿子见母亲病倒,觉得不仅不是活佛,反而成了累赘。几天之后就把老人的指点忘得干干净净。母亲的病一天比一天严重,在临终的时候,嘱咐儿子要浪子回头,好好做人。正准备把那笔钱交给儿子的时候,儿子说,“你要真心疼儿子,你就答应我一件事情。”老太太点头。儿子说:“我不想伺候你了,你也不要再拖累我了。”母亲知道了儿子的意思,流泪答应了。说:“为了不要让人知道你的不孝行为,那就以给我治病为名,把我背到深山了扔了吧,死到家里你也没钱发送。”儿子说行。晚上儿子就背着奄奄一息的母亲去深山老林。一路上老太太挣扎着把事先装在怀里的豆子撒在路上。儿子发现了说,“你是不是想把别人引进来?”母亲说,“天黑林深,怕你迷了路,给你留下回家的记号”。儿子听了良心发现,愧悔万分。折头把母亲背回了家,像那个老人说的,把母亲当神仙一样敬奉着。老太太看到儿子真心诚意地改邪归正了,把那笔钱交给儿子就去世了。
儿子追悔莫及。为了弥补对母亲的亏欠,就用木头刻了一个母亲像,早晚供奉,虔心忏悔,真诚向善。用那笔钱精心耕作,扶困济贫。真是老天有眼,种啥成啥,养啥成啥。几年过去,成为地方首富,娶妻生子,家道兴旺,人人赞誉。为了宣扬孝贤,他来到受教的瞭高山下,选了一块宝地,用全部家资,修了一座寺庙。请了名师,塑了佛像,广施善缘。据说这就是山丹大佛寺。
刘海燕 整理
卧佛山的传说
山丹大佛寺坐西向东,背靠瞭高山,左傍祁店水库,右连清泉圃田,与龙首山南北相望。从瞭高山向北望去,龙首山就像一座天然佛像,头东脚西,安详仰卧,真正的天造地设,鬼斧神工!日出之时,全身艳若赤霞,周身彤红;日落之际,背后霞光万道如同灵光显现。不管云聚云散,日出日落,也不管风寒露冷,雷狂雨暴,都那样安详静卧,一睡万年。天然卧佛,世上仅有,所有看过的人,无不叹为观止。关于卧佛山的来历,还有一个凄美的故事。
相传远古时代,祁连山积雪深厚,冰川广布。每当盛夏,千峰消融、万壑争流,弱水(今山丹河)浩浩荡荡从祁连山北麓奔涌而下,过龙首山汇入黑河,形成湖川密布的水乡泽国和森林繁茂、水草丰茂的沃野绿洲。后来,大禹凿开了合黎山峡口,“导弱水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一路向西,使瀚海戈壁变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绿洲。
当时,大禹少子受封管理黑河流域,被尊称为河宗。他的子孙后代在河西走廊生存下来,据说就是后来的月氏。
传说周穆王西巡到了黑河流域,途经弱水河畔,看到两岸山清水秀,碧草连天,羊肥马壮,就下马休憩,在这里接见了蒯邦(河宗子孙),蒯邦敬献穆王豹皮十张良马二十六匹,穆王大喜,将所猎白狐、黑貉祭于河宗之墓。并赐予蒯邦玉璧一幅。蒯邦是一个清廉的官员,他没有把玉璧据为己有,而是把玉璧连同五十具全牲一起投入弱水之中,保佑他的子孙平平安安,世世代代兴旺发达。谁知投入河中的玉璧被一黑色水蛇吞入腹中。经历了不知多少年,黑蛇汲取了玉璧的灵气,得了仙气成了妖精。在河水里兴风作浪,在陆地上横行霸道。
黑蛇精看中了山丹这片草丰水美、牛羊成群的好地方,在龙首山、山丹河一带肆意横行,吞食牲畜,所到之处,草木枯黄,瘟疫流行。它还要让当地老百姓不时供奉童男童女来享用,害得民不聊生,老百姓纷纷逃避他乡。
一日,一位得道高僧云游至此,见此处土地肥沃,但却人烟稀少,百姓生活艰难困苦。看到此情此景,高僧问其原因,可当地老百姓躲躲闪闪,吞吞吐吐,好像有难言之隐。高僧见状,心中甚是不解,就再三询问。众人把他带到一位须发俱白的老者跟前。老者长叹一声道:“师傅化缘完了,快快离开吧,此地不宜久留,免得丢了性命。高僧听此言道:“老僧远道而来,看到此地有佛光自西南山上升起,乃风水宝地,但西北方向却有妖气缭绕。请问老者有何难言之隐,出家人慈悲为怀,超度众生脱离苦海,你不妨告诉我,看我能不能帮忙解脱。”老者听他如此之说,觉得此人可能是个得道高人,就把黑蛇精害人之事说了。
高僧得知是一条黑蛇精在此兴风作怪,便决心为民除害。他嘱咐老者准备祭祀,选出一对童男童女,引诱黑蛇精出洞。祭祀地点选在龙首山对面的瞭高山下,而不是黑蛇精常常出没的山丹河畔。童男童女一定要是同年同月生,并且是鸡年出生的。摆好祭品后,就让老者带领族人离开,躲进胭脂山中三个月不能出山。那两个童男童女的家人因担心孩子,哭哭啼啼不愿离开。高僧就让这两个孩子的父亲,穿上佛家袈裟,手中拿着佛珠,扮作僧人一同留下。为了防止被黑蛇精伤害,身上撒上雄黄酒,怀中揣上护身符。嘱咐不管发生什么事,都不能睁开眼睛,还要不停地转动佛珠,口中要念诵“阿弥陀佛……”
一切准备停当了,可黑蛇精却整整一个月不见出来,童男童女和家人终日陪伴高僧吃斋念佛,倒也清静。两位父亲心也渐渐平静下来,心想,就是舍了两个孩子性命换来大家一世安宁也是值得的。
在第二个月的最后一天傍晚,龙首山上突然乌云密布,雷声滚滚,顷刻间大雨瓢泼而下,山丹河水猛涨,吓得童男童女啼哭起来,正在念佛打坐的高僧跃身而起,说,“妖孽来得正是时候,贫僧已等待多时”。吩咐两位父亲遵命行事,又把童男童女带到祭台上,自己躲在祭台背后等待。
两位父亲依照高僧的样子,依山打坐念佛,手中佛珠不停地转动,口中念念有词。此刻只听飞沙走石,山崩地裂。光这声音便使人浑身颤抖不已,但他们记着高僧的话,不敢睁开眼睛。黑蛇精修炼多日不出山,当日感到腹中饥饿,就像平常一样大摇大摆跑了出来,在河边没有看到祭品,大怒,抬首一望,在河对岸瞭高山下发现了供奉的祭品,就吐着猩红的舌心疾驰而来,毫不犹豫地张开血盆大口要吃那一对童男童女。这时,躲在祭台后面的高僧从袖中挥出一道银白色的绫缎,绫缎飞舞而动,绕在了黑蛇身上,紧紧地绑缚住黑蛇,使黑蛇精一时无法动弹。这黑蛇修炼千年,道行了得,它扭动身体,腾空而起,一时间天地间黄沙滚滚,河水泛滥,天地一片混沌。大战了七七四十九天,高僧渐渐感到体力不济,就在这紧要关头,一只白鹤长鸣而来,黑蛇精一听鹤声,显了原形。高僧大喜过望,喊道:“徒儿来得正好!”
原来高僧平日养有一只白鹤,以师徒相称,在他云游各地拜佛求经的路上相伴左右,慢慢地便也通了人性,修炼得道成了仙。途经昆仑山(祁连山古称)时,西王母看着喜欢,高僧就把她赠予西王母做了侍女。一日,西王母叫白鹤前来,赠予一把“日月宝剑”,说,“你师傅有难,你必须前去相救,才能修得正果”。
这一日,白鹤辞别西王母向瞭高山赶来,她落到山脊,不看则已,一看让她倒吸了一口凉气!龙首山下,黑云滚滚,妖气弥漫。昔日那个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地方,现今一片狼藉,花草树木都被黑蛇精烧得精光。就在白鹤心痛之时,山脊上出现两行话:“梦字九天复碧水,佛出三界为青山。”白鹤一琢磨:“啊,七七四十九天后,在这山脊上会出现一尊佛,青山碧水的世界就回来了!”她正想得出神,只见对面山坡上师傅和黑蛇精混战在一起,西王母赠予师傅的宝物“绫缎白练”已缚不住黑蛇精,黑蛇精就要加害师傅,师傅性命危在旦夕。白鹤挥剑大喊一声:“师傅,徒儿助你来了!”
只见一道红光闪过,黑蛇精身断两截从空中掉了下来,沉入河水中。但这黑蛇精却在临死之前吸干了山丹河水,转眼之际,河中鱼儿嘴巴大张,奄奄一息,龙首山的石头炽热烫人,山坡牛羊无处躲藏,大地一片焦枯。
情急之下,白鹤用剑将自己的喉咙割破,鲜红的血液变成了涓涓细流顺着山间流到了山丹河里,鱼儿跳跃起来,牛羊欢叫,大地恢复了生机。白鹤的肉身化为石身仰倒在龙首山上。白鹤的凛然正气,使所有的天灾人祸再不敢侵临山丹,使山丹变成一片福地,人丁兴旺。白鹤石身慢慢地幻化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卧佛的形象。
老僧看到徒儿舍身救了大地生灵,伤心至极,决定不再离开,就在此地修行陪伴徒儿,涅槃时坐化成了一尊坐佛。那童男童女的父亲被高僧感化,皈依佛家,吃斋念佛,讲经说法。
老百姓为了纪念白鹤,就把白鹤幻化而成的山叫卧佛山。又称龙首山。为纪念这位高僧就在卧佛山对面修了一座寺庙,就是现在的大佛寺,里面塑了全身贴金坐佛身来纪念这位高僧。
当地老百姓称这两座佛是消灾避难、降福人间的太平佛。有它们在,山丹就可以避过天灾人祸,过上丰衣足食的太平日子。
据当地老人说,谁能看到卧佛背后灵光显现,便可大富大贵。
杨桂平 整理
情人峰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在美丽的焉支山下有两户人家,一户姓陈,一户姓林。陈家和林家都是当地的富户,也是世交。有一年,林家生了一个男孩,起名叫林子豪。不久,陈家生了一个女孩,起名叫陈玉茹。由于陈林两家是世交,又门当户对,两家便早早给两个孩子定下了娃娃亲。
岁月飞逝,时光荏苒。转眼十几年过去了,这两个孩子也渐渐长大。林子豪英俊潇洒,性格耿直,学识一流。陈玉茹聪明娇美,活泼灵秀,纯真执着,且从小喜读诗书,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林子豪和陈玉茹从小到大,形影不离,青梅竹马,常在一起谈论诗书礼仪、骑马射箭。二人彼此间又相互关心体贴,促膝并肩,两小无猜。陈林两家人看在眼里,喜在心头,都认为他们是天生地设的一对,只等十六岁给他们二人圆房。
岁月消逝,时光不再。原以为这对绝世恋人会成为眷属,长相厮守,永远恩爱下去。可是,人世间总有很多无奈之事。林子豪十三岁那年,一场无名大火从林家后院烧起,三天不灭。林家五世基业、万贯家私都化为灰烬。从此林家家道败落,一蹶不振。得知林家败落,陈家有些后悔,想毁了这门亲事。但碍于先前的誓约,话不好出口。
岁月匆匆,宛如白驹过隙。草木绿了又枯,枯了又绿。转眼间又是三个年头过去了,已到了子豪和玉茹成婚的年龄。林家老两口依照先前的盟约请媒人去陈家提亲,希望陈家遵守旧约给子豪和玉茹完婚,了却老两口一桩心事。也希望陈家顾念旧交,帮助林家重振家业。
然而,媒人前去说亲,却碰了一鼻子灰回来。陈老爷表面虽然应允,却提出了三个非常苛刻的条件:第一,需要纹银三百两做嫁妆;第二,要千年人参一根;第三,要给陈家每人做一套貂皮大衣。时限三月,否则就是林家言而无信,没有诚意。
林家听罢,知道陈家有意刁难。但今非昔比,有口难辩。只能忍气吞声,四处奔波,希望能凑足这笔嫁妆。无奈树倒猢狲散,人情冷漠薄如纸。林家败落后,社会地位更是一落千丈!原先的亲朋好友得知林家败落,都推三阻四,不愿帮助他们。林家苦苦奔波了两个多月,却连一样都没有凑齐。眼看时限将至,老两口却只能抱头痛哭。遥想当年林老爷少年得志,一生中做了许多惊天大事,不料晚景却是如此悲凉!从此以后,林老爷终日长吁短叹,一病不起。不久,便带着巨大的遗憾和无限的悔恨离开人世。几个月之后,林母也撒手人寰。只留下林子豪一人在这个世上无依无靠孤独地生活。林子豪默默地擦干眼角的泪水,收拾起家当,躲入深山,靠打猎谋生。
这几年陈家却喜事连连。且不要说新置田地,购买店铺这些琐碎小事;就在不久前,玉茹的哥哥又被皇帝封为虎威将军,更是锦上添花。陈家上下一派喜庆景象。看到林家家境一落到底,陈家更是千方百计想悔了这门亲事。然而女儿玉茹坚决反对毁婚,对人皆言此生只嫁一人。陈家上下对玉茹姑娘苦苦相劝,却丝毫不能改变她的态度。家人见劝说无效,忧心忡忡,一筹莫展,不知该如何是好。正当陈家上下为陈玉茹终身大事无计可施时,当地太守听说陈玉茹生得聪明娇美,而且多才多艺,便派人前来给自己的儿子提亲。陈家见状,喜出望外,立即答应了这桩婚事。
然而陈玉茹知道这件事后,执意不肯,并声称死也要和林子豪在一起。
焉支山上碧溪湍流,松杉茂密,绿树环合,各色鲜花粉团簇锦,姹紫嫣红。轻风吹来,摇曳多姿,花香袭人。清澈透明的池水中雪峰倒映,如海市蜃楼,晶莹沉璧,使人有飘飘然置身仙境之感。更有牛羊成群,牧歌互答,百鸟啼鸣,风情万种。可惜如此美景却只有林子豪孤独一人。正在苦闷之时,突然看到陈玉茹出现在面前,林子豪以为自己在做梦,掐掐自己的胳膊,才知真的是玉茹来到了焉支山中。原来,玉茹一听爹娘悔婚,要把自己另嫁他人,就偷偷跑了出来。她害怕爹爹派来的家丁追到自己就专走小路,一路上跌跌撞撞,千辛万苦才找到了心上人。
看到玉茹,林子豪高兴地牵着玉茹的手穿梭于林间小道上。雨后的焉支山上,潮湿且沾染了点点晚春之气,蔓延在林间。身边的云杉古松,残存着颗颗冰冷的水珠,不时地嘀嗒落下,打破焉支山固有的宁静。忽然,林子豪回过头满目深情地看着陈玉茹道:“只要翻过眼前的这座柏木要岘,过了马莲沟、龙池,穿过百花岭,他们就再也抓不住我们了。从此以后,我们就可以永远在一起。”陈玉茹兴奋地点了点头,唱着歌在山中采起了鲜花。林子豪则在一旁微笑着看着心上人……
太守府内依旧是亭栏曲桥,画梁雕栋、杨柳成荫,自有一番风景。今天更是张灯结彩,大事操办,显现出一番金碧辉煌,喜气洋洋的景象。王管家匆匆来到太守府,太守府院内外早已是人声鼎沸,车水马龙。太守府上下都在为喜事忙忙碌碌。这时,却见王管家匆匆奔向后堂。
太守正在用饭,听到管家传来玉茹逃婚的消息,不觉心头的怒火直往上涌,突然长臂猛地一挥,面前桌案上的物品四处纷飞,滚落在地。
但他仍觉不够,抬腿一脚踢翻了桌案,上等雕花饭桌砸翻了案前的座椅,发出了一连串的砰砰声响,在殿内不断地回荡。嘴里连连说道:“这还了得,这还了得!”
山丹城内外突然军队云集,各个关口要道遍设哨所,通缉画像更是铺天盖地……
焉支山上,林子豪牵着陈玉茹的玉手,穿过了层层叠叠的原始森林,来到了焉支山深处。忽然,一潭碧绿的潭水跃入眼帘。此时正值晚春时节,只见那潭水四周碧溪湍流,绿树环合,花团簇锦,姹紫嫣红。轻风吹来,摇曳多姿,花香袭人。清澈透明的潭水中雪峰倒映,如海市蜃楼,使人有飘飘然置身仙境之感。看着美丽的风景,林子豪和陈玉茹不由得相对一笑,心中充满甜蜜。
林子豪道:“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百花池!听说看到百花池,幸福到永久!这是上苍给我们的暗示,我们的明天一定会美满幸福!”陈玉茹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林子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焉支峰巅,百花池畔,和煦的春日微风,带着细微的丝丝凉意拂过耳畔,仿佛大自然的呢喃细语。暖阳的光线,洒照在二人的身上……
陈玉茹和林子豪全然不知太守已派大队人马出城追捕,已经探明林子豪的住处。陈玉茹和林子豪正沉静在幸福甜蜜的幻想之中,尘土飞扬,追兵已赶来了,情急之下,陈玉茹、林子豪只得弃马徒步躲避追兵。大队人马发现二人进了深山,也纷纷下马进山追捕。二人气喘吁吁攀上一个山头,竟是悬崖绝壁!后边追兵三面包围上来,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看到脚下的万丈深渊,陈玉茹缓缓地转过身,回头看着围上来的众人,脸上露出一丝浅浅的笑容,用无比深情的目光看着林子豪,她张了张唇,缓缓地开口:“子豪,我们永远在一起!”声音缥缈而幽远,很轻,很轻。然后抱着林子豪纵身跃入悬崖之中……
两人跃下悬崖的身影在空中一点一点地飘落、飘落,最后跌入悬崖深处。虽然只有几秒钟,但是感觉似乎过了很久、很久,宛如隔世……
突然,一阵阴风袭来,悬崖边上出现了一团迷雾,向众追兵飘来,越来越浓,四周白茫茫的一片,没有半点声响……
也不知过了多久,迷雾渐渐散去。在那悬崖边上出现两座并列的山峰。彼此矗立,像是一对恋人脉脉含情地凝视着对方……
众人见状,不由得大骇。纷纷逃下山去禀报太守。太守儿子得知消息,不由得血气上涌,一口黑血吐出。说道:“好!算你们狠!你以为你们化作山峰我就无可奈何了?这回我要新仇旧恨一块和你算!你们不是要生生世世在一起吗?我偏不让你们在一起!你不是不进我们家?好!活着你不进我们家,就是死了我就是抬也要把你抬进我家祖坟。叫你永生永世都离不开我家”。当即吩咐手下,准备好工具,前去挖这两座山峰……
焉支山上,山林里的寂静被绵延几十里的人马打破。几个时辰之后,就来到了这两座山峰前。太守阴森的脸上露出一丝狞笑
突然,一声雷霆巨响,宛如山崩地裂之势。众人惊骇,只见那数万只飞燕从焉支山深处铺天盖地地飞起,黑压压的一片,看不到边际。霎时间,众飞燕飞到二人峰边翩翩起舞,三日不绝!见此情此景,众人茫然,不知如何是好。
太守见状,恼羞成怒:“好!不要以为有几只破燕子护卫我就无可奈何!”立即唤来山下的军队,命令弓箭手射杀飞燕。刹那间,山中传来声声巨响,惊天动地。可怜这些小燕子,被射得七零八落,纷纷坠落山间……见到此情此景,太守阴森的脸上露出了狰狞的笑容……
忽然乌云密布,一道闪电劈头而来,紧接着是一声轰隆震天响。只见那双人峰上飞起一对巨大的飞燕,涌现出万道光芒。众人惊得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而此时,众飞燕像是得到命令,一起向众人铺天盖地袭去……
众人惊恐万分,四散逃走!太守也吓得魂不附体,情急之下慌不择路跌入峡谷,尸骨无存……
从此,山丹的燕子就是忠贞爱情的象征,受当地人的供奉朝拜。许多恋人在表达爱情的时候都喜欢送给对方一对燕子雕刻,以示对爱情的忠贞,希望与相爱的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几百年过去了,当地人在焉支山附近挖煤,还常常挖出燕子残体遗骸。有的完好,有的残缺不全。经过几百年的埋藏,这些燕子已被石化,当地人称之为石燕子。据说有一个旧巷一筐土能找出几十个石燕子。这些石燕子当地家家都有收藏。当地把石燕又称催生鸟。孕妇生不下娃娃,手心里摸上石燕,娃娃就生下来了。村民还把石燕研细冲水喝,据说能防百病……
唐华 整理
焉支山“砚台石”的传说
焉支山(又称“燕支山”“胭脂山”)万寿岭下有一大石,石上有一凹进去的地方,形似砚台,名为“太白砚”。据说是李白游览焉支山时所留。
当年,李白在江油长成十五岁的英俊少年的时候,已经读遍了家里的经史子集。父亲李客见他聪慧过人,心里很是喜欢。可惜的是有文少武,将来怎能成为栋梁之材,加上李白自己也很喜欢剑术,于是父亲决定让李白去峨眉山拜师学艺。在峨眉山天皇台李白遇见一银髯老道,年约七十开外,却身轻如燕,敏捷似猴。李白当即就要拜他为师,老道见李白英武俊秀,谈吐不俗,求师心切,就收他为徒。
寒来暑往,李白尊师聆教,勤奋好学,加上他本来就有天赋,三年时间就已是剑法精湛、技艺超群了。在练武闲暇时间,书童送来了好友王维的书信。信中,王维说自己奉命去了塞外河右,登临了名闻天下的焉支山,此山奇峰逶迤,松柏长青,不虚此行。并随信寄来一首诗《燕支行》,诗作气势磅礴、雄浑豪放,让天性放荡不羁的李白心生羡慕,想一睹焉支山的雄姿。
一天李白向师父说:“弟子学艺三载,蒙师父辛勤教诲,悉心指点,师恩重如泰山。但弟子还想仗剑出游,为国立功。意欲辞别师父,不知师父意下如何?”师父虽有不舍,但为了不耽误他的前程,也就不再强留。李白就此告别师父离开了峨眉山。
李白回家拜见双亲后,对父亲说起了焉支山。父亲说那座山离故土秦安不远,甚是闻名。还听父亲说起了新疆天山、天水麦积山都是道家圣地,李白更加向往。新疆、天水虽属故土,但往事不堪回首。当年李白一家离开放逐之地西域,是属于擅自行动,回原籍陇西恐怕不安全。加上去西部路途遥远,父亲自然不愿李白西去,可是李白自幼就喜爱游览山水,执意要去。好男儿志在四方,父亲也拦挡不住,就让李白秘密前行。当时天气刚刚立夏,李白带着父亲画的西域地图和书童丹砂由青莲乡动身西去。
李白和书童丹砂到了祖籍秦安后,悄悄拜访了本家亲友,略住了几日,就又向西而来。越往西走,一路上都是戈壁荒漠。烈日炎炎,行走在漫漫长路上,风餐露宿,好不艰难。一天,突然眼前一亮,一座秀丽的山峰挡在眼前,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山顶云雾缭绕,千年松林波涛阵阵,山下草地绿茵满地,牛羊成群。当地女子骑马善射的身影娇媚英武,丝毫不逊色于男子,男子个个体型彪悍,威武勇猛。不远处还有一座山峰被茫茫白雪覆盖,在太阳光下银光闪闪,疑是到了天山。让书童丹砂一打听,原来正是王维信中所说的焉支山。李白听了欣喜若狂。主仆二人顺着河畔来到了焉支山下,山下溪流潺潺,田地里的油菜花金光灿灿,也有几块种着绿茵茵的青稞、小麦,只有一位老者独自耕种,远远望见顶峰也有皑皑白雪。向老者打听,原来此山方圆百里,似一尊蛤蟆蹲在这丝绸古道上,因景色迷人,吸引着来来往往的客人。深山处景色更是不同,山下骄阳如火,山腰却是松柏齐天,凉爽宜人,山顶白雪终年不化,还有雪莲、奇草。一听老者如此之说,李白兴致大增,接受了老者所赠干粮,主仆二人顺着溪流进了焉支山。此时正是七八月之间,山中山清水秀,正是山花烂漫之时,崖壁上一枝枝山丹花红似火焰。金露梅、银露梅争香竞艳,处处鸟语花香。
主仆二人兴致勃勃地来到了一个峡谷中,头顶一缕蓝天,山顶云蒸霞蔚,两边壁立千仞,青松苍翠,林中百鸟争鸣,花香扑鼻,脚下溪水潺潺,峡中怪石嶙峋。二人已游玩多时,感觉累了,想在这清静之地稍作休息,就选了一块平整的大石头坐了下来。这时,李白突然诗性大发,要在这石头上作诗,书童丹砂急忙铺纸研墨,可发现墨汁没有了。因离家多日,一路奔波,吃的喝的都已缺少,还哪有书写的墨汁,急中生智,丹砂就用砚台取来溪水,砚台里本就有干涸的墨汁,经这泉水一泡,水也竟成了浓浓墨汁,李白于是大笔书写一诗:“……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妇女马上笑,颜如郝玉盘。翻飞射鸟兽,花月醉雕鞍。……”书童看李白洋洋洒洒作诗,也乐得清闲,竟躺在一块石头上睡着了。李白写得口干舌燥,浑身冒汗,不由自言自语,“下场雨多好啊”。话语刚一停,就见云层堆积,山风骤起,似有风雨要来。原来这焉支山顶有一龙池,距离这峡谷不远,老百姓常常在干旱之时,顺峡谷进山,到这龙池不远处祭祀求雨,说声下雨,雨即刻就到,很是灵验。老百姓说完就得赶紧回转,要不就会被大雨淋透。李白不知,还在优哉游哉欣赏山景,却有雨点“劈劈啪啪”滴落下来,惊醒了睡觉的丹砂,急忙起身替主人收拾笔墨、砚台,谁知那砚台竟粘在了岩石上,一时不能取下。原来那块大石头上落满了松胶琥珀,砚台放在热石头上面,突遇天气变冷,松胶竟将砚台和石头牢牢凝结在了一起。这是一款两边刻着双龙抱珠的椭圆形端砚,由祖父传给父亲,这次出游父亲刚刚送与李白,平白丢在这里,岂不可惜了。丹砂想用力拿下砚台,不想竟把砚台一角龙须处掰开一个小小的缺口,整个砚台却纹丝不动。雨滴越来越密集起来,书童丹砂怕雨淋坏了主人,就说“不如我们先找个地方躲雨,等雨停了再想办法取下砚台”。李白一看雨下得如此紧锣密鼓,想这雨也许是来得急走得也急,不用多久就会停下来的,就和书童丹砂一起走出峡谷躲雨,走着竟迷了路。幸亏遇到一牧羊老人,邀他二人去牧羊人的毡房里避雨。谁知这雨下着下着竟变成了冰雹,山里气温骤降,牧羊人见二人冻得瑟瑟发抖,就送给他俩各一件羊皮袄取暖。主仆二人由于劳累竟渐渐进入了梦乡。
醒来后,只见阳光明媚,主仆二人坐在一向阳缓坡处,其他行李都在,只是少了砚台,更不知此地是何处。丹砂想起砚台还粘在岩石上,欲去取。但只有一羊肠小道通向山外,另一面是峭立的褐色石壁,再无去路。不见了牧羊人,也不见毡房和羊皮袄。二人像在做梦,只好怏怏离去,走出山外继续向西而去。
原来主仆二人雨中遇见的牧羊人是焉支山神所化,知道李白将是誉满唐朝的大诗人,到焉支山游览,总得为此方百姓留下一点纪念,就用松胶粘住砚台,并施神力不让丹砂取走砚台,让这宝砚永远留在了焉支山中,历经风霜雪雨的洗礼,还历历在目,清晰如初。后来,李白对焉支山风情念念不忘,还写了一首诗《秋思》:“焉支黄叶落,妾望自登台。海上碧云断,单于秋色来。胡兵沙塞合,汉使玉关回。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焉支山美景让李白留恋不舍,焉支姑娘思念征战塞外夫君的情怀更使人难忘。
去过焉支山焉支峡中的游客,在到焉支峡万寿岭下就会看到一块硕大的平板岩石,岩石上椭圆形的砚台栩栩如生,好像万古流芳的大诗人刚刚奋笔疾书题诗一首,砚台墨迹尚未干透,微风吹过,墨香飘散。自古以来,山丹学子纷纷前来上山观看触摸砚台石,希冀沾染一点大文豪的书香之气。果不其然,山丹历代人才辈出。以至于现在的高考学子在考试前必要去拜见砚台石,期盼高考金榜题名。
杨桂平 整理
瞭高山的传说
瞭高山北面是祁家店水库,南连祁连山脉支系扁都口,山脚下的村子叫南湾村。从瞭高山上俯瞰,山丹县城和北面的大佛寺尽收眼底。古时四坝水绕瞭高山汇入山丹河下游,河岸两边水草丰茂,飞鸟成群,湖水相连。据说从东湖沉入茅草,就会从西湖流出,当时山丹有著名一景“东湖落草,西湖沉芥”,说的就是这里。
虽说山下绿草茵茵,但瞭高山上却寸草不生,山上怪石嶙峋,处处悬崖峭壁,整个山石呈红褐色,似是烈火炉里炼过一般。因而山上少有人迹,只有一座庙宇,叫报国寺,不知谁人所建,也不知建于何时。到了民国年间,寺庙来了一位方丈,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和尚,山脚下方圆几十里地的百姓都不辞辛苦前来求医,且多是妇女前来求医,原来老方丈对不育之症和妇女难产有绝妙治疗办法。可惜老方丈年事已高,手下的几个弟子都不喜欢学习他的医术,自己精湛的医术无人继承,老方丈很苦恼。
有一年的秋天,老方丈化缘归来看到寺庙里多了一个陌生的和尚在挑水,这和尚年纪看起来已有三十好几,身体强壮,干活勤快,见了老方丈只是行礼,却不说话。嘴快的小和尚告诉方丈,他是个哑巴,因病得厉害晕倒在瞭高山下的榆树沟。几个和尚挑水时救了他,看他也是出家之人,就把他带到寺庙,没想到他是个哑巴,也问不出他的来历。这个和尚看众僧救了他,只是抢着干活,很是能干。寺庙住持就收留了他。事已至此,老方丈也不再说什么。只是看他眉眼看人时躲躲闪闪,不知何故,故而有所提防,恐他有歹意。
这和尚见方丈收留了他,就赶忙叩头谢恩,自此干活更加卖力,寺院里的大小活儿他都抢着干,脏活累活全包了。老方丈治病之时,他也是跑前跑后取家什,好像知道方丈心意一般,比其他和尚使唤起来顺手许多。其他和尚乐得逍遥,老方丈也渐渐放松了警惕,觉得是自己多心了,慢慢对这和尚亲近起来,时常带他去化缘。一天,老方丈带他去山脚下的一个村子去化缘,迎面碰到了一行送殡的人,一个年轻人哭得死去活来。老方丈双手合十让过送殡队列,哑巴和尚却吱吱哇哇拉住方丈衣袖,用手指给方丈看,顺着他指的方向,方丈看到棺材缝隙里流出鲜红的血滴,一滴一滴流在地上,颜色鲜红。方丈赶忙拦住送殡的一行人,问死了何人,年轻人说是自己新婚一年的妻子难产死了。方丈用手指点了地上的血迹说,你媳妇还有救。年轻人将信将疑,就地打开棺材让方丈救人。方丈在死者肚脐四周扎了几针,孩子出生了,孕妇也活了。
年轻人感激涕零,两口子从此天天念佛,月月去瞭高山上烧香祭拜。这件事传遍了山丹各地,去瞭高山上烧香拜佛者更是络绎不绝,寺庙香火更加旺盛。老方丈自从救了那个难产妇女之后,心想哑巴和尚虽不会说话,跟着自己时间也不长,人却很灵性,看他处处留心自己的医术,也有了一知半解,就把自己的绝活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了哑巴和尚,平日出去化缘就更加放心了,如有难产,哑巴和尚可独当一面。
这哑巴和尚自从得了方丈真传,医术也一天天高明起来,来山上寺庙治病的妇女越来越多。看着一个个水灵灵的女子,这和尚竟动了私心杂念,但碍于老方丈的威严不敢轻举妄动,心里暗暗想着办法。有一天,老方丈要去远处化缘,安顿好了寺里的事情就下山了。哑巴和尚悄悄跟在后面,走到一悬崖峭壁前,他跨步上前把方丈从崖上推了下去,老方丈被害死了,他就近找了个山洞掩埋了方丈,又悄悄回到了寺庙。
方丈久出不归,寺庙的好多事情无人做主,香火也冷淡了许多,只有求哑巴和尚看病的妇女才不辞辛苦上山来,来时带些吃的东西。哑巴和尚给妇女看病时,要求不孕的妇女要在山上待上三天,并不许其他和尚在场;哑巴和尚也没有以前勤快了。有人看出了端倪,告诉了住持,但没有证据不好说。一天,有个挑水的小和尚慌慌张张跑来对住持说,在山崖下洞里发现了一具尸体,早已腐烂,但依稀能看出是老方丈。住持大吃一惊,赶来一看确实是老方丈遇害了。回来一说,其他和尚都唏嘘伤悲,只有哑巴和尚沉默不语,住持心里有了疑惑。一次有妇女前来看病,他安排一和尚前去悄悄观看,谁知那个和尚一去不返,不知踪影。后来,只要他安排和尚前去,都没见回来,生死不详。他心里感到不妙,就悄悄收拾了东西想下山,刚刚走到一个山嘴前,突然一个人影闪出,戴着面具,眼露凶光,手拿一把匕首,直直刺向他,他伸手一挡,手臂分离,他从眼神看出是哑巴和尚。就大骂忘恩负义的东西,哑巴和尚竟开口还嘴说道:“你多管闲事,就得如此下场。”手起刀落,住持就倒了下去。原来这哑巴和尚并不是真正的出家人,而是一个在逃的土匪,因想篡位被当家的赶了出来,无处安身,就佯装哑巴和尚骗取住持信任留在了山上,并偷学了方丈的医术。日子久了,难耐出家人的清贫戒律,本性毕露,大开杀戮,山上原来的和尚见他如此凶残,大多下山逃命去了,剩下的只得忍声吞气,不敢多言,由着这恶僧为非作歹。这恶僧还纠结了山下一些游手好闲的恶人上山扮作僧人模样,常常在晚上出去偷鸡摸狗,祸害百姓,百姓以为是土匪所为。
恶僧继续在百姓面前扮作大慈大悲的模样,打着治病救人的幌子做着禽兽不如的勾当。山下四周村庄的妇女前来看病的,没有不受凌辱的,为了名声大多回去不敢吱声。这恶僧却越来越放肆,竟在山中凿了一孔大石窟,里面布局是洞洞相连,一洞刚能容纳一位妇女安身,他不再是三天后就让治病妇女回去,而是想长期占有,过一种豪华奢靡的日子。山下村子常常发生妇女失踪的事,有人寻上山来,因那山洞隐藏在寺庙下方,一般人很难发现,老百姓虽有怀疑,但看到一个个凶神恶煞般的和尚,也不敢多逗留,只叹无奈。
1936年11月25日,山丹县城来了红军,五军军长董振堂率十五师两个团进入了山丹县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由政委黄超、妇女抗日先锋团团长王泉媛等负责开展建政事宜。群众纷纷捐资捐物,皮匠王作仁、张全仁为红军赶制皮背心二百多件、短皮袄一百多件,东街的马秀珍给住在她家的女红军做了三双毡靴,几双袜底。山丹县城人人奔走相告,诉说红军是老百姓的军队,这个消息也传到了瞭高山上,那些恶僧暂时不敢再祸害百姓,就在山上静观其变。
一天,城内妇女独立团的一位女战士来例假时疼昏了过去,卫生员也一筹莫展,东街村一妇女告诉团长王泉媛说,瞭高山上的和尚会治妇女病,红军决定由妇女团政委吴福莲带几个战士去上山救治这位女战士。一行人抬着这位女战士向瞭高山走去,到了山脚下,早有小和尚告诉了恶僧,恶僧以为自己罪行败露了,吓得带着几个心腹向祁连山扁都口逃去。等红军上了山,恶僧早逃跑了,女红军经这么一折腾苏醒了过来,病竟好了。红军上山一看,恶僧逃走了,困在山洞里的妇女被他折磨得一个个骨瘦如柴,不成样子,就要带这些妇女回家。可这些妇女死活不回,说自己无脸回去,跪着求红军收留。请示了王团长后,这些妇女都参加了妇女抗日先锋团,后来在祁连山的战斗中,全部英勇牺牲了。
后来红军俘虏了逃走的恶僧,查证了他所干的恶行,判了死刑。现在瞭高山上报国寺的庙址还在,那个昭示恶僧的石洞口因修建瞭高山微波站时被炸下的石头堵实,所有的恶行都被掩埋在巨石之下。当时还发现了妇女的一只绣花鞋,但那只鞋子一见阳光,就化成了灰烬。
杨桂平 整理
霍城的由来
霍城由“黑城”改名而来。1955年,山丹县县长王怀璋陪同区委书记郝海相到黑城检查工作时,与霍城名士、清朝秀才常立纲商议更名之事。他们认为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征时跨河西、过焉支山,曾在黑城一带扎过营寨,就将黑城改为霍城,以示纪念。霍城第一次在山丹县霍城区公署的印章上出现。
黑城的古城原址在双湖村甘家庄子以北,为古代屯兵养马之所,更是兵家要地。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为了加强大草滩的防守,永固城设立永固城协,参将王进宝升为副将,统领大马营、黑城营、马营墩营。黑城营设游击一员,千总一员,骑守兵381员。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游击改为都司。古城西大墙是箭道湾,是守兵射箭的场地。西门外过了西大河是校场,练兵跑马,射箭阅兵,至今人们还把西大河滩叫校场湖。
黑城有众多的传说。一说是黑城曾叫“黎沃”,过去有黎沃坝水系之称。黎者黑也,黎沃即黑色肥沃之地,故黑城由此得名。二说是河西一带历史上多以少数民族居住,最早有犬戎、匈奴等,唐时吐蕃入境,叫西番,西番部族又分黄、黑两部分,黄番在今肃南县煌城区,黑番(喇嘛教的黑教派)就居住在黑城,在此兴教建寺并筑城而居,黑城因而得名。还有更离奇的传说,明贞德初年,当地白家人出了个逼死生父的不孝之子,按当时朝规,城要改址,将古城南移,重筑城郭。但打了很长时间,城墙就是打不住,白天打,晚上倒。墙址就继续南移,边打边移,一直移到现在的位置,才把城墙打起来。新城就取“白”的反义词“黑”字名之,成了“黑城”。
如今,黑城古城垣早已毁坏,只留下了东南角的奎星楼残墩。据说民国时期城垣完好,城内外寺庙林立,建筑宏伟,每天晨钟暮鼓,声闻四野,香烟缭绕,佛光辉照。城垣周长三里三十九步,东西二门,并有曲城瓮门。东门曰“朝阳”,上楼额“朝乾承晖”。西门曰“宴静”,上楼额“夕惕宁静”。东西大街,店铺民房排列,商市繁荣。南北街巷贯通,中流小溪,潺潺清澈。巷南城墙上有观音楼台,巷北尽处一大墩,上建老爷庙,下对戏台。西街有禅林寺(称“西大寺”),东街有东岳庙(称“东大寺”),还有规模宏大的城隍庙、登山楼、游击衙署、何家楼、童家小寺等私人家庙堂。东门外有文昌宫,西门外有关帝庙。
有文字记载说,黑城是明太祖洪武年间巡抚都御史唐泽请建。据说建城时,城内已有村落寺庙等建筑。民间传说,先有西大寺(初建时称“禅林寺”),后有黑城;先有祁家,后有黑城。西大寺檐牙斗拱的建筑造型被考古学者党国栋、杨永清认定为元代建筑风格,但寺内大雄宝殿的三尊金身坐佛像却是魏唐工艺。并有文字记载:“自魏营造佛窟,塔殿犹兴,令沙门敷导民俗,至元壬申构寺宏扩,万历己卯重修,榱栋巍然,证果禅林寺。”西大寺又经清代多次修葺,寺庙佛像、莲台佛龛完整无缺。至民国时,佛像被毁,佛身内的铜镜、绢帛都有文字,但都不认识,前清秀才杜儒林、夏重儒认为是西夏文字,这些都有待考证。西大寺于1964年被拆毁,这不可多见的建筑艺术精品毁于一旦。
黑城东南角上建有魁星楼,坐落三层,中有六根圆柱通顶,层层歇山斜角,龙首四射,檐牙高啄,气势宏伟。初建于明熹宗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清圣祖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游击岳升龙葺新,并题“文昌阁”匾额,誉为西北第一楼。该庙于1959年被拆毁。
黑城内还有一建筑北大墩老爷台,整个建筑为四合院砖木结构瓦房,院中独建八卦亭,柱雕檐刻,结构精巧,有张掖马援题写的匾额“万世师表”,后毁于“文革”。民国时期,城内还有同善社(现镇政府院内)等,但都无一留存。
关于霍去病将军的传说却一直流传了下来。西汉初年,国力不济,北部匈奴对中原地区频频侵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决心彻底解除北方边患。年仅十八岁的霍去病,被封为“票姚校尉”(“票姚”为强劲快速之意),率领八百精骑随其舅父卫青出塞抗击匈奴。
焉支山是奔袭匈奴王单于王城的必经之地。霍去病率兵过焉支山,绕过山丹(时称“删丹”)大草原,直奔山丹黑水寨而来。由于连年战乱,黑水寨中没有几户人家,只有一队匈奴巡骑驻守巡逻。一天深夜,寨门口忽然拥来大片羊群,匈奴兵欣喜若狂,连忙大开寨门,一哄而上,要强赶羊群入寨。匈奴兵刚走入羊群,眨眼间羊群中的“羊”纷纷脱掉羊皮站立起来。原来,这些“羊”多是汉军假扮的,一群匈奴兵当即做了俘虏。霍去病智取黑水寨大捷,就此安营扎寨,在黑水寨犒赏三军,安抚军士休养生息。
时令正值仲春,天气乍寒还暖。将士们正在黑水寨中休整,忽然战鼓咚咚,寨外杀声震天。霍将军急忙登高察看,只见天际黑风(即沙尘暴)大作,黑水寨周围烟尘弥漫,浑邪王率领三股骑兵,将黑水寨团团围住,企图困死汉军。为了保存全军实力,霍将军命令闭紧寨门,将士持弓搭箭,沉静固守寨堡。大敌当前,霍将军坐镇军中,苦思破敌良策。多日劳顿,想着想着就睡着了。见一个黑须美髯的将军走到他面前,在他耳边低声说道:“蓑守城,马脱笼,羊击鼓,鼠穴遁,人东走,龙西行……”霍将军在梦中不自觉将这几个字念了出来,猛然惊醒,赶紧提笔写下梦中之话。一边赶紧召来赵破奴、高不识,把所记之字给他俩看了。二人不解,高不识自言自语念出这十八个字,听着听着,霍去病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命他二人奉命如此这般做好布置,即刻传令全军屏声静息。
天亮后,匈奴官兵听见寨内锣鸣鼓响,不敢轻举妄动,只得仍以重兵严防,企图使汉军困顿受降。但是,一连数日,除了鼓响,寨中别无动静。这引起浑邪王的怀疑,令其围城兵卒细听寨中动静,发现只有马嘶羊咩,锣鼓声响。派出精悍之人登高察看,却见寨中没有一个人影,只是束起无数草人,骡马、山羊在草人中争相食草,引颈鸣叫,踩踏着设置在草人下面的机关,敲击得锣鼓铿锵。浑邪王恼羞成怒,命令骑兵破门搜寻,终于在寨内墙脚下,寻到一个地道入口,急令士卒进洞探寻。士卒走到地道出口,挖开封闭的沙石,一股水从地道入口处灌进地道冲入寨堡,寨中的匈奴官兵皆被淹溺。随后,水流绕城汇入弱水,向西北而去。
霍去病大败匈奴后,“霍”字大纛猎猎飘扬,凯旋大军浩浩荡荡。后来,人们就将霍去病扎过营盘的黑水寨,称为“霍城”。
骠骑将军霍去病三过焉支山,征战黑水寨的故事代代相传。大漠戈壁,秀美焉支山,马场草原,霍将军征战河西的古战场相映成辉,成为河西走廊丝绸之路上的一道壮丽景观。
袁学儒 杨桂平 整理
马哈喇寺兴废
“山丹城南六十里,山环水抱,龙啸虎吟,登高望远,对景怡情,卫通西极,道接钟山”。马哈喇寺坐落在范营村,背靠红沙山,前临寺沟河,芳草萋萋,流水潺潺,香火绵远,闻名河西;几经兴废,迄今有600年的历史。不仅是佛教圣地,亦是焉支山下的一大景观。
明宣宗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宣宗皇帝“赐以敕谕,加次护持”,这是马哈喇寺的初创记载。明天顺帝天顺初年(公元1457—1464年)僧沙迦发心创建。弘(明孝宗弘治1488年—1505年)正(明武宗正德1506年—1521年)年间庙宇倾圮,有僧智莹秀峰再造鸿工,敬修佛殿。后有僧名惠诚,“其行最上,缵承前模,授例题请,奉敕赐马哈喇寺。修前后正殿,供奉祖师,迦蓝,方丈,厨房具悉,塑像俨然,遂开常住地50亩以资香火。”经宣德至正德两朝,历时百年,庙宇宏伟,香火鼎盛。到了明穆宗隆庆元年(公元1567),“夷族入侵,虏酋假迎佛以求款贡,盘驻纵牧,践踏污秽,庙宇仅留基地”,兴旺一时的宝刹成为废墟。
明神宗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猝寇背盟东归”。张文、张世龙目击荒凉,不忍坐视,共发善愿,与主持张演玉募化十方,官士乡耆人等捐资,恢廓旧业。添设两廊罗汉、天王殿、钟鼓楼、厨房13间。周围墙垣筑砌高厚。鸠工于明神宗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落成于二十八年(公元1600),完葺于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庙宇鼎新、焕然改观。培植树木,森森畅茂。庙貌庄严,佛力浩大。庙宇落成后,张应科求谒贡生王尚絅写了《建马哈喇寺碑记》,为文以垂永久。文中记述:“予思释氏之兴,渊源远矣。生于周昭,始于汉明。及晋、宋、齐、梁、陈代代相承”。“二百祀来,荷丰登之庆,享乐利之庥,岂止一方而已哉。兹于烽火之余,重睹奂轮之美”。马哈喇寺达到了全盛时期。
又过了近百年,清圣祖康熙初,马哈喇寺已被风雨损坏,殿宇倾颓、绀像剥落。有士民赵应绶坐隶斯地,不忍歧视,遂发善愿,将家资折变,前后施舍白银一百五十余两,粮一十七石五斗。昼夜坚心补修正殿墙壁,盖造厢房十间,妆塑佛像二十七尊,寺里焕然一新。寺庙落成后,赵应绶过世。其子赵彦虑及寺无主持,恐负辛勤,须寻得老诚和尚早晚焚修。终访得凉州藏经阁高僧汪罗汉,出资雇人从凉州接来师徒五人主持经理。此僧戒律精严,德行素著。赵彦恐后来度用不敷,舍羊二十只,将自己田地代种三斗以资度用。当时本地僧正及伙同僧人假公济私,驱逐汪僧回原籍,彼欲霸占寺院,指佛取利,竟图肥己。为了保护寺庙利益并使汪僧不受排挤,赵彦于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六月上书山丹县正堂(名讳不详),恳请给主持汪罗汉执照。同年同月,范家营、寺沟口乡衿民赵彦、张维枢、刘声炯、刘大德、尹先知、夏弘毅、张名臣、刘熙雍、陈于朝、赵奉、韩大任、刘熙泰、张汉凤、刘文学等联名上书协镇及陕西甘肃永固地方总兵都督佥事,准请赏给执照,永远遵行。两个执照内容一样:“仰马哈喇寺住持汪罗汉遵照本协镇照内理事。将寺院早晚打扫,佛像逐一吹尘,一天中功课不断,昼夜之间灯火常明,务使远近之人诚心向善,共度迷津。香火田地任尔自种以供香灯,若有居僧及本地棍徒侵占地亩者听尔陈告地方官以霸占拟罪。”阅读照文,我们始知寺庙由政府管理。
为了保护香火地不受侵占,地亩四至镌于石碑。但仍有附近居民有人将碑文字迹毁损侵占耕种,寺庙香火受到损失。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根据府县各历任勘断的地界铸为钟文,书载四至。东至寺沟河,西至大沙河,南至横梁山,北至山尾,以清界限而息争端。到了后来仍有人侵占耕种,以致屡行争控,连年不息。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六月十八日寺沟三号的邱国珍等上书,山丹县正堂黄(璟)发给马哈喇寺主持红山香火的执照。
民国时期,由主持郭介厝经营寺院,皈依弟子多人。牧羊、农耕以劳养寺。寺北还辟一果园,每年杏李丰收,可供香客品尝。园后建小墩,高约3丈,以作瞭哨保卫寺院之用。1956年县上大展文物之际,郭将保存的明“宣德”小香炉作为文物献给博物馆以作保存。
马哈喇寺神奇莫测。传说佛祖乘马车自西天而来,到茨沟口,马疲乏跌倒再没起来,哈喇死了。此地山清水秀,佛光闪照,选址建庙,因名马哈喇寺。庙址原是张千户家的羊圈,现在还有马裼子石,鞍子石。石板路面上有9个铁车钉头印,同马蹄寺的“马蹄印”同属天马的神迹。山上有神仙窑窑子,大小不等十几个。说来也神,大人孩子或坐或卧或睡,头脚四肢部位适中,真是巧夺天工,非人力而为。还有一巨石似石棺,这些不可理解的石物,石迹,石窑构成了马哈喇寺的独特奇观。不幸的是1957年庙宇拆毁,神仙车印、神仙窑修水库时被炸。神仙无憩身之地,水库里水也越来越少了。唯有两棵巨松像两位历尽沧桑的老人目睹苍穹,昂然屹立。马哈喇寺最后一名主持李志华在新中国成立后还俗,1953年娶了妻室。现年九十高龄,身体健康,精神矍铄,耳聪目明,一生粗茶淡饭,吸烟喝酒。长寿的原因可能是心静无争,一心向善。我任基层组织建设驻村组长,走农户访民情,幸遇老人喧了一天,集有关资料写成此文。
王祝寿 整理
陈家楼的传说
艾黎在山丹工作生活了十年之久,在陈家楼住过一段时间,收养了山丹许多孤儿。他对山丹奉献出一片赤诚之心,称山丹为“第二故乡”。后来他重返山丹多次,还提出要重建陈家楼,由于众多原因,他的这一愿望未能实现。博物馆还存留着一张陈家楼的旧照片。艾黎提到的五代建筑一事,其实就是陈家楼。
传说陈家楼是一座西夏建筑,为陈姓私宅,毁于1954年山丹地震。西夏时期,河西走廊被西夏王国统治,张掖大佛寺就是西夏国王为太后所建,这句话中的“西夏”与陈家后人所说的“洪武年间”相去甚远。陈家后人还说祖上当时可能是“大夏国”的驸马,大夏国正好处在元末明初,后裔被遣送高丽,发展为旺族,无从考证是否有后代流失在河西。何况大夏政权很短暂,大夏国王明玉珍只有三个儿子,一个还是养子,并没有公主之说。怀疑陈家后人所说的这个“大夏国”是宋末的“西夏王国”,但也没有依据可考。何况从西夏到了明朝洪武时期,经过了元朝统治时期,据陈家后人陈三畏说,因先祖衰落以后,男丁缺少,后人识文断字的人稀少,没有文字记载。后又因文革特殊时期,先祖牌位和家谱都收集起来或埋或烧了,具体地点在城北“暗门墩”附近,所以没有家谱等遗留下来,族脉相通的也只有焉支山陈家老圈和柳沟庄子一支,后迁移到范营村。
在焉支山林站柴塘站旁有陈家先祖坟茔,明堂文是陈家楼后人为先祖立碑书传。碑文说先祖陈洪在明洪武年间赐封驸马爷,并加封焉支山林地千亩,耕地五百亩,还封定四至,“西临牛肚子岭,东至椽子路,南到青石头河,北接石坡沟。”据说封地地契还在,但没见过实物。当时皇上还钦赐皇匾题字“天朝恩命”。陈家先祖撰写家谱记述皇恩浩荡,把家谱与御匾悬挂于陈家楼正楼。陈家后人有碑文记述:“……驸马爷趁受浩荡皇恩,即撰立家谱,遂报朝廷加盖国印……如今,正值盛世,举族子孙唯恐先祖功业日久湮没,今趁祭祖之际,特立此碑,以示后人。”
陈家楼的传说一直流传不断,父辈们都知道陈家楼也叫驸马楼,但来历却扑朔迷离,神秘的事情自然会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有个故事说,张天师到昆仑去会见西王母,路过陈家楼化缘。这时,陈家人已吃过饭,有一小瓷罐饭是留给地上干活人吃的。陈家老人见道人登堂化缘,认为是吉祥之兆,赶紧叫媳妇把饭递给了道人。那个媳妇连饭罐递给了道人。张天师接过饭罐三两口就把饭吃完了。他正用食指抿吃饭罐上的饭渣时,过路孩童看见说:“爷爷你咋不翻过来用舌头舔?”张天师听了,果然把小饭罐轻轻翻过来了,用舌舔得干干净净。在场的人十分惊奇。张天师舔完说:“好一块风水宝地!”遂用指头在罐上写下了“穷不能拆,富不能修”几个字,那字突棱闪光,如同印就一样。张天师走后,在漫长的岁月里,陈家楼的人一代又一代就在前厅供奉着饭罐,又遵照天师旨言,始终未修补和动过楼上的一根椽子和围墙。1920年和1927年大地震时,陈家楼围墙倒塌得仅剩大门西的一段,出现了椽头破裂、墙壁豁口、门阁脱落等惨景。陈家人面对惨状,任其颓废,也没有修补。
有人说,张天师吃了饭的罐子和一个纹炉,一直保存到1929年马仲英进了山丹城时,在兵荒马乱中被盗走。还说在上楼的弧梯下有一个地道,道深莫测,南通焉支山,北进龙首山。传说艾黎考察地道时还发现有一对金鸭子。陈家楼中还有一块直径五六十公分的石头,有人说是紫金石,敲击有音。在人民公社时期,这块罄石在东街村的饲养院里当捶背石,当当当地捶了20多年芨芨草。陈家楼的饭罐、纹炉和石头,都是人间极品。但这一切都成了传说。
在20世纪70年代初,陈家的人拆大厅时,他们的王姓姑妈说:“先人留下的产业只能冒烟,不许冒灰!”死死挡住没让拆。但后来集体拆楼时,陈家人大部分“回避”,远离了现场。陈家楼就此灰飞烟灭。
还有一传说,陈家先人有叫松年爷的,这人做事光明磊落,心如明镜,连鬼都怕他!可见陈家名声了得!可惜这一切都无从考稽。
陈家楼曾经的辉煌从流传的故事中可略见一斑。
袁学儒 杨桂平 整理
将军楼的传说
大马营古城堡始建年代已无据可考,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重建,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再建。古城周长十里,封土夯筑,基宽两丈,墙高三丈,顶沿八尺,可容两马并驰。分里城、外城,门向南开,里外城门都是曲门瓮门,砖石建筑,非常坚固。里外城门都有城门楼,加上北城墙的瞭望楼,三楼一线,十分壮观。四城角楼、垛口齐全,南关城墙上有一小楼,立一石碑,记载着古城的历史,遗憾的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被毁。现在古城的建筑仅存将军楼和北城墙残垣。紧靠古城东荒滩,人叫九营城子,七十年代平田整地时,全是坟穴,有的地方棺材摞棺材。
将军楼为明代建筑,原叫瞭望楼。楼东西长16米,南北宽12米,四周是1.5米宽的廊道,可避风雨,供瞭望人员之用。外墙有射击孔,中央大厅约40平方米,四面开窗。1940年军牧场少将场长宋涛重建此楼。宋涛及勤务炊事人员移居楼上,故以将军楼沿称。
明时设千总防守古城,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设守备,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改设游击一员、千总把总二员,马兵守兵500员。同黑城营、马营墩营为掎角之势,共同守御着山丹南大门的大草滩,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大马营仍是游击建制,派游击、千总、把总带兵防守。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马场总管郑国权招留羊户屯牧,从中取利,截留白石崖水源,激起民愤,山丹县知事责其疏通河水,逐出羊户,民愤平息。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仍有兵员驻守,只是兵员减少,防御功能随之减弱,仅有一名把总。称谓是甘标协属大马营左哨把总王成喜。王成喜原籍民乐六坝人,少时好学上进,学文习武,在大马营中当兵。继续习武,又拜师东沟教师爷王永年字尚武为师,同当时的赵玉璋、赵宗普、王宗礼为武友,后中为武举,任大马营把总。1958年王氏“武德骑尉”的大宅门才被拆除。王成喜一生尽职,知书达理,谦虚待人,无倨容傲态,至今人们还有传说。
王祝寿 整理
石燕高飞
在焉支山一个陡峭的山崖上,有一只展翅欲飞的石燕。它体态矫健,神情自若,造型优美。据说当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讨伐匈奴时,路过这里,听了石燕的缘由,敬佩不已,于是下令全军凭吊。将士们听了关于石燕的传说,个个热泪盈眶,信心百倍,一举击败了匈奴劲旅后凯旋。
相传,这焉支山北面山脚下有一个村庄,村里有一个姑娘名叫石燕,她天生美貌,聪明伶俐。唱起歌来能使百鸟喑哑,跳起舞来好像彩霞飘动。可怜这孩子命苦,刚一出世,爹妈就离开了人世。多亏了乡亲们照料,她才得以长大成人。她自幼替村上放羊,一年四季上山下洼,练就钢筋铁骨和一身好武艺,尤其是射箭,更是百发百中。
村里有个小伙子,名叫山鹰,精明强干,为人诚实,从小跟父亲打猎,与猛兽打惯了交道,有一手好刀法。山鹰跟石燕青梅竹马,常常一起在山中打猎,一起在山坡上放羊。眼看他俩岁数一年年长大了,彼此都有了爱慕之情。他俩的心像空中的小鸟在不停地飞,他们的恋歌像山涧的溪水不停地流,村里的人们就说他俩是天生的一对。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一天,石燕与山鹰正在山上对歌,突然一队人马冲上山来。山鹰见是匈奴兵,情知不妙,和石燕一个拿着箭,一个拿着刀,赶着羊群就跑。可是,匈奴兵紧追不放,越来越近。石燕拉弓搭箭,只听“嗖”的一声,领头的匈奴头目就跌下马来。趁着匈奴兵一阵慌乱,石燕与山鹰把羊赶到深山沟里,他俩却向另一道山梁跑去。匈奴并策马直追,越逼越近,说时迟,那时快,匈奴马队像恶狼一样扑了过来,山鹰眼疾手快,拔刀向匈奴兵砍去,石燕来不及搭箭,甩开长鞭,使劲抽打,不几下,几个匈奴兵掉下马来。他俩刚准备跑,更多的匈奴兵马队冲上来。石燕急忙拉弓射箭,箭响处,匈奴兵一个个翻身落马,但不久,箭射完了。山鹰让石燕先跑,他来对付,可石燕不走。她扔了弓,拿起鞭,山鹰抡着刀,和匈奴兵血战了起来。但他们终因寡不敌众,被捆绑着驮到匈奴兵营。
匈奴首领本来就是个见了女人挪不动脚的家伙,见石燕像天仙一般,心里早痒痒起来,逼着石燕成亲。石燕死活不肯。匈奴首领知道石燕可能与山鹰是一对,就把山鹰吊了个鸭子倒浮水,严刑拷打起来。石燕看着山鹰被抽得一鞭一道血口,就像鞭鞭都抽在自己心上。不一会儿,山鹰被打得皮开肉绽,体无完肤。石燕泪如泉涌,冲了过去,一下抱住山鹰的双腿,叫了声“哥哥”!只见山鹰嘴唇颤抖着说了声“好妹妹,报仇!”就咽了气。匈奴首领见山鹰死了,令手下人把石燕拉过来,把山鹰砍成几段。然后把石燕带到他的帐中,狞笑着走到石燕跟前道:“这下你的那个山鹰已成了几截,死了这个心吧,跟着我有享不尽的富贵。”说着,刚要对石燕动手动脚,却被石燕一拳打得口鼻流血,多亏手下人救驾,才没挨上第二下。这家伙又气、又恨,挥退兵卒,像发了疯的野兽一样向石燕扑来,正在这时,一只矫健的山鹰破门而入,向匈奴首领扑去。只两下,就啄去匈奴首领的两只狗眼,而后又急忙引着石燕外逃,可匈奴首领的一声惨叫惊动了手下兵将,匈奴兵跑进帐中一看,大吃一惊,急忙追出来,从四面八方围上来。石燕见无路可走,“扑通”一声,跳进了匈奴兵营中的一个泉里。顿时水柱冲向云天,化为雷鸣电闪,变成拳头大的冰雹,噼噼啪啪地砸了下来,砸得匈奴强盗血肉横飞,无一逃生。
第二天清早,天气晴朗,人们看到一只燕子从泉中跃出,唱着歌飞向天空,盘旋了几圈落在了山崖上,栖息下来。从此,这燕子白天落在山崖上放哨,每到夜间人们入睡时,她就盘旋在焉支山上空,保卫着这焉支山的一草一木,使乡亲们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罗新辉 整理
峡口的传说
自古以来峡口关便是通往西域各国的交通枢纽,为中外巨商大贾歇足之地,兵家浴血相争之塞。步入峡口关东大门,但见楼殿雄伟亭榭玲珑,馆堂、店铺林立四街八巷。古代的峡口关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河西走廊上的明珠。更有那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千古佳话,为这座文明的古城涂抹了神奇而又绮丽的色彩。
却不知哪朝哪代,哪年哪月,皇宫里发生了一桩祸及萧墙的事变。天子宠幸的一位贵妃为避祸乱,扮作民女潜逃出城。她身怀有孕,步履艰辛,千金之躯蹒跚于坎坎坷坷的黄土官道上,三寸金莲刺心痛,粉团团一张俏丽的脸庞上香汗淋淋。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她芳龄一十八岁,如同一朵朝晖宠抚的花,在那富丽堂皇的王宫华殿里,尽情享受着人间的荣华富贵,吃的山珍海味,穿的绫罗绸缎,何曾遭受过这般苦难!
风萧萧,路难行。一条黄土官道直向西方无际伸延去,有道是“慌不择路”,她不管三七二十一,踏着那没足浮土,一步步朝西走去。
走呀走,天下的路竟是那么蜿蜒曲折,天下的山竟是那么峥嵘嵯峨,天下的水竟是那么迂回流长;天是那么蓝,雪是那么白。风儿亲吻着她的桃腮朱唇,芨芨草向她招手儿,骆驼刺拥抱住她的裤管儿,白杨树朝她颔首问好。一群群黄羊“咩咩”地唱着迎宾曲,蝴蝶儿翩翩起舞,迎接远方来的客人,非止一日,她来到峡口关隘。
山巍巍,草青青,山上怪石嶙峋,犬牙差互;山下古柏参天,苍松青翠。奇卉异葩斗芳菲,鹤唳鸟啼猿攀崖,泉水叮咚溪水潺潺,两山峡崎日悬长天。关闭石峡门,飞鸟难通途,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里面便是遐迩闻名的峡口古城。
贵妃步入峡口,犹如身临仙境。她庆幸自己逃出了禁城幽宫,在樊笼般的皇宫里,哪能这样自由自在!触景思情,感慨万千。她刚到石门前,“哐啷”一声石城门开了,城里鸡啼犬吠,炊烟袅袅,军民共居一室。屋脊之上的石径,斗折蛇行,隐现至巅。台阶之下,碧波荡漾,清流活活。
贵妃受到当地军民的热情款待,她知道他们戍边屯田,保国家、为社稷,忙呵!在茅庐农舍小憩片刻,她悄悄出了门,攀屋脊,步沟壑,累得心呼呼跳,汗涓涓流,贵妃身子一歪,坐在一块青苔斑斑,石花朵朵的卧牛石上。太阳当空,燥热难禁。她左顾右盼,四周寂寥无人,脱去绣花鞋,香罗袜,将双足埋入清澈见底的溪水之中,任凭清波亲吻着她那白如凝脂的腿肚子,纹丝不动,睁睁地凝视着尽收溪底的盛景。
溪底铺满了洁白如玉的鹅卵石,璀璨晶莹,熠熠生辉。她那糯米粽子般的一双小脚儿,不停地在卵石上揉来搓去,脚心痒酥酥的,心儿里乐滋滋的,惬意极了。揉来搓去,搓来揉去,洁白如玉的鹅卵石在她脚下互相撞击,发出“啁啾啁啾”的燕叫声。不一会儿,那鹅卵石竟变成一只只洁白如雪的石燕,冲开清波“扑愣愣”飞向云天。她的一双小脚,一刻不停地搓呀搓,揉呀揉,扑愣愣!扑愣愣……万千石燕从脚下飞起,在峡口上空飞翔,“啁啾”之声响彻九霄。
贵妃穿好鞋袜,目睹着清波粼粼的溪水,掏出一把随身带的象牙梳子,溪水作镜,梳理着黑油油的秀发。她梳呀梳,缕缕秀发脱落下根根青丝,一阵轻风吹来,把她脱落在梳子上的秀发吹遍满山遍野。从此,焉支山下,山丹境内就生出一种名贵的土特产“头发菜”。这种特产蔓延河西走廊,饥馑年庶民百姓以头发菜充饥,头发菜还救过不少人的命呢。
人们把这位贵妃娘娘,当作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为了纪念她,当地群众在峡口古城西门口建了一座贵妃娘娘庙,善男信女络绎不绝,终日香火不断。日落星移,冬去春来!时光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峡口古城的瓷窑口山中尚有石燕的化石,栩栩如生,和天上飞翔的燕子一模一样,成为当地人欣赏把玩、赠送游客的珍品。当地的群众说,每逢天阴下雨,那洁白如雪的石燕在雨幕中穿梭飞翔,石燕高飞征兆着天下升平,民富国强。而河西走廊生长的头发菜,也成为当代人款待贵宾的佳肴,到了现代文明社会,头发菜远销世界各地,由于发菜与发财谐音,广州人称:“吃了发菜,发财啦!”。
林茂森 整理
破肚子娘娘的传说
从山丹城西行5公里,就可以看到一条河横穿西面的山。在这条河的北面为合黎山,南面则是瞭高山。这条河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弱水。早在《禹贡》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禹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自大禹治理弱水之后,将这里变成了一片美丽的沃野。从此以后,这里便风景秀丽、人丁兴旺。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自然,这里也不例外。
在山丹县城西,瞭高山下,弱水畔有一座庙名叫破肚子娘娘庙,为什么会称之为破肚子娘娘庙呢?它又是怎么来的呢?关于这座庙的来历,还有着一个古老而又凄凉美丽的传说。
那还是很久很久以前,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有一个古老的村庄。这个村庄依山傍水,土地肥沃,林幽树茂,景色怡人。这个村庄里住着一户人家,姓祁。这户人家共有五口人,因为哥哥常年在外经商,很少回家。所以在这个家里一般只有父亲、母亲、嫂嫂和小姑娘芹芹,一家人勤劳俭朴,生活过得美满幸福……
这是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一弯浅浅的月牙挂在天际,无数星星在漆黑的夜幕下闪烁着银色的光芒。没有风,一切显得如此静谧和美丽……
“哎呦!哎呦!……”突然,一连串的呻吟声打破了这夜晚的宁静……
“芹芹,缸里没水了,你快去打点水来,你母亲的病又犯了!”屋中传来了芹芹父亲焦虑而又急促的声音。
“好,我马上就去!”芹芹说完,一个箭步窜到缸前回头喊道:“嫂嫂,快点!”
“来了!”顷刻间一人应声而到和芹芹抬起水桶就往河边跑……跑着,跑着,忽然,跑在前面的芹芹猛然站住,怔怔地望着不远处,道:“你看,那两座山在动。”
“你眼花了,山怎么能动,我们快点走。妈还在等我们呢!”嫂嫂不耐烦地说道。
“真的,嫂嫂你看。那两座山真的在动,马上就到一起了!”看嫂嫂不信,芹芹辩解道。
“胡说!山怎么能动?肯定是你眼花了!”说完,嫂嫂抬起头向那两座山望去……
果然,在那无边的夜幕下,合黎山和瞭高山宛若两条黑色的巨龙彼此缓缓地移动……
“哎呀!天哪!”看到合黎山和瞭高山马上就要走到一起了,嫂嫂禁不住尖叫一声,回头看着芹芹吩咐道:“芹芹,你快告诉乡亲们赶紧跑,要是合黎山和瞭高山合到一起,把水路堵了,山丹就会变成湖海,全县的老百姓就要遭殃了。”说完,嫂嫂拿起抬水的杠子向瞭高山飞奔而去……
此刻的嫂嫂已顾不得多想,冲到瞭高山下,用杠子将山顶住。然而,那山力气巨大,嫂嫂的那点力气显得十分弱小。山继续向前移动,而嫂嫂却节节后退……
嫂嫂用尽全身力气将移动的大山死死顶住。由于用力过猛,突然,“啪”的一声,腹部爆裂,一股鲜血喷出,宛如漫天的血雨溅在合黎山和瞭高山上。两山戛然而止,瞬间石化,变成了两座巨大的石山,永远定格在那儿。
后来,当地人为了纪念舍身救人的嫂嫂,就在瞭高山脚下修建了破肚子娘娘庙,供后人瞻仰膜拜。塑像的形状是破肚子娘娘微斜卧,身边是胎包及一男婴,旁边目瞪口呆的是芹芹。
唐华 整理
山丹古刹趣闻
古寺院和老百姓的村舍多数比邻相依。“佛殿何必深山求,处处观音处处有”,有些神像是人们崇奉的历史人物。在寺庙里不仅仅是晨钟暮鼓、诵经劝善和信徒的顶礼膜拜,同时是人类社会生活和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山丹过去遍布城乡的寺院,除极少数的楼台和近几年新建的寺宇外,大部分文物已荡然无存。但遗址犹存,青山依在,传奇故事广泛流传于民间。
关帝庙武士借刀杀仇
山丹县东十里堡关帝庙的石碑,是清贡生赵生楷在1917年撰书的。碑文称:“供同治八年(1869年)八月十六日,贼攻城破遇难众英烈之牌位。有武生赵允跃、赵允武兄弟带众数百与贼巷战,力尽捐躯,所从者皆死于非命。真可谓血流路辙,无一降贼者。”
“文生赵允密、陈作兴被贼拿获,严刑拷打至死。骂不绝口,无一屈贼者。更有节妇数人硬(宁)死不受贼辱。体现我仙堤村民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可歌可泣之民族气节。实为我仙堤后世之表率。”
十里堡老人说,那次在贼攻破城疯狂乱杀之际,身强体壮、力大无比的赵允跃来到庙里,趴在关老爷前磕了三个头求道:“请关圣显灵,把刀借给我杀贼。”随即从周仓手中拿过了大刀。赵允跃浑身是胆,冲入贼群中一顿乱砍,霎时贼寇纷纷倒地,死伤无数。但终因身单力尽,寡不敌众,被从山丹城南关烧杀赶来的贼寇杀害。但他拄着青龙偃月刀,挺胸直立,双目怒视。众贼见状不敢前进,只得撤离,据说新中国成立后,这口宝刀被收藏在山丹县博物馆。
接音寺的莘莘学子
1930年,下孙家营农民举旗造反失败后,县长来了,民团来了,老百姓人心惶惶担心活不成了。民团把村上的人抓来乱拷乱打,又拉来几大车胡麻杆,说是要把农民盟过誓的接音寺和抓来的几十人一并烧掉。被杨县长①大声喝住:“不准烧人,也不许烧庙,留下办学校或者设义仓!”最后,没抓一人,没杀一人,县长令民团撤走了。他对被抓来的人只说了一句:“回家好好过日子去吧!”
据西街村年近古稀的袁多礼说,他母亲杲玉莲曾先后给杨、朱两县长的婴儿当过奶妈。他母亲常提起杨县长没官架子,是个好人。有空就向仆人问百姓生活、娃娃念书等情况。
因当年官逼民反,孙家营农民造反,杀了贪官污吏,但此义举被当时统治阶级和黑暗势力诬蔑为“孙家营的土匪”。一时,使该村百姓抬不起头来。后经县上查实,被农民杀死的应朝林确实把催收来的510个银圆未向上交,据为己有。丁文忠说,当年夏天五闸庙唱戏时还贴出了布告“孙家营民杀官已平息,今后再不要把他们叫‘土匪’,令其安心务农”。
从1940年到1949年,接音寺和范家营的老爷庙、霍城的西大寺(当时的义举者均在这里血战过)等近30座寺院改办成学校。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学校培养出了不少人才。如在北京工作的邓守业和张掖工作的高视国,分别是参加过杀赃官活动的邓学禹之子、高亨国堂弟。他们就是从孙家营小学逐级考进大学的优秀生。这所学校的学生,在50年代参加工作的就有31人。“慈心一切平等,真如菩提自现”,这些觉悟后的凡夫俗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各自都做出了贡献。
马哈喇寺李致华长寿
民国后期马哈喇寺的代理住持李致华于2002年谢世,享年90岁。有人说他的长寿是大佛爷保佑的。事有蹊跷,他童年时,大哥暴病而死,二哥被熏死在地道内。他父亲怕再有个三长两短“断后”,把他保在大佛爷下,但还是小病天天有,大病三六九。他父亲把他送到马哈喇寺当了和尚。
李致华12岁出家,在松柏长青、炎日凉爽、寒冬暖和、清静幽雅的南北园子里生活了七八十年。这怡人的风景和他乐善、严谨的性格是其长寿的主因。
如今,寺庙虽被水务所代替,但数百年前的官府对寺院的文告和历次布施礼簿等三十多件宗教文献和海螺至今保存完整。有一张清朝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六月盖着“山丹卫”大印的文告称,范家营民众为不使古刹成荒丘,捐白银一百五十余两、粮食17.5石,进行修缮,云云。
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县府发保庙产执照和划定红山四至地界竖石标。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县府针对乡村地方势力勾结官员霸占浇水不受时限的三十多亩水地和红山旱地收租的行为,用骑缝式“红头文件”再次声明。
张侯福梦盗金牛寺
上西山沿有双凤山、二龙山、金牛山。据说双凤山是一对金牛从南山(祁连山)的支脉拉下来的。当时一对金光闪闪的金牛把双凤山拉到西山坡,牵引绳断了,两只凤凰落在了西山沿,这对金牛也停下了。后来,这里的人慢慢把它叫“双凤山”“二龙山”“金牛山”。在唐朝年间,有一位陕西上王村带过兵、打过仗的张姓人,因官场险恶便出家修道,西游到双凤山住下。他通过化缘募集,并在当地黎庶支持下,修了一座金牛庙。不久张道人死了,当地人用土坯给他堆了一个坐化塔。
甘州提督张侯福听人说张道人有不少金银埋在金牛庙里。一天夜里,他正躺在炕上谋划盗宝时,迷迷糊糊中做了一个梦。梦见他伸出肮脏的手去抱金光闪闪的元宝时被道人逮住,道人双目怒视道:“你这个蛤蟆精,凭猴精钻营(张侯福原本木匠,在修皇宫时上爬下跳,十分灵便,皇帝说他像个猴儿。他便趴在地上死赖,从‘金口玉言’中要了个西北侯),还不足心,竟来偷师傅,我看你活得不耐烦了,来人!”
张侯福惊醒,浑身大汗如勺泼。他思前想后,心中揣摸出个主意:“唐王爷能认一千多年前的李耳为祖宗,我何不认张道为祖先呢?”第二天便带领仆役和娘子,坐轿上金牛庙拜师认祖。
烧香磕头后,安排仆役备料把庙扩大成寺,又把张道人的坐化塔搬进寺内建成了楼子,并招来一位游道住持香火。张侯福回到甘州着实把金牛寺的神威宣扬了一阵。后来每逢金牛寺举行庙会,甘州必来不少香客朝拜,从而人们又把金牛寺叫金灵寺了。北斗宫七星闪光捉贼
北斗宫里供奉的北斗七星是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旱。传说,他们的母亲是古国王周御的妃子紫光夫人,尊号为北斗九真圣德天后。
日月星辰,各有作用。当人们看不见月亮的时候,星光的亮点就用上了。民间有“东方亮了启明星,十冬腊月看三星,三星后晌种田哩,瞅着北斗捉贼哩”的说法。
北斗捉贼的故事,发生在宋朝。有一位孝子对弟弟千叮咛万嘱咐侍奉好母亲,他出门当官去了。他不忘祖辈,省吃俭用地存了点钱。一日,叫心腹下官把钱送给母亲。不料在半路上钱被贼偷了。
夜里,这官员心中不安,在院里转悠时,抬头看见了闪烁着光芒的北斗星,他便祈祷七星能显灵捉贼,随后叫仆役明察暗访。
俗话说,做贼心虚。一天夜里,那贼正在窄夹道里左顾右盼地行走,胆寒中抬头看见面前7人眼里射出星光。贼双目流泪,急转弯向后就跑,但猛不防碰在了抓贼人的怀里。差役觉得他鬼鬼祟祟,十分可疑。带回衙里一审,吓得贼尿流屁淌,把做过的一切坏事都道出来了。原来他是县府新招的勤杂工。在官员给送钱人托事时,隔墙有耳,这个勤杂工便潜入了路旁客店伺机窃走了钱。
贼逮住了,钱追回了,官员的孝心尽上了。北斗星显灵抓贼的事自然也就传开了。
乾隆恩赐山名
传说,新开坝的“赐儿山”是皇帝金口玉言赐下的。在崇祯皇帝时修起的庙,按照“唯天阴骘下民”——天默默安定下民意,叫“阴骘寺”。因山清水秀,加之“黑狐引水”“破蹄骡子显灵”等传奇故事,庙内人流不断,香火旺盛。
一年,乾隆爷西征平定新疆叛乱时,路过这里。见庙内向送子观音求子者甚多,他就金口玉言定音叫“赐儿山”。
袁学儒 整理
知识出处
《山丹故事》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故事的情况。其中包括传统故事、风物故事、人物故事、动物故事、山丹水故事、幽默故事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山丹传说
相关作品
焉支山的传说
相关作品
哥舒翰和宁济公祠
相关作品
钟山寺的传说
相关作品
神钟自鸣的传说
相关作品
山丹大佛寺的传说
相关作品
卧佛山的传说
相关作品
情人峰的传说
相关作品
焉支山“砚台石”的传...
相关作品
瞭高山的传说
相关作品
霍城的由来
相关作品
马哈喇寺兴废
相关作品
陈家楼的传说
相关作品
将军楼的传说
相关作品
石燕高飞
相关作品
峡口的传说
相关作品
破肚子娘娘的传说
相关作品
山丹古刹趣闻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