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都口峡谷寻觅古人西去的印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乐印象》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2036
颗粒名称: 扁都口峡谷寻觅古人西去的印迹
分类号: I267
页数: 6
页码: 247-252
摘要: 本篇散文是由瞿学忠所写的《扁都口峡谷寻觅古人西去的印迹》。
关键词: 扁都口峡谷寻觅古人西去的印迹 散文 瞿学忠

内容

天地之间
  地处祁连山北麓,北距民乐县城30公里的扁都口,是连接甘青两省的咽喉。
  有人这样形容:两山对峙,一水中流,地势极为险要。
  一入扁都口,就是一条南北长近30公里的扁都峡谷。扁都峡谷在隋时就被称作大斗拔谷。在历史长河的兴衰更替中,随着东西部商贸往来的热闹繁华,在不间断的乱世战火中,原本险峻难行的扁都峡谷变得日渐畅通,吸引着达官贵人、商贾贩夫们往来穿梭,其中就留下了皇帝、将军、学者们涉足穿行的印迹。于是,在这条峡谷中也就派生出了霍去病西征、法显取经、炀帝西巡、红西路军浴血奋战、王震将军解放民乐等诸多动人的历史和传说故事。
  西进通道
  在绵延起伏的祁连山中段,有一条长约30公里的山峡通道,拦腰切断祁连山,贯通甘、青两省,它就是被古人称为“大斗拔谷”的险关要隘扁都口。
  扁都口海拔3500多米,南通祁连县城峨堡,北达甘肃民乐炒面庄,地势险要,山势峻峨,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商族通行的重要通道之一。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南路便由此从青海入甘肃入西域。
  据《民乐县志》记载:“扁都口”原为藏语“扁麻多”的音变词汇,意思是金露梅。
  扁都口峡谷险隘深邃。峡谷两侧奇峰耸立,峭壁突兀,怪石森然。
  据史料记载,扁都口自汉唐以来,一直是西部羌、匈奴、突厥、回纥、吐谷浑、吐蕃等民族相互联系和出入甘青之间的重要通道。
  古老的扁都口,静静地徜徉在群山之中,向我们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古老的历史和传说故事。
  飞雪冻死人
  地处祁连山腹地的扁都口气候多变,高山气候非常明显,六月下雪的现象司空见惯。在大斗拔谷,即便是夏天,有时天阴,凛风劲吹,也会雨雪交加。清代陶保廉在《辛卯侍行记》中记载:“扁都口贯祁连之中,鸟道环崖,载容一轨……”其艰辛可见一斑。
  而当年隋炀帝西巡中发生的“六月飞雪冻死人”事件,更是在史书中有着翔实的记载。
  大约在隋大业五年,隋炀帝西巡时,在八宝河一带大败吐谷浑,取得了全面胜利。为了炫耀国威,并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隋炀帝便于农历六月初八出大斗拔谷,在众多侍从和护卫人员的簇拥下,穿越祁连山到达张掖,在燕支山召开了盛况空前的万国博览会。隋炀帝的这次西巡,在扁都口遇到了六月飞雪的恶劣天气,冻死了不少官兵随从,损失极其惨重。
  据《隋书·炀帝记》记载:“大业五年三月,驾西……六月,经大斗拔谷,山路隘险,鱼贯而出,风霰晦冥……士卒冻死大半,马驴死者十八九。”
  民乐县文化馆研究人员认为,大斗拔谷内两山对峙,道路险阻,隋炀帝所带的只是他的行辕和警卫部队,队伍庞杂,因此队伍拉得很长,他们穿的是单衣。在峡谷中,突然遇到雨雪风寒,稍一阻滞,困在了山中,一部分人当天未能出山,有的当场冻死,有的得重病死去。从现存史料来看,这件事是有历史依据的。
  黑风洞
  有关黑风洞的传说,在民乐当地历来就有两种说法。但无论是哪种说法,在研究者眼中都缺乏可信度。
  一种说法认为,黑风洞是在石佛崖旁侧半山腰处的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穴。传说当年霍去病率兵征讨匈奴,经过扁都口,黑风突起,峡谷昏暗,难以前行,霍去病登高一看,只见黑风从一个山洞滚滚而出,有妖魔作祟,霍将军观看四周,除了一山松林,再无任何东西可用来填洞,于是,下令兵士砍树填洞,一天一夜之间,千万棵松树柏树填塞进山洞,堵住黑风,汉军得以顺利出关。
  另外一种说法是,宋朝杨家将西征时,派大将高旺为先锋。高旺率领大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路来到离黑风洞不远的永固一带,下令大军安营扎寨宿营。由于此地人烟稀少,气候恶劣,将士们顶着大风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搭起了帐篷。谁知到了夜晚,大风越刮越猛,安营的帐篷被大风拔起,害得将士们叫苦连天。高旺无奈,只得下令全军后退四十里,凭借破沟烂崖住宿了一夜。第二天,高先锋派人四处打听,才知道是黑风洞的黑风在作怪。为了保家卫国,让百姓们安居乐业,高先锋唯有想办法征服黑风。于是,他率领大军来到了黑风洞,在山头上扫视了一周,发现黑风洞两旁长满了松柏,不由得计上心来,下令大军砍伐树木,堵塞黑风洞。军令如山倒,人多力量大,没几天就把方圆几十里的树木伐了个精光,黑风洞终于被堵住了。从此,这一带没有了恶风,人们才慢慢来到这里不断开垦,繁衍子孙,安居乐业。
  诸葛碑
  清人郝道遵的《大斗拔谷》一诗,给我们呈现出了扁都口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诗曰:
  扁都隘口气萧萧,鱼贯行来溪嶂深。
  喑叱段公风烈烈,凄迷隋帝雨淋淋。
  巢车好上龙山望,毳幕休教鹿坞侵。
  艳说凯歌劳卫国,皇华摇曳碧云岑。
  ……
  在扁都口峡谷口内有一块大石碑,当地人称为“诸葛碑”。据说,每当清晨日出时就能在石像旁边很清晰地看到一行朱红的大字——诸葛碑,当地人对此深信不疑,并将这个说法传得神乎其神。
  据民乐县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诸葛碑事实上并非真正的碑石,而是在造山运动中被掀起的由各种颜色胶结而成的岩石,岩石呈长方体,垂直矗立于高山之巅,从谷底向上仰视,酷似石碑。
  与“诸葛碑”隔河相望的石佛崖,山陡谷狭,隘险流急,是扁都峡谷的咽喉,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之地。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历史上诸葛亮根本没有到达过祁连山,因为“六出祁山”的故事广为流传,可能是有人把祁连山误认为祁山,因此才出现了这块石碑的传说。
  娘娘坟
  关于娘娘坟的传说,在民乐当地史料中也多以传说形式出现,并没有确凿的史料记载。民乐县文化馆研究人员认为,具有“娘娘”之称的人,必须是皇帝的后妃。纵观历史,从这里走过的皇帝只有隋炀帝一位,这位“娘娘”当然与炀帝有关。据《周书·皇后传》云:炀帝西巡,随行乐平公主,系文帝之女,炀帝亲姐,北周宣帝宇文赞的天元皇后杨丽华,殂于河西。
  大业五年三月,隋炀帝西征吐谷浑时,正值六月,气候炎热。谁知进入扁都口后,天气突变,一时间漫天大雪,在暴风雪袭击下,“士卒冻死大半”。
  有民间传说称当时隋炀帝的姐姐“乐平公主”杨丽华随驾西巡,在扁都口因为突遇奇寒,身染重疾,病死在峡谷中,炀帝命人将公主安葬在这里。现在,在进入峡谷大约两公里的地方,仍有一庞大的土坟,当地人称之“娘娘坟”。
  1995年“娘娘坟”被盗,事发后民乐县文化馆曾派人到现场查看。墓很大,但里面只有一具枯尸,没有任何殉葬器皿,也没有丝毫能证明死者身份的东西。所以这段公案始终无从考证,娘娘坟至今依然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明月出天山”
  在这条峡谷内,还上演了现代战争史上奇迹般的一幕。1949年9月18日,王震将军率领数万大军“明月出天山”,势如破竹,追击溃不成军仓皇逃遁的马家匪帮,一举解放了河西诸域,为挺进新疆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据民乐当地史料记载,为将国民党马步芳部残敌全歼于甘肃境内,完成解放新疆的战略任务,1949年9月10日,王震指挥第一兵团第二军冒着零下20度的严寒,自西宁北上,先到大通、门源,然后又连续行军,14日进入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区,15日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祁连山。沿途荒无人烟,又遇风暴袭击,加上高山缺氧,行军异常困难。但是在王震的鼓舞下,第二军的指战员们最终以惊人毅力战胜了狂风大雪和奇寒,到达俄博,然后部队28小时连续行军,穿越扁都峡谷,于17日突然出现在甘肃民乐城下,此后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张掖,刚溃逃到此的国民党残兵败将还没喘过气来就举手投降了。21日,第一野战军第一、二兵团在张掖会师。
  王震在张掖肃清国民党驻守于周围的残敌后不久,又率部以日进百里的速度向酒泉挺进,兵临玉门关,直逼新疆大门。驻新疆的国民党军在我军铁流西进和党的政策感召下,宣布起义。

知识出处

民乐印象

《民乐印象》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

本书主要包括散文卷、诗歌卷等内容。包括视野的盛宴、《祁连风》赏析、海潮河·火蛋鸟、心碑——民乐八年、风吹民乐、扁都口、永固镇、金花节等多首散文和诗歌。

阅读

相关人物

瞿学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民乐县
相关地名
扁都口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黑风洞
相关专题
诸葛碑
相关专题
娘娘坟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