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缘》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2147
颗粒名称: 散文篇
分类号: I267
页数: 25
页码: 1-25
摘要: 本篇记述山丹县文学作品散文,其中包括了感悟大佛神灵、天下第一佛、佛城广场、品读佛山、佛印、大佛面前许个愿等。
关键词: 山丹县 散文 文学作品

内容

感悟大佛神灵
  张兴民
  对于河西走廊这样一个曾在佛教传播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地域来说,一座寺庙的存在或许并不是一件多么特殊的事。然而,在一定区域内,一座庙宇和世代居住在它周围的众生之间形成的关系,却是千丝万缕难以割舍的。甚至,经过千余年时间的沉淀,这座寺庙的神灵气息早已融进寺庙周围的每一丛树林和每一片空气之中、融进每一个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人的心灵和精神气质之中了。
  山丹大佛寺之于山丹,亦是如此。
  和其他古迹一样,关于山丹大佛寺的来历,也有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传说。在传说中,相似的情节一般是怪兽危害百姓,得道高僧挺身而出,最终邪不压正,怪兽被制服,高僧化作山脉永生永世将怪兽伏压,人们为了纪念高僧的大德,建庙铭记。这样的传说反映了人们对正义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当时民众生活的艰难。
  事实也正是如此,作为在交通、战略等方面具有重要地理位置的河西走廊,历史以来就是各方势力的必争之地,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人们在此征战厮杀,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你争我夺,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悲欢离合的故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统治阶层意志的彰显,背后往往是劳动人民的斑斑血泪。山丹作为“走廊蜂腰,锁控金川”之要地,情况可能还要更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宗教在人们的心中树起了精神慰藉和终极关怀的大旗,它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盛行不衰被劳苦大众顶礼膜拜也就不足为奇了。寺庙,作为佛教传播弘扬的场所在河西一带应运而生遍地开花了。
  关于山丹大佛寺的修建,有明确记载的是始建于北魏时期的公元425年。那时的河西地区虽然有不同的少数民族轮番执政,但均已是汉化程度极高了,各民族自觉不自觉走上了民族融合的道路,到了隋唐晚期,已是“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的一派大融合景象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尽管是不同的民族政权先后在此建立政权,但对佛教的拥护和推广却是他们一以贯之的一个共同点。无论他们对于认可佛教的动机和出发点是怎样的,但对于佛教、对于渴望和平生活的百姓,却是一种福音。并且这福音延续至千余年之后,使生活在现在的人们也有幸得到一缕佛光的普照和殷殷的期盼。
  自山丹大佛寺建成至今的千余年的时光里,朝代数度更迭,人世几番兴衰,大佛寺也是屡遭磨难。可以说,大佛寺的变迁,其实就是山丹这块历尽沧桑的土地上变化的一面镜子。山丹大佛寺历经数代,横遭兵祸战乱,几番重建,几度兴衰。据史料记载,仅在明正统五年(1440年)至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的440多年间,就先后修缮六次。而在空前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中,千年古刹更是被彻底摧毁!昔日香雾缭绕的寺院竟一夜之间荡然无存。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多少优秀的传统文化惨遭屠戮。文化的种子培育不易,而毁灭却在旦夕之间。记得儿时每每走过那片洒满残砖破瓦的山脚下,一股彻骨的悲凉总会自心底涌来,在童心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悲剧,似乎在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上,总是一再重演。
  在山丹大佛寺的变迁史中,有一位在中国历史上较有名的皇帝不得不提起。史料载,明英宗朱祁镇曾为该寺题写匾额“土佛”,悬挂其间。明英宗是一个宠爱太监的皇帝,他能为远在西北一隅地处戈壁荒漠的寺庙挥毫御笔,是和一位镇守甘肃的太监的奏请有关。想来那时的山丹大佛寺,在河西一带已是名声远播的古刹大寺了,否则是无法得到一位皇帝的垂青。虽然这位皇帝后来因为“土木堡”之变而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太光辉的形象,但这却无损于山丹大佛寺在信众心目中的地位。每到农历四月初四大佛寺庙会,山丹及周边县区的善男信女扶老携幼,虔诚叩拜焚香祈福。梵音袅袅中,白驹过隙沧海桑田,千秋功过任人评说。
  光阴如梭,转眼间,华夏大地迎来了改革开放、走进了新时代,山丹大佛寺又枯木发新芽,焕发出新的生机。1992年,在主持释觉慧的多方奔走下,在各级政府的热心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捐助下,山丹大佛寺进行重建,并于1998年正式开光。端坐千余年的巨佛,又一次用他充满悲悯和仁慈的目光,注视前来烧香许愿的红男绿女,注视脚下的这块屡遭艰辛却依然生机勃勃的土地。“造新不如修故,作福不如避祸。”古刹大佛寺能够劫后重生,似乎在冥冥之中自有定数,亦是佛缘与神灵未尽之故耶。
  如今,山丹大佛寺作为“五彩山丹”的旅游品牌之一,越来越得到当地政府、宗教人士重视和周边民众的青睐,其灵验名扬海内外。寺院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佛城广场景观渐现恢弘,千年古刹应有的风范已初具端倪,山丹大佛法相庄严,正在福佑山丹及黎民百姓。春和景明之际,约三五好友来此访古探幽,远眺龙首山脉逶迤东去,好似一座巨大的睡佛静听着佛音,把智慧和灵气撒向山丹大地;近瞰祁店水库碧波荡漾,或穿行在飞檐画廊之下,闻梵音,增菩提,世事俗务似乎都化作缭绕的香雾随风而去。尤其是夕阳在山的时候,独自一人徘徊的幽静空旷的广场上,耳边响起阵阵钟声,一步步将你带进大佛寺幽深的千年岁月里,体味他的博大、深邃,和经数代变迁渐渐积累的难以感悟的秘密。
  天下第一佛
  杨显祖
  大佛寺,古名土佛寺,位于县城西五公里的瞭高山脚下。气势壮观,为全国最大的室内泥胎贴金坐佛。
  山丹大佛寺,始建于北魏。在明朝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6年),只是“刊山为佛,加以涂绘,高四丈五尺”。正统初年,镇守甘肃太监刘永诚,曾来山丹观光本寺,回朝奏请英宗朱祁镇为该寺赐名,英宗赐额曰“土佛”,金书其门,朗昭星月,由此得名土佛寺。
  有文字记载最早重修大佛寺是明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六月,住持智莹请陈敏撰写《重修大佛寺碑记》,从碑记中我们知道了重修大佛寺的基本情况。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监镇甘肃太监王贵,特请高僧智莹号秀锋为本寺住持。时,佛教大师,僧会司都纲(明代主持地方佛教事务的官员)沙加舍认为寺宇朴陋,乃请于守备山丹都指挥杨斌倡导募化,经营重建。重修工程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春动工,次年竣工。泥塑高十三丈坐佛一尊。
  明河南汝南进士吴同春在甘肃为官时,曾游本寺,写诗《山丹土佛寺》,并写诗前小序:“山丹西十里铺有土佛,坐依山,高十三丈,耳可容人,指甲阔尺余,以五级楼阁卫之,亦伟矣。余过此题其额曰:‘虚无法象’,字径二尺,因为言纪其事。”
  明万历二十一年至二十八年(公元1593年—1600年),本县人官至甘肃总兵、右军都督同知王允中捐巨资修本寺,使其规模更宏大,气势更为壮观。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部将辛恩忠攻占山丹时,该寺部分毁坏,后修缮,并易名大佛寺。
  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1874年),青海反清回民屡入县境,该寺毁于兵燹,寺庙荡然无存。清光绪九年至十四年(公元1843年—1888年),安徽泾县进士查之屏任山丹知县时,筹划重建大佛寺,率先捐奉银二千緍,属僚、佛教信徒,民众纷纷捐资献力,全力鼎助,于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开工,次年竣工。依山之高泥塑坐佛一尊,大雄宝殿十六楹,木结构五级楼阁围之,楼阁两边通向山顶之道,各建岭楼一座,在山之顶建望晚亭。
  十年(1966—1976)文革期间,1971年县革委会以破“四旧”为名,该寺被拆毁。
  1987年,僧尼化缘,在原寺庙处建简易佛堂进行佛事活动,后本寺和尚不懈努力,八方化缘,为重建大佛寺筹款。香港宝莲寺圣一大师知山丹僧尼化缘重建被“文革”中拆毁的大佛寺,热忱大力支持,施本寺积畜人民币260万元,金箔六十万张(每张合人民币4元),折合人民币240万元,总计500万元。本寺僧尼化缘150万元,僧尼化缘重建大佛寺的行动,激发了山丹及周边县民众的大力支持,纷纷捐资献物。1992年10月10日奠基开工,1995年竣工,建成木结构方塔形正面九楹,两侧五楹39米高佛楼,内塑35米高释迦牟尼讲经说法坐像一尊,金箔贴身,熠熠闪光,目炯面慈,手势之意,佛怀众心。
  平时外地来山丹观光大佛寺的游客络绎不绝,更为热闹的是每年四月初四为大佛寺庙会,山丹及周边县的民众赶来山丹过庙会,人山人海,商贾云集,热闹无比。
  旧时来过庙会的民众,还有两处是一定要去的:一是瞭高山脚下的破肚子娘娘庙;二是马家湖湾的王家享堂。
  在大佛寺西石嘴山脚下,古人凿洞建庙。建有黑虎庙、关帝庙、雷神庙、龙王庙、破肚子娘娘庙。这几处庙,面向西草湖。1956年山丹县决定在此处建一座水库,大坝坐落在龙首山和瞭高山之间的凹槽地带,从这里截住山丹河流水。在修建水库时,这几处庙宇尚保存完好,是年被炸毁。可以说,在这些神庙中,破肚子娘娘庙是我们山丹自家的神庙,源于民间一段美丽的传说。
  在很古老的时候,小姑和怀孕嫂嫂两人去河里抬水,在行进的路上,小姑看见龙首山和瞭高山相对而动,小姑说,嫂嫂你看,那两座山在动。嫂嫂说,山怎么能动,我们快点走。又走了一段路,小姑又说,嫂嫂你看,那两座山真的在动,你怎么说不动?嫂嫂说,我怎么看不见在动,我们赶快回家,妈妈还等着水做饭,你哥吃完饭了要去田里干活。小姑要坚持放下水桶,让嫂嫂看,姑嫂两人放下水桶,嫂嫂抬头望两山时,果然正在合拢。嫂子说,不得了了,要是山合到一起,把水路堵了,山丹就会变成湖海,一县的老百姓就要遭殃了。你去通知人们赶紧撤离,我来堵山。说完嫂子用力顶住向前移动的瞭高山嘴。由于用力过猛,肚子突然破裂,胎儿坠落在地,血溅山石,两山嘎然而止。嫂嫂却力气用尽,血流过多而倒地身亡。人们为了纪念嫂嫂舍身救人,就在瞭高山的石嘴脚下凿洞建破肚子娘娘庙,供后人瞻仰膜拜。塑像的形状是破肚子娘娘微斜卧,旁边是胎包及一男婴,小姑子站在破肚子娘娘旁边。可惜该庙因修祁店水库连同黑虎庙、关帝庙、雷神庙、龙王庙而拆毁。现在村民在大坝下面的山崖下重修了破肚子娘娘庙,遗憾的是里面的神像却不是破肚子娘娘而是观音、龙王等。
  王家享堂,在马家湖湾北侧(现祁家店水库北),有一坐北望南规模宏大的陵园,这就是王家享堂。在墓丘前方数十米外有一座高大的雕有各种图案,气势宏伟的石牌坊,进入石牌坊后,是一条直通墓丘的沙石甬道。在甬道的两旁是对称的造型生动,雕刻精细,栩栩如生的石人、石马、石虎、石骆驼、石龟、石羊(其中一只无头)墓丘前是龙形图案的石墓碑,两侧各竖一座雕有龙形图案,且中间镌刻“大明”两字的陪碑。这就是明朝平羌将军、甘肃总兵、右军都督同知山丹籍王允中之墓。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病故,朝廷为表彰他的战功,诏赐武进士、太子太保、光禄大夫等殊誉、追加最高军阶兵部尚书。下诏御葬,并御赐王允中墓碑文,其葬礼档次之高,规模之大,在当时文臣武将中是空前的,他也是山丹历史上官阶最高的人物。之后,多年荣享御祭,其隆重盛况,在山丹是空前的。
  前面讲过,墓甬道两旁的石雕中,有一只石羊无头,关于为啥无头,这里流传着一个神奇的故事。在王允中墓旁,有马家湖湾马姓人家的地,某年庄稼长的很茂盛。早上马姓人到地里去看庄稼,有模糊的羊蹄印,庄稼被羊吃过,这样一连几天,他想弄个究竟,夜晚没有月亮,天黑乎乎的,马姓人拿了一条棍子,到地边守候,看是谁家的羊在吃庄稼。夜深人静,看见有两只羊到地里,他拿棍子一打不见了踪影。第二天他拿一条绳子,想用绳子把羊栓住,又是夜深人静时,见是昨晚来的那两只羊,他立刻用绳子去套,结果没有套住,羊又不见了。第三天他磨利了镰刀,拿上了绳子,蹲在地里,见还是那两只羊到他蹲的地方来,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镰刀向羊脖子钩去。镰刀钩下了羊头,羊却不见了,他有点纳闷,提着羊头回家了。第二天早上一看,是一个石羊头,他若有所思,抱着石羊头,到王家享堂,见一只石羊没有了头,他似明白了什么,把那颗羊头放在了无头石羊旁。从此,再没有发生过羊吃庄稼的事。
  佛山广场
  杨桂平
  山丹大佛寺历史悠久,声名远扬。而新建的佛山广场更加气势雄伟景色宜人。漫步佛山广场,使人真正体会到景中有佛,佛即是景的意境。佛山广场修建在“佛化墩”旧址上。整个广场规模宏大,布局精致,既有佛家之博大气象,又具园林建筑的隽秀品貌。其中佛城广场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是省内最大的佛寺广场。广场建有游客中心、旅游商品展示中心、牌坊、观音坐像和佛文化经卷石刻、水帘照壁、九龙沐太子、佛文化长廊、景观柱、吉祥如意雕塑、青石佛脚印等景观和星级厕所、停车场等设施多处。
  广场最显眼的建筑是七孔石牌坊门楼,由青石浮雕而成,高12.8米,呈七门八柱七楼样式。造型美观,结构和谐,庄严肃穆,气势雄伟。牌坊上方的浮雕云龙接天,为亭阁式斗拱建筑,飞檐翘角。牌楼正中刻着圣一大师所题“大佛寺”三个字,金箔涂饰,金光闪耀。两边分别刻着黄色字体的佛家六度,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智慧。六度法门,意为佛教信徒修练成佛的重要途径。“六度”又称为“六度波罗蜜”,指六种修成功德的要点。牌坊中间四柱金刚座上,为四大天王雕像,形态逼真,威严慑人。座两侧基石各有鼓头,上雕莲花,栩栩如生。牌楼上方八根云柱高耸,柱顶雕有释迦牟尼七世佛像,两边云柱各雕月光菩萨和日光菩萨像。蓝天之下,泛着青光,亦真亦幻。牌坊背面正中刻着“佛国圣地”四个金箔大字。牌坊正门和副门各题一副对联,主联为:恒念祁连晴雪、龙首烟云,乐返人间播善愿;常听弱水晨风、焉支暮雨,何求世外觅奇观?副门联为:一方生态,菩提万株结善果;百世佛缘,钟鼓千里送梵音。一派佛国尘缘气象。
  牌楼两侧各矗立三座八面石雕经幢。经幢基坛底座雕饰莲花,幢身为云柱,云柱浮雕海水,莲花,祥云。上罩三层八角佛龛,雕佛像24尊,幢顶旋转钵体式,直指云天。经幢围护左右,整个牌坊更显典雅庄重。
  “佛脚印”在牌坊正门前面,也为青石雕成。站在代表着福报和智慧的青石佛脚印上,佛与你已是近在咫尺,似能听到佛的教诲。断恶修善是因,得到福德是缘,获得福报是果。有此因便有彼果。善念终可成佛,修得功德圆满。真想立地成佛。
  寻着佛的脚印,走进牌坊门楼,脚下一副巨大的石刻经卷铺展开来,上刻有七朵莲花。一步一莲花,一步一世界,这是佛出世的七步。走出最后一步,就跨出了六道轮回,修成正果,终得佛身。佛教称:众生行善则得善报,行恶则得恶报。而得到了善恶果报的众生,又都会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恶鬼道、地狱道中循环往复,这就是佛教所说的六道轮回。六道中地狱道最痛苦,人道即人间却是最适宜修持佛法的地方,天道虽为六道中福报最大的一道,但却并非修持佛法的一个有利地点。正由于此原因,我们求生于净土中,而不求生于天界享乐。最后能走出六道轮回的往复,修道成佛是最大境界。
  在这静谧的佛国神游,你一抬头就会看到千佛殿。整个千佛大殿由露天观音坐像和观音座、地宫构成。座上观音手持莲花净水瓶,慈祥端庄。菩萨的两旁是相对称的天龙八部铜像,是护法神,即天众、龙众、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呼罗迦。佛经叙述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天龙八部想来道行也很深。
  殿为千佛殿,殿内尊尊法相金身,彩分九色。地宫内为官煞殿,地宫展示了佛教的地狱说。八大地狱猛醒,人生是苦海泛舟,生时积善行德,死后方可不下地狱。这是佛家的首要教化。
  我们先前见到的石刻经卷旁有两个对称的功德亭,明清风格。亭内记载了大佛寺多次重建事项,并刻有建设中捐款捐物的各界人士,以此作为纪念。两旁树木葱茏,花草拼成的祥云图案色彩斑斓,与两边的龙形佛文化长廊相得益彰,可与苏州园林建筑媲美。
  沿着龙形佛文化长廊蜿蜒曲折,雕梁画栋。走进长廊似两条彩色巨龙从南北两侧将广场环绕。长廊里绘画有各种佛教故事和种种让普通人难以体会的出家人宗教生活的神秘,细细观看,更对那种人间净土般的佛家境界难以忘怀。
  寻着哗哗流水声,你看到的是水帘门,位于千佛殿西面,三道石门相映而立,依次高过,水柱如帘。有对联一副:雄刹依妙峰佛国华光接慈云;碧水绕禅林莲池清露超尘世。晴日当空,水帘映日,五彩缤纷,蔚为奇观。水帘常垂不卷,飞琼溅雪,帘飘如丝线,疑入仙境。两旁平安、幸福之门洞开,门洞石壁上雕刻有释迦牟尼佛像十六座,讲述佛出世到涅槃的故事。门两旁各有花草组成的两个卍,又叫吉祥海云,是佛家的吉祥图案。这两景可并称一景,曰:“帘挂古今”,亦很形象。
  在水帘门两旁矗立着六座经幢,这与牌坊门前经幢略有不同。底座是石雕莲花座,幢顶为八边形汉白玉镂空石毂。经幢上端刻有云纹,柱身分别刻有经文、咒语、偈子。据说五祖弘忍禅师当时为了考察其门下的修学见地,要求弟子作偈。当时神秀上座在弘忍门下是非常著名的教授师,他写的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首偈子张贴出来后,慧能禅师认为这样的偈子没有达到彻了的境界,于是在神秀上座的偈子旁再写下了自己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相传这首偈子是六祖慧能禅师的悟道偈,也是六祖奉行的禅门顿教的证据,他对于佛教里面所常常称道的“菩提树”、“明镜台”等事物均不以为然,其目的也就是要求人们反躬自省,从而明心见性。
  与水帘门相对的是九龙沐太子景观,根据佛教典籍《本行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一诞生就能说话会走路,他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走了七步,每走一步,地上就开出一朵莲花。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地上,唯我最真”,这时候花园里忽然出现了两方池水,天空中出现九条巨龙,吐出水柱,为其沐浴净身。这个故事十分神奇,让人浮想联翩。九龙沐太子景观再现了故事中的神奇情景。九条飞龙吐出喷泉,汉白玉太子佛像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神态安详的沐浴其中,银珠飞溅,池中莲花徐徐盛开,真是“花开见佛”。
  站在水帘门和九龙沐太子中间的石如意桥上,左右两边各一个如意放生池,水清如许,碧波荡漾。佛家有一句话说:救一众生,胜造七级浮屠。七级浮屠就是寺庙的七层宝塔,这样看起来就知道救一个众生的功德是多么大。一切众生不但是过去父母,亦是未来诸佛,你放它的性命你就是菩萨。佛家的放生从生态意义上来说是有环保意识的。放生也是需要爱心和胸怀的。跨过如意桥,拜谒了太子佛像,拾级而上,就可进入大雄宝殿,拜见大佛金身——天下第一室内泥胎坐佛。
  广场南北两端,各建有明清风格的游客中心和旅游商品展示中心。在这里,是为游客提供购票、导游、休息等服务的场所,同时,还可以欣赏和购买到山丹特色的工艺美术品及土特产品。在这里你可以更进一步了解西域小镇山丹的风土人情,感受一下游牧民族与中原文化相融合所产生文化的独特魅力。
  大佛寺主殿大雄宝殿和与九龙沐太子、水帘门、观音坐像、石牌坊门在整个佛山景区的中轴线上,呈现出一轴两翼的设计理念。整个建筑群,如大鹏展翅,气势恢宏,匠心独具,殿堂楼阁之间,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疏密得体;映衬得整个大佛景区群山翠影,雕梁画栋,叠檐重重。远处龙首山如卧佛隐身,影影绰绰,近处田圃林木碧绿葱茏。没有喧闹,远离浊世,清净悠然。在这自然与人文相和谐的世界里,如此清静幽雅的佛家净地,不修行也能求得心静神安。
  品读佛山①
  龙作联
  从山丹②县城西行约5公里,就到我的家乡清泉村,村子西南角就是有名的佛山。佛山绿野怀抱、山水相依、人文古迹遍布其间,是父老乡亲世代珍爱的风水宝地。佛山沐浴春风、生生不息、如画如诗,是他乡游子心灵品读的绵绵琴弦。
  风和景明的日子,我穿行在川流不息的人流当中走进佛山。那绿茵茵的田园,红瓦白墙的村舍,弯弯的清泉河,象徐徐展开的画卷将佛山美景呈现于您。遥看佛山上下人影如蚁,天地一佛楼依山矗立直插云端;近闻大佛院内木鱼声声,诵经嗡嗡。乘兴拾级登台,进山门,入佛院,见四周禅舍井然,游客如织,清香悠悠。最惹眼的,要数一对对善男信女虔诚上佛香,双手合十信誓旦旦向佛祖许心愿的场景。不上香的游客,或三三两两,或闲闲散散,或自由徜徉。有的指点着威武的泥塑金刚,好像窃窃赞赏;有的凝望着坦胸露乳的弥勒佛,好似朗朗爽笑;有的仰视着辉映碧空的泥塑坐佛,好似啧啧称奇。总之,自由的、闲适的、安逸的、休闲的人们啊!在佛香国里是各寻其趣,各得其乐,悠哉悠哉呀!
  山丹大佛寺始建于北魏(公元425年),明正统6年(1441年)复建,又名土佛寺;万历9年(1581年)重建;清光绪13年(1887年)至14年(1888年)重修;1971年遭“文革”浩劫。现址寺院的主持觉慧和尚,于20世纪90年代初远上香港大屿山募化,由大屿山圣一大师捐资500多万元,于1992年10月12日破土动工,历时6年恢复重建,于1998年8月12日举行盛大开光典礼。如今坐佛重塑(35米)、佛楼重修(7层)、金碧流光、焕然一新。千年丝绸古道,又添新的璀璨明珠。
  穿过佛院,顺石级登上佛山,驻足于佛楼顶层回廊,则满目山川形胜。南望焉支山白雪皑皑郁郁苍苍,北眺龙首山昂首雄视绵延千里,一泓清泉像一块蓝宝石镶嵌在万顷良田之中,珍珠般的河水潺潺流到了佛山脚下,好似玉带挂在坐佛的梳妆台上,恰是一幅美轮美奂的山水田园画境。山美,水美,情更美!此时登高抒怀,吟前人赞美山丹之诗赋,则别有一番情趣。
  《匈奴歌谣》(西汉):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李白《幽州胡马客歌》:
  虽居焉支山,不道朔雪寒。
  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
  翻飞射鸟禽,花月醉雕鞍。
  岑参《过焉支山寄杜位》(唐朝):
  焉支山西酒泉道,北风吹沙卷白草。
  长安遥在日光边,忆君不见令人老。
  韦应物《调笑令》(唐朝):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裴景福《山丹道中》(清朝):
  祁连山畔石盘陀,半覆白云半绿萝。
  杨柳遮天迷紫塞,桃花滚雪下红河。
  胡儿觱篥悲风动,羌女胭支艳色多。
  笑索银瓶共一醉,那堪更听陇头歌。
  ……
  焉支山,是中国历代诗歌的精魂孕育出的文化山。佛山,是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时空缩影。遥想当年诗仙李白、岑参、韦应物、陈子昂、王维、陈棐、段坚、林则徐、裴景福等游历山丹,其诗情是何等激扬!雄秀崔巍焉支山,美丽矫健焉支女,牛肥马壮焉支家园,在诗仙眼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的魅力!美丽的山丹啊,让历代文人墨客流连忘返!
  就着点燃的诗情,信步沿佛山山脊往前走,但见平缓处人影散座,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席地野餐,“火腿”、“面包”、“黄河”、“莫高”交错一片,热闹弥漫着佛山,佛山欢腾了起来。快乐是大家的,我自个儿也分享一份乐。独自寻一方安静处,或弛然躺下与蓝天白云对话;或任神思畅游山丹八景——石峡封云、石燕高飞、东湖落草、西湖落月、二龙穿城、金刀落发、神钟自鸣、龙眼应雨;或遐想释加牟尼涅磐于丝路重镇张掖大佛寺、山丹大佛寺、武威大佛寺的千载缘情;或猜想国际友人路易·艾黎誓把山丹当做第二故乡的万般痴情……
  白云悠悠,神思悠悠,神游佛山可算是一种精神的享受。若白羽般飘然飞下佛山,忘情于清泉河边,又是另一番情趣了。手拎了鞋子,卷了裤管,脚踩细软的红沙粒,螳着水自由的来去,油然而然撩拨起我儿时戏水的梦儿。一来一往的水波儿顽皮地咬着脚丫儿,心里痒痒的,馋馋的,闹得你直想下水。扎几个猛子,击几掌水,追逐戏水的伙伴,惊吓觅食的水鸟,要数最开心的事了。把戏水的隐过了,游出清爽的水乡,让光溜溜的身子平贴在热烘烘红沙层上,可算是一种难得的日光浴享受。头顶一把花伞,让靓丽的阳光尽情亲吻我的全身。只有和谐的阳光,和谐的风儿,和谐的水儿轻吻沙粒的微响,仿佛整个世界进入恬静的梦乡,暖暖的、柔柔的、融融的、甜甜的。
  宏阔的水中央,贺师傅轻点一叶小舟自由下网,鲜活的银鳞儿可能在鱼篓里使劲的跳吧!馋嘴的水鸟呀,依依不舍紧随着打鱼的小舟,象吃奶的孩子亲密地依恋着妈妈一般。
  水的北岸,圆圆的山丘下就是“王家享堂”吧,那是明朝大将军、甘肃总兵王允中的墓地。“文革”期间,这方风水宝地也被“革了命”,残存的石羊、石马、石骆驼、石乌龟、石碑、石人像现都移至南湖公园,成了公园一道古典文化风景线,成为山丹人民纪念陇人骄子的教育基地。
  感慨之余,纵目西望,位于拦水大坝上的八角亭人头攒动,我便信步向热闹处走去。登亭临水,唯见一泓河水半映着佛山,水中的佛山倒影幻化为海市蜃楼一般,散作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七彩光影,仿佛是国画大师李可染笔下的山水写意画境。侧身西望,汉明长城横亘东西蜿蜒蠕动隐没在茫茫天际之下时,烟树深处的张掖正当落日融金之时。下了八角亭,坐在高起的石头上,或观银鳞儿跃出水面的精彩一跳,或挑一把长长的鱼竿儿,“胜似闲庭散步”的垂钓,有时钩沉了落日,却能高挑鲜活的银鳞儿晚归,真叫往来行人羡慕不已。
  忆想春季的河边,又是另一番景致了。但见河边翻卷了一个冬季的冰岸子,一天天悄然消融了起来。环河床的白杨树林抹上了淡淡的新绿,在蓝蓝的河水边梳洗打扮。盈盈的春波儿,像白生生的娃子,在蓝宝石的河面上自由地扎猛子。风波泽国里野鸭子成片的游来,如同乡亲赶集一般,扶着老,携着幼,唱着春光曲儿,热热闹闹浩浩荡荡参加春天的芭蕾舞盛会。有时河边偶有人经过,受惊吓的野鸭们便拍起雪浪花飞扬起来,先擦水疾飞再回旋于高空,翕张着双翼朝天宇下的一方水天云集,而后又飘然没入浩浩荡荡的水乡,“哦”“哦”“哦”听取鸭声一片。放眼望去,美丽的佛山就在鸭声最热闹的前方。
  佛山是个风水宝地儿,有山有水,有情有趣,充满了诗情画意。这里的山,呵护着弯弯的水妹子;这里的水,爱恋着绵绵的山哥哥;这里的乡亲父老,珍爱着他们的山娃子,珍爱着他们的水姑娘,珍爱着他们世世代代美丽的家园。
  佛山,是家乡的名片,它饱蘸着家乡走向富裕之路的点点信息。
  佛山,是家乡的骄傲,她画山绣水笑迎着天下的朋友。
  佛山,是我心灵的绵绵琴弦,是我品读不尽的思乡曲。
  佛印
  龙巧玲
  从2路公交车下来,突然的陌生叫我有些不知所措。
  许多东西没有了。原来的山门没有了。山门对面的农家小院没有了,小院门前的茶摊,龙家小饭馆,还有,见了游客蜂拥而上吆喝“请香”的女人们……都没有了。没有了他们,寺庙真的清净了。大风刮过一样干净。
  曾经,小院门前的茶摊,我买过绿茶。龙家饭馆里,吃过一次农家饭,打了一下午扑克,喝他们自制的杏皮茶,坐在烧热的小炕上,听龙家老奶奶喧谎。王霞在“请香”的女人那里请了一把高香。门口拄着拐杖的老和尚,无心回答吴永生的问话,好象吴永生说的曾和觉慧大师论经的话是骗他。他说,一般人是见不到觉慧大师的。说完就转过身,不屑理睬……
  山门里的碎石小路没有了,两边的杨树林没有了,隐于林间的石凳子石亭,也没有了。曾经,我总妄想那是观音菩萨的紫竹林,众生一个来去,慈悲的菩萨把众生的苦难都化解了。
  他们把菩萨的家搬到哪里去了?
  寺门对面的九龙照壁哪里去了?九条龙,是被放生了?它们,去哪里了?
  大佛寺重建的那一年四月四庙会,一群青海小伙子蹲在树林边的土坡喊“少年”。路边的青草醉了,抬不起头,捋一把草叶,能掐出血来。通向寺庙的路两边,被各种小买卖摊位挤满了;路上,行人和手臂挂着请“平安带”的人挤满了;寺庙里只要能容人的空间都挤满了。佛忙不迭地接受众生叩拜,香火绵续几里才袅袅飘散。
  现在是静的,淡的,更像一进寻常人家的院落。
  还有寺庙前面曾经大片的田地,也不见了。现在的土地上长出的是新扩建的佛寺。
  有些风,天有些灰。淡淡有些雾霾。新建的庙宇楼台还是青砖水泥本来的颜色,青的,灰的,和僧衣的青灰很近。和天空,和雾霾很近。以至于,我有些恍惚,这些新起的建筑不是从地上起立的,而是,以天地为背景,凭空雕刻出来的。如果没有穿梭施工的人,如果不是电锯声把时间扯来锯去,我就认为这重生的一切,是天公所为。一轴两翼,五体一位。这,不是人间的造设。
  站在西南厅堂仰望,掩映于蓝天白云,雾霾托浮的山门,不是通往天街的门坊吗?穹顶的殿宇,飞龙的檐角,顶天立地的通天柱前,四大天王高举震慑三界的法器……人间有这样的恢宏吗?
  大理石浮雕上,佛祖讲经授法。
  佛祖出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口吐莲花“天上地上,唯我最真”。
  莲花座上的太子身后,还是昔日的佛殿,倚着北魏的两座土墩,明朝的土台,似乎并没有什么改变。还是原来的庙门,还是原来守山门的瘸腿老和尚。此刻,守着庙门前的香案,案几上的佛香,打着瞌睡。
  我一步一步朝殿门靠近。风过,佛殿檐角的风铃摇晃,我却没有听到声响向。
  穿过石拱小桥,放生池里一尊红鲤,仰天跃立。
  在大佛殿,我跪了一个时辰。佛龛上三盏清油灯,灯花闪烁。宽文师傅敲三声佛钵,我心里烙一指手印。不记得,宽文师傅敲响了多少次,他说,敲一次,化解一个业障。当我慢慢起身,钻进了“关煞洞”……从洞里出来的,已经不是我,是一撮香火。
  罗汉殿里,从进门第一眼瞅中的罗汉向右数,数到我的年龄相对应的罗汉。有人说,那就是我们前生的佛。那么,请把双手合十,把佛装进胸,卸下这尘世的浊和重,乘上佛音翼翅,沐浴佛光,就能到达精神彼岸。
  从解脱门里出来,似乎身轻如风。大佛殿里呼出的佛音,袅袅向天空飘散,殿檐上栖息的一群灰鸽“扑棱棱”飞起飞落,“咕咕”的叫声如钟,我不由得回望,似乎能看得见它的眼睛,宁静安详,心中也生出一双翅膀,就在那宁静的眼睛里安详地飞。
  站在佛门前,正在扩建的佛殿,灰蒙蒙的忙乱。现在,它只是一堆钢筋水泥的楼台,等它们沐浴了佛法,开了佛光,就是真正意义的佛殿了。佛教自东汉年间传入中国,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传承发扬,在历史发展的长廊里,其宗教意义是超国度,超民族的,是人类的,是世界的,是自然的,是所有生命的。纵观历史各朝各代的更替,国家兴盛,则佛事盛,佛法光大,国泰民安。一座始建于北魏的庙堂,一座由马背名族(鲜卑人)崇尚农耕文化并与之融合最终消融进烟波浩渺的大汉文化的历史见证的佛殿,几经劫难,建而毁,毁了再建,它的高度早已经超越了佛门的意义,成为沃野千里的河西走廊千百年历史和文化演绎的见证,是生于斯,长于斯,有着胡汉混血的山丹人民世世代代生活足迹的印证。
  在寺旁灵塔门墩前,站了一小会儿。灵塔坐在山梁,多像驮在麒麟背上。上次,王霞去灵塔进香,是我把挂在门前柴棵上的一片塑料看成一只守佛灵的乌鸦。吴永生叮嘱她,千万不可惊动了它……现在,门前空空。它一定是去讲经说法或者去做超度了。
  一个下午了,寺门外没见来人,天空没有云彩,也没有风。从大佛殿檐角背侧漏过来的夕光,让一辆手推车和一个中年女人镀满灵光。车上的木板铺着一块红丝绒,上面琳琅满目,堆着佛珠,佛像,各样的香火。她不说“买”,说“请”。她说人和这些香火一样,都是佛前的一粒灰尘。
  路上,最后一班公交车缓缓靠近。在空无一人的站台,喇叭鸣响。远处,冬日的祁店水库,抷着偌大的一滴空茫。
  大佛面前许个愿
  周芳
  每年一度的四月四(农历)庙会如期到来。
  那天本不想去,又碍于母亲她们诚邀,只好去了。
  大什字车队摆着一条长龙。车多人多,这是每年的热点。就有人嚷嚷:每年还不一样,走得时候兴趣盎然,到那就后悔了。
  的确如此,每年走得特积极,到那就后悔了。我真不明白,那个地方有何魔力,每年为何吸引那么多朝圣者,难道真是佛法无边或神灵在冥冥中指引?
  我们一行到那已是中午,人流达到最高峰。离佛山公园大门老远车就无法行进,只好弃车步行。距大佛寺越近,人流越多,简直挤得水泄不通,人声嘈杂,小商贩的吆喝声,汽车喇叭的尖叫声,还有进出人流的抱怨声不绝于耳。往来的车辆如泥牛入海在人海中呻吟,没风,头顶的太阳火辣辣的,脚下尘土飞扬,我突然有些头晕。心说,真是受罪来了!
  看着身边的男女老幼烦躁地挤来挤去,不时有人坐到路边的摊点上吃东西,心里真有些好笑,莫非每年这一天辛辛苦苦跑到这尘土飞扬的的大佛脚下一饱口福,这一年才能过得心安理得?
  待进得殿门,又是另一番景象,一个个善男信女,表情凝然。肃穆,虔诚的敬香、叩头,双手合拢又摊开,许一份愿或还一个愿,然后恭恭敬敬丢香钱。总之那份虔诚足以讨得各路诸神欢喜。尤其那些小孩子,跟着大人也三叩九拜,合掌许愿,完事后还跑到居士那里讨几个小桃(面食)那份虔诚也足叫人有所感悟,忽然想起一句话:大佛面前许个愿!
  是啊,大佛面前许个愿,不管灵验与否,留一份吉祥、平安在心底,或许这一年大家过得比较坦然、踏实。
  所以人们只为这一目的,每年奔赴大佛寺,为的是在大佛面前许个愿,也为的是在大佛面前还了愿。
  我突然明白,佛法无边的真正含义了。
  山丹大佛寺庙会的文化特色
  李宗让 李思睿
  一、山丹大佛寺的地点、时间、及历史规模
  山丹大佛寺位于县城西郊瞭高山下,西临祁家店水库,东依南湾村肥沃的土地。山丹大佛寺原有殿宇依山傍水、重楼巍峨、雄伟壮丽,其寺开山于北魏,历来被誉为河西名胜。明英宗朱祁镇赐额“土佛”。元季兵燹,明正统年间、有僧智莹在本寺依山塑有大佛坐像高达十三丈,尔后兴废屡更、几经沧桑。有官方人士先后缮齐者如:景泰时期,山丹守备张熊;万历年间,甘肃巡抚候东来(本县邑人),甘肃总兵王允中等曾重视修建。至清同治年间,其寺又遭反清回民焚毁。至光绪年间,有安徽泾县进士出身、查之屏出任山丹知县,慷慨捐俸薪重修,乃依山高建佛之阁,直上七级。室内大佛圣像栩栩如生,楼底建有大雄宝殿,多古今名人题悬金字匾联,其中富有哲理且具有相当艺术价值,精工木雕,一匾一联,颇负胜名,联文是:
  何处逢禅机空亦是色亦是非空非色亦是无非是无非非是
  个人觅觉路经亦可法亦可不经不法亦可莫不可莫不不可
  匾额为:“仰之弥高”,字大三尺见方,笔锋遒劲、气势雄豪、工刻不凡,落款为查之屏敬书。大殿左右各建有较低楼、分供其他菩萨圣像。山顶建“晚望亭”。此外尚建有重层地藏楼、天王殿、山门戏台等数十间。宝殿庄严异常,历来为河西走廊佛教之圣地、丝绸路上朝谒之名刹。由来生灭无常,对此成之非易之,古寺竟被毁于十年浩劫,轻践三宝、无恶不作、触目惊心、宁不痛惜。幸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实,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佛教事业的发展。政府批准商请主持觉慧和尚负责修缮,因时至三宝加得江西云居山达定法师代向香港圣一法师求援、幸承圣公慈悲喜舍资金500万。连同十方善俗乐施、全部工程从1992年秋至1995年三载告竣,现建成七关九式三十九米高七层木构大佛楼一座、塑三十五米室内释迦大佛坐像一尊。此坐佛是全国做大的泥胎贴金坐佛。
  二、山丹大佛寺庙会的文化内涵
  文化就像一个大染缸,民俗和宗教是其中的主要色料。只要你生长在某一文化里,就注定和它结下不解之缘。这个缘是一群人所共有的,它会不停地发挥影响力,塑造人们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价值判断和情感生活等。这种现象,套用佛学的用语就是“共业”。民俗,即是民间风俗。它是千百年来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并按照一定的模式认真地遵循和传播。庙会,又是这种民间风俗的具体体现。宗教与民俗是人类生活和心理需要的反映。它蕴涵许多解答精神生活的智慧,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人类心理生活脆弱和困扰的线索,也能找到人类心智成长的答案。在山丹人的意识观念里,佛教的民俗和信仰是根深蒂固的,但是佛学和禅理是深奥的,经典是艰涩难懂的;特别是佛法的义理,在寺庙生活的严格训练下,更缺乏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结果佛教被一般信众扭曲为迷信,而不能弘扬它的光明性。因此,为了启发人们的精神生活,应该把我们的宗教与民俗作清新的阐释,让它与现代生活结合,既能满足宗教信仰的需要,又可以引导每一个人的善根,展现清醒的智慧,过成功人的生活。以前,烧香拜神许愿多是中老年人的事,他们多为福寿财运及婚姻灾病而来。在庆典活动中,他们手执经盒,祈福迎祥,天佑吾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今,面对求学就业的压力,一部分青年男女也加入到烧香请愿的队伍中来,以求仕途有好运。在山丹大佛寺庙会期间,这一民俗的内涵是:许愿、庆丰收、求儿女、治病、祝国泰民安并进行商贾交易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它不但活跃了一方的经济,也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娱乐生活。这一民俗的形式是祭祀、上香磕头、吃斋、呤诵经文、调子、走场……
  中国佛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形式多彩,其涵盖面几乎涉及中国的政治、经济、哲学、宗教、化理、文学、史学、艺术、教育乃至民俗等社会文化的一切领域,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以及民族心灵的铸就,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思想界有着重要的影响。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渗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曾有多次交流。从文化上说,其中交流融合最成功的,应算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它不仅带动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全面发展,而且也使佛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它在交融过程中所形成的学术思想、修养方法、音乐美术、工艺建筑、风俗习惯等等,已成为东方文明的一个支柱,并与世界先进文化相协调发展,成为人类文明共同成果之一,以致外来各种文化在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融合过程中,都有必要借鉴这次交融的经验,吸取这次交融的成果。山丹佛教的典籍,作为宗教或学术,在全人类的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历史中都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佛经在中国文学领域中的表现丰富多彩,对说唱文学影响很大;佛教美术沿丝绸之路从印度传入中国。随着佛教的绘画艺术传入中国,印度佛教的绘画理论也同时传入。
  三、佛文化对开发山丹经济、构建合谐社会的作用
  佛文化的真正本义就是要人从有忧苦的此岸,经过修行而达到悦乐的彼岸。它帮助人们提高生活的适应能力,展现成功的人生;帮助人们契悟并证入佛的精神世界,看出生命的永恒希望。宗教和民俗中涵藏着丰富的精神生活宝藏,它应该被活泼地解释到现代人的生活之中,以符合精神生活的需要。就拿佛教来说,学佛的旨趣就在于促进自我的醒觉。从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和实现生活之中,建构光明的人生;从净化贪婪、学习自我控制和慈悲行动之中,去展现福慧圆融的生活;从觉性、智慧和参悟中,证入大自在的精神生活。我们觉得佛教的经典和教义中有许多精神生活的智慧,特别是中国禅的生活智慧;它的睿智和开阔的胸襟、恬淡和入世的大乘慈悲精神,实在是教育的好素材。人们在佛祖面前许愿时就是企求佛祖的保佑:保佑福寿财运及婚姻。在庆典活动中,他们手执经盒,祈福迎祥,天佑吾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体现了这些人希望有一个合谐的社会以便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工作。于是有了开阔的胸襟、恬淡和入世的大乘慈悲精神、不再怀恨终身、不再冤家路窄。一位长者曾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多修一座庙,就等于少建一座监狱。我深知学佛的本义就是充分地醒觉与生命的实现。当一个人能清楚地看清自己,了解生命,接纳自己时,也必然能了解生活,接纳别人,而过着悦乐自在的生活,这正是现代人所缺乏的生活态度,也是教育上所应重视的。就个人而言,我们一直崇尚这样一种心态和观念,即要以鉴赏的态度探索自己族群的价值观,也要去欣赏别人的价值观,真正的理解不同的宗教立场,实际上是开拓自己的理智、情感和眼界。为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刻意翻阅了大量资料,总结整理出大量知识点,既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又感受到佛教对开发山丹经济、构建合谐社会有着一定的作用。既然人们希冀一个合谐的社会、那么这些人必定会捍卫这个和谐的社会、做该做的、阻挡不该做的。这些人必定会很好的生活、必定会很好的工作、必定为开发山丹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君不见、庙会期间人头攒动、几万香客难道不消费?那一个个的摊位、一辆辆汽车他们必定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那一份份的合同在谈笑间、在饭桌上一捶定音,必将为山丹经济的腾飞插上翅膀。进行商贾交易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它不但活跃了一方的经济,也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娱乐生活。
  四、山丹庙会文化在促进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
  自从人类诞生起,就开始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漫漫历程,人类为自身所吸引,又为自身而困惑。如果将宗教视作人类关注自身的产物,那么宗教不仅体现着人为之人的本质,而且是作为人类精神、心理的活动在更高级、更复杂的层面上诠释了人类的反应。很大程度上,宗教的存在有赖于人的认识,甚至有人就干脆视宗教为一种本性文化。宗教与文化难以分开,它们相当于一整套生活方式,它不仅影响人生,也影响社会,影响历史。作为传统的中国民众生活的典型侧面,庙会及其历史引起了学界关注。庙会最活跃的主体是普通民众,庙会最基本的活动根植于民间土壤,庙会最真实的场景呈现于社群境域。
  本文着眼于庙会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方面,是对庙会与文化作的一个小小的注脚。同时也使我们感悟到: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科学;没有人文的科学,更是残缺的科学。人类灿烂的文化遗产,如果没有人发起去保护它、倾注它,那么它必将堙灭在历史长河中。作为公民,有责任也有义务去肩负这一重担。比如佛学,它需要人们的倾心护理。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山丹的庙会文化以他独特的方式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光。
  最后的研究感语: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明确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疑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又说:“我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这都说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之一的中国佛教文化,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密切关系。解决多元文化交融和解决人类自身建设问题又是紧密联系的。无论东方西方、中国外国,尽管语言、肤色、信仰有种种不同,但五脏六腑、生老病死、人体人心,都是相同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人类了脱生死这一大事因缘而示现、这是人体人心极高升华彻底解脱的典范。
  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不断延续和发展,自有其深刻的道理。不管人们如何认识和把握它,它都要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和社会意识的替流,渗入社会心理的深层,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行为标准、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处世态度以及风俗习惯融为一体,成为人们生下来就濡染其间的一个精神家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深深直根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不断吸收世界文化成果,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和中华民族形式相结合的全新的文化。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创造的事业,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人,是一切文化创造的最深厚的源泉。山丹人民的信仰及山丹的庙会文化将发挥他应有的作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化。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中汲取营养,又用健康的文化成果教育人民、服务人民、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四有”公民。愿山丹的庙会文化为人类的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愿山丹的佛教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中谱写新篇章!愿八方宾客来山丹这片沃土吸纳天地之灵气,施展浑身之解数!愿山丹的“佛山缘”这张牌最具特色!

知识出处

佛山缘

《佛山缘》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书分为四大篇,其中包括了散文篇、诗歌篇、传奇篇、其他篇,详细介绍了感悟大佛神灵、天下第一佛、佛城广场、诗四首、咏大佛寺二首 、大佛寺、卧佛隐身的传说、重建山丹大佛寺记事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