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大佛寺庙会的文化特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缘》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2154
颗粒名称: 山丹大佛寺庙会的文化特色
分类号: I267
页数: 2
页码: 21-25
摘要: 本文记述山丹县李宗让、李思睿所作的散文《山丹大佛寺庙会的文化特色》。
关键词: 山丹县 散文 李宗让

内容

一、山丹大佛寺的地点、时间、及历史规模
  山丹大佛寺位于县城西郊瞭高山下,西临祁家店水库,东依南湾村肥沃的土地。山丹大佛寺原有殿宇依山傍水、重楼巍峨、雄伟壮丽,其寺开山于北魏,历来被誉为河西名胜。明英宗朱祁镇赐额“土佛”。元季兵燹,明正统年间、有僧智莹在本寺依山塑有大佛坐像高达十三丈,尔后兴废屡更、几经沧桑。有官方人士先后缮齐者如:景泰时期,山丹守备张熊;万历年间,甘肃巡抚候东来(本县邑人),甘肃总兵王允中等曾重视修建。至清同治年间,其寺又遭反清回民焚毁。至光绪年间,有安徽泾县进士出身、查之屏出任山丹知县,慷慨捐俸薪重修,乃依山高建佛之阁,直上七级。室内大佛圣像栩栩如生,楼底建有大雄宝殿,多古今名人题悬金字匾联,其中富有哲理且具有相当艺术价值,精工木雕,一匾一联,颇负胜名,联文是:
  何处逢禅机空亦是色亦是非空非色亦是无非是无非非是
  个人觅觉路经亦可法亦可不经不法亦可莫不可莫不不可
  匾额为:“仰之弥高”,字大三尺见方,笔锋遒劲、气势雄豪、工刻不凡,落款为查之屏敬书。大殿左右各建有较低楼、分供其他菩萨圣像。山顶建“晚望亭”。此外尚建有重层地藏楼、天王殿、山门戏台等数十间。宝殿庄严异常,历来为河西走廊佛教之圣地、丝绸路上朝谒之名刹。由来生灭无常,对此成之非易之,古寺竟被毁于十年浩劫,轻践三宝、无恶不作、触目惊心、宁不痛惜。幸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实,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佛教事业的发展。政府批准商请主持觉慧和尚负责修缮,因时至三宝加得江西云居山达定法师代向香港圣一法师求援、幸承圣公慈悲喜舍资金500万。连同十方善俗乐施、全部工程从1992年秋至1995年三载告竣,现建成七关九式三十九米高七层木构大佛楼一座、塑三十五米室内释迦大佛坐像一尊。此坐佛是全国做大的泥胎贴金坐佛。
  二、山丹大佛寺庙会的文化内涵
  文化就像一个大染缸,民俗和宗教是其中的主要色料。只要你生长在某一文化里,就注定和它结下不解之缘。这个缘是一群人所共有的,它会不停地发挥影响力,塑造人们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价值判断和情感生活等。这种现象,套用佛学的用语就是“共业”。民俗,即是民间风俗。它是千百年来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并按照一定的模式认真地遵循和传播。庙会,又是这种民间风俗的具体体现。宗教与民俗是人类生活和心理需要的反映。它蕴涵许多解答精神生活的智慧,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人类心理生活脆弱和困扰的线索,也能找到人类心智成长的答案。在山丹人的意识观念里,佛教的民俗和信仰是根深蒂固的,但是佛学和禅理是深奥的,经典是艰涩难懂的;特别是佛法的义理,在寺庙生活的严格训练下,更缺乏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结果佛教被一般信众扭曲为迷信,而不能弘扬它的光明性。因此,为了启发人们的精神生活,应该把我们的宗教与民俗作清新的阐释,让它与现代生活结合,既能满足宗教信仰的需要,又可以引导每一个人的善根,展现清醒的智慧,过成功人的生活。以前,烧香拜神许愿多是中老年人的事,他们多为福寿财运及婚姻灾病而来。在庆典活动中,他们手执经盒,祈福迎祥,天佑吾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今,面对求学就业的压力,一部分青年男女也加入到烧香请愿的队伍中来,以求仕途有好运。在山丹大佛寺庙会期间,这一民俗的内涵是:许愿、庆丰收、求儿女、治病、祝国泰民安并进行商贾交易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它不但活跃了一方的经济,也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娱乐生活。这一民俗的形式是祭祀、上香磕头、吃斋、呤诵经文、调子、走场……
  中国佛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形式多彩,其涵盖面几乎涉及中国的政治、经济、哲学、宗教、化理、文学、史学、艺术、教育乃至民俗等社会文化的一切领域,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以及民族心灵的铸就,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思想界有着重要的影响。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渗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曾有多次交流。从文化上说,其中交流融合最成功的,应算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它不仅带动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全面发展,而且也使佛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它在交融过程中所形成的学术思想、修养方法、音乐美术、工艺建筑、风俗习惯等等,已成为东方文明的一个支柱,并与世界先进文化相协调发展,成为人类文明共同成果之一,以致外来各种文化在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融合过程中,都有必要借鉴这次交融的经验,吸取这次交融的成果。山丹佛教的典籍,作为宗教或学术,在全人类的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历史中都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佛经在中国文学领域中的表现丰富多彩,对说唱文学影响很大;佛教美术沿丝绸之路从印度传入中国。随着佛教的绘画艺术传入中国,印度佛教的绘画理论也同时传入。
  三、佛文化对开发山丹经济、构建合谐社会的作用
  佛文化的真正本义就是要人从有忧苦的此岸,经过修行而达到悦乐的彼岸。它帮助人们提高生活的适应能力,展现成功的人生;帮助人们契悟并证入佛的精神世界,看出生命的永恒希望。宗教和民俗中涵藏着丰富的精神生活宝藏,它应该被活泼地解释到现代人的生活之中,以符合精神生活的需要。就拿佛教来说,学佛的旨趣就在于促进自我的醒觉。从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和实现生活之中,建构光明的人生;从净化贪婪、学习自我控制和慈悲行动之中,去展现福慧圆融的生活;从觉性、智慧和参悟中,证入大自在的精神生活。我们觉得佛教的经典和教义中有许多精神生活的智慧,特别是中国禅的生活智慧;它的睿智和开阔的胸襟、恬淡和入世的大乘慈悲精神,实在是教育的好素材。人们在佛祖面前许愿时就是企求佛祖的保佑:保佑福寿财运及婚姻。在庆典活动中,他们手执经盒,祈福迎祥,天佑吾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体现了这些人希望有一个合谐的社会以便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工作。于是有了开阔的胸襟、恬淡和入世的大乘慈悲精神、不再怀恨终身、不再冤家路窄。一位长者曾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多修一座庙,就等于少建一座监狱。我深知学佛的本义就是充分地醒觉与生命的实现。当一个人能清楚地看清自己,了解生命,接纳自己时,也必然能了解生活,接纳别人,而过着悦乐自在的生活,这正是现代人所缺乏的生活态度,也是教育上所应重视的。就个人而言,我们一直崇尚这样一种心态和观念,即要以鉴赏的态度探索自己族群的价值观,也要去欣赏别人的价值观,真正的理解不同的宗教立场,实际上是开拓自己的理智、情感和眼界。为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刻意翻阅了大量资料,总结整理出大量知识点,既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又感受到佛教对开发山丹经济、构建合谐社会有着一定的作用。既然人们希冀一个合谐的社会、那么这些人必定会捍卫这个和谐的社会、做该做的、阻挡不该做的。这些人必定会很好的生活、必定会很好的工作、必定为开发山丹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君不见、庙会期间人头攒动、几万香客难道不消费?那一个个的摊位、一辆辆汽车他们必定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那一份份的合同在谈笑间、在饭桌上一捶定音,必将为山丹经济的腾飞插上翅膀。进行商贾交易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它不但活跃了一方的经济,也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娱乐生活。
  四、山丹庙会文化在促进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
  自从人类诞生起,就开始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漫漫历程,人类为自身所吸引,又为自身而困惑。如果将宗教视作人类关注自身的产物,那么宗教不仅体现着人为之人的本质,而且是作为人类精神、心理的活动在更高级、更复杂的层面上诠释了人类的反应。很大程度上,宗教的存在有赖于人的认识,甚至有人就干脆视宗教为一种本性文化。宗教与文化难以分开,它们相当于一整套生活方式,它不仅影响人生,也影响社会,影响历史。作为传统的中国民众生活的典型侧面,庙会及其历史引起了学界关注。庙会最活跃的主体是普通民众,庙会最基本的活动根植于民间土壤,庙会最真实的场景呈现于社群境域。
  本文着眼于庙会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方面,是对庙会与文化作的一个小小的注脚。同时也使我们感悟到: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科学;没有人文的科学,更是残缺的科学。人类灿烂的文化遗产,如果没有人发起去保护它、倾注它,那么它必将堙灭在历史长河中。作为公民,有责任也有义务去肩负这一重担。比如佛学,它需要人们的倾心护理。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山丹的庙会文化以他独特的方式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光。
  最后的研究感语: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明确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疑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又说:“我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这都说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之一的中国佛教文化,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密切关系。解决多元文化交融和解决人类自身建设问题又是紧密联系的。无论东方西方、中国外国,尽管语言、肤色、信仰有种种不同,但五脏六腑、生老病死、人体人心,都是相同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人类了脱生死这一大事因缘而示现、这是人体人心极高升华彻底解脱的典范。
  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不断延续和发展,自有其深刻的道理。不管人们如何认识和把握它,它都要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和社会意识的替流,渗入社会心理的深层,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行为标准、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处世态度以及风俗习惯融为一体,成为人们生下来就濡染其间的一个精神家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深深直根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不断吸收世界文化成果,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和中华民族形式相结合的全新的文化。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创造的事业,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人,是一切文化创造的最深厚的源泉。山丹人民的信仰及山丹的庙会文化将发挥他应有的作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化。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中汲取营养,又用健康的文化成果教育人民、服务人民、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四有”公民。愿山丹的庙会文化为人类的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愿山丹的佛教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中谱写新篇章!愿八方宾客来山丹这片沃土吸纳天地之灵气,施展浑身之解数!愿山丹的“佛山缘”这张牌最具特色!

知识出处

佛山缘

《佛山缘》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分为四大篇,其中包括了散文篇、诗歌篇、传奇篇、其他篇,详细介绍了感悟大佛神灵、天下第一佛、佛城广场、诗四首、咏大佛寺二首 、大佛寺、卧佛隐身的传说、重建山丹大佛寺记事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宗让
责任者
李思睿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