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佛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缘》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2151
颗粒名称: 品读佛山
分类号: I267
页数: 4
页码: 12-15
摘要: 本文记述山丹县龙作联所作的散文《品读佛山》。
关键词: 山丹县 散文 龙作联

内容

从山丹②县城西行约5公里,就到我的家乡清泉村,村子西南角就是有名的佛山。佛山绿野怀抱、山水相依、人文古迹遍布其间,是父老乡亲世代珍爱的风水宝地。佛山沐浴春风、生生不息、如画如诗,是他乡游子心灵品读的绵绵琴弦。
  风和景明的日子,我穿行在川流不息的人流当中走进佛山。那绿茵茵的田园,红瓦白墙的村舍,弯弯的清泉河,象徐徐展开的画卷将佛山美景呈现于您。遥看佛山上下人影如蚁,天地一佛楼依山矗立直插云端;近闻大佛院内木鱼声声,诵经嗡嗡。乘兴拾级登台,进山门,入佛院,见四周禅舍井然,游客如织,清香悠悠。最惹眼的,要数一对对善男信女虔诚上佛香,双手合十信誓旦旦向佛祖许心愿的场景。不上香的游客,或三三两两,或闲闲散散,或自由徜徉。有的指点着威武的泥塑金刚,好像窃窃赞赏;有的凝望着坦胸露乳的弥勒佛,好似朗朗爽笑;有的仰视着辉映碧空的泥塑坐佛,好似啧啧称奇。总之,自由的、闲适的、安逸的、休闲的人们啊!在佛香国里是各寻其趣,各得其乐,悠哉悠哉呀!
  山丹大佛寺始建于北魏(公元425年),明正统6年(1441年)复建,又名土佛寺;万历9年(1581年)重建;清光绪13年(1887年)至14年(1888年)重修;1971年遭“文革”浩劫。现址寺院的主持觉慧和尚,于20世纪90年代初远上香港大屿山募化,由大屿山圣一大师捐资500多万元,于1992年10月12日破土动工,历时6年恢复重建,于1998年8月12日举行盛大开光典礼。如今坐佛重塑(35米)、佛楼重修(7层)、金碧流光、焕然一新。千年丝绸古道,又添新的璀璨明珠。
  穿过佛院,顺石级登上佛山,驻足于佛楼顶层回廊,则满目山川形胜。南望焉支山白雪皑皑郁郁苍苍,北眺龙首山昂首雄视绵延千里,一泓清泉像一块蓝宝石镶嵌在万顷良田之中,珍珠般的河水潺潺流到了佛山脚下,好似玉带挂在坐佛的梳妆台上,恰是一幅美轮美奂的山水田园画境。山美,水美,情更美!此时登高抒怀,吟前人赞美山丹之诗赋,则别有一番情趣。
  《匈奴歌谣》(西汉):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李白《幽州胡马客歌》:
  虽居焉支山,不道朔雪寒。
  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
  翻飞射鸟禽,花月醉雕鞍。
  岑参《过焉支山寄杜位》(唐朝):
  焉支山西酒泉道,北风吹沙卷白草。
  长安遥在日光边,忆君不见令人老。
  韦应物《调笑令》(唐朝):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裴景福《山丹道中》(清朝):
  祁连山畔石盘陀,半覆白云半绿萝。
  杨柳遮天迷紫塞,桃花滚雪下红河。
  胡儿觱篥悲风动,羌女胭支艳色多。
  笑索银瓶共一醉,那堪更听陇头歌。
  ……
  焉支山,是中国历代诗歌的精魂孕育出的文化山。佛山,是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时空缩影。遥想当年诗仙李白、岑参、韦应物、陈子昂、王维、陈棐、段坚、林则徐、裴景福等游历山丹,其诗情是何等激扬!雄秀崔巍焉支山,美丽矫健焉支女,牛肥马壮焉支家园,在诗仙眼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的魅力!美丽的山丹啊,让历代文人墨客流连忘返!
  就着点燃的诗情,信步沿佛山山脊往前走,但见平缓处人影散座,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席地野餐,“火腿”、“面包”、“黄河”、“莫高”交错一片,热闹弥漫着佛山,佛山欢腾了起来。快乐是大家的,我自个儿也分享一份乐。独自寻一方安静处,或弛然躺下与蓝天白云对话;或任神思畅游山丹八景——石峡封云、石燕高飞、东湖落草、西湖落月、二龙穿城、金刀落发、神钟自鸣、龙眼应雨;或遐想释加牟尼涅磐于丝路重镇张掖大佛寺、山丹大佛寺、武威大佛寺的千载缘情;或猜想国际友人路易·艾黎誓把山丹当做第二故乡的万般痴情……
  白云悠悠,神思悠悠,神游佛山可算是一种精神的享受。若白羽般飘然飞下佛山,忘情于清泉河边,又是另一番情趣了。手拎了鞋子,卷了裤管,脚踩细软的红沙粒,螳着水自由的来去,油然而然撩拨起我儿时戏水的梦儿。一来一往的水波儿顽皮地咬着脚丫儿,心里痒痒的,馋馋的,闹得你直想下水。扎几个猛子,击几掌水,追逐戏水的伙伴,惊吓觅食的水鸟,要数最开心的事了。把戏水的隐过了,游出清爽的水乡,让光溜溜的身子平贴在热烘烘红沙层上,可算是一种难得的日光浴享受。头顶一把花伞,让靓丽的阳光尽情亲吻我的全身。只有和谐的阳光,和谐的风儿,和谐的水儿轻吻沙粒的微响,仿佛整个世界进入恬静的梦乡,暖暖的、柔柔的、融融的、甜甜的。
  宏阔的水中央,贺师傅轻点一叶小舟自由下网,鲜活的银鳞儿可能在鱼篓里使劲的跳吧!馋嘴的水鸟呀,依依不舍紧随着打鱼的小舟,象吃奶的孩子亲密地依恋着妈妈一般。
  水的北岸,圆圆的山丘下就是“王家享堂”吧,那是明朝大将军、甘肃总兵王允中的墓地。“文革”期间,这方风水宝地也被“革了命”,残存的石羊、石马、石骆驼、石乌龟、石碑、石人像现都移至南湖公园,成了公园一道古典文化风景线,成为山丹人民纪念陇人骄子的教育基地。
  感慨之余,纵目西望,位于拦水大坝上的八角亭人头攒动,我便信步向热闹处走去。登亭临水,唯见一泓河水半映着佛山,水中的佛山倒影幻化为海市蜃楼一般,散作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七彩光影,仿佛是国画大师李可染笔下的山水写意画境。侧身西望,汉明长城横亘东西蜿蜒蠕动隐没在茫茫天际之下时,烟树深处的张掖正当落日融金之时。下了八角亭,坐在高起的石头上,或观银鳞儿跃出水面的精彩一跳,或挑一把长长的鱼竿儿,“胜似闲庭散步”的垂钓,有时钩沉了落日,却能高挑鲜活的银鳞儿晚归,真叫往来行人羡慕不已。
  忆想春季的河边,又是另一番景致了。但见河边翻卷了一个冬季的冰岸子,一天天悄然消融了起来。环河床的白杨树林抹上了淡淡的新绿,在蓝蓝的河水边梳洗打扮。盈盈的春波儿,像白生生的娃子,在蓝宝石的河面上自由地扎猛子。风波泽国里野鸭子成片的游来,如同乡亲赶集一般,扶着老,携着幼,唱着春光曲儿,热热闹闹浩浩荡荡参加春天的芭蕾舞盛会。有时河边偶有人经过,受惊吓的野鸭们便拍起雪浪花飞扬起来,先擦水疾飞再回旋于高空,翕张着双翼朝天宇下的一方水天云集,而后又飘然没入浩浩荡荡的水乡,“哦”“哦”“哦”听取鸭声一片。放眼望去,美丽的佛山就在鸭声最热闹的前方。
  佛山是个风水宝地儿,有山有水,有情有趣,充满了诗情画意。这里的山,呵护着弯弯的水妹子;这里的水,爱恋着绵绵的山哥哥;这里的乡亲父老,珍爱着他们的山娃子,珍爱着他们的水姑娘,珍爱着他们世世代代美丽的家园。
  佛山,是家乡的名片,它饱蘸着家乡走向富裕之路的点点信息。
  佛山,是家乡的骄傲,她画山绣水笑迎着天下的朋友。
  佛山,是我心灵的绵绵琴弦,是我品读不尽的思乡曲。

附注

注解:①山丹,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境内祁连山、龙首山遥相对峙,焉支山虎踞东南,素有“走廊蜂腰”、“甘凉咽喉”之称。 ②佛山,原名碾盘山,位于山丹县城西约5公里处,东西走向,为褶皱低山丘陵,海拔2030.3米。改革开放以来“碾盘山”易名为“佛山”,农历四月初四至初八举办佛山民俗文化节。

知识出处

佛山缘

《佛山缘》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分为四大篇,其中包括了散文篇、诗歌篇、传奇篇、其他篇,详细介绍了感悟大佛神灵、天下第一佛、佛城广场、诗四首、咏大佛寺二首 、大佛寺、卧佛隐身的传说、重建山丹大佛寺记事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龙作联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
山丹
相关地名
佛山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品读佛山
相关作品
匈奴歌谣
相关作品
幽州胡马客歌
相关作品
过焉支山寄杜位
相关作品
调笑令
相关作品
山丹道中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