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碑——民乐八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乐印象》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2032
颗粒名称: 心碑——民乐八年
分类号: I267
页数: 5
页码: 227-231
摘要: 本篇散文是由阎强国所写的《心碑——民乐八年》。
关键词: 心碑——民乐八年 散文 阎强国

内容

吃的是韩爷挣下的饭
  民乐,县城紧靠祁连山脚。站在县政府大院里,便可尽览那白雪和冰川覆盖的山峰,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把峻峭的山体装扮得十分壮美。民乐的天空蓝得发亮透明,民乐的蓝天上的云朵白絮一般,这里的大自然干净得一尘不染。
  民乐,是个靠雪水灌溉的地方,它东接山丹,那是古战场,焉支山下的广阔牧场为远古的一次次战争喂肥了多少战马。民乐的西边是张掖,当年隋炀帝西巡曾到那里举办了震动世界的27国交易会。丝绸之路的辉煌至今不衰。
  然而民乐却很穷,很贫困。这里地高,不便灌溉。这里天寒,庄稼生长受到霜冻的危害。这里戈壁沙漠不断侵蚀着良田。
  祁连有雪,而民乐的土地却干涸荒芜着。
  我们去民乐的那一年,正值河西大旱。在这样的旱年代,想民乐那样的旱山区,庄稼几乎会绝收。但眼下乡亲们心里很踏实,这就更清楚地看到了当年韩书记带领全县人民所做的惠及子孙的水利工程所带来的好处。
  “当年我们没少怨韩书记啊!”乡亲们这么说。
  “韩正卿只抓粮棉油,不分敌我友。”当年社教工作也没少教育他,“只抓长远,不看当前。”“频调劳动力,劳民伤财,把百姓弄得太苦没饭吃。”
  在祁连山下的古战场上,韩正卿摆出了新的战场,他指挥大兵团作战。那时,几乎没有什么机械,全靠人海战术,万人会战,指挥部就设在地上挖下去的“地窝子”里。
  “运动”不断,只要没被撤,他依然履行指挥官的权利,他命令:每个劳力每天要求拉0.7个压实方,所有干部上前线。“谁要阻挡我修水库,天王老子都不行!要干就是铁蛋,不叫干就滚蛋,干死了就完蛋。”
  他一身农民装束,像个生产队长。民乐农民都说他:“干起来烧着哩,不要命。”
  他明白如何从根本上改变民乐的落后面貌,就这样,修成了双树寺和瓦房城两个库容达4800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保灌41万亩,有效灌溉46万亩,半山坡搞了20多万亩的水平梯田,引种了优质苹果树。
  数年后,人们回过头,无不惊叹当年的壮举:“回头看路子走对了。当时没有韩书记逼我们艰苦奋斗,哪有今天?”
  十年后,二十年后,你到民乐去,问他们吃粮怎么样,老百姓说:“吃得好着哩,吃的是韩爷挣下的饭。”
  韩书记已经叫成韩爷了,虽然乡亲们很少再见到他。
  背个粪筐羞了你的脸?
  提到当年韩正卿的工作方式,乡亲们还说到这样一件事:韩正卿号召全县积肥,也让干部下乡背着粪筐去拾粪,干部们觉得伤脸,但韩正卿自己早背着粪筐下乡了。他从这村走到那村,路上拾的粪倒在下一个村,又背上空粪筐到下一个村去。我们听了几个韩正卿背粪筐走乡串村的故事,如今已带上了浓厚的传奇色彩。
  当然,韩正卿并不要求民乐的干部都这样。干部看见韩书记背粪筐挂不住脸时,韩正卿总说:“我背个粪筐羞了你的脸?”
  当年,民乐的县委书记背粪筐下乡,报纸争相报道。中国县太爷如此者也就这一个吧。但韩正卿心定气闲,依然我行我素。只是这样的时候并不多,或者说仅是他与民同甘共苦中自然而然的一件小事。他所说:“甘肃这地方,不是一天两天干的,笨功夫、慢功夫就是硬功夫。”
  不如我们社员的家
  在民乐,县委书记韩正卿家的炕坏了,韩正卿让办公室的同志找人修一下,请来了三个社员。社员们边修边问:“这是谁的家?”办公室的同志开始不想说,后来见他们问得心切,便说:“这是县委书记老韩的家。”三个社员听后愣了神,睁大眼睛把这个家端详了好一阵子,说:“我们原想书记的家该有多豁亮,没想到还不如我们社员的家!”
  这话没有说错。韩正卿的家同普通社员的家没有什么区别:两间土房风剥雨蚀,房顶上长满了茅草。进到家里,两盘土炕各占去两间房子的一半。外房炕上铺着一张塑料床单,塑料床单下面是一块毡和一床旧棉毯。靠墙的地方,一面堆着两床被褥,一面放着两个装衣物的油漆箱子。炕的另一头立着一个旧碗柜。里间,掀开那块打着补丁的蓝格子土布门帘,炕前有一张吃饭用的矮方桌,四个一尺高的小方凳,还有一个竖起来可当凳子用的缠电线的木头轱辘。外屋墙上还挂着一只纸盒喇叭,这就是他家的收音机。
  八年前,当韩正卿就任民乐县委书记时,组织上派了一辆解放牌汽车去帮他搬家,全部家当装上也没半汽车。两个司机相互伸了伸舌头,悄悄嘀咕他“寒酸”。也有人认为,当了县委书记,过几年会“发”的。八年过去了,韩正卿的家还是那个老样子。
  事实上,韩正卿在不同的地方,关于他家的简朴媒体多有报道。在民乐时他说:“一个县委书记要掂得出自己的分量,民乐县18万人的这个‘大家’和自己的一个‘小家’,哪个重?将来大家都富了,我的家也会阔起来的!”
  其实,并非他经济条件不如那些普通社员,他顾的是“大家”,很少想过把自己的“小家”建成“县官”、“领导”的家。而且,他不想从他的家走到农民的家有任何台阶,更不想农民走到他家有任何台阶。
  能把石头晒破哩
  民乐一直旱,太阳便显得格外给力,用韩正卿的话说:“能把石头晒破哩。”除了发展水利事业,大规模兴建水库,韩正卿也在一直探索适宜当地生产发展的产业。
  一日,韩正卿来到民乐园艺场,场长武学经端出一盘梨请他吃。他尝出梨的味道好、皮薄、肉细、核小、味道甜,是个好东西。它形状像苹果,其实味是梨。问是什么梨。武学经说是苹果梨,原产地延边,1968年他们园艺场引进培育成功,从平凉弄来的野山梨作母本嫁接。韩正卿到园子里看看,苹果梨只有18亩,有些树被
  驴啃坏了。他支持武场长把苹果梨发展起来。民乐荒滩这样多,种不了庄稼栽苹果梨。韩正卿对民乐有个水利建设加林网化的计划,经过调查思考,他把苹果梨纳入这个计划。从此,他口袋装着苹果梨,走到哪,宣传到哪。慢慢的,园艺场搞大了,民乐的农民都栽起苹果梨来。1987年,民乐的苹果梨到了北京,参加全国优质农产品展览,被评为全国第一。消息传到苹果梨的老家,吉林延边的专家来到河西走廊考察,他们不解,为啥你们从我们那里引种来,反而比我们的好?

知识出处

民乐印象

《民乐印象》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

本书主要包括散文卷、诗歌卷等内容。包括视野的盛宴、《祁连风》赏析、海潮河·火蛋鸟、心碑——民乐八年、风吹民乐、扁都口、永固镇、金花节等多首散文和诗歌。

阅读

相关人物

阎强国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民乐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