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早年艾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宋庆龄与路易•艾黎》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209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早年艾黎
分类号: K836.125.6
页数: 22
页码: 1-22
摘要: 本节记述了早年的路易·艾黎出生于新西兰南岛坎特伯雷地区斯普林菲尔德镇一户教师家庭。以及路易·艾黎的学生时代、参加一战、创办牧场的经历。
关键词: 路易·艾黎 生平事迹

内容

晚清之际,民族危难日渐深重,宋庆龄出生于上海一个中西兼容的基督教家庭。父亲宋耀如曾经担任过传教士,后从事实业并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母亲倪珪贞是明代著名学者徐光启的后人,他们特别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宋庆龄早年就读于美国监理会在上海创办的中西女塾,接受了先进的系统的启蒙教育。
  1907年夏,年仅14岁的宋庆龄以官费留美女生的身份,与妹妹宋美龄一起远赴美国留学。次年,宋庆龄考入位于南方佐治亚州梅肯市的威斯理安女子学院。身在异国他乡,宋庆龄没有忘记灾难深重的祖国,立志要报效国家。青少年时期的宋庆龄已深刻认识到自己作为中国留学生,肩上承担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在威斯理安女子学院求学期间,宋庆龄还结识了很多外国朋友。朋友们不称呼她的本名“罗莎蒙德”,而是亲昵地叫她“苏西”。此时的宋庆龄当然不会知道,未来她将会结识一位来自新西兰的好朋友。这位名叫路易·艾黎(Rewi Alley)的新西兰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当兵期间与几个中国人偶然相识,对中国产生好感。战后,他回到家乡,创办牧场却遭遇重重困难。此时,恰逢中国大革命的消息传来,他萌生了去东方看一看的想法。之后,他不仅来到了中国,而且一待就是半个多世纪。
  教师之家
  新西兰,是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的一个国家。领土由南岛、北岛及一些小岛组成,以库克海峡分隔,南岛邻近南极洲,北岛与斐济及汤加相望。新西兰全境多山,平原狭小,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首都惠灵顿以及最大的城市奥克兰均位于北岛。相对于经济繁荣的北岛,新西兰南岛气候寒冷,人口较为稀少,自然风光更为原始,堪称真正的世外桃源。
  1897年12月2日,路易·艾黎出生于新西兰南岛坎特伯雷地区斯普林菲尔德镇一户教师家庭。他的祖父早期从爱尔兰移民到新西兰,祖母也是爱尔兰人,是一位典型的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传统妇女。19世纪50年代,祖父和祖母在新西兰结婚成家,但婚后4年,一场事故就夺去了祖父的生命。路易·艾黎的父亲弗雷德里克·詹姆斯·艾黎(FrederickJames Alley),14岁时一边当学生一边当教师,后来担任了只有4名教师的安伯利区中学的校长,1906年又被任命为克赖斯特彻奇市郊一所学校的校长。他是一个在学校在家里都很严厉的人,对于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提倡给学生多讲故事、多进行讨论,强调在户外教授一些有关大自然的知识。艾黎的父亲是笃信社会进步的社会主义者,他深知20世纪伊始新西兰的土地问题,积极主张推行工业国有化和农业改革,认为只有国营工业化农场才是唯一的出路。退休之后,他曾尝试写一些表达自己观点的小册子,如倡导重新分配土地、实行教育改革以及解决其他一些社会问题等,成了一位多产的作家。1
  路易·艾黎的母亲克拉拉·玛利亚·白金汉(Clara Maria Buckingham),是位性情恬静、待人热情、勤劳能干的妇女。她出生于英国的诺福克郡,1884年移居新西兰,婚后在坎特伯雷一户农场主家里当女教师。她是一位女权主义者,是新西兰全国妇女理事会的早期成员,参加了为新西兰妇女争取普选权的运动。1893年,新西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批准妇女享有普选权的国家。她还参加了妇女基督禁酒联盟,积极推动以立法来减少因酗酒造成的社会问题。在那个妇女地位低下的年代,她对国际局势和社会问题的认知,在新西兰是非常了不起的。路易·艾黎的母亲喜欢看书,每星期都要去一次图书馆,带回一大摞书刊。闲余时间,她喜欢养花,还喜欢养鸭、蜜蜂和猫,愿意徒步旅行,尤其喜欢孩子。路易·艾黎对母亲充满着感情,他曾在自传中写道:“有这样一位好母亲是我很大的幸运。”2
  路易·艾黎共有兄弟姐妹7人,他在家排行第三,大哥埃里克(Eric)比他大5岁,姐姐格温(Gwen)比他大3岁。3大哥埃里克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法国阿尔芒蒂埃尔不幸阵亡。其他几个兄弟姊妹,成年后几乎全都从事与文化教育有关的事业。大弟杰夫(Geoff)是新西兰国家级图书馆学专家,小弟皮普(Pip)是坎特伯雷大学土木工程系的讲师。3个姐妹格温、凯瑟(Kath)和乔伊(Joyce)都是教师。大姐格温,她的丈夫是惠灵顿的一位教育学教授,两人退休后一起组织了以教育为中心的社区。后来,她集中精力办儿童游戏中心,孩子们在那里学习自己动手做事情。她以此为主题写过13本书,成为儿童游戏教育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最小的妹妹乔伊,后来还担任了新西兰护士学校的校长。
  “路易”这个名字是姑妈艾米(Amy)帮他起的,是一个毛利族首领的名字。在19世纪60年代的土地战争中,毛利人首领路易·曼尼亚波托(Rewi Maniapoto)率领部族奋力抵抗英国的殖民统治。4英军以将近7倍的步兵,加上装备先进的炮兵,包围了路易·曼尼亚波托所指挥的毛利起义军。在为时3天疯狂炮轰之后,英军司令要求毛利勇士无条件投降,但路易·曼尼亚波托回答说:“我们将要永远地战斗下去——永远!永远!”这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赢得了世人的感佩和崇敬,路易·曼尼亚波托成了新西兰历史上的英雄传奇人物。艾米姑妈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性,终身未婚,但很喜欢孩子,路易·艾黎的母亲就建议让她给新生的婴儿取个名字。
  路易·艾黎出生后一个月,全家从斯普林菲尔德搬到了安伯利。安伯利在克赖斯特彻奇市以北约40公里,是个有250人左右的乡间小镇。“坎特伯雷,新西兰最美的地方,住在安伯利镇上,那里的土地赤脚踩着能感觉到温暖而友好。”5在路易·艾黎的记忆中,安伯利是一个充满乐趣的地方。孩子们夏天可以到蔻亥河的河床上去玩,河湾处有个可供游泳的水塘,父亲每星期日都带他们去游泳。周末,他们常把家里养的母牛带到河床上去。有时,艾黎就把牛留在河床上吃草,自己和村里的男孩子们徒步走出去好远。他们坐在铁路桥下,看着火车隆隆开过,机车里冒着烈焰,想象着外面的世界。6
  学生时代
  路易·艾黎的第一所学校在安伯利。学校教学非常严格,即使是低年级学生,凡是拼错了两个字或算错了两个数字以上,就要挨皮带抽打。学校要求学生保持近乎苛刻的整洁,如果腿上弄脏了就要挨打受罚。活泼好动是小孩子的天性,下课玩耍时难免会沾染一些尘埃泥土。于是,上课铃响之前大家都涌向手摇水泵,把光着的腿洗净了才进教室。以至于艾黎对安伯利冬天的唯一记忆,就是寒冷的早晨在学校里的水泵下洗腿。对此,路易·艾黎不以为然,因此没有一天逃得了挨皮带抽打。他认为:“安伯利的学校无疑在许多基础知识上给我们打下了好底子。可是生活本身就是一所学校,安伯利学校作为第一个课堂不过是生活的一个方面。”7
  1906年,艾黎的父亲被任命为华伦努伊学校的校长,他们家搬到了著名的克赖斯特彻奇市。克赖斯特彻奇,又名基督城,位于新西兰南岛东岸,是仅次于奥克兰、惠灵顿的新西兰第三大城市和南岛第一大城市,也是新西兰除奥克兰以外、来往世界各地的第二大门户。艾黎一家住在华伦努伊学校附近的下里卡顿区。在那里,路易·艾黎读完了小学。对于这个童年时代长期生活的城市,艾黎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首诗里这样写道:
  我童年时代的城市
  当年虽有如此多的错误
  然而它也同样教会了许多;当时
  它在青年人眼中还不像今天这样
  花哨,因为如今人们
  尽力把挣扎
  从青年人的生活中去掉。8
  1912年,路易·艾黎15岁,升入克赖斯特彻奇男子中学,这是当地最好的一所中学。9与小学教育迥然不同,中学的学习完全靠自己,没有人会强迫你做什么,路易·艾黎在这里呼吸到了自由的空气。
  路易·艾黎喜欢历史、地理和文学之类的科目,成绩也还不错。路易·艾黎喜欢阅读,那时他们家里已经改用煤气灯了,父亲总是在晚上睡觉前把煤气的总闸关掉,他只好划着火柴阅读大仲马的《三剑客》等小说,这样免不了会烧疼手指头。他还阅读了不少詹姆斯·芬尼摩·库帕的小说,例如《红印第安人》《男孩们自己的报》,还有关于一个人用一个小小的工具炸毁整个海军的故事。10艾黎也非常喜欢写作,有一次,他的一篇文章获得海军军团奖,得到了一本麦考利所著的《英国史》作为奖励。他很喜欢这本书,钻进高高的鸭茅草丛中贪婪地读着。有一段时间,他对蓝姆写作的《莎士比亚的故事》很感兴趣。路易·艾黎酷爱读书,贪婪地抓到什么就读什么,十四五岁时又阅读了萨克雷等英国作家的大量作品。学生时代的路易·艾黎博览群书,曾在瓦瑞内地区举办的作文比赛中获得名次,显示了他将来成为一名作家的潜质。在理科方面,路易·艾黎喜欢化学,但不喜欢高等数学和物理,有时会因解不出题目而被老师批评。
  在阅读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作品时,路易·艾黎开始喜欢上了他那具有韵律节奏的诗歌。在艾黎小时候,一些片断的诗句一直萦绕在他脑海里。中学期间,老师罚他写字。但不论罚写多少行,他都没有中断过诗歌的写作。他一直记得,学生时期他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歌:
  亚西利亚人来势如狼奔群羊,
  大队人马闪烁着紫气金光,
  长矛的寒光犹如海面的群星,
  蓝色的波涛夜夜翻滚在加利利湖上。
  ……
  在大都,忽必烈曾下令
  建造一座宏伟的逍遥宫,
  圣河亚弗在那里流经
  深不可测的岩洞,
  直泻入不见阳光的大海中。
  于是在方圆五英里肥沃的土地上,
  围造起一座座塔楼和宫墙。11
  在这首诗里,他提到了忽必烈和元代的大都即今天的北京,这不仅是路易·艾黎,或许也是大多数西方人对中国的一些认识。
  中学时代,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期,对一切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探索新鲜事物。尽管学校里禁止孩子们抽烟,路易·艾黎还是决定偷偷尝试一下抽烟的滋味。结果,他的这一冒险行为被校方发现了,训导主任决定罚他挨藤杖。受罚的头一天晚上,他把一块兔皮缝到那条作内裤穿的足球短裤上,想尽量减轻抽打之疼。尽管这样,挨打后好几天,他的屁股上还看得出青一道紫一道的伤痕。
  在克赖斯特彻奇男子中学,路易·艾黎学会了打靶,曾经作为雪盾射击队的队员参加了与克赖斯特中学校队的比赛。他爱玩橄榄球,认为这是一种勇者之间的搏斗,可以学到许多东西。中学的最后一年,路易·艾黎还是学校里4人划船队的队员,他也很喜欢这项运动。12
  路易·艾黎“对克赖斯特彻奇男子中学倾注了一个少年的全部热情”,他“为自己是这所学校的学生感到十分骄傲”。13
  参加一战
  新西兰原为土著毛利人世居之地,1642年后荷兰人和英国人先后到此,1840年沦为英国殖民地,1907年成为英国的自治领,1947年获得完全自主。路易·艾黎出生之际,新西兰还不算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新西兰议会特地通过了一项征兵法案,成千上万的新西兰人代表英国远赴欧洲参加战争。按照路易·艾黎自己的说法:
  对新西兰人来说,到遥远的外国去打仗并非异乎寻常。这部分归因于他们继承了早先拓荒年代野外生活那种坚韧不拔的理想,部分归因于他们同英国的特殊关系。在1914年至1918年的世界大战中,有11.7万新西兰人在海外服役,约占总人口的1/10。据估计,其中1.7万人阵亡,5.8万人受伤。按当时的人口比例计算,新西兰的服役率是相当高的。14
  路易·艾黎的大哥埃里克,在战争爆发12天后即应征入伍,因战功卓著而升任中尉。埃里克在加利波利受了伤,最后在法国阿尔芒蒂埃尔的一次堑壕袭击中不幸阵亡。埃里克是路易·艾黎小时候的玩伴,兄弟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埃里克从军之举激励了路易·艾黎,尤其是那一身中尉军服更让艾黎羡慕不已。而且,像许多男孩子一样,路易·艾黎小时候就有过做职业军人的想法。在那个年代,对年轻人来说,能为祖国战死疆场,让自己的名字刻在阵亡将士名录上,是一种英雄行为。15
  1916年是路易·艾黎在中学的最后一年,他已经不安于学校生活了。当埃里克在法国阵亡的消息传来时,悲愤之余他更是急不可耐了,恨不得立即像哥哥一样参军去欧洲打仗。按照规定,参军的年龄一般为20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弥补兵源不足,一度降低了标准。但路易·艾黎还是一名中学生,家里的大人也认为他太年轻。为此,他试图用虚报半岁的办法蒙混过关,结果未能如愿。直到1916年底,他年满19周岁,终于符合入伍标准,这才踏进了军营。16
  路易·艾黎被编入新西兰远征军,在北岛的一座兵营接受训练。不久,搭乘一艘客轮乌利马罗阿号出发,经西澳大利亚的奥尔巴尼、南非的开普敦和塞拉利昂,最后抵达英国。穿越印度洋的途中,船只遭遇到了很大的风浪。路易·艾黎从三层高的床铺上摔了下来,左臂骨折,被送进了船上的医院。军方怀疑他是为了逃避战争而故意弄伤自己,为此还成立了一个侦讯法庭。其实,为了能早日上战场,路易·艾黎曾经虚报过年龄,这次受伤显然是个不幸的意外。这时,一位年轻的毛利人中尉站出来帮路易·艾黎作证,他认为这只是一次谁都可能遇到的突发事故。17
  新西兰原本就是毛利民族的土地。1839年,西方殖民者与512位毛利酋长签署了《怀唐伊条约》,新西兰正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后来,随着西方殖民者的不断入侵,毛利人的大片土地被没收,毛利人的文化和社会结构开始解体,毛利人成了新西兰的少数民族。路易·艾黎所在的部队中就有一支毛利人连队。当船只在南非开普敦停靠补给之际,士兵们上街购买日用物品。然而,当地的白人统治者认为毛利人是有色人种,不允许他们乘坐公共电车。除了那支毛利人连队之外,其他的新西兰士兵只是一群普通的小伙子,因日常训练的缘故肤色晒得略微黑一些而已,却遭到公开的侮辱。愤怒的士兵走上开普敦街头,掀翻了所有的电车,并与前来救援的消防队发生了冲突。后来,运兵船被领入港内,限制出入,也不再允许士兵上岸休息。尽管事件的起因只是一场误会,路易·艾黎因胳臂受伤没有参加抗议活动,但他深刻感受到了当时弥漫于西方的严重的种族歧视。
  1918年1月,路易·艾黎加入坎特伯雷第一团,在比利时西部伊普雷斯地区参加了激烈的炮战。在随后的几个月中,为搞清楚敌军主力的位置,路易·艾黎曾几次以非正式代理执勤官的身份率领巡逻队潜入戒备森严的德军阵地,由于作战英勇而被授予军功章。有一次,他被从坦克射来的子弹击中大腿。这时,德军冲上来了,艾黎不得不躺在地上装死,总算躲过了一劫。第二天,经过简单包扎,他被送往前哨包扎站。路易·艾黎旁边是一名德国伤兵,胸部有个大洞,发出痛苦的呻吟;另一旁是一名加拿大人,不久即安静地死去了;还有一个印度人,屁股已被炸掉,用一只手臂撑着床铺哭叫不已。大部分伤员的伤势很重,已无法施行手术,差不多就是躺在那儿等死。击中艾黎的子弹,从臀部射入,洞穿脊骨,虽不是致命伤,却使他无法排尿。一个人如果长时间不排尿,会造成肾功能损害,引起尿毒症,从而危及生命。因此,随军牧师认为路易·艾黎很快也会死去,并没有很好地照顾他。在强烈的求生欲的支撑下,艾黎没有放弃,总算解除了排尿困难,病情有所好转。当天夜里,他被抬上火车,运往海岸边一所基地医院,在那里做了必要的手术。后来,他转到海峡对岸英国伦敦附近的奥特兰公园医院,艾黎家的老朋友彭杰利小姐是那所医院的护士长。这位做事一丝不苟的彭杰利小姐,早年曾在新西兰的安伯利帮助艾黎的母亲照料过几个孩子,可以说路易·艾黎也是她一手带大的。在奥特兰公园医院,路易·艾黎得到了很好的照顾,身体康复得很快。不久,他又被送往英国埃塞克斯郡霍恩彻奇的疗养院,在那里度过了一段难得的静谧时光。19
  战争的野蛮堕落,双方战士的勇敢和献身精神,给路易·艾黎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20在给一位友人的信中,艾黎描述了战争的残酷:“水渍的战壕,半截暴露在战壕壁上的士兵尸体……往来于战壕和营房之间的疲劳跋涉……炮弹、狙击手和疾病所造成的人体垃圾堆积如山……”21
  艾黎开始思索一系列的问题:是谁引起了战争?到底为什么要打仗?当时他还不能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直到多年以后路易·艾黎才明白了战争的原因与后果。经历了这场惨烈的战争,路易·艾黎已经从一名立志报效祖国的热血青年成长起来了。在战争中,路易·艾黎也感受到了战友间的情谊。尤其是他所在部队的小队长哈里·托马斯,对手下的士兵爱护备至,为大家树立了一个互帮互助的好榜样。这位小队长,有一半毛利人血统,还有一半中国血统。22在他身上,艾黎对各种族之间朴素的同志情谊有了更深的感受,也对中国这个神秘的国度和中国人有了较好的印象和初步的感性认识。
  创办牧场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路易·艾黎回到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离开家乡之际,路易·艾黎还是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毛头小伙子,经过17个月战争的历练,开拓了视野,认识了世界。如今,艾黎就像是从另一个世界过来的人,如何重新适应家乡生活,成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这时,老同学杰克·史蒂文斯找到他,建议利用政府颁布的复员军人安置计划购买土地,合伙创办一家牧场。为此,路易·艾黎投入了自己和哥哥战争期间的积蓄,又向父亲要了一些钱,以1.2万英镑的价格购买了一块800公顷的土地。23
  这块土地位于莫瓦蒂亚河谷的塔拉纳基,位置偏僻,有一半以上被森林覆盖,属于典型的未开垦荒地。牧场的静谧环境和美丽风光给路易·艾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繁花盛开的拉塔树,鸟群,雨天爬过山脊时湿漉漉的蕨类植物擦过我赤裸的双腿,追踪野猪……许多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那里非常适合种水果。我们种的柠檬树魔术般地生长起来。树上硕果累累。菜地里种的莴笋、大黄和芹菜长势之好,我在其他地方还从来未见过。24
  尽管风景优美,但路易·艾黎和杰克·史蒂文斯并不是来这里旅行度假的,两位年轻人辛勤地劳作着,有时一天要干16个小时的农活。砍灌木、烧肥田草、种蔬菜、养牲畜,还要往陡峭的山脊上扛架围栏用的木桩、往路上填石料修补公路,终于使牧场有了一些规模。新西兰经济发达,以畜牧业为主,羊肉和奶制品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羊毛出口量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位,粗羊毛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0%。遍布新西兰南、北两岛的绵羊,主要是出产羊毛为主的美利奴羊和毛肉兼用的英国羊,后来路易·艾黎还专门为山丹培黎学校引进了新西兰的优质种羊。在牧场,路易·艾黎和杰克·史蒂文斯饲养了上千只羊和上百头牛,每天的工作就是挤牛奶、制黄油,以及给绵羊洗澡、清理臀部的污毛、截短羊尾。到了剪羊毛季节,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每夜只能睡几个小时。
  路易·艾黎常常一个人跑到山上去干活,背着军用背包,装上一个烧水用的洋铁罐、一点茶叶和面包。在牧场的创业期,路易·艾黎练就了精准的枪法,他常常带着一支303口径来复枪上山打野猪。一条野猪腿配上烤南瓜、土豆、洋葱、胡萝卜,就是一顿美味的大餐。而且,每上交一副猪鼻,政府林业部门会给付一先令的奖金,打野猪成了他们少有的生财之道。有时,他甚至会和杰克·史蒂文斯一起骑马到一个名叫卡帕拉的被遗弃的羊站周围打野猪,可以待上整整一天的时间。25
  闲暇之际,尤其是阴雨天不适合工作的时候,路易·艾黎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阅读。当时可供阅读的材料不多,除了《圣经》《奥克兰新闻周刊》和几册简装本小说外,还有《新西兰农业》杂志。晚上,路易·艾黎在烛光下阅读,非常入迷,即使后山上发生滑坡的巨响也不会干扰他。26
  在牧场工作的这段时间,陪伴他们的是无尽的孤独。尽管每年剪羊毛的时节会有很多工人,但剪羊毛工人干完活后就离开了,只留下了一大堆啤酒瓶。为排遣孤独,路易·艾黎和杰克·史蒂文斯会轮流出去走走,看看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有时候杰克·史蒂文斯也会独自去韦弗利办事,留下来照看牧羊狗和牧场的路易·艾黎就更孤独了。有时,牧场也会迎来一些外来的客人和参观者。虽然,他们赞美河谷的环境如何优美,说着牧场生活多么美好之类的话语,但最多住上一两天,就离开了。27在人们眼里,做一名拓荒者是很了不起的,但没有人真正愿意去尝试。即使有极少数人有勇气定居于此,却因为没有学校、没有娱乐、没有朋友、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而遭到家属的强烈反对。最麻烦的是这里没有医院,斧伤、工伤以及一切日常发生的事故都需要医治,头疼脑热也找不到医生。有一次砍树的时候,艾黎不小心被斧子在脸上划了一个很大的口子,他只好翻山越岭去找杰克的兄弟弗雷迪·史蒂文斯帮忙包扎。最严重的一次事故是艾黎从马上摔了下来,脑袋撞在路边的围栏上而失去知觉,身上好几处骨头都错了位。几天以后,杰克·史蒂文斯把艾黎拉回莫瓦蒂亚,在床上足足躺了3个月。28
  也许是牧场的生活让路易·艾黎习惯了孤独,作为一名拓荒者他不愿意受家庭的拖累。后来,艾黎没有结婚,一直保持着单身。他的挚友马海德医生说:“艾黎一生未婚,他是一个感情真挚而深沉的人,他需要家庭的温暖。但是,干革命是要担风险的,往往不允许有私人联系。为了革命的利益,他牺牲了个人的幸福,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事业。”29
  向往中国
  路易·艾黎和杰克·史蒂文斯的牧场苦苦支撑了6年,这是伴随着孤寂与奋斗的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新西兰出现了多年未有的最严重的经济恶化和失业狂潮。在资本主义经济恐慌席卷整个西方世界的时候,辛勤的劳作未必会有收获,经济的因素并不是路易·艾黎和杰克·史蒂文斯所能控制的。他们眼看着羊毛价格从每磅26便士下跌到2便士,尽管后来回升到了6便士至10便士之间,但一车羊毛的收入甚至还抵不上收购站的费用。加上为县里的工务局干点杂活,如清理道路、修补路面等,艾黎他们还能挣一点点可怜的工资。每个星期,他们自制一些黄油,用邮车运到外面去卖,每磅可以赚10个便士。就算再加上猎杀野猪所获的政府奖金,这些收入还是不够维持牧场正常经营的开销。30于是,他们不得不在1926年11月放弃牧场。回顾在牧场整整6年垦荒创业的生活,路易·艾黎认为自己学到了很多,他说:
  莫瓦蒂亚的生活给了我笑对一切艰难险阻的能力。它驱散了许多战争中的梦想,使我脚踏实地,并重新使我懂得艰苦朴素的价值。我开始学到许多斗争的知识和其他基本的东西,这对我后来大有好处。31
  牧场生活结束后,路易·艾黎回到克赖斯特彻奇与家人团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一张旧报纸中看到一条有关中国的消息。这个遥远的东方国度,引起了路易·艾黎浓厚的兴趣。在西方世界的想象中,遥远的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内陆帝国,笼罩着某种神秘的东方色彩。这个孔子儒家学说塑造下的道德理想国,充满着东方情调的牧歌田园。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重复着一种轮回循环的历史,慎终追远,安土重迁,代表着古老而凝滞的文明。
  就在路易·艾黎童年阶段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正遭遇着一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从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开始,中国被迫与英、法、俄等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近代中国所受的屈辱,列强对中国的觊觎,也引起了一部分有识之士的警醒,从林则徐、魏源“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曾国藩、李鸿章的“洋务运动”,然而在不触及社会制度的前提下,这一切努力根本不能抵御列强对中国的鲸吞蚕食,无法挽救中国衰败的命运。1894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各岛屿,允许列强在中国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900年庚子之变,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与11国公使签订《辛丑条约》,赔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作为偿付赔款的抵押,海关所收之关税、盐税均由列强控制,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国人逐渐认识到,改良、变法、新政都不是根治顽疾的救世良方,只有推翻君主制度,实行民主自由,中国才能重新屹立于世界之林。
  路易·艾黎多年以后的中国好友宋庆龄,于1907年偕妹妹宋美龄赴美国留学。在课堂上,她毫不掩饰地表现出对中国现状的不满,认为中国必须实行变革。1911年她在《留学生对中国的影响》一文中写道:“数百年来,中国的政治一直以任人唯亲和弄虚作假为特征。政府的要职都为御用文人、朝廷亲信以及靠‘政治交易’青云直上的人所把持。他们对朝政一窍不通,甚至连一点装模作样的治国本领也不具备。人民悲惨的境况,层出不穷的暴动和起义,是这种选拔‘能干官员’的可耻方法带来的后果。”32在父亲宋耀如给她的信中,宋庆龄不仅能够及时掌握国内的政治形势,也进一步了解了革命领袖孙中山所从事的伟大事业。1912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当宋庆龄收到父亲宋耀如寄来的共和国新国旗,兴奋地高呼:“把龙拽下来!把共和国五色旗挂起来!”她满怀兴奋地为校刊《威斯理安》撰写了一篇题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的政论文,盛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这一非常光辉的业绩,意味着四万万人民从君主专制制度的奴役下解放了出来”,“革命已给中国带来了自由和平等”,“但是博爱尚有待于争取”,而“通向博爱之路的任务可能就落在了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身上”。33
  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不久即被窃取,中国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1915年,宋庆龄与孙中山结为终身伴侣,踏上了为祖国求独立、为人民谋幸福的革命征程。在苏联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实行合作,创建黄埔军校,组建起了自己的革命武装。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国民政府成立,誓师北伐,迅速统一了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东方的这场革命深深吸引了路易·艾黎,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报刊上关于中国的消息:由国民党和共产党士兵共同组成的一支军队正从广州向武汉进发;英国派遣一艘炮舰去炮击内地的“赤色入侵者”;英国武装部队试图登上长江中一艘被征用的船遭到失败;9月底,报纸的社论文章纷纷议论,说英国等西方国家可能进行干涉,上海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34尽管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导并不客观,而且大多不站在同情的一面,但艾黎可以从中获悉中国革命的进展情况,他对中国的了解也与日俱增。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新兴的革命力量正在对旧势力进行摧枯拉朽式的全面扫荡。中国在变,这个世界也必须变。到中国去!路易·艾黎脑中闪现出这样一个念头,作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
  回到家里以后,我宣布决定去中国这个被革命震撼的国家。我母亲一如既往地支持我,说这是一件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应该去寻找条新的生活道路。我的兄弟姐妹们都在功立业,我是家里最无成就的一个。那时,1926年的圣诞节要到了,但我觉得自己遭到了很大失败,没心思在家过假期。于是,我决定乘船去澳大利亚,迈开了中国之行的第一步。

附注

注释 1.路易·艾黎著,兰州城市学院路易·艾黎研究中心编:《艾黎自传》,甘肃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页。1986年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了路易·艾黎著《九十岁:回忆在中国的岁月》英文版,据此1987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路易·艾黎研究室编译的中译本《艾黎自述》,1997年新世界出版社修订再版。2017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修订版,本书所引《艾黎自传》均为该版。 2.《艾黎自传》,第2页。 3.《艾黎自传》,第2—3页。 4.《艾黎自传》,第3页。 5.路易·艾黎:《艾黎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页。 6.《艾黎自传》,第4—5页。 7.《艾黎自传》,第7页。 8.《克赖斯特彻奇》,载《艾黎诗选》,第84页。 9.《艾黎自传》,第11页。 10.《艾黎自传》,第9页。 11.《艾黎自传》,第12—13页。 12.《艾黎自传》,第12—14页。 13.《艾黎自传》,第14页。 14.《艾黎自传》,第15页。 15.《艾黎自传》,第15页。 16.《艾黎自传》,第15页。 17.《艾黎自传》,第16页。 18.《艾黎自传》,第18—21页。 19.《艾黎自传》,第22页。 20.叶君健:《记路易·艾黎》,载张德禄主编:《纪念路易·艾黎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3页。 21.《艾黎自传》,第22页。 22.《艾黎自传》,第23页。 23.《艾黎自传》,第24页。 24.《艾黎自传》,第24—25页。 25.《艾黎自传》,第25页。 26.《艾黎自传》,第26页。 27.《艾黎自传》,第26—27页。 28.马海德:《半个多世纪的友谊》,载《人民日报》1987年4月21日。 29.《艾黎自传》,第29页。 30.《艾黎自传》,第29页。 31.宋庆龄:《留学生对中国的影响》,载威斯理安女子学院校刊《威斯理安》1911年11月号;中译文转引自[美]埃米莉·哈恩著:《宋氏家族父女·婚姻·家庭》,李豫生等译,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第70—73页。 32.宋庆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载威斯理安女子学院校刊《威斯理安》1912年4月号;收录《宋庆龄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4页。 33.《艾黎自传》,第33—34页。 34.《艾黎自传》,第29页。

知识出处

宋庆龄与路易•艾黎

《宋庆龄与路易•艾黎》

出版者: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真实地讲述了宋庆龄与路易·艾黎跨越半个世纪的革命情谊和感人故事。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是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也是宋庆龄一生的挚友。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充分利用馆藏文物、档案文献和相关研究成果,将宋庆龄与国际友人路易·艾黎的往事编撰成书。该书详细叙述了宋庆龄与路易·艾黎的革命友谊与中国近现代历史事件的演进关系,对他们的高尚品格和为中国人民、为新中国不懈奋斗的奉献精神予以深切的纪念和缅怀。

阅读

相关人物

路易·艾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