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北麓的风和花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乐印象》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2034
颗粒名称: 祁连北麓的风和花朵
分类号: I267
页数: 8
页码: 235-242
摘要: 本篇散文是由杨献平所写的《祁连北麓的风和花朵》。
关键词: 祁连北麓的风和花朵 散文 杨献平

内容

民乐是甘肃一个小小的县级行政区——在我的感觉中,它就像是一面由青草、白雪和花朵织成的花头巾,在祁连雪山北麓高地的连绵大风之中,像诗歌或者旌旗一样飘——有记载说: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在西汉,民乐以其广袤的天然牧场和险要的军事重地,而成为了中原王朝和匈奴争夺的西北要塞之一。自汉至唐,民乐的扁都口一直是汉、羌、匈奴、突厥、吐蕃等民族互通有无的重要通道。
  所有这些,只是我对它的一个印象,而从没来到过。但有一点,对于那些在高地坚韧生存的事物,我总是满怀崇敬:高处空气稀薄,距离天空最近,高处的大风摧枯拉朽,长年不断,但吹动的不是肉体,而是精神和灵魂——所有在高地的生命,他们一定具备了某种超越其他同类的强大力量——因此,我时常在附近的巴丹吉林沙漠之中,望着祁连雪山高处独自默诵:所有的大地高处的人,风和花朵,牦牛和羊群——都是有福的。
  2005年7月31日下午3时,河西走廊的炎热从我们在民乐县城的身体上开始撤退。我和朋友出民乐县城向南,在飞驰的车上,可以清晰地感觉到逐渐瓦解的燥热。到炒面庄的时候,抬眼之间,大片的油菜花扑面而来,金黄的花朵在青色的山下,犹如不断铺向高处的黄色地毯。迎面或者超越的车辆飞翔一样,一声一声,从我们的眼睛和耳膜掠过。
  我不禁一声惊呼——祁连雪山高处的花朵,迟开的花朵,生命和灵魂的颜色。铺天盖地,安静汹涌。大片的植物包围的村庄内外,到处可见安闲的房屋和散坐的人们,偶尔的放蜂者躲在路边的杨树下面,神态悠闲,闭目养神。飞舞的蜜蜂聚集成群,在附近的空中飞翔,在花朵上下落,大肆挖掘。我转身对后排的朋友说,真羡慕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朋友们笑笑。我从后视镜看到三张笑脸——觉得很美,我想,男人在某些时候纯真的笑,或许会比女人的笑更为迷人。过炒面庄之后,四周都是金黄,我们逐渐陷入油菜花的包围圈,远处青色的祁连山似乎一块巨大漫无边际的绿色绸布,在辽远的天际连绵起伏,渐次隆起。
  那些不规则的山峦,姿势低纵,在我们的目光之中,仿佛无数的青春的臂膀,伸展在祁连山北麓的高地上,将天空和大地,人和日月连接在一起。在我的视觉当中,总是感觉那些披满青草的山峦是柔软的,骨头内敛,皮肉鲜艳而饱满,即使一块巨石坠下,也会被它们再度弹起。
  进入峡谷之后,朋友说,这就是扁都口了,甘青两省的交界处——峡谷不是很宽敞,两边的山坡很是陡峭,黑色的岩石在紫荆和青草当中深嵌,顺着高坡而不规则排列,以致升到了接近天空的地方——我想这是美丽的,坚硬的石头,有着灵魂与骨头的硬度,能够被青草簇拥,被灌木和泥土抚拽,应当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我看到一些高高的山坡上,镶嵌着成片的白色,一朵一朵,似乎高原的格桑花,又像是均匀分布的白色石英石。我知道那是羊群,高坡上的羊群,看不出它们在动,似乎它们本身就是山坡的一部分——多少年过去了,时光在风中流转,生命更替,而本质和品性依旧,我相信,扁都口的羊只、人、牦牛和马匹早已经和祁连山融为一体了,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也没有什么改变。
  峡谷里乱石横陈,巨大或者渺小,都在阳光下泛着金子的光亮。一条湍急的河流发出哗哗的响声,从石头和沙子上滔滔而过。清澈的响声敲着两个草坡和石壁。山间散落着一些帐篷,没有烟火,也没有人迹。车子贴近的时候,我看到一个牧羊人,辨不清性别的身体躺在平坦的山头上——也像岩石一样,纹丝不动。羊群在他上面,咩咩的声音像是婴儿稚嫩的哭喊。我又笑了,也想和他一样,在草坡上仰面躺下来,在凉风当中,穿着厚厚的服饰,仰面看天空中的细微变化,看日月星辰的升起和隐没,接受云彩的遮蔽和光芒的照耀。
  这是幸福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命与大地的暂时融合,这在很多的地方,是不敢也不能梦想和实现的事情。峡谷越来越深,夹在中间的窄窄的道路在我的感觉当中,像是一把锋利的刀刃,车子驰过,溅起的暗红色的土雾仿佛是它生锈的皮肤,抑或是它不可遏制的霸气,无法一飞冲天之后的一声无可奈何的叹息。再向前,蓦然看到成群的牦牛,似乎比以往见到的要小一些,披一身棕色、黑色、白色或者红色的毛发,头角峥嵘,姿势朴实而仁慈,只顾低头吃草,不抬头看一眼我们这些过客。以致走出老远,我还回头去看它们。
  那一时刻,在我内心里,有一个隐隐的渴望——那些牦牛能够转身看我一眼。我总是觉得,牦牛乃至一切高原事物,都是美的,善良的,在我和更多的他们那里无迹可寻。它们的眼睛一定会在某种时候告诉我一些有关这里或者它们本身的境遇和秘密。迎面看到一位骑马的藏人,脸色黝黑,本色朴实,他胯下的黑色马匹在迎面驰来的车辆面前,显得有点惊惶,而抗拒地扬头点头,咴咴嘶鸣,步步后退。
  远远看到一座桥,朋友是本地人,朋友说,过了桥就是青海了。我觉得惊奇,在著名的扁都峡(历史上称作大斗拔谷,南通河湟、北达甘凉)穿行,从炎热到寒冷,从大风中到安静,似乎经历了一个截然分明的四季时光——到石佛寺下车,站在土石公路一边,感觉冷风穿胸,来自青海,或者甘青两省之间祁连山峡谷混合的冷,瀑布一样冲刷身体,也穿越身体——我几乎站立不稳,大风似乎要将我这个第一次踏上青海土地的外来者席卷而去。
  桥下的大批流水如故,哗哗哗……与风声混合在一起,像是一个粗嗓子男人的歌谣,高亢嘹亮,又似乎是万千军阵在这里厮杀和呐喊,令人热血沸腾。沿着小桥走过去,进石佛寺——高高的石壁,黑色的石壁,上面居然有着多尊佛像。朋友说,这是在修路的时候,岩壁被一层一层炸开之后,忽然之间,佛像涌现,令人惊异。当地有虔诚的民众,花巨资修筑了这座庙宇。佛龛之下,香烟缭绕。
  我抬头,仰望那些石刻的佛像,一个个面孔雍容,超凡脱俗。我看到它们的眼睛,蓦然觉得有一种气流,随着固定而柔软的目光,进入我的身体,从心口开始,充盈胸腔。我相信那是一种力量,或者说来自某种高拔精神境界的智慧和态度,让我在瞬间变得单纯和干净。低头的时候,我看到了放在一边的柏香,看到右边石壁下一串隐约的藏文。我不知道写了一些什么,我用手抚摸了一下,滑滑的,像是一片冰凉的肌肤。
  从一边的台阶攀援而上,在二层,看到的佛像又是一番模样,尤其是眼睛里的光亮,让我想到“心游八荒,精骛万里”。对面的山坡依旧陡峭高拔,几乎悬空的羊只巍然站立,且不断变换位置,熟练地走动和吃草。下视的河水略微有些浑浊。从地势上看,它们似乎应当向南流淌,而出乎意料的是,它们竟然向北,我奇怪了,站在高处,一时茫然。
  回到马路上,朋友说,旁边的山里有一个巨大的洞窟,霍去病或者卫青带兵逐匈奴的时候,行到这里,突然狂风大作,尘沙飞扬,漆黑如墨,伸手不见五指,军队不能前行。后令伐木采石堵塞,大军方才通过,深入祁连腹地,逐鹿河西走廊,为汉王朝割除了匈奴之患。对此,我将信将疑,我不知道霍去病反击匈奴时候是不是由此而来,最重要的是,那个传说中的巨大洞窟至今还在扁都峡留存——还有一个事实是,隋朝军队大破吐谷浑后,杨广决定在张掖举行“万国博览会”,率数万之众路经扁都峡。行至半峡,突遇六月飞雪,士卒冻死者大半。他的一个妃子也在其中,且身染疾患,医治无效,还没有走出扁都峡,就香销魂断了。
  如今的“娘娘坟”墓堆依旧很大,坟头长满了青青的草艾,野花遍布,飞鸟鸣啾——但似乎至今没有多少人知道她的名字,她的这一堆坟茔,若不是杨广,也断不会有人记载,更少人瞻仰——站在峡谷之下,透过连绵的山岭,还隐约可见一条小路,蜿蜒盘旋在陡峭的山腰——当年被马步芳俘虏的西路军将士,就是从这里被押解到西宁处决的。
  而数年之后,王震将军率领的数万大军“明月出天山”,势如破竹,追击溃不成军的马步芳匪军——耻辱一朝洗净,那些在河西走廊被残酷杀戮的西路军将士,如今都安葬在距离扁都峡不远的高台县“西路军烈士陵园”。我曾先后两次前往拜谒,在董振堂、杨克明和众多将士的墓碑前,脱帽默哀。
  就要上车的时候,朋友指着一座状似巨佛,坐落于天地间的山峰说,那就是“石佛山”了,处在甘青之间,高入云霄,面对众生,仰望之间,似乎大地忽然安静,到处佛光照耀,令人内心安详,性情优柔——乘车返回的时候,到炒面庄——这个名字好生奇怪,让我想起了青稞炒面。朋友解释说,这里原是森林,退化后土质松软,植被优异,和泥不能结块,犹如炒面一般,且雨多,农民多盖砖瓦房,因故得名。我下意识地看看天空,占据大半的黑色云彩如在头顶飘着,动作缓慢。在一家杂货店前,我们坐下来,买了一个不大的西瓜吃。
  路上车辆往来,虽然稀少,但速度不减。太阳将落之际,到放蜂人处,我们买了一些花粉,金黄色的,两个小米一般大。我知道,花粉可以用来吃或者用蜂蜜和起来,涂在脸上,都可以起到美容的效果。傍晚回到县城,骤然感觉:扁都口与30公里之距的民乐县城简直判若两地,一边季节变换,凉风穿胸,金黄色的油菜花照亮整个祁连……民乐县城,则是安静的,没有多少人走动,到处都是安静的阳光。我想在这里生活的人们是安闲的,幸福的,正如朋友在诗歌当中所说的那样:“左翅草原,让我放牧牛羊/右翅青稞,喂养我简单的欲望/头顶的雪山从血管里慢慢地流过。”
  这是诗人的感觉,也是一种生活和精神的状态。而在地理上,民乐是一座由雪山、草原、流水和青稞、大风和土尘围绕的城市,在祁连高地,宁静得像是一个传说。在一家小饭馆坐下来,吃白水面,喝啤酒。我对面食从小就有一种抗拒——生在北方,而喜食米饭,这种喜好在河西走廊绝对是个不小的错误。吃了一些面食之后,喝酒,武威产的西凉啤酒,一杯一杯,玻璃的杯子发出撞击的声音,在几乎无人的小饭馆里鸣响。
  入暮时分,我们走出来,在民乐唯一的大街上,三两而行。这座县城给我的感觉是安静,有点后农耕生活的味道。两边的楼房大都是陈旧的,建筑年代或许不长,有一些形状奇特的“摩的”,里面像轿车,跑起来很稳。而新建的民乐中心广场叫人眼前一亮——在这个亚高原城镇,这样的休闲中心至少叫人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这时候,来自祁连山的风吹来,凉水一样抚过面颊。
  夜晚了,广场上歌声回荡,人来人往,有人翩翩起舞,有人相对而坐,喝酒说话。许多孩子们在广场外围笑着奔跑。到民乐公园,黑色的园林里,水面黝黑,四周无人。我又看到了南边的山,高高的祁连山,老君山,以及低纵的扁都口和俄博岭。要是没有风,这里真的是一个令人心境安妥的地方,虽然看不真切身边的花草,但有一点遮蔽是不是更好呢?再返回到广场,在一家酒吧里,朋友们围坐下来,喝酒,唱歌,说话。那时候,我的感觉是柔绵的,有一种温馨的情绪。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在海拔2300米的亚高原小城,这么多人,聚在一起,我相信是最美好的。我们喝酒,尤其是我,在这种氛围中,多少都不会醉倒。一杯一杯,口口干净。回招待所的时候,朋友陆续告别。我掀开窗帘,看到即将凌晨的民乐县城,除了零星的灯光、不少的霓虹广告、偶尔缓行的夜车,剩下的就是大幅度的安静了,这时候,它真像一个干净的、偏远的大村庄,又像一个刚刚懂事的孩子,干净、轻盈、落寞而又自在。
  不知不觉睡去的夜晚,无梦。没有空调的房间清凉无比,像内地的初秋天气,叫人浑身舒畅。不知何时,窗外走动的声音将我惊醒,晨光从窗缝泄漏而来。我起来,光着脊背站在窗前——凌晨的民乐仍旧安静,只是多了一些清冷。我试图再度仰望的青山只是一个黑色的轮廓。昨夜喧闹的广场此刻聚集了一些上了年纪健身的人。坐上开往张掖的快客,突然有点舍不得,那一刹那,我突然想:几年之后,如果我选择在这里定居,是不是幸运呢?我知道,这一想法不可能实现。朋友说,从扁都口向青海方向,200公里开外,有一片非常丰厚和漂亮的草原,比那些声名显赫的旅游草原更为广袤、丰盈和美丽。当时,我就想,也下定决心说,明年这个时候,我一个人,或者两个人,从张掖,乘坐前往青海互助和祁连两县的长途班车,去看看草原,让自己的身体翻越祁连,内心像鹰一样,在这片高地上俯冲和逍遥一回。车到洪水镇的时候,脑海里突然蹦出两句莫名其妙的诗:“亚高原的民乐,祁连北麓的旌旗或者花头巾/岩石之上放着历史,还有牦牛的骨骼/有一条最好的河流,由南向北,打着漩涡/我来捡一块石头/摘一枚洁白燃烧的花朵。”
  转眼之间,又一年来了——我始终记得在民乐的想法和决心,等青草绿满山坡,花朵接近天空,牛羊膘肥体壮的时候,一个人或者邀请两位朋友,从张掖出发,穿越扁都峡,向着青海的方向行进,在那里的不知名的草原上,扎一顶帐篷,在风中,与青草一起,过一段宁静的日子。眼睛跟随牛羊、河流和一望无际的山川,在祁连高处游荡灵魂。每天喝一些青稞酒,学唱几首花儿,读一会儿书——夜晚仰望星空,在牛粪火前,面对轮廓分明的祁连雪山,长时间漫无目的地冥想,等黎明升起,与阳光一起,在青草、花朵和露珠之间缓慢游走,聆听羊只、牧人、牦牛乃至神灵的鸣叫与歌唱。

知识出处

民乐印象

《民乐印象》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

本书主要包括散文卷、诗歌卷等内容。包括视野的盛宴、《祁连风》赏析、海潮河·火蛋鸟、心碑——民乐八年、风吹民乐、扁都口、永固镇、金花节等多首散文和诗歌。

阅读

相关人物

杨献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民乐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