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在墓碑上的故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乐故事》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2021
颗粒名称: 镌刻在墓碑上的故事
分类号: I277.3
页数: 4
页码: 854-857
摘要: 本文讲述了由王国华所写的一篇民乐县《镌刻在墓碑上的故事》。
关键词: 民乐县 红色故事 民间

内容

在民乐县顺化乡曹营村的王氏墓地上,葬着一位普通的老人,老人的墓碑上刻着这样几行字:“故公生于一八八三年/卒于一九五四年十月初四日做公乐善好义/勇于助人/于一九三七年四月营救红军将士贺主成林春芳等七人/掩藏于臭泉沟窑洞内/养伤十五天/慷慨解囊相助/指路东返/略纪其事/高风亮节以昭子孙”。这位老人就是冒死救助过红军的王之臣。
  王之臣老人虽已故去半个多世纪,但他救助红军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
  1937年,红西路军失败后,马家军疯狂搜捕红军,残害救助红军的百姓,许多百姓都爱莫能助。而王之臣却倾其所有,冒死为饥饿疲惫的红军解危济困,是因为他受马家军迫害太深。
  王之臣生于1883年,由于从父亲王耀新开始就置房置地,到民国时期已经是当地有名的富户。可是,他的万贯家财常常被马家军“惦记”着。
  1928年,马家军来他家勒索钱财,正好王之臣外出,马家军就将他父亲王耀新和他大哥王尽臣绑住,全身缠上布泼上油活活烧死。
  马家军来抢来烧不是头一回,但烧死父亲和哥哥的仇恨使王之臣刻骨铭心。
  1937年4月的一天夜里,红军林春芳等人来到民乐县靠山根的王家大庄。王家大庄正是王之臣离村子很远的一个庄子。那天夜里,下着大雪,狗叫得很厉害,王之臣以为马家军又来了,他上到房上看外面有人,问什么人,来人说他们是红军,开门进来,一共7个人。他们衣服都很单薄,手脚都冻伤了,但是很谦恭,真是人民的子弟兵。王之臣生火让他们烤,并让妻子和女儿赶紧烧水做饭。来人正是林春芳等人。
  林春芳是红西路军的医生,石窝分兵后,林春芳被编到左支队,随李先念西行。后来为了缩小目标,组织上决定分散行动,临时组织了一支30多人的小分队,由林春芳负责卫生医疗工作,要他们向东寻找河东红军。他们在祁连山里迂回一个月后,大家商量再次分散行动,在东进途中林春芳一行7人来到王之臣家乞食投宿。想在这里恢复一下体力后继续东行。
  见了红军,如同见到了亲人。那天夜里,王之臣和红军在庄子里聊了一夜,王之臣说了马家军烧死父亲和哥哥的事,红军说迟早要回来给他们报仇。
  为了防止被敌人发现以招致不测,次日天还没亮,王之臣装上炒面和青稞面干粮,将林春芳他们送到离村子3里地的臭泉沟的窑洞里。
  臭泉沟是山下一条很清澈的水沟,沟旁有王之臣的一个庄子。王之臣地多牛羊也多,为了方便放牧和耕种山地,他在那里依山打了庄子,山下挖了几孔窑洞,窑洞围在庄子里,庄子里圈牛羊,窑洞住人。
  林春芳他们在窑洞里住着,每天晚上,王之臣差人给他们送
  水送饭送干粮。为了使红军尽快恢复体力,王之臣的妻子将青稞面干粮改做成麦面干粮,还杀鸡炖汤给红军补充营养,人虽各姓,但情逾骨肉。
  就这样,林春芳等人在王之臣冒着杀头危险的掩护下,在窑洞里住了十几天。
  在这期间,马家队两次到村里搜查红军,保长、甲长、民团也纷纷出动驻村骚扰。为了不连累王之臣,林春芳他们决定转移。
  临走时,王之臣给他们带足了干粮和炒面,并嘱咐了他们行走的路线,表达了他对马家军的痛恨和对红军的爱戴,给予了7人力所能及的掩护和接济,使他们绝处逢生。林春芳等人感激涕零。
  1949年9月,已经担任西北军区卫生部第四后方医院副院长的林春芳随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民乐。进驻民乐后,林春芳即向房东打问到了王之臣,想和王之臣见面叙旧谈心,以表肺腑之言。但因军务在身无法离开,就写了个条子托他的房东从速交给王之臣。王之臣接到林春芳的条子,连夜赶到民乐县城找到林春芳。可是,军情有变,林春芳已于凌晨4点就向张掖出发了。王之臣得知部队当天要在民乐五坝宿营,就骑着毛驴赶到五坝与林春芳见面。
  12年后再重逢,不是亲人胜似亲人。那天夜里,林春芳和王之臣睡在老乡家的热炕上畅谈了一夜。次日,部队奉命向张掖挺进,为酬谢王之臣的救命之恩,林春芳把自己的坐骑——一匹青骟马送给了王之臣。
  那年中秋节,部队驻扎在张掖,王之臣让儿子王得志带着家乡的月饼和土特产专程到张掖看望林春芳。他们一同赏月、谈天。王得志离开时,林春芳送给他一套衣服和鞋袜,还给王之臣带了
  两条纸烟。
  不久,林春芳所在的部队开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自此两家再无来往。
  70多年过去了,这段往事虽然已经沉淀在岁月里,但王之臣老人的墓碑上镌刻的文字成了永恒。

知识出处

民乐故事

《民乐故事》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

本文选收山丹县风物、人物、地名传说及红色故事,共75篇。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国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民乐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