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黎到上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宋庆龄与路易•艾黎》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2105
颗粒名称: 艾黎到上海
分类号: K836.125.6
页数: 6
页码: 24-29
摘要: 本节记述了路易·艾黎来华之行的种种不顺利以及到达上海后的经历。
关键词: 路易·艾黎 上海 人物事迹

内容

路易·艾黎的来华之行并不顺利。当时,去中国的船票价格不菲,艾黎连最便宜的统舱也承担不起。1926年12月,艾黎乘船抵达澳大利亚,经朋友介绍,他在植物湾的一家化肥厂找了一份工作。为了能够早日攒够船费,他必须拼命地干活。在工作之余,艾黎还报名参加夜校学习班,考取了一张无线电监听员的资格证书。正是这张资格证书,让艾黎获得了在轮船上工作的机会。因为按照规定,每艘澳大利亚轮船上必须配有能检测出莫尔斯电码呼救信号和海难信号的监听员。1927年3月,艾黎以监听员的身份搭乘“卡卢鲁”号船,6周后抵达香港。随后,艾黎购买了去上海的船票,向轮船公司提出辞职,终于在1927年4月21日到达上海。
  在一次访谈中,路易·艾黎回忆起初到上海的那一刻,这里似乎“没有海关,没有任何手续,你只要拿上你的行李,就可以离开”1。的确,当时西方人踏上中国土地,并不需要通过海关检验,也不要办任何出入境手续。艾黎独自一人走在黄浦江边,当他经过一名码头工人身边的时候,那人朝他脸上吐了口唾沫。艾黎没有生气,只是感到这个中国人对外国人似乎不太友好,他感到很困惑,心想:“这真是个怪事!这真是个奇怪的国家!”2确实,此时的上海已不是艾黎原本想象中的样子,轰轰烈烈的革命景象荡然无存,到处弥漫着阴沉肃杀的气氛:
  那真是一个令人吃惊的地方:各国的军舰拥塞着黄浦江面,各国的军队列队穿过街头,有的钱庄当街出售被斩首的或是受酷刑的革命志士的相片,沪西和租界里的外国人在寻欢作乐。3
  后来,艾黎才知道,就在他到达上海的9天前,即1927年4月12日,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政变,实施其蓄谋已久的“清共”计划,搜捕和屠杀共产党员及革命群众。仅3天内,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就有300多人被杀,500多人被捕,5000多人失踪。4
  起初,路易·艾黎“全然不能肯定要在上海待多久”5,他“带在身边的钱只够维持几周的开销”6,身在异乡,当务之急是要先找一份工作谋生。经熟人介绍,艾黎进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火政处工作,担任虹口救火会的小队长。艾黎每天主要处理一些例行事务,下午通常会去工厂视察,夜间若辖区内发生火灾则跟随队友一起出警救火。除了日常的火警,工部局火政处非常重视工厂消防安全的检查,艾黎在工作中也注重工厂视察。就这样,在虹口救火会工作了10个月后,他被任命为火政处队长级督察,负责检查公共租界里工厂企业的防火措施。
  这份工作给了路易·艾黎了解上海这座城市、了解中国普通百姓的机会。他走访了租界内的所有企业,包括开设在拥挤、发臭的陋巷里的工厂和车间。他还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普通话和上海话,为的是能直接与工人们交流。这是绝大多数消防官员不愿意做的事情,艾黎却自得其乐,因为通过实地走访,他加深了对中国社会的了解。艾黎在写给家人的信中提道:“这里必定有一些坐拥巨资的人……但最底层的工人阶级辛勤劳作,比我们役使的马儿都不如。”7上海的贫富差距让艾黎震惊,也让他对工人群众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他希望为这些苦难的人们做点事情,正如他自己所言:“回新西兰去的一切想法都烟消云散了”8,从此中国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1932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总办处筹备成立管理工厂事务股,主要从事“改善工厂物质状况”工作。该机构负责人是澳大利亚人埃莉诺·辛德,她是工部局中唯一的女性高管。9次年管理工厂事务股成立之际,艾黎转任工厂督察长,筹建督察小组。在这个新组建的机构里,艾黎和同事们努力地工作着,尽一切努力为工厂的安全生产奠定基础,以便将来发挥作用。当时,为了尽可能地降低生产成本,一些工厂企业的劳动条件极为恶劣。由于安全措施不达标,生产事故时常发生,被爆炸、火灾、工伤夺去生命的工人不计其数。艾黎后来在其日记体著作《有办法!》中记述了几场事故:
  一个圣诞节的早晨,我去检查一个青帮头子开的工厂。车间的地下布满了工人的尸体,他们都是一个退火炉爆炸的牺牲者……但这个厂里的老板娘这时仍在殴打一个正在干活的学徒。
  在上海,只要有钱,就可以做任何事情,一切都是“利益”至上……一家棉纺织厂的大火导致了许多女孩的死亡,原因是物品堵住了出口,让她们难逃大火的吞噬;有一家缫丝厂的楼梯扶手断了,13个孩子被踩死;一家橡胶工厂发生了爆炸,瞬间夺走了400多个女工的生命;在一家赛璐珞厂的爆炸中,90个女工和童工被活活烧死……这样的事故层出不穷,每天都有。10
  在艾黎和他同事们的努力下,一些工厂企业的劳动条件有所改善。上海缫丝行业普遍使用童工,那些工厂里的孩子差不多只有八九岁,每天要在煮茧的大槽前站立12个小时。厂房里充满了蒸汽,孩子们难以承受,严重影响健康。工部局工业科打算在这些缫丝厂建立一套总煮沸系统,但厂方不愿意花钱改善劳动条件。后来,艾黎和同事们在嘉定的一家中国工厂里找到了从日本抄袭来的总煮沸系统,成本相对便宜。他们把这套系统带回上海,在租界辖区内所有的缫丝厂推广使用。艾黎还发现那些日夜站在抛光盘前的孩子们在无盖的铬缸旁劳作,手脚沾满了金刚砂粉和金属粉末,周围竟然没有任何排毒装置。一旦有毒物质进入伤口腐蚀到肉里,手脚上会形成一个个“铬孔”。工业科要求上海各家医院填写报表,上报收治的每一件工业事故,以便进一步跟进调查。艾黎甚至去一些污染严重的工厂收集工人的尿液标本,检测铅含量,想办法为他们医治。11
  艾黎极其同情中国工人的悲惨境况,并为改善工人们的工作环境绞尽脑汁,但他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工人们的困苦。因为中国社会的腐朽根深蒂固,工人们难以摆脱制度的枷锁。以上海纱厂盛行的包身工制度为例,纱厂女工大多是从贫困的农村地区买来的妇女,操纵这些女工的包工头大多为帮会分子,与开妓院的地痞流氓联系密切。包工头除了从她们身上榨取利润之外,还会把一些面貌姣好的女工送去福州路当妓女。这种包身工制度有着强大的社会基础,艾黎也好,工业科也好,都无力去改变它,而且租界当局、国民党政府也并不打算去改变。
  对中国底层百姓的同情已深深根植在了艾黎心中,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他会在周末去上海周边走走。如果假期较长,他也会游历更远的泰山、华山和普陀山等名山大川,参观一些名胜古迹。在中国农村,他感受到了农民所遭受的沉重剥削,看到这个贫困的国家虽然十分落后,却又蕴藏着巨大的潜力。相对于城市,艾黎对中国农村更有兴趣。艾黎坚信,他之所以在最初的几个月后决定继续留在上海,很大程度上是受了他所看到的中国农村面貌的影响。随着对中国的情况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艾黎越来越喜欢中国和中国人民。
  有一次,艾黎和友人去无锡太湖边赏梅,回上海途中,他在无锡车站广场上亲眼目睹6名无辜的青年被反动军队当众处决。第二天,上海的报纸刊登了相关的报导,那6名青年只是为了维护缫丝工人的权益,组织成立工会以寻求更好的待遇,但是他们竟被指控为“共产党员”而惨遭杀害。这悲惨的一幕,使得这位淳朴的新西兰青年感到震撼和困惑。艾黎去请教他的英国朋友亨利·巴林(HenryBaring),巴林是上海一所学校的校长,也是英文报纸《大美晚报》的编辑。他给了艾黎一些书籍,其中有一本马克思的《资本论》,并鼓励艾黎“用另一种观点来看待世界上的事物”12。艾黎把书仔细读了一遍,虽然对他而言,《资本论》是不易看懂的,但这几年工厂督察员的经历和在上海的所见所闻,帮助他理解了这本书的内涵。从此以后,他有兴趣阅读更多关于社会进步的书籍,也越来越关注中国的革命事业了。

附注

1.1979年路易·艾黎在上海接受新西兰《工合:路易·艾黎在中国》(GUNG HO:Rewi AlleyofChina)摄制组的采访录像,见中央电视台《路易·艾黎》纪录片(2011年)第2集《上海十年》。此外,艾黎的话也被纪录片编导吉奥夫·查珀(GeoffChapple)编著的《路易·艾黎在中国》(RewiAlleyofChina)第40页所引述。 2.《艾黎自传》,第35页。 3.路易·艾黎:《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人民画报》1978年第4期,第42页。 4.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第7卷,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6页。 5.《艾黎自传》,第37页。 6.WillsAirey,ALearnerinChina:ALifeofRewiAlley,TheCaxtonPress,1970,p.62.([新西兰]威尔斯·埃雷:《一位旅华学习者:路易·艾黎传》,卡柯斯顿出版社1970年版,第62页) 7.WillsAirey,ALearnrnerinChina:ALifeofRewiAlley,p.63.([新西兰]威尔斯·埃雷:《一位旅华学习者:路易·艾黎传》,第63页) 8.《艾黎自传》,第37页。 9.《上海租界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220页。 10.RewiAlley:YOBANFA!ChinaMonthlyReview,Shanghai,1952,pp.64—65.(路易·艾黎:《有办法!》,密勒氏评论报(上海)1952年版,第64—65页) 11.《艾黎自传》,第38—39页。

知识出处

宋庆龄与路易•艾黎

《宋庆龄与路易•艾黎》

出版者: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真实地讲述了宋庆龄与路易·艾黎跨越半个世纪的革命情谊和感人故事。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是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也是宋庆龄一生的挚友。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充分利用馆藏文物、档案文献和相关研究成果,将宋庆龄与国际友人路易·艾黎的往事编撰成书。该书详细叙述了宋庆龄与路易·艾黎的革命友谊与中国近现代历史事件的演进关系,对他们的高尚品格和为中国人民、为新中国不懈奋斗的奉献精神予以深切的纪念和缅怀。

阅读

相关地名

上海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