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乐故事》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2014
颗粒名称: 红色故事
分类号: I277.3
页数: 22
页码: 837-858
摘要: 本文讲述了山丹县红色故事包括:乡绅的善举、四兄弟联手救红军、生命中的继嗣、超越亲情的岳父、沈玉芳落户民乐、放羊娃义救红军娃等。
关键词: 地名传说 民乐县

内容

乡绅的善举
  姚天涛
  1937年3月,祁连山脚下的民乐县韩家营子依然寒风料峭。孙家门外来了几个穿着单薄、面黄肌瘦的外地口音的要饭人。
  主人让雇工送吃的给这些人,这些人见孙家没有恶意,便连续几天来这里要饭,而且要饭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就是红西路军失散人员,这家主人就是民乐县洪水区区长孙振铎。
  孙振铎读过私塾进过学堂,民国时期当上了民乐县沐化区的区长。孙振铎富有正气,不怕邪恶。而且结交广泛,来往的皆是上层人士,他与民乐县县长江树春为莫逆之交。
  红西路军在高台、临泽血战之后,河西家家户户都知道了红军。看见这些枯瘦如柴的可怜人,孙振铎就让家人拿来吃的让他们吃喝。若有人请求留下来干活糊口度日,孙振铎也毫不犹豫,冒着全家被杀头的危险留下他们。
  当时马家军和地方武装民团、保甲人员正在对流落失散的红西路军伤病员、指战员进行疯狂地搜捕和残杀,孙振铎知道,在这样的危难时刻,如果没有人救助,这些人要活下去很难。
  一天本村农民葛连春来央求孙振铎,说有一位叫张保政的红西路军战士在他家隐藏已经好几天了,因他家生活困难,没办法再隐藏下去。他说孙振铎是区长,又是地方上的绅士,收留红军一般人不敢向马家军告密,请孙振铎收留救助。孙振铎就以“我家要一个雇工”的理由收留了张保政。
  孙振铎家收留了张保政、陈玉莲、王根才等几名红西路军战士,把他们都化装成本地的老百姓,掩护下来。1937年6月,孙振铎将张保政介绍给江树春县长当了警卫员,后把张保政带到了兰州。
  1937年8月,张掖福音堂医院的高金城与孙振铎取得了联系。不久,孙振铎家来了两个骑马的人,他们正是张掖福音堂医院的王定国和陈广志,是来这里以采药治病为名与孙振铎联系的。
  孙振铎见多识广,学养丰富,尤其是精通医学。因此,他家来几个采药治病的人是很自然的事。在孙家,王定国秘密拿出高金城写给孙振铎先生的信和八路军兰州办事处彭加伦处长的电报,要他协助高金城做营救、收容红军的工作。
  孙振铎让王定国、陈广志跟自己的家里人吃住在一起,全力协助王定国、陈广志每天以采药看病为名在南山一带寻找收容失散的红西路军战士。
  孙振铎家的地窖、隔墙都成了红军的藏身之地。他们在祁连山一带的花寨子、南古城、马蹄寺、李家沟等地散发上面印有“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的地址:南滩街54号”的传单。很多失散流落的红军听到这个消息后从祁连山上下来找他们,有的找到福音堂,有的去了“兰八办”。
  为了救助红军,孙振铎卖了自己在甘州南城巷的车马店,为红军治病疗伤,提供粮食和资助,为党和人民保护了一批革命财富。在他的掩护救助下,女红军陈玉莲在民乐韩家营子定居,红军王根才在民乐新天王庄落户。
  孙振铎先生因保护红军有功,1951年“土改”时被定为开明绅士。1952年当选为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孙振铎救助红军的善举受到了民乐人民的爱戴。
  四兄弟联手救红军
  王国华
  1937年5月,民乐县沐化乡山寨村的农民李宗先到小都麻山里背木头。在八台山,李宗先遇到了一个衣着破烂、面黄肌瘦、不像本地人的小青年。这个小青年正在地下挖吃草根,他便主动上前搭了话。
  这位小青年12岁,是一名流散红军,名叫丐有安。李宗先回家向父母详细说了他所看到的情况,并打算将这个红军娃娃领回家里。父母亲答应了李宗先的想法。几天后,李宗先就将丐有安领到了自己家中。
  为了掩人耳目,李宗先的母亲何氏用当地的土布给丐有安缝了衣裤,并做了一双新鞋,将丐有安的破烂衣服彻底换掉,在李宗先的家中掩藏了下来。
  不几天,又有两个红军战士来到了李宗先家。李宗先的一个小家庭,一时无法收留掩藏三个红军,加之马家军搜查正严。为了保全这几个红军的性命,李宗先就将一个名叫傅永选的红军交给李孝先,将一个叫王文清的红军交给李吉先,他们三人将三个红军分开收养。
  李孝先和李吉先都是李宗先同族的哥哥,都是靠几亩山地和到山里给别人背木头维生的贫苦农民。虽不是一奶同胞的亲兄弟,但他们身上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当李宗先把落难的红军交给他们时,他们都尽着自己最大的力量。
  由于几个小红军的脚都已冻伤,为使他们早日恢复健康,李家兄弟四方奔波,寻医采药,在他们的精心治疗下,红军战士的脚伤很快好了,身体也渐渐恢复。为了不引起别人的怀疑,李宗先给丐有安教制作箩儿的手艺,别人问起,李宗先就说是新收的徒弟。王文清和傅永选到山里放牲口。
  1937年9月,马匪和保甲长搜捕流散红军,李宗先就将三个红军藏在山里的窑洞内,他们弟兄几人天天轮流送饭。小红军王文清怕事情败露连累李家兄弟,就执意外行。李宗先的堂兄李荣先知道后,又主动将王文清收留。
  李荣先上过私塾,有文化,是当地的医生,在地方上威望很高。其妻杨月珍是当地的“接生婆”,给谁家接生了孩子,总有几个面桃、二尺红布的答谢,因此,李荣先家中的条件要比其他几个弟兄好一些。
  李荣先让王文清住在了自己家里,农忙时帮他家干点农活,农闲时,王文清就利用从邵家河湾学来的织褐手艺,帮人织点毛褐。有马匪搜查时,李荣先的妻子杨月珍就把王文清藏在自己的陪嫁柜里。
  不久,李家兄弟掩藏红军的事被马匪知道了,马匪把李宗先、李孝先、李荣先弟兄三人抓去毒打,要他们交出收留的共产党。为救他们弟兄三人,李家只得变卖水地,为他们每人花去白洋50元。
  1938年6月马匪再次前来勒索,并且向他们要枪。李宗先把三个红军送到小都麻山里躲避,而李家弟兄三人,每人又被敲诈去白洋4块,土布两匹。这一年,李宗先的父亲李成和与母亲何氏,因受儿子被毒打和家中被敲诈的打击而相继去世,李宗先的家已经彻底破落。1939年3月,马匪前来李宗先家搜捕红军,李宗先听到消息后,即刻给三个红军装上畛子和面粉,送到山里去躲藏。不幸的是,他们在半路上遇见马匪而被抓捕,被拴在马上拉到保公所里审问。
  李宗先弟兄三人逃到外面躲藏了七八天,马匪将三个红军送给众人,并向众人要李家兄弟,李家兄弟没有办法只得回来,再求人说情。最后给了马匪两头牛、两头毛驴、9只鸡、4匹土布、9斗大豆,兄弟三人还每人花了白洋80元才算了事。
  马匪的多次敲诈,使李家兄弟债台高筑,为了还债,李家兄弟给地主打短工、扛长工。李宗先将自家仅有的两间房子变卖,彻底成了上无瓦片、下无寸土、身无分文的穷光蛋,只靠给别人当长工还清了借下的80元白洋。
  三个小红军终未逃出魔掌,都被马家军抓走,后来,傅永选和王文清逃了出来,又来到李家。李宗先送给傅永选制作箩儿的一套工具,傅永选以制箩儿手艺为掩护,最后回了老家,王文清又来到了李荣先家里。一次,马匪来搜查红军,李荣先的妻子杨月珍把王文清藏到了柜里,可是,自己才十几岁的儿子却被马匪抓走,李荣先只得请地方士绅出面,才花钱赎回了自己的儿子。
  新中国成立前,李荣先帮助王文清以招女婿的身份与山寨村下李家的李孝芸结婚成家定居。土地改革时,王文清分得了土地,在山寨村务农。
  1958年9月,李家兄弟由于救助红军有功,民乐县人民政府奖给他们弟兄每人锦旗一面。
  生命中的继嗣
  邢剑丽
  在民乐县四坝村,人们依然清楚地记得李兴俊。李兴俊收养流落红西路军战士李逢嗣,并把浓浓的父爱倾注在这个红军娃身上。
  1938年的一天夜里,从敌人押解的被俘红军队伍中逃出的曾文鉴,不顾身体的病痛,拖着伤残的双腿往前跑,天黑看不清路他摔下了山崖昏死过去。
  从昏迷中醒来后,曾文鉴咬着牙,爬到民乐县四坝村一户人家的大门前,便不省人事了,这家的主人正是李兴俊。
  第二天早晨,李兴俊打开家门看见门口躺着一个人,身上到处是伤,衣不遮体。他走上前去一看是个孩子,摸摸还有一口气,李兴俊猜出他是一个红西路军战士,就赶紧把他背进家里。等他醒来后,先让他喝了些小米汤暖暖身子,然后让家里人做饭给他吃。
  在接触中,李兴俊发现这个小红军聪明伶俐,会写字、会唱歌,他很喜欢这个孩子,就有了收留这个孩子的想法。为了防备马匪和反动民团杀害这个红西路军小战士,李兴俊凭借家族的势力,多次托人向驻守民乐的马家军私下送钱送礼,以收义子为名把曾文鉴留了下来,并将其改名叫李逢嗣。
  1938年秋,李兴俊就将李逢嗣送到洪水小学开始念书。
  在李兴俊家生活的日子里,衣食无忧,李兴俊对待他像自己的亲儿子一样。可是李逢嗣还是想着怎样回到革命的队伍中去,1940年冬天,18岁的李逢嗣从学校偷跑出来向东去找红军队伍去了。李兴俊心急如焚四处打听李逢嗣的下落,他要把儿子找回来,担心兵荒马乱的他在外面不安全。1941年,李兴俊终于得到消息,李逢嗣在兰州干训团军事大队接受军事训练,他请求民乐县县长把李逢嗣要回了民乐。
  70多年过去了,民乐一中的老校长李兴俊救助红西路军战士李逢嗣的故事,至今还在民乐流传。
  超越亲情的岳父
  邢剑丽
  1939年夏天,居住在民乐县洪水城东门外的小商人田明安听说教场那里打死人了,里三层外三层围了好多观看的人,田明安也走了过去。只见在烈日炎炎下,一个全身伤口长满蛆虫、爬满苍蝇的人躺在地上一动不动。
  这人叫向如沛,是个红军排长,1937年3月部队在康隆寺战斗失败后被俘。
  被俘后的向如沛被编成组,与其他被俘红军抬着马匪军的伤员去西宁。
  他们路经民乐县三堡村时正直夜晚,住在一位老百姓家里,这家老人看到向如沛年小体弱十分可怜,趁看押的马匪不备时,就把向如沛推进了自家的草房,埋在麦草里,随后将草房门锁上。
  马家军发现丢了人,就用刺刀在草堆里乱戳了一顿也没找见。过了一天一夜,马匪军走了,老人端来一盆小米面条,向如沛感动得泪流满面,一口气吃了个精光。
  老人不敢留他,趁着夜黑,老人让他的大儿子把向如沛送到离家较远的下天乐村一带,从此,向如沛就过上了乞讨的生活。
  1939年5月,本以为马匪军搜捕红军的风声不紧了,便讨饭来到洪水镇,因不是本地口音,又被驻民乐县城的中央军抓住,要他交出一马一长枪一刀一短枪,向如沛没有这些东西,就被圈在营房里。
  一天晚上,乘着看管不严,向如沛又逃了出来,在顺化曹营村讨饭时,不幸又被中央军抓捕,押回县城逼问其他红军的下落,向如沛死也不肯说实情。中央军20多人把他围起来,用乱棍轮流打他,直至打得昏死过去。敌人将向如沛拖到县城的北教场,扒光衣服,又割去了他的左耳朵后扬长而去。
  附近善良的百姓见匪军走了,便围上来观看。向如沛的腿上、屁股上肉全烂了,头发里都是蛆虫。“毕竟是一条命呀!”看向如沛还有一口气,田明安老人心里很同情,等到天黑下来,他便返回家中,叫上自己的儿子田滋发和女儿田桂芳,再次来到北教场。
  田明安与儿子田滋发先将赤身裸体、浑身是伤的向如沛抬到了洪水城南角的土地庙里。土地庙比较僻静,许多地方已经坍塌,废弃多年无人进出。虽没有门窗,却可以避风遮雨,他们在地上铺上干草让向如沛暂时安身。田家为他治伤换药、送水送饭,为他找来衣服,把他打扮成本地人。
  慢慢地,向如沛的伤口开始愈合了,他也可以走动了。
  时间长了,田明安总觉得东躲西藏的还是太危险,就让他到山里装哑巴挖煤。向如沛不敢与人接触,住在窑洞里,铺些干草就是他的床,挖些野菜、蘑菇就是他的口粮。他没有忘记田明安家的救命之恩,有时悄悄地从山上下来给田明安家送些旱獭肉,来来往往相互之间多了一份感情。
  田明安也常给他准备盐和衣服拿到山上去用,每次向如沛从山上下来就留他在家里住几天。
  田明安以出去做生意为名,经常让妻子做点干粮偷偷给向如沛送去,因为有田明安的关照向如沛对生活有了信心,便把田明安家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不久,田明安把女儿田桂芳许配给向如沛,一起定居在洪水镇城关村。
  沈玉芳落户民乐
  张生智
  1937年4月,被青海的马匪军打断了一条腿后扔到荒郊野外的女红军沈玉芳,向灌木丛中爬行。
  她拖着伤腿爬了半天,已经筋疲力尽,正在绝望之时,她对面走过来一个男人。
  这个人叫杨有芳,甘肃民乐县红海乡石卜村人,自小父母双亡,家贫如洗,就给人家做雇工,后被马敌韩起功部抓了兵,因受不了虐待,在一次行军途中寻机逃出。逃出后又不敢回家,在山中给牧主放羊,29岁了他还只身一人在山中混饭打发时日。
  沈玉芳觉得来人不是坏人,就说出了自己的遭遇。杨有芳很同情,就将她背到一个僻静安全的地方,从牧主的帐篷取来了炒面、干粮等食物让沈玉芳充饥。
  为了御寒和安全,第二天,杨有芳将沈玉芳送到一座石窑里,他找了些柴禾,并背去了干牛粪供沈玉芳烧火取暖,备了一桶水和吃的米面,还送给她一件破棉袄、一顶毡帽让她女扮男装以防不测。
  就这样,沈玉芳在那里住了20多天,身体也养得有精神了,腿也能行走了。沈玉芳想离开那里去寻找部队。杨有芳也怕日子多了让牧主发现带来不测,就答应送沈玉芳一程。可他手里又没有盘缠,这怎么办?
  杨有芳想了一夜,决定偷走牧主的马顶自己的工钱。第二天,他给牧主写了一个条子,牵了一匹好马,带了一褡裢炒面、干粮,和沈玉芳离开了青海。
  经十多天的昼息夜行走到了永昌县新城子。杨有芳先劝沈玉芳与他同回民乐,可沈玉芳找部队心切,一心想走,就要了杨有芳家的住址,发誓如果不达目的,一定去民乐找他。
  为给沈玉芳凑盘缠,杨有芳连马带鞍一起卖了,将卖马的钱资助给沈玉芳,让她东去找部队,杨有芳自己回到了民乐老家。因家中无亲人,杨有芳独自一人住在向本家借的一间小房里。虽然寒酸,但总算有了一个落脚的地方。
  沈玉芳孤苦一人,还没走出永昌,就被恶狗咬伤。她在一个刘姓大娘家里一面养伤,一面帮这家干些零活。
  1938年秋天,沈玉芳来到民乐县红海乡石卜村,找到了杨有芳,两人定居务农。从此,人们都称沈玉芳为“杨小奶”。
  放羊娃义救红军娃
  姚天涛
  1937年正月的一天,民乐县永固镇元墩子村18岁的牧羊娃周守先,背着粪筐在杨家楼庄子一带一边放羊一边拾粪。山下有几孔破窑洞,放羊人常常在这里躲避风雨。这天天气十分寒冷,周守先走进一孔窑洞内躲避风寒。刚进窑洞,他发现一个满身血迹的人躺在地上,他被吓了一跳,于是,他不顾一切地跑回家,把看到的事告诉了父亲周成文。
  周成文马上意识到此人是个红军,便对周守先说:“就是死了也要给口还魂汤啊,毕竟是一条人命!”他让妻子何氏烧了一罐小米汤,带着周守先一起去了窑洞。
  窑洞内的人名叫黄三明,是红西路军骑兵师一名班长。在营救洪水城内被俘红军时右小腿被打断。因不能乘骑行军,部队暂时把黄三明放在民乐永固镇邓家庄的一个空场房内。几天后,黄三明又忍着疼痛爬到了这个窑洞里。由于行动不便,又没有吃喝,黄三明已经奄奄一息。
  来到窑洞,周成文、周守先父子俩先给黄三明灌了些热米汤,气若游丝的黄三明身体渐渐温暖,意识也渐渐清楚起来。周成文看着这个可怜的红军娃,心想:天寒地冻的,这样下去这个红军娃早晚性命不保。他想把他带回家,但又怕被人发现,为了避人耳目,等到天黑时,父子俩连背带拖把黄三明搬到了自己的家里。
  周成文发现黄三明的两手两脚已经冻伤,右腿的枪伤正在感染化脓。周成文让黄三明睡在他家的热炕上,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给黄三明端来热饭让他吃饱后,又用青盐水给他清洗伤口。
  马匪军搜查红西路军的风声很紧,周家怕被人发现,白天把黄三明藏在自家的草房中,有时也藏在板炕洞里,晚上再把他抬到自家的热炕上。每天晚上周家人都给黄三明用辣椒水泡手脚治冻疮。为了给黄三明增加营养,周成文从亲戚家借来白面给他做饭吃。十多天后,黄三明的冻伤全好了,枪伤也好了许多。
  一个月后,周家收留红军的风声被传了出去,民团要来周家抓人,周守先把黄三明背出庄外,在一个深沟里给他打了个草铺为他御寒,还拾了土垡子垒成坝为他挡风。每天借着放羊的机会给他送点吃喝,想等风声小了再接他回家。
  由于黄三明行动不便,又有人告发,不久,黄三明被民团抓住。民团把周成文父子和黄三明用牛车押送到县城,关押在班房内。周成文父子与黄三明被捆绑着吊起来毒打,直打得他们鲜血淋淋。
  被敌人毒打后抛弃在街口的黄三明,在村民的帮助下拄着拐杖四处乞讨。后在皮匠朱子贵帮助下在民乐成家落户。
  镌刻在墓碑上的故事
  王国华
  在民乐县顺化乡曹营村的王氏墓地上,葬着一位普通的老人,老人的墓碑上刻着这样几行字:“故公生于一八八三年/卒于一九五四年十月初四日做公乐善好义/勇于助人/于一九三七年四月营救红军将士贺主成林春芳等七人/掩藏于臭泉沟窑洞内/养伤十五天/慷慨解囊相助/指路东返/略纪其事/高风亮节以昭子孙”。这位老人就是冒死救助过红军的王之臣。
  王之臣老人虽已故去半个多世纪,但他救助红军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
  1937年,红西路军失败后,马家军疯狂搜捕红军,残害救助红军的百姓,许多百姓都爱莫能助。而王之臣却倾其所有,冒死为饥饿疲惫的红军解危济困,是因为他受马家军迫害太深。
  王之臣生于1883年,由于从父亲王耀新开始就置房置地,到民国时期已经是当地有名的富户。可是,他的万贯家财常常被马家军“惦记”着。
  1928年,马家军来他家勒索钱财,正好王之臣外出,马家军就将他父亲王耀新和他大哥王尽臣绑住,全身缠上布泼上油活活烧死。
  马家军来抢来烧不是头一回,但烧死父亲和哥哥的仇恨使王之臣刻骨铭心。
  1937年4月的一天夜里,红军林春芳等人来到民乐县靠山根的王家大庄。王家大庄正是王之臣离村子很远的一个庄子。那天夜里,下着大雪,狗叫得很厉害,王之臣以为马家军又来了,他上到房上看外面有人,问什么人,来人说他们是红军,开门进来,一共7个人。他们衣服都很单薄,手脚都冻伤了,但是很谦恭,真是人民的子弟兵。王之臣生火让他们烤,并让妻子和女儿赶紧烧水做饭。来人正是林春芳等人。
  林春芳是红西路军的医生,石窝分兵后,林春芳被编到左支队,随李先念西行。后来为了缩小目标,组织上决定分散行动,临时组织了一支30多人的小分队,由林春芳负责卫生医疗工作,要他们向东寻找河东红军。他们在祁连山里迂回一个月后,大家商量再次分散行动,在东进途中林春芳一行7人来到王之臣家乞食投宿。想在这里恢复一下体力后继续东行。
  见了红军,如同见到了亲人。那天夜里,王之臣和红军在庄子里聊了一夜,王之臣说了马家军烧死父亲和哥哥的事,红军说迟早要回来给他们报仇。
  为了防止被敌人发现以招致不测,次日天还没亮,王之臣装上炒面和青稞面干粮,将林春芳他们送到离村子3里地的臭泉沟的窑洞里。
  臭泉沟是山下一条很清澈的水沟,沟旁有王之臣的一个庄子。王之臣地多牛羊也多,为了方便放牧和耕种山地,他在那里依山打了庄子,山下挖了几孔窑洞,窑洞围在庄子里,庄子里圈牛羊,窑洞住人。
  林春芳他们在窑洞里住着,每天晚上,王之臣差人给他们送水送饭送干粮。为了使红军尽快恢复体力,王之臣的妻子将青稞面干粮改做成麦面干粮,还杀鸡炖汤给红军补充营养,人虽各姓,但情逾骨肉。
  就这样,林春芳等人在王之臣冒着杀头危险的掩护下,在窑洞里住了十几天。
  在这期间,马家队两次到村里搜查红军,保长、甲长、民团也纷纷出动驻村骚扰。为了不连累王之臣,林春芳他们决定转移。
  临走时,王之臣给他们带足了干粮和炒面,并嘱咐了他们行走的路线,表达了他对马家军的痛恨和对红军的爱戴,给予了7人力所能及的掩护和接济,使他们绝处逢生。林春芳等人感激涕零。
  1949年9月,已经担任西北军区卫生部第四后方医院副院长的林春芳随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民乐。进驻民乐后,林春芳即向房东打问到了王之臣,想和王之臣见面叙旧谈心,以表肺腑之言。但因军务在身无法离开,就写了个条子托他的房东从速交给王之臣。王之臣接到林春芳的条子,连夜赶到民乐县城找到林春芳。可是,军情有变,林春芳已于凌晨4点就向张掖出发了。王之臣得知部队当天要在民乐五坝宿营,就骑着毛驴赶到五坝与林春芳见面。
  12年后再重逢,不是亲人胜似亲人。那天夜里,林春芳和王之臣睡在老乡家的热炕上畅谈了一夜。次日,部队奉命向张掖挺进,为酬谢王之臣的救命之恩,林春芳把自己的坐骑——一匹青骟马送给了王之臣。
  那年中秋节,部队驻扎在张掖,王之臣让儿子王得志带着家乡的月饼和土特产专程到张掖看望林春芳。他们一同赏月、谈天。王得志离开时,林春芳送给他一套衣服和鞋袜,还给王之臣带了两条纸烟。
  不久,林春芳所在的部队开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自此两家再无来往。
  70多年过去了,这段往事虽然已经沉淀在岁月里,但王之臣老人的墓碑上镌刻的文字成了永恒。
  救红军的老人何有资、何有普
  1936年腊月的一天,何有资、何有普兄弟俩在韭菜沟挖煤。一天,天气十分寒冷。正当他们把一挑煤送到窑口时,突然一声枪响,两位老人吓了一跳。正惊魂未定,一位衣着破烂,脚穿毡片的年轻人踉跄着向两位老人奔来,“大爷救救我,我是中国中农红军,是穷人的子弟兵。”何有资、何有普两位老人看到后面有马匪赶来,急忙将红军小战士藏在煤窑深处。
  马匪追来,没找到人就走了。红军战士得救了,他告诉两位老人自己叫洗武配。两位老人看红军战士年纪还小,再者敌人到处在追杀红军,天气又寒冷,地理又不熟,便把小红军留在煤窑上,每天送饭给小红军吃。就这样,小红军在何有资、何有普的煤窑住了三个月。后来小红军要找自己的队伍,就走了。
  1949年9月民乐县解放了。第二年秋天,洗武配同志前来看望二老,并称何有资、何有普为干爹。后来,洗武配同志在民乐县工作,每逢佳节都要带礼品前来看望二位老人。红军老战士洗武配同志如今还在民乐县居住。(何多武口述,何增文整理)

知识出处

民乐故事

《民乐故事》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

本文选收山丹县风物、人物、地名传说及红色故事,共75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民乐县
相关地名