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大佛寺纵横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缘》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2168
颗粒名称: 山丹大佛寺纵横谈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13
页码: 60-72
摘要: 本文记述山丹大佛寺纵横谈,其中山丹大佛寺恢复重建工程、山丹大佛寺佛事法会、佛教常识、山丹大佛寺的故事。
关键词: 山丹县 佛山 大佛寺

内容

山丹大佛寺又名土佛寺,始建于北魏年间。初建时规模甚小,因香客不慎,失火烧毁。唐初又重建,后毁于战火,仅剩佛像数尊。后几经兴衰,已无从考证。据旧志有关碑记记载,明朝初期,该处就有寺宇和高大的土佛存在。但那时的寺庙规模及佛像的气势已无文献可考,难以窥其大略。
  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5年),太监刘永诚监镇甘肃时,曾到佛寺观光、“欣然感慨”,后归朝述职,奏请明英宗朱祁祯赐名,英宗特赐额“土佛”,寺院由此得名“土佛寺”。正统五年(1440年),监镇甘肃的太监王贵观光土佛寺后,特请高僧智莹(号秀峰)住持,并着令山丹卫拨给该寺常住田五十亩以助香火。佛教大师、僧会司(明朝主管地方佛教事务的机关)都纲(僧会司主官)沙加舍来寺观光后深为智莹德行所感动,特“给经符牒”,使其更好的开展佛事活动。又感叹寺宇太显朴陋,请求山丹卫指挥杨斌,指挥佥事彭智等军政官员,倡导募化,予以重修。他的提议得到杨斌、彭智和地方百姓、佛教信徒的大力支持,大家纷纷捐资献力,邀集工匠,储备建材,筹划重建。
  明正统六年(1441年)春,开始重建,次年年底告竣,历时两载。依山塑高一十三丈坐佛一尊,供奉于五级楼阁之内。又建成殿宇、山门、法堂、廊庑、厨亭等附属建筑物多处,使寺院规模空前。景泰六年(1455年),山丹卫指挥使张熊助资装修寺院,彩绘神像,寺院面貌焕然一新。河南安康进士,山东滨州训导陈敏谪戍河西时,曾游览该寺,应智莹大师的请求,写了《重修土佛寺碑记》,记载明代重建土佛寺的有关史实。明代河南汝南进士吴同春在甘肃做官时,也曾到这里游览观光,并咏《山丹土佛》一诗。诗前小序说:“山丹西十里堡(即清泉堡)有土佛、坐倚山,高十三丈。耳可容人,指甲阔尺余,以五级阁卫之,亦伟矣!余过此题其额曰‘虚无法像’,字经二尺。因为言纪其事。”诗云:“大觉当年度众人,却于天半化金身。耳通潮汐闻空梵,目耀星辰照法轮。世界相乘魔外影,因缘流转劫中尘。本来无处能容物,丈六须知不足真。”吴同春的诗既描绘了土佛寺的高大气势,又点明了寺院的位置,佛像的高度,楼阁的层次,使人可以想象当年重建后的土佛寺状貌,是一首史诗俱佳的作品。
  万历九年(1581年),甘肃巡抚侯东莱巡视山丹时,捐巨资缮葺寺院。万历二十一年至二十八年(1593-1600年),山丹籍人,右军都督同知王允中将军捐巨资重新修葺,使其规模更加宏大,气势更为壮观。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二月,李自成部将辛恩忠攻占山丹时,战事激烈,土佛寺遭到严重毁坏。
  清朝雍正、乾隆时期,曾数次修缮,使其状貌如旧。当地人取其佛像高大之意,易名大佛寺。至同治年间(1862-1874年),青海反清回民起义军屡入县境,战事频繁,毁于兵火,寺宇荡然无存。光绪九年至十四年,安徽泾县进士查之屏出任山丹知县,任内政理民和,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地方百姓不忍寺基荒芜,倡导重建。查知县顺应民意,率先捐俸银两千贯,士民为之奋感,纷纷施资献力,筹划重建。公推地方士绅陈大章、周耀文筹办募化筹款事宜。重建工程始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春天,次年年底告竣,历时两年。依山之高塑佛之像,就佛之高建佛之阁,广袤三楹,直上七级,望之如海市蜃楼,辉映碧空,气势宏伟。中建大雄宝殿十六楹,塑普贤、文殊神像于大佛两侧。大佛殿楼阁两侧各建岭楼一座,山顶建一亭名晚望亭。岭楼两侧各辟山道一条,直通山顶,并重建地藏楼,天王殿。正前开山门,山门外“佛化墩”上,塑观音立像一尊(露天),高九丈,仪态慈祥端庄。又建“士民皈依之所,僧僚养静之室,商旅偃息之坛,锦鳞游泳之沼,精舍兰若,共百十间”(清·秦澍春《重修大佛寺碑记》)。寺西石嘴山上建有娘娘庙、黑虎庙、雷神庙、关帝庙,龙王庙等庙观,成为佛山、寺观、亭榭、楼阁皆有的游览胜地。光绪时的甘肃提学使秦澍春奉钦命视学河西时两经其地,观光该寺,并应知县查之屏之请,撰《重建大佛寺碑记》记载光绪年间重修大佛寺的有关史事。知县查之屏,游击周昆,教谕王济美,典史樊全等山丹军政官员于光绪十四年仲秋特铭碑纪念。查之屏以书法精湛出名,亲书“仰之弥高”匾额悬于大雄宝殿。
  这座千古名刹几经兴衰,在1971年又毁于“文革”浩劫,寺宇荡然无存。
  一、山丹大佛寺恢复重建工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落实。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佛教居士数人先后在残存的寺基进行佛事活动,在佛教信徒的支持下,建起三楹简易庙堂。
  1992年开始,时任主持释觉慧大师不忍寺基荒废,发愿重建大佛寺。之后几年内,他不辞辛劳,八方化缘,并亲历江西云居山,香港大嶼山宝莲禅寺,拜高僧达定法师、圣一大师为师,面壁修行,其潜心笃诚的精神深得二位高僧称赞。圣一大师先后赞助现金、金箔总计人民币一千七百万元,加上本县和邻近民乐、张掖、永昌等地佛教信徒的大力赞助,从1992年秋到1995年底历时三载,在原来寺基上建起了新的大佛寺。新建的大佛寺以原寺基为基础,其规模气势都超过昔日的大佛寺。主体建筑大佛楼为七关九式三十九米高七层木结构,塑成三十五米高室内释迦大佛坐像一尊,飞檐斗拱,金碧辉煌。附属建筑有地藏殿、天王殿、钟鼓楼、念佛堂、斋堂、僧舍等,累计百余间。
  2011年,山丹县委、县政府为进一步推动全县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县委、县政府将大佛寺景区恢复重建工程作为旅游发展年开发建设的工作重点,筹资建设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50米)的广场一个。其中,包括占地350平方米的游客中心1座、建筑面积350平方米的旅游商品展示中心1座、建筑面积150平方米的星级厕所1座、七孔牌坊1座、千佛殿1座和佛文化经卷、水帘照壁、九龙沐太子景观及佛文化长廊、景观柱、吉祥如意雕塑、青石佛脚印、各种灯饰等设施。改造五百罗汉堂屋顶,绿化后山和寺内环境,设置景区导览标识牌、导览图和全景图等服务设施。同时,以祁店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建设为依托,整合资金,修建亲水栈道,打造水面景观,形成丰富的游览层次和游览体验,创造富有特色的佛教文化与游客游乐相互融合的旅游区,将大佛寺景区建成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上的过境游客市场、山丹及周边地区城乡居民市场、佛教朝拜的香客市场。同时,积极申报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至目前,投资2400多万元,完成征地、规划设计、景区绿化、罗汉堂屋顶改造、九龙沐太子景观建设和佛城广场的地质勘探、工程招投标、地下供排水管网、水泥硬化等。挖填土方35000多立方,绿化寺内及山体127亩、植树10万多株。游客中心、展览厅、星级厕所等主体建筑和文化长廊、佛脚印、七孔牌坊、经床、云柱等景观设施。
  二、山丹大佛寺佛事法会
  1.四月初四“大佛寺庙会”
  庙会也叫庙市,最早见于唐代。一般在农历的四月初四举行,也称庙会。早期的庙会是一种宗教仪式,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生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出行的队伍以辟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元明以后,行像之风衰落。在佛道二教举行节日庆典时,民间的各种社会组织也主动前往集会助兴。明清到近代,日珍定型,约定俗成。
  每年农历四月初四举行的山丹大佛寺庙会,内容既有佛事活动,也有文艺演出,更多的是商贸、旅游和休闲活动。这天,人们怀着各自的心愿和目的,蜂拥而至,路上车水马龙,骑乘填咽,寺内寺外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寺内举行宗教活动,众多信徒烧香还愿,虔诚拜佛,香火异常旺盛。寺外商品、饮食摊位林立,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各类风味小吃应有尽有。时逢春夏之交,风和景明,游人如织,盛况非凡。
  2.四月初八“浴佛节”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佛教传统的“浴佛节”,各大寺院都要举行隆重的“浴佛法会”。浴佛节也就佛诞日,是佛教教主释迦牟尼的诞生日。
  “浴佛”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众生通过给佛用香汤(用沉香煮沸,放凉后再加上鲜花)沐浴时,观想自身五阴所成,内外垢秽不净,被贪嗔痴等无明烦恼所惑,造身口意三业而流转六道不能出离,如此生生死死苦不堪言,由此生大渐愧、发无上菩提心,出离生死脱离六道轮回,得到究竟解脱。因此,“浴佛”有意义并不是绘佛洗澡,佛是三界的导师、人天的教主,早已断除生死轮回,成就无上究竟圆满的佛果,那里还有不净垢秽可言?也不是为了看热闹好玩!而是一次庄严、隆重、严肃、难得的盛大宗教法会。俗话说:“心诚则灵,虔诚有佛”,我们通虔诚、诚心的祈祷和渐愧之心,在佛前诚心忏悔,愿佛陀的慈悲加持,消除我们无始以来的种种业障,使得身心清净、一心向善,发菩提心、广度众生,早成佛道!
  3.七月十五日的孟兰盆节
  七月十五日的孟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民间习俗称为鬼节。“孟兰盆”是梵文的意译,意思是“救倒悬”。佛经传说,释迦牟尼的弟子目犍连看到死去的母亲在地狱受苦,如处倒悬,便求佛救度。释迦牟尼要他在七月十五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可使其母解脱。后来,在这一天寺院里都举行多种佛事活动,以超荐历代祖先。
  除上述两个节日外,在二月八日释迦牟尼出家日,二月十五日释迦牟尼涅槃日,腊月初八释迦牟尼成道日,寺院中也要举行纪念活动。山丹民间也在这一天上坟、扫墓、祭祖。
  此外,与诸佛、菩萨有关的日子,寺院里,也常举行一些纪念活动,比较重要的如农历七月三十为地藏菩萨生日,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日观音菩萨的诞生、成道、出家的纪念日等等。
  三、佛教常识
  【寺、院、庵】
  寺,在古代本是朝庭机构的名称,如“大理寺”、“太常寺”,又引申为官署。汉代设有鸿胪寺,用以招待四方宾客。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从西域来的僧人渐多,遂在洛阳建白马寺,专供外来僧侣居住。这就是佛教僧人居住修行之处所,都可总称为寺的由来。
  院,本是寺内的一部分,寺内的别舍。后来佛教僧人也单独用院作为居住处所的名称,但院的规模一般比寺略小。
  庵是专指佛教出家的女众(比丘尼)居住的处所。
  佛教的寺、院、庭不能与宫、观、庙混为一谈。宫、观、庙不用在佛教上(只有藏传佛教用宫)。宫,原义是高大的屋字,过去皇帝的居处多称宫,后来道教供奉天地神明祖师等也称宫。庙,是朝庭、民间、道教皆用,用来供奉祖宗、神、仙等。观,是道教所专用。因此,寺庙并说,其意思应包含佛、道教修行之处所。如单独指佛教僧人居住处所,不能说寺庙。
  【和尚、僧、尼、法师】
  和尚,是从梵文而来,原义是“师”。本是一个尊称,具有一定资格,能为人师的才能称和尚,但后来习俗上被作为一般出家男众的专用称呼了。
  僧,是僧伽的简称,本义是指出家佛教徒三人以上的团体,后来习俗把出家的个人也称为僧。无论男女,都可以称为僧,不能把僧和尼对举,作为佛教出家人男女的区别。
  尼,是从沙弥尼、比丘尼的字尾而来,是对出家女众的简称。正确的称呼是出家的男子受10戒的(其一般年龄在20岁以下)称沙弥,受俱足戒的称比丘;出家的女子受10戒的(一般年龄也在20岁以下)称沙弥尼,受具足戒的称比丘尼。
  法师,是佛教的一种称谓,指通晓佛法并善于讲解及致力修行传法的僧人,本不适用于一般出家人,但习俗也用作对僧人的尊称。
  【罗汉、菩萨、佛】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就叫阿罗汉果。修持佛法的人达到了脱生死,即不再生死轮回就叫阿罗汉。我国汉族地区佛寺常塑有十八罗汉像,其实本应是十六罗汉。据佛经上说,佛陀曾嘱咐他的十六位弟子不入涅盘,住世济人。西元二世纪师子国(今与斯里兰卡)庆友尊者作的《法住记》记载了十六位罗汉的姓名,这本书由我国玄奘法师译出。后代画家画像时不知为什么却画成了十八罗汉,据推测可能是把庆友与玄奘也画了进去,但在标姓名时,虽把庆友标为第十七位住世罗汉,却重复地把第一位罗汉的名字标在第十八位罗汉上。宋代即有人指出这一错误,然而十八罗汉却已经在我国广泛流传开了。
  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埵(读朵)的简译音。菩提意思为觉悟,萨埵意译为有情意的生物或众生。大乘佛教认为,以阿罗汉果为修行的目标还不够,应修持佛果,即达到成佛的境地。但在成佛前,应先作菩萨,即一面修持佛果自度,一面教化众生,度众生到极乐彼岸。佛经中常提到的及在我国汉族地区影响较大的菩萨,有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和弥勒菩萨。
  佛,是佛陀的简称,梵文的意译。意思为觉者,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有三个意思: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据称,阿罗汉辟支佛(佛教的另一出世果位)缺后二项,菩萨缺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小乘佛教所说的佛一般是指释迦牟尼,大乘佛教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大乘佛教认为,三界十方,到处有佛,其数如恒河之沙。过去有七佛、燃灯佛,未来有弥勒佛,东方有药师佛,西方有阿弥陀佛。从佛身上说,还有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
  【念珠、木鱼、山门】
  念珠,又叫佛珠或数珠,佛教徒在念佛诵经持咒时用它来计数和收摄心意。念珠质地有多种,佛教认为菩提子所做念珠功德最大,粒数也有多种,大都有其含意。木鱼是佛教法器之一。相传佛教认为鱼昼夜都不合眼,因此用木制成鱼形,击之以警戒僧众昼夜思道。木鱼有两种:一为园状,刻有鱼鳞,诵经礼佛时叩之,以调音节,一为挺直鱼形,吊于库堂前,粥饭或集合僧众时用之。
  山门是寺庙的大门。因为寺庙的大门多是三门并立(中大旁小),故称“三门殿”。又因寺庙多在山间,所以又称“山门殿”。
  【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神,俗称四大金刚。佛教传说东南西北各有一神守护,故此得名。我国汉族地区寺院,常常在山门两侧塑上他们的像。其中,身为白色,手指琵琶的是东方持国天王;身为红色,手缠绕地龙的是西方广目天王;身为青色,手持宝剑的是南方增长天王;身为绿色,一手持伞、一手持银鼠的是北方多闻天王。
  韦驮,也是佛教传说中的护法神。常被塑在天王殿弥勒佛之后,面对释迦牟尼像,其形象为身穿古代武士服,手持金刚杵。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唐代高僧道宣梦见一神,自称:“弟子是韦将军,诸天之子,主领鬼神。如来欲入涅槃,教弟子守护赡部(南瞻部洲)遗法。”
  【四大菩萨】
  在佛教众多菩萨当中,名声最大的有四位:观世音、文殊、普贤、地藏王。
  观世音是梵文的意译,唐代避李世民名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他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佛教认为他大慈大悲,遇难众生只要念诵他的名号,“菩萨即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解脱,故叫观世音。据说观音可以应机以种种化身救苦救难,所以有各种不同名称和形象的观音,如白衣观音、送子观音、鱼篮观音、水月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等。观世音菩萨在印度原为男像,自传入中国后,逐渐被汉化,大约从南北朝起,他的塑像也由男转女,成为大受我国俗众欢迎的女菩萨,以至千百年来,有“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之称,相传其显灵说法的道场在浙江省普陀山。
  文殊,全称文殊师利,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妙德”、“妙吉祥”等。在佛教寺院中,他常塑在释迦牟尼佛的左边,为释迦牟尼的左胁侍,专司“智慧”,常与司“理”的右胁侍普贤并称,又文殊菩萨的塑像常是顶结五窑,手持宝剑,表示智慧锐利,最大的特点是骑著一头青狮,表示智慧威猛,相传他显灵说法的道场在山西五台山。
  普贤,是梵文的意译,亦译为“遍吉”。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右侍,专司“理”德。其职责是把佛门所倡导的“善”普及到一切地方。他的塑像最大的特点是骑著一头白象。相传普贤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在四川峨眉山,现峨眉山万年寺有宋代铜铸普贤骑白象的造像。
  地藏,是梵文的意译。佛经说这位菩萨“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所以得名。释迦牟尼嘱咐他,在释迦寂灭,弥勒佛未生之前,救助六道众生。他即发下誓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宋高僧传》载,他转世为新罗(今朝鲜半岛)王子,自幼出家,唐玄宗时来华入九华山,建寺收徒,年99岁圆寂,肉身不坏,以全身入塔。现九华山神光岭有肉身殿,相传即为地藏菩萨的成道处。
  【东方三圣、西方三圣】
  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这个位于东方的净琉璃世界,是佛教理想中的‘净土’乐园。药师佛曾立下十二大愿,要使净琉璃世界的一切居民、无病无灾,丰衣足食,解脱苦厄。药师佛除与释迦佛、弥陀佛在大雄宝殿共同享用人间香火外,还有自己的‘药师殿’、‘药王殿’。(与中国道教的药王庙是两码事),殿内正中为药师佛,两旁是他的左右胁侍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合称‘药师三尊’,又叫‘东方三圣’。药师佛的典型形象是左手持体,内盛甘露,右手持药丸。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佛经上讲,这里无任何悲痛和苦恼,居民们可以尽情享受诸种快乐,所以叫‘极乐’。阿弥陀佛又被称作接引佛,他的左右胁侍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合称‘阿弥陀三尊’,又叫‘西方三圣’。
  【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又叫“龙神八部”、“八部众”,是佛教八大护法神,数量很多。具体如下:
  一、天众。“天”就是神。著名的护法二十诸天的大梵天、帝释天、四大天王、韦驮、阎王等皆是。二十诸天常被供奉在大雄宝殿两侧,如杭洲的灵隐寺、北京大慧寺、大同华严寺、普陀山慧济寺等。
  二、龙众。佛经上说,有无数龙王,专管兴云降雨。这与中国的龙王传说十分相似。
  三、“夜叉”。是佛经中的一种鬼神,本义是能吃鬼的神,又有敏捷、勇健、轻灵、秘密等意思。在佛经中,有很多夜叉是好的,夜叉八大将的任务是“维护众生界”。
  四、乾达婆。是香神,又是乐神,多达6000多位。他们在佛面前弹琴唱赞歌时,“三千世界皆为震动”。这是佛国的中央民族乐团。
  五、迦楼罗。就是金翅鸟神,大得不得了,两只翅膀张开,就有336万里!他以蛇为食,可除掉世间各种毒蛇,益于众生。中国的神魔小说中,把他说成是在佛爷头上护法的大鹏金翅鸟。
  六、紧那罗。歌神。与乾闼婆各有分工,乾达婆专管演唱俗乐,是流行歌曲音乐家,紧那罗则专门演奏法乐,是专业音乐家。
  七、阿修罗,本为古印度神话中的一种恶神。其容貌丑陋,佛教收为护法。
  八、摩侯罗迦。是大蟒神,古印度是个多蛇并崇拜蛇的国家。大蟒神也被吸收为护法神。
  以上八部分,以天众和龙众最为重要,故统称“天龙八部”。
  【六道轮回】
  佛教称:善业是清净法,不善业是染污法。以善恶诸业为因,能招致善恶不同的果报,是为业果。作为业果的表现形式,世俗世界的一切万法,都是依于善恶二业而显现出来的,依业而生,依业流转。所以,众生行善则得善报,行恶则得恶报。而得到了善恶果报的众生,又会在新的生命活动中造作新的身、语、意业,招致新的果报,故使凡未解脱的一切众生,都会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恶鬼道、地狱道中循环往复,这就是佛教所说的轮回。
  1.地狱道
  在六道之中,以地狱道之痛苦为最甚。地狱道只是一个统称,其实它可被细分为八大热地狱、八大寒地狱、近边地狱及孤独地狱四大部分。除孤独地狱外,其他地狱均为众生之集体共同业力所创造的。造作最重恶业者,会投生于地狱道中,经历几十万亿年才有可能离开此道之苦。
  地狱道的众生,并不由母胎所出,亦非因卵而出,而是化生出的。在八大热地狱中投生的众生,受着各式各样的大苦。在有些热狱中,众生会互相砍杀,但却不死去,只能经年累月地忍受不断被杀害之痛苦,完全无法出离。在其他狱中,众生会被烧至七孔冒烟,或被肢解,又或被放入熔铜中煮至皮开肉烂。这些都是过往之恶业力成熟时,所幻化出来的惨况,苦不堪言。在八大寒地狱中,有情众生受着不同程度之寒苦所逼,甚至会被冻封僵立几百亿年之久,却因业力未尽而不会死去。
  2.饿鬼道
  饿鬼的痛苦比地狱略少,但比畜牲道大。如果以智力来比较,饿鬼的智力比畜牲为高。饿鬼道的众生是胎生的,而且每胎便会生下几百个鬼子。生于饿鬼道中的因缘,除了共通的不善业外,亦特别与不肯施舍助人、偷盗或见难不救之业因有关。这一道中的众生寿量不定,有的饿鬼寿命可长达数万人间年,长期受着因不善业力而感召之痛苦果报。
  地狱道的众生,以我们凡夫的眼睛是见不到的。饿鬼道的众生,则可以用肉眼得见。饿鬼散居于不同的地方,有些也散居于人间的世界。在人间的城市中,不太可能有饿鬼道的众生流连。但在旷野中,有时晚上会见到火球或火光,这就是在黑暗中流连的饿鬼口中喷出的火焰。饿鬼大多承受着在黑暗中流连的饥渴不堪的痛苦,同时也被其道中势力大者欺压。它们可被区分为外障鬼、内障鬼及饮食障鬼三大类。
  外障鬼经年遭遇种种外在的障碍,令其不得进食。它们的肚子很大,永远不会吃饱。它们的脚却十分幼细,犹如快断的干柴枝般,几乎承受不住身体的重量。在远远见到有食物时,它们只好跌跌碰碰地勉力向前走近,但当接近食物时,由于其业力之缘故,食物便会变为各种不能吃的东西,饮料也会化为痰、脓血或尿等不能饮用的液体。此外,外障鬼一胎便会生下多个鬼子,而且鬼子母的母性极重,爱子如命,偏偏却找不到足够食物来照顾子女,徒增痛苦。
  内障鬼的口喷烈火,喉如针孔般小,所以即使成功觅得食品,也无法下咽。即使它们能咽下食品,这些食物入肚后,不但不令它们感饱,反而会令肚如火烧,痛苦非常。
  饮食障鬼凡见食物,食物即变火焰、武器或种种不能供食用的东西。在饿鬼望向一条河时,全条河便会干涸,令其不得解渴。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可思议的情况发生呢?这是因为饿鬼道众生之业力罪重而福报极低的缘故。同样的一杯水,由于不同的业力及福报,天界众生、人间众生及饿鬼便会见它为不同的东西。天界众生见水为美味甘露,福报略低一筹的人类见杯中的是平平无奇的一杯水,但饿鬼却见它为脓尿!客观上来说,这杯水仍然是一杯水,但因应不同众生之业力及福报,它各别对不同众生显现为不同的东西。
  3.畜牲道
  相对而言,投生畜牲道的众生是三恶道中受苦最少的。
  畜牲道的众生,居住在陆地上的少,居于海里的为多。从最小的昆虫到鲸鱼及大象等,都属于畜牲道的众生。此外,还有例如龙族及大鹏金翅鸟等我们并不常见到的动物,也都属于畜牲类别。有些畜牲寿命只有一天,也有些可以寿命长达多劫。
  只要我们观察陆地上的畜牲,便可略为明了此道的痛苦。在野外漂泊的动物,长期捱受寒、热、饥、渴、被猎杀及相互啖食之苦。被人类畜养的动物,则被劳役、鞭打,更被宰杀而取皮、肉及骨等,一样苦不堪言。
  地狱道及饿鬼道的生命,因为大苦而无暇修持佛法。畜牲道的众生,则愚昧无智,故此不太可能明白佛法,所以亦无从修善。这其中只有极少数的畜类是例外。故此,一旦跌入畜牲道,便要痛苦地捱至业力消尽而另一过往小善因成熟,方有望再度为人。大家想一想,我们这一生中杀生多少次了,这就会导致无数次于三恶道中轮回,万劫不复。
  4.人道
  众生因不善业而投生于三恶道,而因善业而感召生于三善道之果报。在三善道中,生于天界之福报最大,修罗道次之,人间则再次之,但人间却是最适宜修持佛法的地方。
  投生人道的痛苦,主要可被归纳为四苦,即生苦、老苦、病苦及死苦。对老、病及死苦,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了解。对于生苦,我们或许不太明白,亦无法记起自己在母胎内乃至出生过程所经历的痛苦了。在母胎内的近九个月间,婴儿所受的痛苦很大。虽然我们现在记不起了,但这不代表我们当时没有感觉。在出胎时,婴儿所受的苦更大。在出生后,我们连少许保护自己的能力也没有。若不是父母的守护照顾,我们可能只会存活几分钟,便会被野兽吃了或者冷死、饿死了。
  5.修罗道
  修罗亦称为「非天」。他们的福报很大,与天界众生相去不远。生于此道中的众生,于过往生中的善业力极大,却因其瞋恨的习气,而并未能生于天界中,只能以这种似天而非天的生命形式投生。
  修罗道的众生瞋心及妒忌心极重,常常与天界之众生作战,但往往大败而返,被打至遍体鳞伤。这一道的众生虽然福报、寿元及智力俱大,但却因其瞋恨心而并不快乐幸福。
  6.天道
  天界分为欲界天、色界天及无色界天。在欲界天中,享福及寿元是很大的,没有像人间的生苦、老苦及病苦。
  欲界天的众生,入胎时是男女一对一对地投生于天界的花蕊中的。在花开时,他们便以天男及天女的形式化生。在天界中,并不需日、月来报时,而以花开花合为一天。天界为六道中福报最大的一道,但却并非修持佛法的一个有利地点。正由于此原因,我们求生于净土中,而不求生于天界享乐。天界虽无生苦、老苦及病苦,但天界众生在死前,一样有极可畏的痛苦。他们的寿元虽极长,但始终亦难免一死。又由在天界投生时,他们的善业福报皆用尽了,下一生多投生于三恶道中。在死前的一段时间,天界众生会出现天人五衰的情况,例如其身上的花会枯谢、身上不再放出光明、本来自然散发香气之身现在发出阵阵体臭及身上开始流汗。于此时,其天界友人都会远远避开他,任由他一个孤独地等死。由于天界众生自然有神通力,他们能预见下生将堕恶道。我们试想想,我们不知下一生会投生何处,尚会怕死贪生。天界众生天生爱干净,而且一生享乐,在预见将生为污秽的畜牲、地狱或饿鬼道众生时,他们的恐惧及无依感是多么的大呢!
  这表是依上中下三品善恶的轻重,而排列的秩序;若依乐报的递减,和苦报的渐增,则应阿修罗道以下为畜生、饿鬼、地狱。
  四、山丹大佛寺的故事
  1.山丹坐佛由来(一)
  相传,很早的时候,有兄弟三人向西取经拜佛。走到凉州时,老大说:“你们二位兄弟先走,我站下等着办个事。”兄弟俩走到山丹,老二说:“兄弟先走,我在这里等大哥。”老二左等右等不见大哥来,就坐下等。老三走到甘州,等来等去不见大哥二哥来,索性就睡下等。从此,老大一直站在凉州,老二一直坐在山丹,老三一直睡在甘州。后来,人们在武威、山丹、张掖各修一大佛寺。武威大佛寺塑站佛,山丹大佛寺塑坐佛,张掖大佛寺塑睡佛。
  2.山丹坐佛由来(二)
  很久很久以前,西域三位师兄弟前去中原弘扬佛法,普渡众生。老大最勤快,走的也最快。走到武威时回头一看,不见了老二、老三,就站在那里等。老二比老大走得慢,走到山丹时向前不见老大,回头看不见老三,就坐下来等。老三最懒,也最贪玩。走到张掖时,向前看不见老大,老二,索性躺下来睡觉等。就这样,老大站在武威等,老二坐在山丹等,老三睡在张掖等。这一等就是几千年。
  3.山丹坐佛由来(三)
  很久很久以前,一位中原高僧云游四方讲经说法。来到武威时,见前来听他讲经说法的人很多,便滔滔不绝的站在那讲经说法;来到山丹时,高僧有些累了,便坐下来讲经说法;来到张掖,高僧实在是太累了,便躺下来讲经说法。后来,人们根据这位高僧讲经时的三种姿态,在武威修站佛一尊,山丹修座佛一尊,张掖修卧佛一尊,以示纪念。
  4.山丹坐佛由来(四)
  很久很久以前,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出现了一个蛇妖。这条蛇妖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肆意横行,为祸一方。后来,一位得道高僧云游至此,见有蛇妖兴风作怪。便与之展开了一场恶战,历经七七四十九天,终将蛇妖杀死。但这蛇妖肉身虽死,精气不亡。为防止蛇妖再次复活作孽,高僧将其肉身化为大山,镇住蛇妖。后来,当地人为了纪念这位高僧的功德,便新建一座寺庙,以示纪念。
  5.破肚子娘娘的传说
  在很古老的时候,小姑和怀孕嫂嫂两人去河里抬水,在行进的路上,小姑看见龙首山和瞭高山相对而动,小姑说,嫂嫂你看,那两座山在动。嫂嫂说,山怎么能动,我们快点走。又走了一段路,小姑又说,嫂嫂你看,那两座山真的在动,你怎么说不动?嫂嫂说,我怎么看不见在动,我们赶快回家,妈妈还等着水做饭,你哥吃完饭了要去田里干活。小姑要坚持放下水桶,让嫂嫂看,姑嫂两人放下水桶,嫂嫂抬头望两山时,肚子突然破裂,胎儿坠落在地,嫂嫂倒地身亡。两山停止了相对而动。据传当龙首山和瞭高山相连在一起,截住山丹河的流水,这样山丹将变成海,焉支山是海中的一岛。山丹将会出皇帝,这位嫂嫂怀的正是未来的帝王。为了纪念这件事,就在瞭高山的石嘴山脚下凿洞建破肚子娘娘庙。塑像的形状是破肚子娘娘微斜卧,旁边是胎包及一男孩,小姑子站在破肚子娘娘旁边。

知识出处

佛山缘

《佛山缘》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分为四大篇,其中包括了散文篇、诗歌篇、传奇篇、其他篇,详细介绍了感悟大佛神灵、天下第一佛、佛城广场、诗四首、咏大佛寺二首 、大佛寺、卧佛隐身的传说、重建山丹大佛寺记事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唐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和尚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法师
相关专题
罗汉
相关专题
菩萨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念珠
相关专题
四大天王
相关专题
韦驮
相关专题
观世音
相关专题
文殊
相关专题
普贤
相关专题
地藏
相关专题
药师佛
相关专题
阿弥陀佛
相关专题
天众
相关专题
龙众
相关专题
“夜叉”
相关专题
乾达婆
相关专题
迦楼罗
相关专题
紧那罗
相关专题
阿修罗
相关专题
摩侯罗迦
相关专题
地狱道
相关专题
饿鬼道
相关专题
畜牲道
相关专题
人道
相关专题
修罗道
相关专题
天道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